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回天地区治理见成效
2022-02-18严碧华
严碧华
北京市首条自行车专用道,全长6.5公里。
最新调查显示:近九成被访居民感觉到回天地区生活环境和配套设施提升效果显著,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意愿从40.6%提升到87.3%。
回天地区指的是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天通苑地区。这里曾因居住人口密度大,而城市功能不完善,交通拥堵现象严重,是昌平乃至北京市城市治理的痛点区域。
2018年,北京市启动了“三年行动计划”,着力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解决回天地区治理乱象。
1月14日,昌平区委常委、副区长刘晓东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居民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得到大幅提升,困扰回天地区发展的规划失衡、管理失范、社会失治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区域发展活力和动力正不断增强。
需要强调的是,“回天有我”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成为基层治理样板。
回天地区位于北京中心城区以北,昌平区最南部,毗邻朝阳、海淀,区域总面积约63平方公里,包括一镇六街道、134个社区和村,常住人口85.15万人(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
自上世纪末开始,回天地区有了商品房,一些上班族开始在这里购房居住。
进入21世纪,随着2002年北京城市轻轨铁路(北京地铁13号线前身)西线(西直门至霍营)开通试运营,因交通便捷,房价便宜,居住在此的人口越来越多。
居住人口短时间大量增加,相关配套不到位的问题逐渐显露。
一方面,由于当时这一区域按居住区设计,便民服务等公共服务很不到位;另一方面,居住在回天地区中部的居民由于“卡脖子”的林萃路未打通,进城上班完全依赖地铁13号线,开车需绕道京藏高速和安立路,导致早高峰排队候车时间长。
林萃路于2006年由北京市公联公司启动建设,其中,北五环—西三旗北路段、黄平东路—回南北路段早已按规划通车,但西三旗北路—黄平东路段,受拆迁影响一直未能实现。
日积月累,交通拥堵、地铁排队时间过长等问题越来越严重。
“等一个多小时是正常现象。”多位家住昌平的上班族描述当时的情景时,都用“拥挤不堪”“惊心动魄”来形容。
还有居住在回龙观的居民,戏称自己为“罐”里人,因为里面大,出去口子小。
时间一长,被称为亚洲最大社区的回天地区,被贴上了“睡城、堵城”等标签。人口高度聚集、职住失衡、交通拥堵、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存在短板等问题突出,居民诉求强烈。
上述问题引起了北京市委书记蔡奇的关注。2017年7月25日,蔡奇前往回天地区进行实地专题调研。
此后,蔡奇多次到回天地区调研检查指导工作,现场找问题、拿措施、明责任、定时限。
在调研中,一方面发现回天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历史欠账较多;另一方面,因为位于连接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学城的中间地带,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而且,这一地区常住人口中70%是年轻人、60%以上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创新创业意愿和社会创造活力旺盛,发展潜力巨大。
2018年7月,北京出台《优化提升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要把回天地区建设为城市修补更新的典范、大型社区治理的样本和充满活力的美好幸福新家园。
很快,成立回天地区专项治理领导小组,昌平区委书记、区长任组长,组建回天工作专班,统筹推进回天行动计划。
“三年行动计划”围绕相关痛点、难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昌平区认真执行。
在城市修补更新方面,聚焦解决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短板不足,按照策划储备、开工建设、主体完工、建成投用“四个一批”滚动衔接机制,“三年行动计划”正式实施项目从97项增加到117项。
在提升大型社区治理水平方面,强化党建引领,动员多元参与,引导居民自治,共建美好家园。在改善城市发展品质方面,统筹推进疏整促专项行动,打造“回+”双创社区,持续提升商业品质,联动唱好双城记。
