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联合中药泡足治疗高血压眩晕疗效观察
2022-02-18赵洪霞刘金凤
赵洪霞,刘 迎,刘金凤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南区针灸康复科,北京 102618
高血压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为主要特征[收缩压≥140 mm Hg(1 mm Hg≈0.133 kPa),舒张压≥90 mm Hg][1-2]。眩晕症是高血压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临床表现为眩晕,天旋地转,甚至恶心、呕吐、出汗等自律性神经失调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3]。目前,高血压眩晕的治疗采用保守治疗方式,以西药降压缓解眩晕症,近年来,有研究证实中药对高血压眩晕症有显著疗效[4-6]。同时,穴位疗法可通过改善血液循环改善眩晕症[7-8]。为此,本研究观察穴位贴敷联合中药泡足治疗高血压眩晕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将2018 年1 月至2019 年3 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南区针灸康复科治疗的高血压患者80 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 例。干预组 中男22 例,女18 例;年龄40~79 岁,平均(68.1±6.4)岁;病程1~14 年。对照组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42~78岁,平均(67.7±7.3)岁;病程1~12 年。两组患者血压均为Ⅱ级(160~179/100~109 mm Hg)以上。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 年修订版》[2]中的高血压诊断标准;符合《眩晕症的诊断与治疗》[9]中高血压眩晕的诊断标准:视物旋转感或自觉头晕,昏沉或昏胀不适,或有恶心呕吐、耳鸣等。
1.3 纳入标准1)符合诊断标准;2)年龄18~79 岁;3)具备正常认知能力;4)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1)年龄18 岁以下或79 岁以上;2)不能接受本治疗者;3)伴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和肝肾功能缺陷者;4)继发性高血压、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口服盐酸贝那普利片[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WS1-(X-347)-2003Z,规格:10 mg×14 片]10 mg,每天1 次。同时监测患者24 h血压昼夜节律、餐前后血压变化;护理人员科学指导患者用餐,避免高盐膳食,戒烟和戒酒,适当活动,嘱咐家人安抚患者使其保持平和心态。
1.5.2 干预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将吴茱萸30 g,槐花20 g,珍珠母30 g,天麻20 g,研磨后采用醋调和成糊状,贴敷在患者涌泉穴,贴敷时间每次6~8 h,每天1次;中药泡足:牛膝30 g,川楝子20 g,龙骨30 g,牡蛎30 g,玄参30 g,钩藤20 g,龟甲30 g,天麻20 g,由药剂科统一煎煮,每天16∶00~17∶30泡脚,每次20 min,每天1次。共治疗3个月。
1.6 观察指标1)观察两组患者舒张压及收缩压。2)采用Barthel 指数评定量表评估自理能力:总分100 分,分数越高自理能力越强[10]。3)采用眩晕障碍量表(DHI-S)评估治疗前与治疗后1个月两组患者眩晕程度,评分越低患者眩晕程度越轻。4)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证候积分,分为轻、中、重3 级。眩晕:不能站立3分;视物旋转,不能行走2 分;头晕眼花1 分;无眩晕0 分。头痛:头痛难忍3 分;持续头痛但可忍受2 分;轻微头痛1 分;无痛0 分。5)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判定临床疗效[11]。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能够自理生活,血压恢复正常或舒张压下降<20 mm Hg;好转:临床症状改善,生活需要家属协助;无效: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或加重,血压无下降,或收缩压下降≤10 mm Hg、舒张压下降<5 mm Hg,症状无改善。
1.7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 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干预组显效18 例(42.5%),有效20 例(50.0%),无效2 例(5.0%),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显效12 例(30.0%),有效18 例(45.0%),无效10 例(25.0%),总有效率75.0%,总有效率干预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57,P<0.001)。
2.2 血压值治疗后干预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低于对照组(收缩压P<0.01,舒张压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值比较(±s) mm Hg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值比较(±s) mm Hg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表示P<0.01,**表示P<0.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表示P<0.05,##表示P<0.01
组别对照组干预组tP例数40 40收缩压治疗前164.62±10.05 165.02±9.04 4.116 0.054治疗后132.82±6.23*119.88±4.03*##10.188 0.009舒张压治疗前103.04±4.02 102.57±3.56 1.770 0.219治疗后91.05±4.25*#85.74±2.53*#5.347 0.033
2.3 自理能力治疗后干预组患者自理能力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自理能力比较(±s) 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自理能力比较(±s) 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表示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表示P<0.01
组别对照组干预组tP例数40 40自理能力治疗前48.82±4.08 49.11±4.35 1.860 0.204治疗后62.72±5.11*72.18±5.25*#38.105 0.001
2.4 DHI-S 评分治疗后干预组患者DHI-S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DHI-S评分比较(±s) 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DHI-S评分比较(±s) 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表示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表示P<0.01
组别对照组干预组tP例数40 40治疗前18.85±4.32 18.92±4.27 2.425 0.136治疗后11.44±3.01*7.84±2.32*#9.037 0.012
2.5 中医证候评分治疗后干预组患者眩晕、头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 分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 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表示P<0.05,**表示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表示P<0.05
组别对照组干预组tP例数40 40眩晕治疗前1.35±0.38 1.29±0.32 1.732 0.225治疗后0.85±0.23*0.47±0.16*#9.403 0.011头痛治疗前1.88±0.31 1.91±0.33 2.598 0.122治疗后0.97±0.25**0.57±0.13**#5.774 0.029
3 讨论
眩晕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手术等病因引起以风、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为基本病机,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12]。眩晕是高血压病患者的常见症状之一[13]。目前,高血压眩晕的治疗主要采用综合治疗。中医药在减轻患者头晕、头痛等症状,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睡眠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疗效。
随着历代医家对眩晕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渐认识到本病的发病与痰、火、瘀等密切相关,病变脏腑多责之于肝、脾、肾。张景岳认为眩晕病机以虚为主,认为“无虚不作眩”;叶天士认为眩晕病机为肝肾阴虚,肝阳偏亢,伴有夹痰、夹火等[14]。任应秋认为眩晕一证,虚多实少,下虚多责之气血亏虚,上实多责之风、火、痰,下虚为本,上实为标,治疗当治本为主,辅以治标。同时,有大量研究证实中药对高血压眩晕具有明显疗效[15-16],例如吴茱萸[17]、半夏白术天麻汤[18]、黄连胆汤、天麻钩藤饮[19]、芩菊降压汤[20]、钩藤菊楂茶饮[21]和川芎嗪[22]等中药均可改善高血压病眩晕症状。彭建[23]等研究发现,中药复方可下调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舒张压和收缩压。
中药浴足是具有中医特色的一种外部调养法,是将药物煎煮或沸水冲泡,利用药水及药物熏洗患处的一种方法,对高血压病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中药浴足疗法的原理是通过皮肤、穴位等处吸收药物的有效成分,从而达到调理气血、疏通经络、平衡阴阳的目的。例如,曹胜兰等研究[24]发现,中药泡足可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以及高血压证候。夏令琼等[25]研究发现,中药泡足可下调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以及提高患者身体素质和机体免疫力,减少高血压并发症。陈家鑫等[26]研究发现,中药足浴可下调老年轻度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本研究证实,中药泡足可下调高血压患者舒张压和收缩压,减轻眩晕和头痛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涌泉穴是足少阴肾经的常用腧穴之一,涌泉穴药物敷贴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27]。李文进等[28]研究发现,太冲、涌泉穴贴敷吴茱萸可下调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以及中医证候积分。本研究证实,涌泉穴中医贴敷可下调患者血压水平,减轻眩晕、头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