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走廊的特点及建设机制研究
——以“128号公路”创新廊道和广深科创走廊为例
2022-02-18李靖华刘树龙
李靖华,韩 莹,刘树龙
(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我国必须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以城市群建设为主体的区域协调发展规划。作为科技创新的载体,科创走廊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目前,高新技术发展呈现出一个现象,即在创新要素相对活跃的城市,大量高新技术企业沿着高速公路(科创走廊)集聚,在多城市跨区域合作中,打造科创走廊逐渐成为一种主要手段;同时,以科创走廊建设为抓手,可推动上下游产业链重塑,促进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升级。可见,科创走廊日益成为促进区域创新联动的重要途径。我国应加快打造错位发展、功能互补、要素自由流动的科创走廊,建立和完善跨区域一体化的创新体系,全力推进科创走廊作为国家战略重要平台的建设,进一步抓实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因此,如何建设科创走廊是当下研究的重点方向。
本文研究了具有跨区域协同发展特点的科创走廊模式。科创走廊存在多个主体,各自发挥相应的功能,但其中必然会存在一个核心主体起着核心节点的作用。科创走廊上的各主体应各安其位、各司其职,这是科创走廊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自熊彼特提出创新概念至今,学者们大多认为,创新是开发新的科学知识与技术,并将这些知识与技术转化成生产力的过程。基于这样的认识,科创走廊从科学知识源头开始,就包含多个主体,经历多个环节,最终实现产业化,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主体主要有政府、高校、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服务机构等。其中,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是创新链上的重要功能节点,政府、金融机构、服务机构则是创新链上的主要支撑点。在科创走廊的发展史上,美国“128号公路”的建设为科创走廊提供了经验参考。广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广东要借鉴“128号公路”创新廊道的成功经验,以广深高速公路沿线为主轴,整合沿线各地的创新资源,建设广深科创走廊。目前,世界上已有许多知名的科创走廊。整个走廊可以被视为一座高山,高山一定有高峰,其中,创新链是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构成要素。然而,创新链中的结构性失衡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一直存在的“科技成果转化不足”和“科技经济两张皮”等问题的根源。因此,本文结合科创走廊协同创新的实际情况,从创新链的视角探究“128号公路”创新廊道和广深科创走廊的建设机制,总结出一种可复制、可推广、可扩展的建设模式,促进科创走廊深度发展,以增强我国整体的科技创新实力。本研究既有利于加深对科创走廊的认识,也为基于创新链推动科创走廊区域协同创新提供对策参考。
1 科创走廊的本质和特征
1.1 科创走廊的本质
科创走廊从本质上说是以“科技创新”为发展主题,以“走廊”为空间组织方式的创新区域。科研机构和各个产业组织在区域内集中开展高密度的创新活动。科创走廊通常是相关区域或城市打破地域限制,通过制度改革、供给侧改革等方式,推动人才、信息、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从而形成新兴产业集群发展、高端人才资源汇集、科技创新要素高度集聚的创新发展重点区域。由于其地理分布一般呈“廊带”形态,所以被称作“科创走廊”,是多城市跨区域合作和协同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
从根本意义上来说,科创走廊就是一个地域性的、完整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从类型上来讲,科创走廊是科创集聚区的一种,在地理空间上呈现出带状或者条状的特点。因此,科创走廊有地理空间的含义。同时,每一个科创走廊都有一定的区域维度,不一定是严格意义上的行政区域,但在科技创新方面,一定存在一个相对集聚、相对知名、相对活跃的区域概念。另外,科创走廊也是相对独立的。科创走廊的空间和地理范围决定了其在建设与发展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意味着科创走廊是自我运行、自成体系的。但这种独立性是相对的,每一个科创走廊都不是封闭的,其在相对独立发展的同时,与其他科创中心等有着密切联系,甚至是紧密的合作。
1.2 科创走廊的空间特征
学者对科创走廊的认识一般停留在三角洲、高科技园区、星型结构等概念。本研究认为,科创走廊是一种独特的创新体系,在地理空间上呈现出“廊带”分布的特点,其在多主体的新型治理结构下,各主体以不同的职能定位发挥着不同的功能效用,从而实现多主体跨区域协同发展。星型结构的创新区是“一核多中心”的结构,其中“一核”起到的集散效用更强,如图1(a)所示。而科创走廊的结构是带状的,如图1(b)所示,连接的点越多,走廊的距离就会越长;走廊过长使得走廊内的资源要素流动减慢,集散效用可能不如星型结构好。因此,要使科创走廊发挥最佳效果,就必须解决带状结构带来的空间距离过长的问题。
图1 创新区空间结构图
1.3 科创走廊与其他创新区域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创新资源集聚区域不仅有走廊这一种表现形态,还包括大湾区、高科技园区等,不同的结构形式发挥着不同的功能。
