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货币政策传导与产业结构优化
2022-02-18丁志国黄禹喆张宇晴
丁志国,黄禹喆,张宇晴
1.吉林大学 商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2.吉林大学 数量经济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12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当前,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内外部经济环境均出现了一些新特点,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然是保证中国经济未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选择。毋庸置疑,货币政策在保证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在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资本配置效率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1]。但是,随着货币规模不断增大,货币政策工具在宏观调控中的边际效应越来越小,甚至已经无法达到预定的政策效果[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目标之一,正是通过供给侧的结构性调整,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增强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进而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历经五年多的政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否实现了当初设定的政策目标?其政策效果如何?进一步深化过程中精准施策的着力点在哪里?这些都有待学术界给出实证判别和科学依据。为此,本文利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和渠道效应分离技术,实证检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前后货币政策优化产业结构的效果差异,以捕捉不同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独立效应。
一、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关于货币政策能够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问题,曹永琴[3]研究发现,货币政策对产业结构的优化效应来源于两个层面:一是不同货币政策工具发挥的作用不同,对不同产业的调控程度存在差异;二是不同产业的发展阶段和行业特征不同,针对货币政策调控的反应存在差异,因此货币政策能够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效果。Dedola等[4]研究了五个国家货币政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指出不同产业存在融资需求、融资能力和个体企业规模的差异,因此对货币政策影响的反应效果不同。曹永琴[5]基于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分析了中国不同产业针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反应,结果表明,增加广义货币供给量对第一、二产业存在显著正向影响,而对第三产业存在显著负向影响,因此仅仅通过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无法有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刘玚等[6]的研究也得出了数量型货币政策在产业结构优化方面效果有限的结论。杨可方等[7]证明了在货币政策冲击下,以资本市场为代表的直接融资方式对产业结构升级作用显著,调整融资结构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制度规则因素变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效果方面,Dickinson等[8]检验了制度变迁对货币政策影响实体经济的效果,发现随着制度规则的变化,非国有部门对货币政策变化更为敏感。金中夏等[9]研究发现,利率市场化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产生了显著影响,能够增强利率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并因此强化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持续影响。徐亚平等[10]利用MS-VAR模型分析了金融脱媒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发现金融脱媒强化了利率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作用,增强了价格型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显然,货币政策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的作用效果会受到制度变迁的显著影响。
由于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不同渠道的独立效应测算非常困难,早期研究通常会将货币政策的传导路径和效应看作一个“黑箱”。Ramey[11]提出了渠道分离技术,为测度不同渠道的传导效应提供了实证方法,能够分别测算不同传导渠道的独立效应。首先,在考察政策冲击的传导路径时,将某一具体传导渠道变量作为内生变量加入VAR结构式,相当于封锁了该渠道的传导效应,而没有加入这一传导渠道变量时,该渠道变量在冲击传导过程中保持畅通。其次,通过比较是否加入具体传导渠道变量两种情况下宏观经济变量对货币政策冲击反应的差异,能够有效分离该传导渠道的独立效应。Mishkin[12]通过理论分析解锁了货币政策传导的“黑箱”,将传导路径具体划分为汇率渠道、信贷渠道、利率渠道和资产价格渠道。Aleem[13]借鉴渠道分离技术,研究了东南亚国家在货币政策冲击下不同货币政策渠道的传导效应。战明华等[14]利用SVAR模型和渠道效应分离技术,分析了利率市场化进程对不同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率市场化强化了利率渠道的传导效果,而影子银行则促进了资产价格渠道的传导效应。渠道效应分离技术的发展为测度不同条件下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提供了必要的量化工具。
中国货币政策主要基于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两大中介目标,通过汇率渠道、信贷渠道、利率渠道和资产价格渠道调控不同产业的产出,实现产业结构优化。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货币政策调控力度持续加大而边际效应不断变小,中共中央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中国经济发展激发了新动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目标之一是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增强货币政策调控效果,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进而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本文将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不同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质量第一和效益优先的发展理念,作为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增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举措,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作用方式和效果。因此,有必要针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过程中货币政策在产业结构优化方面影响效果的变化进行定量测度,并科学判断不同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独立效应,保证在继续深化改革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和精准施策。
