浙江水产养殖机械化现状与发展建议
2022-02-18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谭诗逸张成浩叶云翔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谭诗逸 张成浩 叶云翔
○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贝亦江
浙江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推广总站 杨晓平
浙江省拥有狭长的海岸线、广阔的大陆架以及众多海岛,同时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淡水资源丰富,年均温度适中。得益于优越的地理气候环境、基础设施的改善以及行业管理的完善,浙江省水产养殖业产业规模和经济总产值逐年稳步提高。据渔业统计年报数据,2019年其水产养殖总面积为382.5万亩,总产量244万吨;总产值相比2014年提升了38.3%,达到了466亿元,位居全国前位。
浙江省水产养殖包括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两种形式。2019年海水养殖面积为123万亩,产量127万吨,主要模式有池塘养殖、滩涂底播、浅海网箱养殖、围网养殖、深水网箱养殖、工厂化养殖和贝藻筏式养殖等;淡水养殖面积259.5万亩,产量117万吨,主要模式有池塘养殖、山塘(小水库)养殖、设施养殖和工厂化养殖等。海、淡水池塘养殖是浙江省主要水产养殖模式,其中海水池塘养殖规模(30亩)以上主体1082家,面积30.35万亩,淡水池塘养殖面积规模(30亩)以上主体11091家,面积84万亩。
水产养殖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机械化是其产业升级和可持续性健康发展的保障。为深入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快水产养殖机械化发展的意见》和浙江省政府《关于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精神,扎实推进水产养殖机械化高质高效发展,浙江省畜牧农机发展中心和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等相关单位赴杭州、宁波、温州、绍兴、湖州、衢州、台州等7个市15个县(市、区),通过走访养殖主体和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开展水产养殖机械化调研工作,同时各地同步开展辖区内调查工作,点面结合,对全省水产养殖机械化相关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
一、浙江省水产养殖机械化现状
1.机械化水平测算。基于2019年渔业统计年报数据,按照《NY/T 3490-2019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第3部分:水产养殖》中的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进行测算,浙江省水产养殖机械化水平如图1所示。
图1 浙江省水产养殖机械化水平(测算值)
全省水产养殖机械化总体水平为46.95%,其中池塘养殖模式机械化水平为66.44%;网箱养殖模式机械化水平为62.83%;工厂化养殖模式已基本实现机械化水质与温度调控、起捕,总体机械化水平为75.25%;海水池塘和滩涂底播贝类机械化水平基本为零,总体机械化水平仅为4.16%。
2.各种养殖方式机械配备情况。现有的水产养殖机械主要应用于育种育苗、投饲、精准管控、水质监控、分级分选、尾水处理等生产环节,不同养殖方式中所使用机械种类和配备比例有着较大的差异。
(1)池塘养殖。自动投饵机配备率不高,养殖主体仍习惯于定时定点人工投喂。池塘养殖机械主要为增氧机(含罗茨风机+纳米曝气管)和水泵,普通池塘增氧机配备功率在0.1~0.3kW/亩;高密度精养池塘中,增氧机配备功率虾蟹类养殖为0.5~0.7kW/亩、鱼类养殖为0.5~1kW/亩。其他机械设备多为通用机械,如起吊机、高压水泵等。
南美白对虾标准池塘养殖
(2)海水网箱养殖和围栏养殖。网箱养殖是一种利用网箱在自然水体环境中进行养殖的水产养殖模式,分为普通网箱和深水网箱。普通网箱为框架结构网箱,养殖机械主要有投饵机、网衣清洗机等;浅海围栏养殖是近年来新兴的模式,主要有管桩式围栏养殖,投饵、起捕等养殖环节仍然主要依靠人工,机械应用较少。
HDPE抗风浪深水网箱
浮绳式深水网箱
(3)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是一种借助现代科学和工程技术手段为水产品创造可控养殖环境的一种新型高质量养殖模式。近年来该模式在浙江省成点状迅速发展,主要用于加州鲈鱼苗种、光唇鱼等溪流性鱼类和鲟鱼等亚冷水性鱼类的养殖。其通常以水泥池或帆布池为养殖载体,具有高度工业化的特点,基本实现了全生产环节的机械化。配备的养殖机械主要有制氧机(液氧罐)、增氧机、饲料搅拌机、软颗粒饲料成型机、水质监测设备、水处理设备(砂滤池、微滤机、生物过滤器、蛋白分离器、紫外灯或臭氧消毒装置)、热风炉(生物质、空气源热泵)、曝气和尾水处理系统等。
工厂化光唇鱼养殖
工厂化鲟鱼养殖
(4)池塘设施化养殖。
高标准池塘设施化养殖。该养殖模式具有完善的进排水系统、排污系统、提水设备以及养殖尾水处理、淤泥清理设备。通常配备机械有增氧机(包括底增氧)、自动投饵机、低扬程轴流泵、水质监测报警系统等。增氧机配备功率一般0.4~0.5kW/亩,高密度养殖0.75~1kW/亩,水泵功率配备0.15~0.3kW/亩。
池塘内循环流水槽养殖。该养殖模式以高密度流水“圈养”代替传统池塘“放养”,配备机械有罗茨风机(增氧和推水作用)、自动投饵机、水质监测报警设备、自动或半自动吸污、集污设备,气提推水装置功率配备2~2.5kW/槽。
钢架大棚养殖。该养殖方式主要用于南美白对虾养殖与贝类育苗,主要配备养殖机械有增氧机(包括底增氧)、自动投饵机、水质监测设备、贝类苗种清洗筛选机(自制)等,增氧机配备功率在0.5~1kW/亩。