“湾区”通常是指由沿海港口及周围许多口岸和城镇组成的港口城市群,且由此产生的经济效应被称为“海湾经济”。从地理上来讲,海湾地区是一个国家大陆与海洋接壤的边缘地区,是具有强大协同效应的城市化区域,由几个毗邻同一海域的港口和城市组成。从产业经济的角度来看,“海湾经济”不仅是一个区域概念,还是一个产业概念,也就是说,必须具备临港产业群或者濒海产业圈,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被称为“海湾经济”。因此,“海湾经济”的概念更多表示的是基于地理特征和地域分工的一种经济和社会活动集合,它强调经济发展形态与城市发展形态相结合。湾区内部的城市有自身的基础和特色,各自均有明确的产业定位,并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在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形成组合体。目前,世界上已经形成规模效应的3个海湾地区分别是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
“高科技园区”在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含义大致相同,但叫法不完全一致。例如,美国称之为“研究园区”,意大利、法国称之为“科技城”,英国称之为“科学技术园区”,韩国称之为“高科技工业园区”,等等。总之,学者对高科技园区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即高科技园区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存在紧密的联系或运行上的合作,高校、科研院所将科技成果和产业技术转移给园区内的生产企业,并促使园区内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或其他组织协作发展。由于高科技园区产生的背景不同、发展的形式各异,园区的组成要素、功能、类型、侧重点以及建设条件均不同,各个园区的布局形态也会呈现出各自的特点。
“科创走廊”既不同于湾区,也不同于传统的工业园区,而是一种跨区域的、科技与产业集聚发展的、独特高效的“组织”或创新体系。
2 从创新链视角分析科创走廊建设机制
创新链的提出源自学术界对创新过程的思考。大多数学者认为,创新链是从前端基础研发到后端产业化扩散的全过程,这一过程的关键在于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自Marshall和Vredenburg提出创新链的概念以来,创新链最早被认为是原材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商和产品销售商等多个主体之间的互动过程。此后,国内外学者对创新链的含义、构成模式、技术经济联系及其功能节点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关于创新链的内涵,一类是从过程视角进行定义,强调创新链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全过程,通常是指从基础研究到相关科学知识的形成,再利用这些知识创造新技术产品,并将产品产业化的过程;有学者认为创新链是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多个参与主体将资源合理优化配置并相互融合,最终将知识技术成果进行产业化的全过程。另一类是从知识创新视角进行定义,认为创新链是科学技术知识经技术创新环节走向产业化的过程。其围绕一个核心主体,在市场需求的基础导向上,通过知识创新活动将相关创新主体连接起来,是一种以知识的经济化过程和优化创新系统为导向的功能链结构模式,强调创新链是知识的创造、转移和传播扩散的过程。从该视角展开研究,有学者认为创新链是以一个主体为核心,首先进行创新构思,然后将具有互补性的多个主体节点连接起来,通过相互融合、分工协作来实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并将创新链分为两类,即水平链和垂直链。其中,水平链是指把产品开发作为核心,通过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等主体相互配合,实现创新设计、研究开发、产业化及商业化的过程;垂直链是指基于产业链上下游环节间的联系而形成的链条式结构。另外,还有学者强调,创新链是创新主体间各创新要素传递与转化的一种连接,并产出创新成果以满足市场需求。总之,上述学者主要从两个视角对创新链的概念进行了研究:一种观点认为,创新链是从创新构思到实现产业化的过程;另一种观点认为,创新链是需要多个主体参与互动,从而实现创新的过程。关于模式,有学者提出了从基础研究开始到产业化应用结束的线性模式,以及由科学知识、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市场化应用等环节构成的相互融合的循环模式。
本文将科创走廊看作一种独特的创新体系,并认为走廊上所有节点不是等量齐观的,其有核心节点,有关键节点,有辅助节点,即“高山有高峰”,如图2所示。科创走廊的核心节点具有核心功能,不同关键节点发挥不同功能。那么,节点最核心的功能是什么,如何将走廊的每一节点和功能进行匹配才能让廊带建设更有效?为此,本文将从创新链的视角探索“128号公路”创新廊道和广深科创走廊的建设机制。
图2 创新(链条)和科创走廊(带状)结构匹配图
3 “128号公路”创新廊道建设机制分析
128号公路是1951年修建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的半环形公路,在公路两侧有数以千计的技术型企业和研究机构,并呈线状分布。公路距波士顿市区约16 km,临近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在内的65所高等院校,曾创造了举世闻名的“马萨诸塞州奇迹”,被全世界称为“美国的技术公路”。“128号公路”创新廊道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繁荣,也有过80年代的衰落;最近十几年,它又凭借航空航天、精准医疗、新材料、生命健康等领域的发展再次崛起,成为世界著名的创新中心。此外,“128号公路”创新廊道靠近纽约的金融中心,有着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大学和风险投资公司在研发与创业方面的合作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圈,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及风险资本汇聚。