(一)汇率渠道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汇率决定了国内外产品、技术及服务的相对价格,汇率变动将调控资源在贸易部门与非贸易部门之间的流动。当本币汇率下降时,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会提高,出口导向的制造业将获得较高的利润。在这种条件下,本国资源会集中流向第二产业,提高第二产业的产出占比,不利于第三产业的增长。中国自2005年开始采取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控的有管制的浮动汇率制度。因此,当汇率保持基本稳定时,货币政策的汇率渠道对于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十分有限。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中国一直实行有管制的浮动利率制度,汇率依旧相对保持稳定,可以推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汇率渠道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变化不显著。
(二)信贷渠道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与发达经济体不同,中国金融市场起步较晚,发展程度相对较低,企业直接融资占比较少,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占据主导地位,信贷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不同产业的特征不同,各产业从商业银行获取的信贷规模也相差甚远,货币政策通过调控信贷条件,使不同产业的借贷条件产生差异,影响各产业不同微观主体的融资选择,从而影响不同产业的投资与产出。货币政策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取决于信贷资金在不同产业之间的分配以及不同产业对信贷资金的需求程度。随着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货币当局也在引导金融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提高直接融资占比。此时,第三产业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降低,可以通过更多的渠道获取资金。因此,可以推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将会导致货币政策信贷渠道对产业结构优化的调控作用减弱。
(三)利率渠道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凯恩斯理论认为,货币政策利率渠道通过调节企业的资金成本作用于企业的投资支出,影响企业的产出,进而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对面临融资约束程度较高的第三产业而言,利率变化直接决定了企业的资金使用成本。而融资约束程度较低的第二产业对于利率变化的敏感程度则相对较低。在不同产业对利率敏感程度存在差异的条件下,货币政策通过利率渠道的调控将会引发不同产业的差异性响应,从而达到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在利率市场化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下,不同利率期限结构受到市场供需关系的直接影响越来越强,中国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发挥的调控作用越来越强,货币政策利率渠道传导的有效性得到提高。
(四)资产价格渠道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货币政策资产价格渠道将通过托宾Q效应、流动性效应以及金融加速器效应影响不同产业的投资与消费。资产价格上升带动居民投资和消费增加,从而提高各产业的产出。而房地产和股票作为中国居民主要的投资选择,也最容易受到货币政策的冲击。因此,当货币政策针对中介目标进行调整时,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最容易受到影响,并且会反过来作用于实体经济和产业结构,进而通过市场机制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金融体系的完善,各产业间特别是第三产业的中小企业将获取更多资金用于设备投资和研发创新,资产价格渠道也将持续在货币政策传导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模型设定与数据选取
(一)TVP-VAR模型设定
为描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前后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时变效应,本文参照Nakajima[15]的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框架,将时间变量引入SVAR模型的各个变量中,得到TVP-VAR模型:
Atyt=Γ0t+Γ1tyt-1+Γ2tyt-2+…+Γptyt-p+μt
(1)
yt=At-1(Γ0t+Γ1tyt-1+Γ2tyt-2+…+Γptyt-p+μt)=
B0t+B1tyt-1+B2tyt-2+…+Bptyt-p+εt
(2)
(3)
(4)
(二)渠道效应分离技术
参考Ramey[11]提出的渠道效应分离技术,引入产业结构受到冲击时的脉冲响应函数:
η=0,1,…,p;t=p+1,p+2,…,p+T
(5)
η=0,1,…,p;t=p+1,p+2,…,p+T
(6)
式(6)在求偏导过程中,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变量未被视为常数,保持畅通,通过比较渠道变量处于屏蔽和畅通状态时产业结构脉冲反应状况可以得到不同渠道的独立传导效应。进一步利用方差分解,可以得到不同渠道在一次冲击中传导效应的相对数值,判断各渠道在传导过程中的解释地位。
(三)数据选取
Mishkin[12]将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X)划分为信贷渠道(loan)、汇率渠道(exr)、利率渠道(ir)与资产价格渠道(nhci,ssi)。本文参考Sadia等[16]的研究,选取社会融资规模作为信贷渠道(loan)的代理变量;参考袁伟彦等[17]的研究,采用人民币比美元的实际汇率作为汇率渠道(exr)的代理变量,具体公式为exr=s·CPI*/CPI,其中,CPI和CPI*分别代表中国和美国的价格指数;选取一年期存款利率作为利率渠道(ir)的代理变量;借鉴战明华等[14]的研究,选取国房景气指数和上证指数共同作为资产价格渠道(nhci,ssi)的代理变量加入模型,货币政策通过影响不动产和金融资产的价格共同作用于资产价格,因此将这两个代理变量共同作为内生变量加入模型中。
宏观经济变量参照Bernanke等[18]的研究,选择CPI指数作为通货膨胀率的代理变量;参考丁志国等[19]提出的经济服务化进程,即第三产业发展快于第二产业,产业转型为技术型和创新型,选择产业高级化程度作为产业结构(Inds)的代理变量,即采用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值来反映产业结构优化。由于货币政策工具具有多样性与时间性,难以用单一的政策工具来衡量,因此选取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变量作为货币政策(M)的代理变量,中间变量一般指广义货币供给(M2)和同业拆借利率(IBR),选用货币供给量作为代理变量。