针对交通拥堵问题,想方设法打通林萃路。“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林萃路要在2020年7月打通“断头路”,实现规划,缓解交通拥堵,方便周边市民出行。
随后,经海淀区政府、昌平区政府、北京市国资委等部门共同努力,与土地产权单位进行多轮商谈,2018年底解决了剩余拆迁问题,具备进场施工条件,为林萃路打通断点迈出关键一步。
回天地区政民议事厅
2020年6月30日,林萃路全线贯通。
林萃路南起北五环路,北至回南北路,跨海淀、昌平两区,纵跨清河、西三旗、霍营、回龙观等地,全长7.6公里,可有效分流回天地区路网的通勤车流,方便居民出行。
解决拥堵的同时,还创造条件倡導绿色出行,修建了回龙观至上地自行车专用道。
这是北京市首条自行车专用道,东起昌平回龙观,西至海淀后厂村路,全长6.5公里。
自行车专用路限速15公里/小时,行人、电动自行车禁入。20多分钟可从昌平回龙观骑行到海淀上地软件园,惠及约1.16万通勤族。
该专用车道于2019年5月31日开放试运行,24小时向社会开放。
类似这样,“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后,诸多制约城市发展、社区建设的历史遗留问题被解决,许多关键节点堵点被打通,大批市政公服短板被补齐,行动计划成效逐步显现,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稳步提升。
此外,累计建成投用腾讯众创、龙域中心、科教中心等双创载体28家,增加双创空间近60万平方米,引入智能硬件等领域项目团队1700余个、从业人员2.8万人,就近就业比例超过60%。
配套双创发展政策,设立“三大母基金”,精准投资回天成长型项目团队50余家,培育出智行者、小鸟科技等一批潜力企业,“回+”双创社区获评全国首个双创社区,123个社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
滚动实施龙域、龙德和龙泽三大商圈改造提升,构建“一轴三圈多点”的商圈格局。其中,龙域商圈于2019年改造提升完毕,辐射人群超过10万人。
同时,积极探索“+文化”,先后引入樊登、桃李等108家实体书店,万人拥有书店数量超过全市平均水平。突出连锁化、品牌化,动态织补便民网点140余家,连锁化率达到53%、与中心城区相当,一刻钟社区服务圈2020年实现全覆盖。
对照回天地区街区控规成果,充分发挥人才和劳动力蓄水池作用,联合未来科学城编制实施“双城联动”工作方案,基本完成“北四村”拆迁腾退,为生命科学园三期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协同推进小米智慧工厂、华辉安健生产基地等10余个重大产业化项目,落地投产小牛电动、交大思诺等4项高精尖企业,有偿收回天通中苑2300余套未售房产并改造为人才公租房、精准对接“两谷一园”企业员工住房需求,保障人才北向回流、就近就业。
社区综合治理平台
为准确调查和研究這一行动计划的实施成效与影响,以及该地区单位和居民的反馈与评价,知名专家学者组织课题组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形式,从教育、医疗、交通、民生等多维角度,对该计划3年来的实施情况、实施效果及影响,以及居民的综合评价和满意度进行了深入调研。
调研显示,回天地区规划失衡、管理失范、社会失治等问题得到有效改善,八成以上回天居民认为区域整体提升效果显著,但认为区域内教育资源不均衡、医疗资源可及性差、交通节点拥堵等问题仍有留存。
“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后,回天地区治理更进一步。
2021年7月,《深入推进回龙观天通苑地区提升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向社会发布。
新一轮回天行动计划,锚定建设活力之城、宜居之城、幸福之城的目标。
北京市委、市政府高位统筹,昌平区委、区政府进一步加强调度、优化机制,制定实施了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优化提升、社会治理、秩序专项整治3项细化方案及任务台账,落实区级联席会议、周调研周调度等机制。
在回天专班副班长薛岩看来,第一轮是高位协调,解决老百姓需求;第二轮是规划引领,街区控规和市域社会治理。
“回天地区逐步从硬件织补向软性治理深化,从内部挖掘到周边统筹融合,从解决问题到创新机制拓展,各级党组织、辖区单位、社区居民、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广泛参与社区治理,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的浓厚氛围。”刘晓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