3.1 高校作为知识源头推动地区创新创业发展
“128号公路”创新廊道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其背后拥有强大的智力支撑。“128号公路”创新廊道汇集了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等在内的65所高校,其为波士顿的高科技工业区提供了大量的科学家、高级工程师和技术人员。高校提供智力支撑,广泛参与创新研究,不断产出各项专利成果,在创新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28号公路沿线高科技工业区内70%的企业由麻省理工学院的毕业生创办。因此,麻省理工学院对128号公路沿线地区的科技发展影响最大。为了促进科技成果迅速转移转化并吸引高新技术企业落户,美国政府在128号公路的高校周边布局了大量的工业园区。此举极大地加强了企业与高校间的交流合作,也提升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效率,有利于企业快速获得高校的科技成果。当地还支持高校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如技术成果转移服务中心和技术转移中心等;并鼓励各大高校向外推广现有的科技成果,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人才。“128号公路”创新廊道汇聚了众多工业界领袖人物,为该地区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2 多元的创新孵化举措推动区域创新发展
“128号公路”创新廊道的创新孵化举措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第一,产学研合作网络。“128号公路”创新廊道的模式体现了区域的创新发展离不开产学研的结合,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不应当是3个独立的个体,否则,很难形成从基础研究到成果产业化的全过程创新产业链。区域协同创新中心与学术界、产业界广泛接触联系:一方面鼓励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研发人员一同参与到协同创新中心的技术合作研发中;另一方面鼓励科技人员勇于创办科技型企业。
第二,活跃的风险投资。波士顿的金融服务业非常发达,其风险投资在美国排名第二。活跃的风险投资不仅促进了当地的创新发展,还促进了大批创业公司的发展。很多风险投资公司专为发展高新技术的企业提供种子基金。同时,当地银行也采取措施,成立了专门的风险投资公司;还有一些风险投资公司由政府创办。这些举措为128号公路附近的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融资条件。另外,国防投资在128号公路沿线地区的发展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三,政府的大力支持。“128号公路”创新廊道的成功,离不开政府有力的政策支持。政府与市场力量的结合使得128号公路沿线的企业获得大量的管道专利技术,并在美国军用和民用市场中占据着相当大的份额。另外,政府还鼓励当地技术专家和科技型企业每年向联邦政府申请一定的科研经费来助力创新研究,并协调各大金融机构建立风险基金项目,重点支持具有发展前景的中小型科技企业。
3.3 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
一是政府的积极参与。“128号公路”地区成立了提供协调与信息服务的相关机构。马萨诸塞州的经济发展厅设立了“商务发展办公室”,办公室拥有大量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核心工作是为“128号公路”地区的企业提供各种无偿的信息服务。例如,解答“128号公路”地区的税收政策、企业入驻条件、相关激励措施及法律事务等方面的问题,以帮助企业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波士顿市政府还组织相关活动,促进政府人员和企业家的信息交流。二是积极的财税政策。当地政府出台政策,被认定是以创新研究或者新产品开发为特征的科技型企业,可享受3%的税收减免,同时免除购买科研用品和办公用品时的销售税。该政策使“128号公路”地区的大多数企业能够享受税收减免的优惠。
如图3(a)所示,“128号公路”创新廊道的繁荣以及没落后成功崛起主要源于波士顿作为核心节点承担着知识源头功能和创新孵化功能,整个创新链条是完整的,且利用空间布局将结构与功能有效结合。但众所周知,20世纪70年代受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影响,政府的军事订单不断减少,大量公司倒闭,失业率也开始飙升,这对波士顿经济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自此,“128号公路”地区陷入了经济危机。21世纪初,“128号公路”地区开始调整其经济结构,利用波士顿坚实的产业基础,集中人才优势力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创业的氛围又开始变得浓厚,该地区再次繁荣起来。由此可见,“128号公路”地区中间一段时期的败落可以归结为核心节点的功能衰弱,加之20世纪70年代后期没有新的节点顶替波士顿,致使整个创新链条核心缺失,呈现劣化状态。21世纪初期,波士顿作为核心节点重新发挥了其创新孵化的功能,周围城市也起到了辅助作用,使得“128号公路”地区重现辉煌,如图3(b)所示。
图3 “128号公路”创新廊道和创新链匹配图
4 广深科创走廊建设机制分析
广深科创走廊依托广深高速、广深沿江高速、珠三环高速东段、穗莞深城际、佛莞城际等复合型的交通通道,集中穗莞深优质的创新资源,力图将三市打造成一个产业联动、空间连接、功能贯穿的创新经济带。该经济带跨度约180 km,科创走廊内的各地市功能定位清晰,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新引擎。广深科创走廊呈哑铃型,其中,广州的科技创新能力比较强,深圳的市场化程度比较高,东莞的制造业比较发达且配套设施完善,成为广州和深圳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的集聚地。因此,广深科创走廊是在产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廊带,且实行“一廊联动+十核驱动+多点支撑”的发展策略。