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2002年1月—2019年12月的月度数据,各时间序列数据均根据需要进行平稳处理与X12季节调整处理。数据来源为国家统计局、中经网数据库、CSMAR数据库和Wind数据库。
三、模型检验与实证结果分析
(一)模型参数检验
依据赤池信息准则与施瓦兹准则,本文设置最优滞后阶数为2阶,建立TVP-VAR模型,在MATLAB软件中对实证模型进行10 000次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模拟抽样检验,参数估计结果见表1。
表1 模型参数估计结果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前后货币政策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整体影响效果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目标之一,是通过引导资金支撑实体经济,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考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前后整体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本文选取TVP-VAR模型,判断货币政策总体上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效果差异。考虑到货币政策发挥作用具有滞后性,选取2014年11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前12期)和2016年11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12期)两个考察时点,分别判断产业结构针对货币政策的冲击反应在24期内的差异,检验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效果是否发生了显著变化。
具体的脉冲响应结果如图1所示。改革开始推进之后的前5期,产业结构对整体货币政策冲击的正向反应明显增强,虽然随着时间推移冲击反应逐渐趋于平稳,但是总体程度仍然显著且持续地高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前,说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实施促进了中国经济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发展模式的转化,优化了货币政策的传导路径,提升了货币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效果。
图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前后产业结构对整体货币政策冲击的响应结果
显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去一降一补”政策各有侧重并集合发力,共同促进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化。其中,“去产能”和“去库存”政策专门针对供给端存在的结构性失衡,通过政策措施去除过剩产能和累积库存,修正政府盲目投资以及企业过度生产造成的产能过剩和库存升高的问题,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调整货币供应量的同时保证提供高质量的有效供给。“去杠杆”与货币政策工具直接相关,通过调整信贷供给,优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加快市场对政策调整的响应速度,直接提高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去杠杆”政策的主要目标是改善企业融资环境,优化社会融资结构,消除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的隐患,促进金融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撑能力和效果,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实现金融脱媒,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保证社会资金合理流动,增加社会的高质量产出规模。“降成本”旨在减少企业负担,降低初创期和成长期中小企业的生存压力,保证具有潜力的企业能够顺利完成过渡,从而形成社会的有效生产力,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能和新的增长点。“补短板”则是有针对性地补足经济发展过程中曾被忽视而又不可或缺的产业和技术短板,防止在一些关键领域和技术方面明显受制于人,推动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帮助和鼓励企业培育核心技术,保证中国经济的全面均衡发展,实现转型升级。总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矫正生产要素错配,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和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货币政策对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促进效果。
四、货币政策影响产业结构的传导渠道
本文试图将货币政策影响产业结构的“黑箱”打开,考察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前后,不同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效应变化。具体而言,本文将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具体划分为汇率渠道、信贷渠道、利率渠道和资产价格渠道。通过渠道效应分离技术,比较是否加入具体传导渠道变量两种情况下产业结构对货币政策冲击反应的差异,分离该传导渠道的独立效应,从而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前后不同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独立效应变化。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前
基于渠道效应分离技术,可以在实证模型中加入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变量,即在冲击传导过程中阻断某一渠道的作用,比较阻断前后的传导效应差异,判断政策传导渠道的独立效应。各政策传导渠道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前的独立效应如图2所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前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方差分解情况见表2。
表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前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方差分解结果
图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前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独立效应
第一,与其他传导渠道的分离效果不同,汇率渠道只在阻断其传导效应后的前5期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反应程度出现了较小程度的变化,说明汇率渠道在货币政策向产业结构的传导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有限。这与中国的汇率制度密切相关,自2005年开始中国采取以市场供需关系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控的有管制的浮动汇率制度,在这样的汇率制度规则下,为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中央银行会根据实际经济情况调整汇率,以保持国内经济运行平稳,以及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均衡。因此,在汇率保持基本稳定且贸易条件和国际资本流动保持相对稳定的条件下,货币政策的汇率传导渠道对于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有限。
