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菊梅:尝尽人生“五味子”

2022-02-18小乔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五味子肝炎传染病

小乔

陈菊梅的二哥陈建元说:“菊梅是我国第一个发现中药五味子降酶作用的人,她的人生也像五味子,酸咸苦辣甜味都在里头。”

50年代的中国,在传染病学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每年因肝病而丧命的人数高达几十万,甚至因此被国际上扣了一顶“肝炎大国”的帽子。后来,新中国派出了第一批传染病学留学生,陈菊梅就是其中一员。

陈菊梅在苏联的列宁格勒医学院拿到传染病博士学位后,她返回祖国,投身研究。当时国内的医疗手段还很落后,对肝病患者只能查肝功能正不正常,查不出具体的病毒,当时判定患者是否好转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转氨酶的高低。于是,陈菊梅投入了攻克转氨酶居高不下的临床难关中。由于夜以继日的研究导致劳累过度,她的身体出现了状况:她患上了肾小球肾炎,甚至严重到尿血。而这个病,最忌讳的就是劳累,急一点累一点,都会导致病情反复发作。

疾病影响了研究工作,“狠人”陈菊梅想了个“一劳永逸”的办法,在外人看起来极其“疯狂”:将身上一切有可能引发炎症的病灶清除。为此,她切掉了自己的阑尾,摘掉了扁桃体。后来更是分三次,把满口牙齿都拔光了。那一年,她刚刚47岁。没有“后顾之忧”,随之而来的是夜以继日的研究,终于,努力有了结果。

陈菊梅不仅成功研制出降低转氨酶的药物,还创造了惊人的奇迹:将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死亡率,由85%以上降至38%左右。除了肝炎以外,作为传染病学专家,陈菊梅更是诊断、救治了近60种感染性疾病患者达数十万人。

那些在当时看起来“天方夜谭”的事,她都做到了。她曾经说过:“为摘掉我国‘肝炎大国’的帽子,我宁愿摘掉身上的全部器官。”仿佛“壮士断腕”般勇猛决绝,这种胆识和气魄,贯穿了她的一生。

小时候,陈菊梅家里条件不好,学费都没办法按时交,每到这时,母亲都会安慰她好好学习,学费自己再去想办法。因此,她在学习上非常刻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为了给家里省点钱,她曾经步行几百公里去另一个县城参加高考。走了整整六天,人回到家之后,一下子就病倒了。可惜的是,那一次的成绩,却因故取消了。她很伤心,但这些困难并没有就此将她打倒,反倒让她变得更加坚韧。最终,她考入浙江医学院医疗系。

为了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学习,陈菊梅甚至借来人体骨架挂在自己床头,利用睡前的时间反复观看、熟记。后来由于成绩突出与工作优秀,她获得了出国深造的机会。深知机会来之不易的陈菊梅,努力学习语言,适应寒冷的环境和不同的生活习惯,最终以全优成绩毕业。回国后,她来到了解放军302医院,在这个有名的“病毒窝子”里,她开启了自己“超长待机”的行医生涯。陈菊梅的同事曾评价她是“拼命三娘”。除了专业、严谨、认真以外,敢想敢干也是她最突出的特点。

有一次,她带队去一个落后贫困的农村驻扎,给当地提供医疗资源,由于条件简陋,传统麻醉手术很难施行,团队决定采取另一种麻醉手段,但在实施之前,需要有人先来做试验。

陈菊梅自告奋勇当“小白鼠”,却因为同伴操作失误,直接晕倒了3天。就是在那种简陋的环境下,她的“以身试险”总结了经验教训,最终让这个新的麻醉方式取得了成功。工作拼命,是她的显著特点,也在她身上留下了印记。由于长期高强度工作,身高1.65米的陈菊梅,体重还不到100斤,但就是这副看似瘦弱的身体,却蕴藏着极大的能量。

作为传染病学专家,陈菊梅有很多成就和贡献:独创中西医结合诊疗技术和方法进入传染病诊治《规范》;首创成功救治乙型脑炎后遗症患者的“鞘内注射法”;第一个发现并应用“五味子降酶”;创造了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死亡率由85%以上降至38%的惊人奇迹;获得国家、军队等各类科技奖励23项,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出版传染病学术著作16部……

但她对自己的定义始终非常简单:“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医生。”67年的行医生涯,她从未缺席过。在每次遇到重大疾病、灾情时,也总能看到她奋战在第一线的身影。2003年非典暴发,她敏锐察觉防疫工作迫在眉睫,几天几夜没合眼,紧急编写了《非典型肺炎防治手册》;开辟专业杂志的第一个“非典”专栏,向大众讲解如何预防“非典”。同时,更是深入隔离病房,组织专家会诊。那一年她78岁。2008年,汶川地震,陈菊梅和工作组其他专家们一同来到灾区,展开灾情后传染病的预防工作。当时在现场有记者碰到他们,还询问为什么不戴口罩:“不怕被传染疾病吗?”面对疑问,她笑着回答:“这是灾区,不是疫区!经过防疫人员的努力,已经是非常安全的了。”这样一个专业且不散播焦虑的回答,不仅消除了外界的猜测和谣言,还给当地的受灾群众吃了一颗“定心丸”。而这一年深入灾区一线的她,已经83岁了。

2010年,86岁的陈菊梅被诊断患了帕金森病。不仅手臂肌肉萎缩、变细,还时常会因此摔跤,导致半边身子活动都不太利索。对此,她常常对同事开玩笑似的说:“我今天又摔跤了,各种摔跤姿势都试过了!”即便如此,她仍然一周五天坚持出诊。后来,她不能走路了,就坐车去上班,每天早晨7点半,准时出现在办公楼下。就这样坚持了5年后,91岁的陈菊梅才正式退休。

根据采访过陈菊梅教授的记者说,采访她实在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因为几乎每次采访,她都想各种办法“谢绝”。

英国的《名人传记》《剑桥大学名人录》等多次想为她宣传,都被她拒绝了。医院想用她的名字命名花园,她不愿:“我活着,不愿意出名,能为病人服务就很快乐;死了,更不希望为自己留名。我喜欢安安静静地做事,不愿用我的名字命名……”有人想为她写传记,她说:“我只是做了些自己应该做的工作,都是些凡人小事,根本不值得宣扬。”“建议你们多宣传些年轻人,他们干得不比我们差。宣传他们更合适……”就和她的名字一样,她既有梅的坚韧勇敢,又有菊的淡然超脱。她从不觉得自己做了多么伟大的事,而认为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而已。

如今,她安安靜静地离开了,就像她生前说的那样。她叮嘱家人不要举办告别仪式,她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了首都医科大学。一生做好一件事——当个好医生。她将自己的一生,精神和肉体,全部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事业。

所以,一个人能为自己热爱的事业贡献到什么程度?我相信答案就是陈菊梅。她的名字,值得我们铭记。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老创客”微信公众号。)

猜你喜欢

五味子肝炎传染病
《世界肝炎日》
《传染病信息》简介
传染病的预防
世界肝炎日
3种传染病出没 春天要格外提防
呼吸道传染病为何冬春多发
战胜肝炎,沿需努力
关注肝炎 认识肝炎
HPLC-DAD法快速筛查五味子颗粒(糖浆)中南五味子代替五味子
五味子醇甲提取纯化方法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