4.1 知识源头为区域科技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广深科创走廊与美国硅谷、波士顿有着明显的共性特征。首先,它们都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强大的产业支撑;其次,它们都具有丰富的创新资源,如高校、科研院所、创投基金等;最后,这些地区均拥有完备的基础设施和优美的生态环境,可以吸引高科技人才的落户。例如,广州拥有84所普通高等学校,建有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23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其中广东省科技人员占总数的70%以上,博士生占95%,有“创新大脑”之称。而深圳曾被英国《经济学人》评为“创新皇冠上的明珠”,拥有华为、中兴、大疆科技、比亚迪等一批世界一流的创新技术企业。
4.2 多元的创新孵化举措推动区域创新发展
广深科创走廊的创新孵化举措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第一,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多措并举推动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同搭建技术研发平台,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能力,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企业,以创新引领现代产业的高速发展;鼓励企业搞好科技重大项目,促进创新要素积极向企业流动;培育一流创新型企业,扶持中小型创新企业发展,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集群;支持建立了一批海外生产基地及研发中心,通过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提高国际产品定价的影响力。
第二,产业孵化育成体系发挥推动作用。广深科创走廊构建了以“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区”为载体的全链条产业孵化育成体系,同时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集中的优势资源,引导各类产业园区、龙头企业建立技术企业孵化器平台,形成全周期覆盖科技企业发展的模式;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及增长计划,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孵化器建设;引导孵化机构建立完善的生态链体系,构建专业的孵化模式,组建多层次的服务队伍,进而提高在孵企业的成功率,促进区域产业发展。
第三,风险投资非常活跃。深圳市的金融总资产稳居全国第三。为打造具有广深科创走廊特色的科技金融支持体系,当地政府对资金链、产业链、技术链、创新链等各个环节进行了统筹规划,综合利用多种金融工具,设计融资体系发展路径,以更加灵活的服务方式为技术创新赋能,最终实现资金链对技术创新链的支撑保障功能,推进全链条的协同创新发展。
4.3 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
创新集群是指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风险投资公司、中介服务组织等组成,且有着聚集经济和知识溢出特征的技术与经济网络,它们通过价值链和知识链结成战略联盟或开展各种合作。由于研发经费的高强度投入,创新集群成为知识转移和知识传播的重要主体,形成了多主体参与的高效运转创新网络,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区域一体化具体表现为:第一,推动走廊内政策互动。促进区域内产业共建、科学与技术资源的开放共享以及创新人才在各区域之间的流动,协调统筹走廊内的重大科技政策、人才政策、产业政策等,确保人才、资金、技术和信息以及其他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第二,畅通人才流动渠道。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人才的灵活双向流动。通过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和生活环境以及改善城市公共服务的供给,增强区域内各地的人才黏性,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第三,广深科创走廊对内打破阻碍技术创新的行政壁垒,集中三地的创新资源,形成一个产业联动、空间连接、功能贯穿的创新经济带;对外集聚全球优质的创新资源要素,最终建成全球科技创新策源地、全国体制改革先行示范区以及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强有力地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第四,强化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政府在科创走廊的建设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有针对性的支持有助于破解科技创新困境。
广深科创走廊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清晰的功能定位,如图4所示,广州发挥知识源头功能,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聚集的优势,打造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和国际科技创新枢纽;东莞发挥辅助功能,利用制造业集群和工业园区聚集的优势,打造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从而助力广深科创走廊快速发展;深圳发挥创新孵化功能,加快建立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利用高新技术企业集中和市场导向的优势,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试验区。其中,深圳的创新孵化是核心功能,其将知识变为生产力,促进了整个创新链条的高速发展。
