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童声 唱响奥运舞台
2022-02-18王迪
王迪
2022年2月4日,壬寅虎年正月初四,在北京冬奧开幕式现场,一群身穿虎头服、头戴红帽、脚踩虎头鞋的孩子,唱响奥林匹克会歌,受到全世界瞩目。
这群“虎头虎脑”的孩子是地地道道的山里娃,最大的11岁,最小的5岁,全部来自2020年脱贫摘帽的革命老区—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镇的农村家庭。
山里娃怎么就登上了冬奥舞台?孩子和音乐之间有哪些动人故事?《民生周刊》记者采访了马兰小乐队创办者邓小岚。
“冬奥组委第一次和县里联系时明确提出:我们就要大山里的孩子。”邓小岚对记者说。
阜平,位于太行山区,曾是典型的深度贫困县。邓小岚退休后,从城市来到父亲邓拓工作过的阜平县城南庄镇马兰村,教这里的孩子唱歌,并组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马兰小乐队”,这也是这群孩子受到冬奥组委关注并受邀参演开幕式的重要原因。
“马兰村所属的城南庄镇大部分在山区,尤其是小学,井沟小学、石猴小学、大岸底小学,一听这些名字,就知道全在山沟沟里。”邓小岚说。
冬奥组委工作人员第一次听到这些孩子空灵、清澈、干净的歌声后就被感动了。邓小岚回忆起多年前小乐队第一次上台表演时的场景:“乐队的6个孩子,刚一上台,会场立刻安静了下来。因为人家穿得都是五颜六色的演出服,我们就是白衣服、蓝裤子、红领巾,手里拿的是小提琴、手风琴,而且是山里的小孩,会拉小提琴,多难得啊!”
她介绍,孩子们当时表演的是世界名曲贝多芬的《欢乐颂》,并且只有一个声部,声音很干净。“观众当时一看这个形式,就感觉非常特别。”
“山里的孩子站在奥运舞台上,为奥运放声歌唱,我觉得这是天籁。它真正传递了我们今天新时代的新面貌,人民的、下一代的新面貌。”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总导演张艺谋说。
奥林匹克会歌,历届有过不同的演绎。这次邀请大山里的孩子,站在奥运舞台上,用希腊语演唱会歌还是第一次,充满了挑战。
阜平举全县之力,前期从县城中学抽调专业老师,负责培训声乐练习;2021年10月中旬,请来两位教希腊语的老师,教授这些孩子们正确的希腊语发音。
一段时间后,老师们惊奇地发现,那些“音乐专业的人都提心吊胆”的变调,孩子们几乎能不出错地唱出来。他们靠耳朵和记忆,记下了整首歌曲的正确曲调。
“包括这次用希腊语唱奥林匹克会歌,其实老师最后是按希腊语发音,用汉语拼音标出来,再把词意一句句讲给他们听,让孩子们一遍遍练习、记忆。”邓小岚说,刚开始,她也跟着孩子们一起学,后来就不学了。“因为他们学得太快了,我根本背不下来!”
10多年来,只要有机会,邓小岚就带孩子们外出演出和参观。
“有一次,我们在上海参加一个国际青少年夏令营,和很多外国小乐队一起,其中一场演出,让大家一起唱《友谊地久天长》,志愿者担心我们这些小孩不会英文,过来说:‘如果你们不会英文,就小声跟着一起唱中文吧。’我们的孩子们齐声回答:‘我们会唱英文版!’后来那位志愿者还专门过来听了一次。”邓小岚笑道。
音乐带给孩子的不仅是才艺、快乐,更是一种自信,18年的坚守,邓小岚在孩子们心底埋下了这颗自信的种子。
开幕式正式演出那天,看着孩子们在台上的表现,观众席上的邓小岚湿了眼眶:“看,孩子们表演得多棒!”
演出结束后,一个孩子激动地找到她:“邓老师,传送奥运会旗时,现场放的音乐就是《欢乐颂》,我也会!”看到孩子满脸兴奋,邓小岚笑着回答:“是啊,如果我们拿来小提琴就好了!”
130多天的封闭训练,换来了140秒的完美表演。这群最普通的大山里的孩子,向中国、向世界献上了一道特殊的艺术盛宴。
“我个人非常喜欢音乐,唱歌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
2003年,邓小岚去马兰扫墓时,正好碰到马兰小学的学生们,“我当时随口问了句:‘小朋友能不能给爷爷奶奶唱个歌啊?’孩子们居然连一首歌都不会唱,甚至连国歌都唱不好。”
没有歌声陪伴的童年是苍白的。感到一阵失落的邓小岚,当场就作了一个决定:如果有机会,我一定教他们唱歌。
2004年,退休后的邓小岚回到了马兰村,只要有时间,她就教孩子们唱歌。
真正教起来时邓小岚才发现:这些小孩唱得挺好啊!“其实不是不会唱,就是没人教他们。”看到孩子们学得特别快,邓小岚萌生了一个想法:教孩子们演奏乐器、组建乐队。
这一年,她从亲朋同事那里募集乐器,教孩子们小提琴、手风琴、吉他……
18年过去了,音乐改变了偏僻小山村里孩子们的生活,村里想学音乐的孩子越来越多,没上学的孩子,也跟着哥哥姐姐学会了歌谣,嘴里哼着歌在街上跑着玩。歌声让昔日一成不变的沉闷乡村有了活力,也给孩子们打开一扇认识和通向外面世界的大门。
今年79岁的邓小岚,依然坚持着她的乡村音乐事业。在她看来,音乐带给孩子们的不仅是快乐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启迪他们的心智,培养他们认识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真正呈现出“人民的下一代的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