第二,对比所有渠道保持畅通时的脉冲响应结果,屏蔽资产价格渠道后,产业结构的响应程度在第7期之后明显下降,说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前,资产价格渠道在货币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传导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显然,房地产和股票作为中国居民主要的投资选择,也最容易受到货币政策的冲击。因此,当货币政策针对利率和货币流通规模进行调整时,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最容易受到影响,并且还会反过来作用于实体经济和产业结构,进而通过市场机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曾繁华等[20]研究发现,股票市场中的托宾Q效应将股票市场价值与实体经济联系起来,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影响资产价格对实体经济产生作用,并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效果。在确定货币政策实施目标时,必须考虑由流动性引起的资产价格变化,因此资产价格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三,根据利率渠道和信贷渠道的脉冲响应结果,在屏蔽二者的传导作用后,产业结构的响应程度均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且与屏蔽利率渠道相比,屏蔽信贷渠道后产业结构响应的下降程度较大,说明信贷渠道的传导效应强于利率渠道。一方面,中国处在放开利率管制的转型期,2013年7月中央银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并于2015年三次调整利率管制区间,加强利率与市场供求关系的联动性。但由于改革时间较短且政策效果存在滞后性,利率市场化程度仍然较低,货币政策在利率传导渠道层面发挥的效果仍然较弱。由于中国的货币市场与债券市场、信贷市场以及证券市场之间相互割裂,不同市场之间的利率联动机制并没有真正形成,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前的利率渠道受到的管制程度较高,市场化程度较低,传导效应较弱。另一方面,中国的金融市场存在发展程度相对较低、市场调整能力较弱、监管部门介入程度较高的特点,而且企业直接融资占比较低,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占据主导地位,信贷渠道相比于利率渠道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国第二产业以加工业、制造业和建筑业为主,行业特性决定了第二产业融资主要依赖银行贷款,而在第三产业占据主导的中小企业虽然不得不面对融资约束,但是由于内部融资不足且直接融资不发达,银行贷款仍然是其主要的资金来源。货币政策通过影响信贷条件,使不同来源资金的借贷条件产生差异,从而影响各产业中不同微观主体的融资选择。因此,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前,与利率渠道相比,信贷渠道在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
基于渠道效应分离技术和方差分解方法,测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出后货币政策不同传导渠道独立效应的变化如图3和表3所示。
图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独立效应
表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货币政策不同传导渠道相对解释程度的影响结果
第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推出后,不同渠道独立传导效应发生的最显著变化是利率渠道和信贷渠道。相比于2014年11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24期后,利率渠道在货币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独立传导效应增强了7.1%,达到35.6%;与之相对应,信贷渠道的独立传导效应弱化了7.2%,降低到了22%。资产价格渠道和汇率渠道受到的影响则相对较小,分别上升了0.3%与降低了0.2%,说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实施效果确实存在滞后性。战明华等[14]研究指出,利率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分别是政策调控利率对市场利率影响的响应速度、不同利率期限结构间的联动程度和速度以及市场利率的粘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始后,利率市场化进程得以推进,市场利率形成机制发生了变化。当政府调整货币政策时,设定的目标政策利率直接影响市场利率,使其调整至目标利率规定的范围。此时,市场利率的响应速度提高,利率渠道的传导效率上升。不同的利率期限结构反映不同的资金供求关系,揭示市场利率的总体水平和变化方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去杠杆”政策加强了直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程度,扩大了直接融资的规模,合理降低了企业对于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的依赖。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不同利率期限结构受到市场供需关系的直接影响越来越强,彼此联动程度更高且响应速度更快,利率渠道传导的有效性得到提高。关于市场利率粘性问题,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货币供给作用于货币总需求,第二步是货币总需求发生变化再反馈于货币总供给。由于市场利率粘性的存在,货币总需求变化后货币的总供给不能及时调整到新的平衡水平,影响市场机制的有效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了利率市场化,完善了中国的利率体系,强化了利率渠道对各产业微观主体投资和生产行为的影响,使产业需求和供给及时达到平衡,降低了利率粘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货币政策的传导路径逐步由数量型向价格型转移,有效强化了利率渠道在优化产业结构过程中的作用。
第二,根据脉冲响应图的变化轨迹和方差分析的数据变化,货币政策信贷渠道的传导效应出现了较大程度的下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强化利率渠道作用的同时,削弱了信贷渠道的传导效应。究其原因:一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矫正了要素资源的错配,调整了企业的融资结构,拓宽了直接融资渠道,有效缓解了部分企业的融资约束,因此企业无需依赖银行贷款,降低了企业融资与货币政策之间的紧密程度,货币政策通过影响信贷条件作用于企业的投融资决策和实体经济的政策效果有效降低,因此信贷渠道的传导效应变弱。二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了金融市场化进程,市场利率逐渐取代管制利率在市场中发挥作用,利率更直接地受到市场供需关系的影响,第三产业的中小企业通过市场化渠道进行借贷的贷款资产数量增加,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控范围加大,市场利率渠道变得活跃,利率渠道的传导效应加强,进而削弱了信贷渠道的独立效应。在信息充分且功能健全的金融体系中,信贷渠道的作用逐渐下降。中国金融体系的发展正在逐渐成熟,市场机制更加完善,自我调节能力不断增强。贷款利率受到市场利率的影响变大,信贷渠道发挥的作用部分地被利率渠道所取代。因此,信贷渠道的传导效应降低,而利率渠道的传导效应增强。
