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期刊论文评审组织模式与评价体系研究

2022-02-18蒲永锋李金杭马芳武

天津科技 2022年2期
关键词:审稿人稿件期刊

蒲永锋,李金杭,马芳武

(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吉林长春 130025)

科技论文发表是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文献的过程,通过论文发表将个人或团队的知识经验总结归纳为人类共同的知识。科技期刊已经有300多年的发展历史,其不仅作为科技论文的载体传递科学知识,还为学术生态建设发挥着积极作用[1]。作为发表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论文评审是和期刊的发展历程一脉相承的,目前国内外论文评审体系的基本形式皆源自18世纪的早期评审制度,但直到进入20世纪中叶以来才发展完善,日益受到各学科的重视。评审组织模式和评价体系本身并不同于科技论文那样产生新的科学知识,但却是保障科技论文质量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完备而科学的同行评审而录用的论文,才能作为对科学进步有用的文献被收录。通过分析对比国外的评审实践经验,可以为我国现有的科技期刊评审制度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改进依据。

1 专家评审的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多采用三级审稿责任制度,又称为“三审制”模式,其主要环节分为初审、复审和终审[2-3]。初审环节由期刊编辑完成,根据论文题目和摘要判断论文的内容是否符合期刊的专业方向,同时初审环节也会对论文格式进行审查;复审环节作为最重要的论文质量评定环节,需要由2名或以上的审稿人进行评审,可由期刊编辑评审团队进行内审,也可采用专家评审的方式进行外审,而外审又可根据是否匿名分为公开评审、单盲评审和双盲评审等形式;终审环节则由主编或者编辑部主任负责,确定稿件是否录用。

由此可见,科技期刊三审制模式中最为重要的核心环节为复审环节,复审制度的完备合理与否决定了 是否能够科学高效地评价和筛选出优秀的科技论文,因此国内外的评审组织模式[4-6]以及评价体系也大多集中于改进和细化复审环节。

专家评审的主体需要由特定专业领域内多名专家构成,不仅需要评审专家的专业方向符合要求,还要求评审人客观公正。由于交叉学科的飞速发展和学科分类的细化,传统的固定审稿团队模式越来越难以胜任当下论文的审稿需求,对实现客观公正的评审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传统的编辑审稿模式往往受制于以下几个欠缺。

①个人观点影响客观性。传统的评审方式可能由编辑自行对论文稿件进行评价,审稿意见较少且来源单一,可能无法得到全面客观的论文评审结果。而专家评审模式中会有多名审稿专家对稿件进行评定,信息来源较为全面。此外,论文作者的学术地位和以往研究成果往往会产生名人效应,造成审稿人有意或无意的偏倚现象,因此需要科学合理的交叉审阅、盲审评审等模式。

②学科方向限制专业性。当前学科发展越来越细化,且学科交叉研究层出不穷,即使是在同一学科方向内的专家,也无法保证对当前专业领域内的所有论文都有足够的专业评审资质。因此扩大审稿团队,建立审稿专家库,有利于将论文稿件与合适的审稿人快速匹配,促进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

③人员不足限制工作效率。当前的科技论文期刊每年收录文章数从数十篇到上千篇不等,审稿团队的规模也应当与期刊收录数量相符合。传统的审稿模式中,由于编辑人手有限且往往也兼任其他工作,无法保证对每一篇稿件都投入足够的工作量,导致审稿质量下降。而一个充足规模的专家审稿团队可以让每一位审稿人所分到的工作量适中,保证了其审稿工作的质量。

同时,专家评审制度不仅可以保证评审人在狭窄学科的论文深度上充分发掘,还能在跨学科论文研究的广度上充分拓展,兼顾了专业性和灵活性。由于审稿人通常是期刊所属领域的专家,其专业评审意见有助于筛除已重复发表的研究和未经专业验证的知识,能提高论文审阅效率。不仅如此,专家的评审为论文提供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发掘论文研究中有价值的闪光点与有缺陷的不足,不论稿件最终是接收还是拒稿,专家评审意见都为论文作者改进研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和思路。在保证隐私性和客观性方面,专家评审的审稿人通常是匿名状态(单盲审),或者审稿人和稿件作者之间都是匿名的(双盲审),并且审稿人往往独立于出版机构,从而保证了专家评审的审稿人能够只关注稿件的专业内容本身。