池塘内循环流水槽养殖
南美白对虾伞状大棚养殖
设施大棚养殖
(5)筏式、底播养殖。筏式养殖主要用于牡蛎、贻贝、紫菜、羊栖菜等,底播养殖主要用于蛏子、泥蚶、青蛤等。当前这两种方式仍以传统的人工养殖为主要手段,投苗与采收机械化程度低,专用设备仅有贻贝收割机、紫菜收割机以及打桩机等几种通用机械设备。
紫菜筏式养殖
滩涂养殖
(6)山塘小水库养殖。山塘小水库养殖密度低,产量一般在600~1200斤/亩,养殖品种以常规鱼类为主。为了追求单位水体较高产出,养殖主体开始逐步配置增氧设施。
二、浙江省水产养殖机械化主要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浙江省水产养殖机械化推广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总体水平居于全国前列,高于2019年全国29.87%的平均水平,为全省水产养殖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通过此次调研发现仍存在如下问题:
1.养殖从业者对机械化养殖认识不一。主要原因:一是养殖从业者平均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传统观念难以改变;二是对于新型水产养殖机械的使用和功能不了解不熟悉,对增氧机在增产、提高饲料转化率以及减少污染等方面的作用认识不到位。
2.养殖基础和条件较差。一是养殖场租期短,经营生产时间较短,一般都是1~3年,存在随时被征收的风险。二是用电价格昂贵,偏远陆地养殖场与海上网箱养殖平台配套电力设施较难。
3.养殖机械设施设备规范不一。一是养殖主体使用的产品标准化程度低,甚至是无标准,无法进入补贴范围,如微滤机、移动式养殖设施、紫菜、贻贝收割机等等,目前补贴范围只涵盖了增氧机、水泵和池塘“跑道”养殖设施。二是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如增氧机效率低、智能化程度低,水质监测与调控设备监测指标少、调控程度低、稳定性差,自动投饵机械在使用过程中饲料粉化率高、投料慢等问题。
4.产品研发相对落后。水产养殖机械设备的研发推广较农业其他产业明显落后,相关产品存在较多问题。一是当前产品多是针对家庭水产养殖的小型化机械,生产效率低下,整体能耗高,高性能的复式作业机械较少,不适应大规模生产主体的机械化生产。二是机械设备种类相对单一、性能低下,难以满足全程机械化需求。例如鱼苗计数、成鱼起捕和贝类采收等生产环节作业机械仍处于空白状态。三是设施和设备智能化数字化程度较低,基于物联网、大数据、智能控制、卫星定位等先进信息技术的产品较少,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无法推广,难以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
三、浙江省水产养殖机械化发展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各地要积极做好宣传、引导、示范和推广工作,通过培训、媒体宣传、走访入户等方式,普及相关政策与技术,促使养殖主体改变传统观念,逐步提高对水产养殖机械化重要性认识。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项目与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两条腿”支持,提高水产养殖机械化水平。一是加快制定水产养殖机械化、智能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创建相关政策,明确建设目标、验收办法和标准等内容,争取每年创建一定数量的水产养殖示范县(含主导产业示范县)、示范乡镇(园区)和示范基地。通过不同地区、不同模式的示范创建,拓展养殖空间,挖掘现有养殖模式的生产潜力,提高水产养殖机械化和智能化水平,引领全省水产养殖高效、绿色发展。二是拓宽水产养殖机械装备与设施的农机购置补贴范围,选择部分绿色高效且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机具争取列入补贴试点工作,探索水产养殖机械化新产品新装备以及成套设施设备补贴的路径方式。
3.加强科技创新与标准化体系建设。一是立足生产亟需、有迫切需求的渔机产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发布科研导向目录。争取财政投入和项目支持,推动产学研推用深度融合,加快产品的研发与推广。重点研制传统养殖向循环水养殖过渡阶段的养殖机械及装备、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中生物过滤、各类电子感应器、水质监测预警预报等设备。二是加大水产养殖机械与设施标准研究力度,加快补齐标准短板,强化标准实施、推广和应用,促进水产养殖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组织社会团体、科研院所和企业等相关单位的专家团队开展水产养殖大棚、移动式养殖设施、微滤机和紫菜收割机等标准的编制,为拓宽补贴范围提供技术支撑。
4.加强推广服务工作。一是农机、水产等农技推广部门加强配合,结合地方水产养殖机械需求,引导养殖主体选用先进适用可靠性好的水产养殖机械。通过举办水产养殖机械化技术培训班、新型机具现场演示会等形式,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熟悉现代渔业生产的技术人才,促进智能化、适用性强的水产养殖机械设备的推广应用并真正发挥作用。二是强化水产养殖机械社会化服务能力,围绕重点环节,优化服务模式,大力发展订单作业、生产托管、承包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提供清淤、收获、运输、分级、初加工、池塘改造等社会化服务,支持建设“全程机械化+综合渔事”服务中心,推动渔机服务向水产养殖全过程、全产业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