第三,资产价格渠道和汇率渠道的独立传导效应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前后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首先,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体系的完善,各产业间特别是第三产业的中小企业受到的融资约束降低,资金获得能力显著加强。“降成本”使得企业负担降低,“补短板”则使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得到加强,企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将资金用于设备投资和研发创新,因此货币政策通过影响相应的资产价格调控产业结构升级的效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了金融市场化,完善了金融市场,而货币政策针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转移到了利率渠道,因此资产价格渠道的传导效应变化有限。其次,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中国一直实行有管制的浮动汇率制度。事实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没有改变国内外贸易的进出口价格和投入成本,因此汇率渠道的传导效应仍然处在较低水平。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伴随着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内外经济环境都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持续深入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保证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发展方式转化,发掘经济增长新动能和新活力的关键举措。本文利用TVP-VAR模型和渠道效应分离技术,在实证判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前后货币政策优化产业结构效果差异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独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疏通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提高了货币政策优化产业结构的作用效果。(2)比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前后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独立传导效应变化发现,通过结构转型与传导机制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路径由数量型向价格型调整,信贷渠道传导效应减弱,利率渠道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产业结构受资产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强,资产价格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传导效应持续显著。
毋庸置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了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货币政策优化产业结构效果的基本政策目标,但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必须针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特点,保证政策选择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巩固当前政策效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目标。为此,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尽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政策效果,但仍然存在改进空间,应当在巩固当前政策效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优化产业结构效果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对不同产业实行差异化政策,避免“一刀切”,进而激发微观企业的经济活力,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长期效果。
第二,完善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控作用,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伴随着利率渠道传导作用的加强,进一步改革完善贷款利率的形成机制,在灵活运用中期借贷便利手段完善利率调控传导链条的同时,还要科学使用常备借贷便利的利率走廊功能,强化利率调控的精确性与有效性。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机制,持续推进金融脱媒,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利用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资金支持,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第三,强化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控作用,优化货币供给结构。在货币政策传导由信贷渠道向利率渠道调整的过程中,仍需重视数量型货币政策的调控作用,使其在保持稳健的基础上做到灵活适度,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合理的流动性支持。在货币政策选择过程中应优化货币供给结构,精确引导资金支持重点领域,避免“大水漫灌”,推动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和竞争优势,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第四,发挥资产价格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重要作用,避免资金“脱实向虚”。中央银行应该更好地把握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两大政策目标,合理引导资金流向,尤其要避免资金短时间大规模流入或流出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防止资产价格大幅波动,维持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第五,发挥稳健货币政策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确保中国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稳健的货币政策能够促进落后行业的产能出清和转型升级,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能够为新兴产业提供更多融资,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新动能和新活力。同时,应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配置,依靠市场机制和科技创新推动第三产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保证中国经济实现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政策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