因此,专家评审模式被大多数主要学术期刊采用。专家评审模式在发展过程中也经过了诸多改进和尝试,目的是提高评审过程的可靠性和效率,并建立完备的科学基础体系。

2 科学评审模式与评价体系

专家评审(也被称为同行评审)是论文成果在发表前,通过杂志编委人员的筛选分配交由同一领域的多名专家学者进行审查的过程,根据杂志标准和需求的不同,每篇文章审稿专家数量一般为2人以上,例如Springer出版社要求每篇文章要有2~3名审稿专家。专家评审作为一种重要的质量控制措施,检验了作者的论文稿件在其研究领域的有效性、完整性、创新性和科学性,并为论文稿件的修改完善提供了专业的视角和渠道,出版商可以根据专家评审的意见来决定论文稿件是出版、修改或是拒稿。

本文将以SAE International国际自动机工程师学会的下属期刊审稿流程为例,研究分析科技论文的科学评审模式。评审分为初审、复审、终审3个主要阶段,评审体系涉及到作者、管理系统、编辑、评审专家4个方面的交互协作,如图1所示。

图1 评审制度流程图 Fig.1 Flow chart of review system

2.1 初审阶段

初审阶段又称为内部审阅阶段,由编辑对论文进行初步审阅,评估其是否符合期刊的评审预期。首先,作者在期刊管理系统中提交摘要和初稿,不同的出版方对此要求也不同,例如包括SAE年会在内的大多数年会论文在初审阶段就要求提交摘要,而大多数期刊则要求提交完整的论文初稿。由于学科细分的发展,同一专业内的不同子方向也有着越来越大的专业差异性,因此规模较大的期刊会有多名分管不同具体方向的编辑,当作者的初稿提交至期刊管理系统之后,首先会根据作者选择的论文具体方向来分配编辑。收到稿件的编辑会对论文进行内部审阅,目的是快速筛除不适合发表的稿件,以便于将宝贵的审稿资源用在更合适的稿件上,同时也可以节省作者的时间便于修改或转投合适的期刊。因此,编辑主要依据以下3个方面来快速评审稿件:论文的选题方向是否符合期刊的专业范围;论文的结构是否足够完整以保证论述其学术贡献;论文格式规范是否符合期刊要求。不符合以上要求的论文会被编辑拒稿,并经由管理系统通知作者。初审通过的稿件则会由系统通知作者, 进行少量修改或不进行修改提交至复审阶段,如果初审阶段提交的只有摘要部分,则需要在进入复审之前补充提交完整的审阅稿。

2.2 复审阶段

专家评审制是复审阶段公认的有效评审模式,编辑将通过初审筛选的稿件分配给多名专家学者进行审阅,被邀请的审稿人可以选择同意稿件审阅,也可以选择拒绝审阅。每篇文章都需要分配足够数量的审稿人,因此对于论文收录数量大的期刊来说,建立一个完备且不断更新的审稿专家库十分必要。审稿人对论文的评阅结果会被反馈给编辑,并由编辑决定论文是否需要进行修改或重新提交。

多名评审人的意见是衡量一篇文章录用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一套合理规范的论文评价体系对促进学科成果发表至关重要。本例中将参考国际自动机工程师学会(SAE International)年会和世界汽车工程师学会联合会(FISITA)年会的评审指导标准,总结介绍评审专家在进行国际科技论文评审时需要考虑的几个评分项目,如图2所示。

图2 评审打分点雷达图 Fig.2 Radar chart of review scoring

①创新性:相较于已有的研究,论文是否提出了独特的观点,且该创新点的体现是否突出。

②学术性:论文中的研究是否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研究过程的方法论是否科学。

③实用性:研究成果是否能为产品产出和生产力转化做出实际的贡献。

④论证验证性:研究结论要通过正确的试验设计或真实的数据统计进行论证验证。

⑤分析完备性:要对论文中提出的观点和试验数据进行详细完备的分析,保证逻辑结构完整。

⑥语言表达性:英文语法正确,专业用词规范,语言表达通顺合理。

其中的前3个特性(创新性、学术性、实用性)为注重论文内容的判定,后3个特性(论证验证性、分析完备性、语言表达性)为注重论文结构的判定。

评审人对论文的评审结果会以邮件或文档的形式提交至期刊管理系统,一份合格的评审结果,不仅需要有对论文稿件的总体评价和接收建议,还要细致地指出具体的问题与缺陷,并尽可能提出改进建议与参考依据。评审人通常可以给出的接收建议有以下几种:①直接录用(这种情况较少);②小修录用,作者修改稿件后考虑录用;③大修重投,按照修改意见大幅修改后,可以重新投递论文;④直接拒稿。不论是否录取,评审人的评价最终会和编辑的意见一同传递给稿件作者作为参考。