图4 广深科创走廊和创新链匹配图
5 科创走廊的建设机制讨论
①“128号公路”创新廊道。该创新廊道是政府、企业、大学共同发挥作用的一个创新案例,各主体相互协作形成了一个创新生态链条。在这个生态链条中,各机构相互支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这个区域充满了创新活力,同时在国家创新政策的支持下,“128号公路”创新廊道实现了繁荣发展。②广深科创走廊。广州和深圳聚集了众多一流大学、研发中心、产业园区、国家实验室、工业制造基地等,使得信息、技术、金融等创新要素在创业者之间流动,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有效降低了创业风险。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将案例基本情况和各节点功能进行了整理,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 “128号公路”创新廊道和广深科创走廊基本情况归纳
表2 “128号公路”创新廊道和广深科创走廊各节点功能分析
通过对“128号公路”创新廊道和广深科创走廊的案例分析,可以总结出科创走廊的建设机制,如图5所示。走廊可以被看作一条创新链,利用科创走廊这个组织结构,能够实现从知识源头到创新孵化,再到产业化应用全过程的良性互动,并且将创新链和走廊上的各节点对应起来。与此同时,走廊上所有节点不是等量齐观的,存在核心节点、关键节点和辅助节点。走廊的核心节点具有核心功能,即创新孵化;关键节点发挥不同的功能,即知识源头或产业化应用;其他主体发挥相应的功能,以辅助走廊的发展;产业化应用将整个走廊串联起来,实现跨区域走廊的协调一体化发展。
图5 科创走廊的建设机制
本文将科创走廊的链条描述为从知识源头到创新孵化再到产业化应用,整个走廊又有自身独特的地理空间分布,最终形成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格局。首先,知识来源有多种渠道,如高校、科研院所、科创平台等。产学研协同创新就是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协同创新主体共同参与,发挥各自优势,并将知识生产、科学研究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彼此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实现各主体的创新共赢。在科创走廊内,不同主体分工明确,构成一个上、中、下游的网络化组织结构,实现走廊内资源要素的良性循环发展。
其次,科技成果转化是将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科学技术知识是企业创新的基础,但归根结底,它只是一种潜在的资本,本身并不能直接创造生产力。要想推动科创走廊的发展,如何将这种潜在的优势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是关键所在。因此,需要多元的创新孵化体系将知识源头转变为生产力。多个创新主体朝着同一个方向共同努力,形成科技创新合力,为科创走廊发展提供动力。
最后,科创走廊是跨行政界线的特色协同创新区,其建设的关键在于打破城市边界壁垒,加强沿线城市之间的各要素流通。要素的充分流动是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包括人才交流、资本对接、项目合作等。因此,要想推动科创走廊的持续稳步发展,就必须加强沿线城市之间的互动,构建协调发展的城市网络,形成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科创走廊这种特殊的组织结构形式也将在各个子系统的协调中实现整合。
6 研究结论与启示
6.1 研究结论
科创走廊作为一种典型的协同创新区域,本质上是一个跨区域的创新体系。本文将科创走廊作为研究对象,从创新链视角探讨了“128号公路”创新廊道和广深科创走廊的建设机制,基于此,本文得到以下4个结论。
第一,科创走廊是一种链状结构。该走廊系统本身是一个“组织”。权变理论认为,对一个组织来说,其“最佳结构”即是最好地适应一个给定权变要素的结构。而科创走廊正是借由环境因素,通过交通要道连接起来的一种区域创新发展的组织形式。同时,科创走廊是一种链状结构,要让科创走廊发挥出最佳效果,理想状态下需要走廊中的某个节点起到核心的集聚扩散作用,并辐射带动其他节点的发展,某种程度上弥补链状结构带来的物理空间距离过长问题。
第二,科创走廊的建设机制。本文将科创走廊的链条描述为从知识源头到创新孵化再到产业化应用,这与创新链的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科创走廊包含多个主体、多个环节,但所有主体不是等量齐观的,至少有一个主体起到了集聚带动作用。每个科创走廊都要有一个核心节点发挥核心功能,即“高山起高峰,高峰带高原”。如果没有核心节点或者核心节点的功能较弱,则这个走廊不会成功,并会呈现一种劣化状态。在多主体的治理结构下,各主体以其不同的职能定位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另外,走廊上的要素要主动往核心节点集聚。走廊作为一种组织形式,不能仅仅停留在“利用”和“探索”之间的静态平衡状态,而是要保持区域内部的动态平衡,使得整个走廊实现良性发展。
第三,科创走廊的核心节点具有创新孵化功能。科创走廊需要集聚创新资源。“128号公路”创新廊道和广深科创走廊的核心节点分别是波士顿和深圳,它们都是大型城市,创新能力强、资源要素丰富、生态环境优美。只有这样的城市作为核心节点,才能有这种集聚和扩散的能力,进而发挥核心功能,为整个走廊的协调发展起到带头和支撑作用。
