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主要社会经济指标统计分析研究
2022-02-18姜健俊万瑞容牛战富
姜健俊 万瑞容 牛战富
(1.淮委综合事业发展中心 蚌埠 233001 2.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淮河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蚌埠 233001)
1 前言
淮河是新中国第一条系统治理的大河,经过70年治理、开发与保护,有力地促进了流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水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了重要保障。淮河由泛滥变安澜,如今的淮河流域人口密集,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中原经济区的覆盖区域,也是大运河文化带主要集聚地区,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大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20年治淮70 周年之际,淮河水利委员会组织开展治淮70 周年社会经济效益指标统计分析工作,旨在调查清楚淮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现状,通过统计分析流域内的行政区划、土地面积、户籍人口、常住人口、城镇化率、GDP、耕地、粮食产量等社会经济指标及其近十年的变化趋势,为新时期治淮宏观决策提供基础性支撑。
2 统计分析方法
淮河流域西起桐柏山、伏牛山,东临黄海,南以大别山、江淮丘陵、通扬运河和如泰运河与长江流域接壤,北以黄河南堤和沂蒙山脉与黄河流域毗邻,跨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和山东五省。各省公开发布统计年鉴中的数据一般统计到县(区)级,而淮河流域内跨流域边界的县(区)有50 多个,直接将跨流域界的县(区)数据进行统计将造成流域总数据的失真。因此必须对跨流域界的县(区)数据进行处理,本次统计研究借助GIS 软件将淮河流域边界图与流域五省行政区划图进行叠加处理,准确识别出跨流域县(区)行政区并计算其在淮河流域内的面积占比,然后依据流域各省最新的统计年鉴,逐县(区)统计数据和汇总,经审核和合理性分析后,形成淮河流域2018年主要社会经济指标数据成果。
3 主要社会经济指标
3.1 行政区划
淮河流域行政区划范围涉及五省40 个地级市、237 个县区,其中湖北2 个地级市,3 个县区;河南11 个地级市,84 个县区;安徽10 个地级市,52 个县区;江苏10 个地级市,52 个县区;山东7 个地级市,46 个县区。跨流域边界的地级市共23 个,其中湖北省2 个:随州、孝感,河南省6 个:开封、洛阳、南阳、信阳、郑州和驻马店,安徽省4 个:安庆、滁州、合肥和六安,江苏省5 个:南京、镇江、南通、泰州和扬州市,山东省6 个:菏泽、济宁、临沂、日照、淄博和泰安。
近十年来流域内地级市的总个数没有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流域五省的城镇化率显著提高,由县改市辖区的情况较多,县(市)个数从2009年的160 个减少为2018年的150 个。
3.2 土地面积
淮河流域总面积27.00 万km2,其中湖北省0.14万km2,河南省8.65 万km2、安徽省6.72 万km2、江苏省6.42 万km2和山东省5.07 万km2。
淮河流域总面积约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2.8%。五省流域内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比例依次为河南省(32.0%)、安徽省(24.9%)、江苏省(23.8%)、山东省(18.8%)和湖北省(0.5%);五省流域内面积占其全省面积比例依次为江苏省(59.9%)、河南省(51.8%)、安徽省(48.1%)、山东省(32.1%)和湖北省(0.8%)。
3.3 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
2018年流域各省户籍总人口为19140 万,其中湖北省108 万、河南省6642 万、安徽省4265 万、江苏省4330 万、山东省3796 万。流域常住人口16386 万,其中湖北省94 万、河南省5505 万、安徽省3593 万、江苏省3761 万、山东省3433 万。
为了统一人口数据统计口径和数据来源,本次采用流域四省统计年鉴中公布的主要代表地市的2009年和2018年的常住人口数据,对比分析淮河流域近十年常住人口的变化趋势。
河南省选取郑州、商丘、周口、驻马店四市进行分析,郑州常住人口增长了35%,商丘、周口、驻马店三市常住人口均下降,下降幅度6%~15%;安徽省选取淮北、宿州、蚌埠、阜阳、亳州、淮南、滁州和六安等8 市,由于涉及地市间的区划调整,采用8 市汇总数据进行分析,总常住人口增长了1.1%,低于安徽省全省十年来常住人口增长率(3.13%);江苏省苏北地区常住人口增长0.73%,苏中地区增长了1.1%,均低于江苏省全省十年来常住人口增长率(4.21%);山东省选取临沂、菏泽、枣庄和济宁进行分析,各市常住人口均为增长,增长率在4%~7%之间,但均低于山东省全省十年来常住人口增长率(6.09%)。综上分析,除郑州作为省会城市其常住人口集聚效应明显外,流域内其他地区近十年来的常住人口增长率低于所在省份的增长水平,人口的吸聚效应较弱。