2.3 终审阶段

编辑根据评审专家的意见对论文进行整体评价,由于评审意见来自彼此不认识的多名评审人,评审结论可能会有所不同。在多个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下,编辑可能会直接拒稿,或者寻求额外的评审人作为判断参考。在论文接收意见有争议的情况下,也可请作者针对负面评审作出答辩,以说服负面评审人。

如果编辑认为论文稿件仍有修改空间,那么在小修的情况下会要求作者修改稿件后交给审稿人审阅,即重复进行复审阶段;在大修的情况下,会要求作者在系统撤稿后大幅修改稿件重新提交,即重复进行初审阶段。若编辑认为论文无修改必要且满足了发表要求,则会通知作者提交最终稿、源文件、版权转让说明、签名等附件。若论文未达到发表要求且无修改空间,则拒稿。

2.4 论文评价体系对科技论文作者的建议

通过对评审制度和评价体系的分析,不仅可以改进评审模式本身,对科技论文作者撰写论文也有重要参考作用。

在初审阶段,编辑会对论文的方向、结构和总体观感进行初步筛选,因此作者首先应选择合适方向的期刊作为投稿目标,保证论文研究方向与期刊的专业方向相符合。撰写初稿时应保证论文结构完整、行文通顺、格式符合要求,避免格式等因素影响审稿人对论文内容的发掘,为后续的内容审阅提供便利。

复审是论文评审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需要作者提交正式审阅稿件至编辑,由编辑分配至合适方向的专家审稿人进行审阅。科学审稿评价体系通过多个打分项目全面评价论文的整体水平:创新性,学术性,实用性,试验验证,论证完备,语言表达。作者论文撰写要点:首先突出研究的创新点;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应正确有效以保证学术性;同时应从实际生产应用的角度分析研究的实用价值;研究论点和成果需要有仿真和试验结果的验证以保证科学性;论文的整体结构应当完整全面,对试验结果和研究方法的优点和不足进行完备的分析论证;如果论文语言为外文,还需要注意语法正确、用词正确、表达通顺。

在终审阶段,作者收到期刊评审结果后的论文稿件应及时处理,对于论文的学术性问题通过编辑或评审管理系统及时进行交流反馈,必要时需要补充试验或大修重投,若有不便立即提供的内容,可以在后续的论文研究中进行补充更新。

3 评审模式体系总结和改进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今时代,科技期刊的审稿模式与评价体系也应顺应发展进行改进。科学的审稿组织模式可以提高效率,而标准化的评价体系则可以使论文评审结果更加客观具体,有助于学科的学术成果发展。具体改进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推广双盲审制度减少学术偏倚现象,提高论文评审的客观性。现有的单盲审制度中审稿专家的信息不向作者公开,因此可以不考虑作者的反映提出较为中肯的批评,但由于评审专家可以获得作者的背景信息和研究经历,往往会受到名人效应的影响而作出偏倚性判断。双盲审制度则避免了以上问题,使评审专家关注文章内容本身,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②量化论文评价体系。评审人对文章评价的高低与否直接决定了论文是否录用,但评审人的直观评价往往较为主观,论文某一方面的优秀可能会在某一位评审人眼中特别突出从而忽略了论文其他的缺陷,或者论文的某一方面缺陷在某一位评审人这里被过度放大到掩盖了其他的优点。因此应减少评价体系中主观含糊评价的使用,建立科学量化的分数评价体系,根据上文提到的多个评审关注点进行全方位的打分。对总分和每个分项分别建立标准,对不同分数的评审结果分类应对。

③建立可更新的专家库。完备的专家库可以为论文的评审提供更专业、更丰富的选择,提高了评审的质量和效率。由于学科在不断发展,一个科学有效的审稿专家库也应当不断更新和扩充,对本专业审稿人的培养也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发展体现。

④高效的信息交互管理系统。论文评审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作者、编辑、审稿人之间的通畅交流可以使评审过程更加高效。大多数国际期刊都拥有适应自己特点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快速为作者、编辑、审稿人提供信息交互,但在一些落后的期刊系统中可交互操作较少,只有通过手动发送邮件或第三方聊天工具才能进行更多的信息交流。这表明发展高效的信息交互管理系统,将会是审稿评价模式发展在新时代的考验。■

猜你喜欢

审稿人稿件期刊
2021年本刊审稿专家名单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征集汽车电子类稿件
整合品牌栏目 征集优秀稿件
整合品牌栏目征集优秀稿件
科技期刊如何利用ScholarOne系统高效选择审稿人
——以《等离子体科学和技术(PST)》为例
高校科技期刊发展潜在审稿人路径试析
期刊审稿进度表
浅谈科技期刊审稿人的审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