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建筑中营造“空间诗意”的应用研究

2022-02-18张淮婷鲁迅美术学院硕士在读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2年1期
关键词:空间结构光影校区

张淮婷 鲁迅美术学院硕士在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国民对于空间的认知逐渐深入,在东西方建筑中都可感受到空间带来的“诗意感”。本文所讨论的“空间诗意”是指借助联觉与暗喻手法唤醒体验者共鸣的精神体验。由空间的融合形成环境,从而形成整体意境,因此对于建筑空间的欣赏并非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具有沉浸感,并在体验过程中使体验者获得精神满足。

1 分析建筑中空间诗意的特质

联觉体验是一种极具意义的体验过程,通过一种通道刺激引起该通道感觉的同时,还能够引起另一种通道感觉[1]。根据著名理论家梅洛·庞蒂的现象学理论阐释,身体与人在空间和环境中的运动而产生的身体体验是感觉的主要获得方式。因此,在建筑联觉中视觉体验往往占据主导地位,也是建筑空间感受得最为直接的获得方式,对于理解建筑空间的表现、透视、看与被看等要素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此,可以从空间基本形态、光线、空间构成形态以及空间结构关系的角度分析和研究表现空间诗意的特质。

1.1 空间视觉成像

作为“空间诗意”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空间视觉成像能够传递人类精神及情感,是“空间诗意”表达中最具形态生命力的组成部分,这种表达首先是以图形形式作为载体的,能够令人们对于空间逐渐产生认同感及归属感,为延伸感受打下基础。其次,建造空间中材料肌理也能表达“空间诗意”,将不同的材料肌理与合宜的表达手法相搭配,体验者便能够通过视觉获取到自身对应的表现性。

如图1 所示,上海世博会西班牙馆充分利用肌理的隐喻手法,采用柳条藤编织手法,用自然材料质感来体现地中海风情以及当地特色文化,借用现代化手段处理室内外空间,综合运用材料肌理与现代表现手法,赋予空间新的情感魅力。空间视觉成像的要素具有独立性,在概念及实体上具有清晰边界,建筑空间中设计者的主观思想凝聚在一起,其本身令空间具有品性与温度,为“空间诗意”的传达赋予最直观的体验。

图1 上海世博会西班牙馆(图源网络)

1.2 空间光影系统

光是视觉成像的前提,光影之间彼此相互作用形成空间光影系统,通过光影的变化,既能给予空间更丰富的视觉表现又能展现出空间本质的精神内涵。同时,光影作为一种建筑语言,与表现建筑空间诗意是相互依存的。在展现“空间诗意”的手法上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整体光影塑造,尽管可能会由于光线的均匀使空间显得枯燥,而当光源充足而产生足够鲜明阴影时,便能够凸显场所中心;另一种是通过主景及次景陪衬形成的光影关系,可将此类光影作为材料要素来使用,为墙体甚至空间带来全新的细部视觉体验和多变的肌理效果。

1.3 空间构图关系

在视觉特征中,由于人的视觉对于整体空间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和表达性,因此构图关系对空间上形成“诗意性”具有重要意义。从空间构图关系上可大致分为透视性构图、疏密性构图、群组性构图,根据不同构图形式会延伸出多种美感类型。

延伸出的美感类型是基于人对于当下的视觉图像美的主观感受、体验和由此产生的愉悦感觉,主要分为强劲原生型、动感游离型、圆润含蓄型和鲜明直接型。强劲原生型是体现整体体块并表现空间体积感,呈现出空间诗意所需要环境及条件。动感游离型多以透视性构图的展现手法,表现灵动空间内的飘逸感。圆润含蓄型和鲜明直接型在构图中多表现为在空间中穿行,美感在彼此间相衔接,各空间要素都具有其独立美感。这些不同的构图形式无论在形式记忆意义与情感上都是整体原则及精神的体现,因此空间构图作为空间的重要环节,是整体诗意精神表现的基础。

1.4 空间结构模式

空间结构的研究对象,是指人的运动和视觉在同一活动平台上,呈有组织连续矢量直线状态时,对一个或两个以上空间单元的动态体验[2]。对“空间诗意”的表达具有“骨架”般的作用,贯穿空间整体始终,可以通过组团式空间结构模式、对称式空间结构模式和向心性空间结构模式体现,对具体空间进行更直观的说明。

组团式空间结构模式的特点在于由具有相同特征的几何形体按一定规律排列而成,具有相似性和重复性[3]。理查德医学研究中心即为当中代表,从外观它形似“塔”的集合体,形体空间通过结构技术贯穿为一。对称式空间结构模式是以中线为轴,有空间沿其对称,具有对称性和稳定性。在东方传统建筑中多有运用。例如,北京故宫以中轴线贯穿建筑空间始终,这种空间结构模式有助于建筑经济适用和美观的目的,同时给予人静谧的严肃感。向心性空间结构模式是由一个主要空间周围环绕若干次要空间构成的,具有突出性和叠加性。例如,西交利物浦大学,教学楼是面朝校园中心的人工湖向心排列。主、次要空间之间可叠加或重复,叠加秩序更具有突出性。