3.4 城镇化率
淮河流域五省2018年流域内城镇总人口约8885 万,其中河南省2818 万,安徽省1765 万,江苏省2387 万,山东省1870 万,湖北省48 万。流域城镇化率为54.2%(按占常住人口的比例计算)。
淮河流域2018年末的总体城镇化水平略低于全国59.6%的平均水平,见图1。流域四省流域内城镇化水平也均低于所在省的城镇化水平,河南低0.5%,安徽低5.6%,江苏低6.1%,山东低6.8%。淮河流域城镇化水平总体偏低,说明流域人口结构中农村人口的数量占比相对较大,间接反映了淮河流域在国家农业生产中的地位。
图1 流域四省城镇化水平对比分析图
3.5 地区生产总值(GDP)
淮河流域2018年GDP 为8.36 万亿元,其中湖北省0.03 万亿元、河南省2.63 万亿元、安徽省1.12万亿元、江苏省2.87 万亿元、山东省1.68 万亿元。按一、二、三产业划分,第一产业0.84 万亿元、第二产业3.67 万亿元、第三产业3.84 万亿元,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例分别为10%、44%和46%。
2018年全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例分别为7.2%、40.7%和52.2%,而淮河流域第一、第二产业之和的比例比全国高6.1%,见图2。说明淮河流域一二产业比重较大,传统农业依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第三产业产值占比相对较低,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不足。
图2 淮河流域一、二、三产业与全国对比图
2018年淮河流域人均GDP(按常住人口计算)约为5.10 万元,低于全国人均6.46 万元的水平。流域内河南省人均GDP 与其全省水平基本相当;流域内安徽省、江苏省、山东省人均GDP 均低于各自省份的人均GDP 水平,不到三分之二,对比分析图见图3。由此可见,淮河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低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就各省而言,除河南省外,其他三省淮河流域部分均是其所在省的“经济洼地”。
图3 淮河流域各省人均GDP 与其全省人均GDP 水平对比分析图
3.6 耕地和粮食产量
淮河流域2018年总耕地面积为2.21 亿亩,其中河南省0.74 亿亩、安徽省0.56 亿亩、江苏省0.49亿亩、山东省0.41 亿亩。流域内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0.9%。
淮河流域粮食作物分为夏、秋两季,夏收作物主要为小麦,秋收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大豆、薯类等,流域粮食总产量为1.19 亿t,占全国粮食总产量(引自2019年全国农业农村统计年鉴,2018年数据为6.58 亿t)的18%,其中河南省0.41 亿t、安徽省0.28 亿t、江苏省0.29 亿t、山东省0.19 亿t。
淮河流域人均粮食产量为0.73t,其中河南省0.74t,安徽省0.78t,江苏省0.77t,山东省0.55t,均高于全国人均粮食产量0.47t 的水平,见图4。淮河流域以不到全国九分之一的耕地,生产了超过全国六分之一的粮食。同时,流域地处中原和华东地区,距离主要粮食消费地较近,便于调运,供需能达到相对平衡,有利于缓解全国粮食供需区域不平衡的矛盾,减缓粮食远距离调运的压力。
图4 流域人均产粮和全国人均粮食产量对比分析图
4 结论
淮河流域跨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山东五省(由于湖北省的淮河流域面积仅1410km2,通常说淮河流域地跨豫、皖、苏、鲁四省)40 个地级市,237 个县(市、区),常住人口约1.64 亿(户籍人口约1.91 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1.8%,城镇化率为54.2%,流域平均人口密度为607 人/km2,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4.2 倍。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8.36 万亿元。流域耕地面积约2.21 亿亩,约占全国耕地面积11%,粮食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6。
综合分析表明,淮河流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域四省域内发展水平也低于各省的平均发展水平,在我国中东部地区成了“经济洼地”。淮河流域地区农业人口和农业产值占比较大,是我国重要的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同时,需要完善水资源配置格局,加强水资源应急调配能力,提高粮食生产的用水保障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