第四,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对科创走廊的建设至关重要。科创走廊的各协同创新主体利益出发点存在差异,因而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我国的科技创新困境突出表现为大规模的科技创新投入并没有带来生产率的显著提高和经济高质量的发展。要想破解这一困境,就需要重视政府在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活动中的引导作用;同时,政府的支持要有针对性,这样可以避免异质性研发产生的不良后果。
6.2 对策建议
在科创走廊的建设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其发展的初期,科技创新的引领、市场化的资源配置与政府的有效支持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科创走廊能够有效整合创新资源,同时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加快发展,促使区域经济合作更加密切。针对科创走廊的建设发展,本文提出以下4点对策建议。
第一,加强区域合作联动。为减少人才跨区域流动障碍,可联合开展人才洽谈会和交流会,促进高层次人力资源共享互认,实现区域间人才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技术市场之间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深入合作,并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协同发展;不断加强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复制推广科创走廊发展经验,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的深入融合,使科创走廊成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建设的示范区,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及辐射带动作用;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强化科技创新在走廊上的核心地位,加速走廊创新链条延伸发展,激发区域创新活力。
第二,构建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建立创新中心,使得高校和科研院所能够及时了解企业需求,并开展针对性的研究,提升科技成果供给的有效性;同时,企业也能迅速了解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产出情况,从而增强彼此间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可行性。
第三,畅通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加强各区域之间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便于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互动,实现“无障碍”要素流动、资源整合和合作共享。具体而言:采取实质性手段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共同建立要素流通、资源共享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不同城市间高技术人员的交流和各项资源的整合;发挥中心城市的创新溢出效应和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开创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增强科创走廊面向全国的创新辐射能力。
第四,完善开放协调的体制机制。加快打破传统行政区划壁垒,提高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协同性,会同各级政府协商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积极转变区域发展理念,各地深入贯彻“一盘棋”思想和双赢方针,坚决反对地方保护主义。此外,以市场化为导向,以制度创新为抓手,优化创新空间布局,实现政府和市场协同,推动政府科技创新治理现代化,寻找“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最大公约数”。其中,开放包括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对内开放是链内信息资源、知识资源高度共享;对外开放则是链内外各创新主体之间信息与知识的流动。协调包括链内主体之间的人才流动、资源共享、合作关系以及链外环境的协调合作关系。
6.3 展望
本文从创新链的视角研究科创走廊的特点及建设机制。通过对科创走廊的研究发现,创新链的“断裂点”主要存在于知识资源集聚到成果转化阶段,多元的创新孵化是科创走廊建设成功的关键;创新环节之间的连接是薄弱点,完善创新链的核心与关键在于解决各环节之间的连接问题;只有整合各项资源要素,打通创新链的各个环节,形成网络化的创新链结构,才能使整个链条发挥最大效应。
本研究对于实施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强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打造一流科技创新走廊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一,本文在研究科创走廊的特点及建设机制时,对国情的分析关注不够;第二,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科创走廊一定存在一个核心节点来发挥核心功能,但本文仅聚焦了单中心的探究。然而,科创走廊会不会存在双中心节点?是否可以通过双中心节点来支撑促进走廊一体化协调发展?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思考。因此,本文结论有待于新的研究样本对其进行丰富和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