2 论证空间诗意的营造应用

2.1 国内——以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为例

如图2 所示,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是当代具有中国传统意境的建筑之一,地处郊区环境,却并未有传统意象化痕迹,校区的空间设计由实用功能再至文化表达能够引起体验者共鸣,因此其设计具有代表和研究性,值得设计者学习。

图2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图源网络)

建筑外界面是空间当中人们视觉成像的直接对象。对于象山校区而言,运用了不同肌理效果,外景与肌理之间彼此差异化的处理,增强了建筑内、外空间的渗透性,使体验者能够形成主观对于空间的认知感受。为消融内、外空间的边界感,校区建筑将钢架材质连廊与旧瓦片结合,配以软质的植被,在调节情绪的同时,彰显建筑的内在历史精神。在象山校区的光影系统中,以象山校区一期1 号楼图书馆为例,采用大量通透性材料,将光影与外景引入室内,消除视觉阻挡,增强空间的渗透性,也可缓解体验者在功能性空间的心理压力。

构图关系上,空间内保留立面开窗的木质外墙,体现均衡之美,将强劲原生的美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不变”与“创新”间进行了转化,当新建筑空间表现手法成为多数,“不变”的特点优势则会显现出来。空间结构关系中,与传统建筑形式具有共通之处,南方民居常有回形天井院,象山校区建筑单体为方盒形制,并半围成面对群山的开敞庭院,形成向心性空间模式,与环境相融而生,在一合一敞之间是对于环境的继承,也有效表达出空间感染力。

在“继承与转化”的基础之上,通过设计转化出引人回味具有诗意的建筑空间,这当中的美感来自对于传统的理解与再造。由此,立足于传统文化精髓,加以与时俱进的创作理念及施工技术,才能够设计出不拘泥于古板印象并适宜国民体验的建筑。

2.2 国外——以孟加拉达卡国民议会厅为例

如图3 所示,作为路易斯·康的代表作之一,对孟加拉达卡国民议会厅的探究,不仅要从外观上,更要深入研究对建筑空间认知及所展现的精神内涵,其中蕴含了“空间诗意”表达的深层逻辑,因此需要多角度去分析理解。

图3 孟加拉达卡国民议会厅

从视觉成像角度看,它在外部形态与内部细节上,都具有强烈的几何形式感,除去了繁复的细节,运用抽象几何形式对建筑进行简化。例如,由三角形、圆形和方形镂空组成的建筑外墙,内部空间的几何形穹顶和双层墙窗口,令人在建筑内、外部空间都可以感受到静谧的古典美,是对于精神层面的无限延伸。在光影系统上,多运用自然柔和光,通过漫反射的处理,让光线均匀洒进建筑空间内。建筑运用双层墙调节光线,内侧墙来围合空间,外侧墙来防止眩光,所产生的阴影效果对于几何建筑形体而言呈现出别样的美。

就空间构图而言,建筑所使用的形式不尽相同,其中运用较为典型的构图形式为透视性构图,路易斯·康通过墙体围合的空间作用,将它在墙角处断开,处理成互不相连的样子,能够强调体积效果,这正是透视性构图为体验者带来的美感类型中的强劲原生型。除室内空间外,室外空间也有具体表现,办公楼的交通楼梯和电梯是放在中间位置,两边的办公楼互为镜像关系,从四个小方块中划出一个方块为办公楼的庭院,这种几何构图形式也印证了群组性构图的运用。

对于空间结构关系,通过对建筑整体以及人的室内动线分析,采用了向心性空间结构,以圆柱形大空间为中心,周围环绕次要空间,并伴有各小组团内的几何形体概念,边界通过双层墙、拱顶、天顶采光等加以强调,更为直观地感受到设计精神,从而使体验者延伸出自己对于空间的理解。

作为追求建筑精神性的路易斯·康,将对于建筑的思考与探索融于作品之中,对于建筑空间的设计体现了几何秩序的美学,空间诗意与细节结构都体现在他的建筑实践之中,视觉感应点、建筑光影关系与空间本质都是对于西方诗意文化内涵的运用与创新。从空间诗意的应用角度而言,他在现代思维与历史感受之间寻求出一个结合点,并在自己建筑体系内继续探索未知并且突破限制。

3 结语

空间诗意在空间设计中的融入表达能够更加符合现代社会人们对于感官与精神愉悦性的需求,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多层角度与技术手法的运用,以及立足于注重表现空间的气韵之美,这也需要设计者把控空间设置的手法与节奏。将空间诗意与空间结合,从而能够使空间构成更为丰富,使传统空间设计中融入新的血液与精神内涵,由此也使体验者感受到具有人文主义的情怀,与其产生情感共鸣,注重情感抒发和造型内涵的表现,从而创造出具有独特文化品格与精神意蕴的空间。

猜你喜欢

空间结构光影校区
光影
基于角尺度模型的林业样地空间结构分析
光影
格绒追美小说叙事的空间结构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ComparingDifferentRhetoricStructurebetweenVariousLanguagesfromCulturalAspects
A Study on the Process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from Psycholinguistic Perspectives
TheStudyofGenre
光影之下
国内历史文化街区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