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正义论引领新时期农村高质量绿色发展研究

2022-02-18张连国

公关世界 2022年1期

摘要:新发展理念就是生态正义的高质量绿色发展理念,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正义论引领我国农村高质量绿色发展,即进行生态科技创新发展生态经济,共享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资源,建立人与人间、人与社会组织间、社会组织间、人与自然间、区域间、城乡间协调、开放的生态文化伦理关系、生态政治民主关系和美好生态文明的生活秩序,即农村高质量绿色发展的生态正义秩序。

关键词:生态正义,农村生态文明,高质量绿色发展

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我国发展的远景目标,强调“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绿色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正义论引领新时期我国农村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思路和路径。

一、新时期我国农村高质量绿色发展问题亦即以绿色发展构建生态正义秩序问题

党的系列报告有关生态文明的论断有二义,一是狭义的人与自然关系文明化的生态文明观,二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努力走向生态文明的新时代”的广义的生态文明形态,这是绿色发展含义的生态文明,即超越工业文明的社会发展阶段的新文明形态的“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历史必然趋势”[1]。生态文明的核心和本质是生态正义(王雨辰2011、2015),生态文明的价值追求或相关战略和政策的价值依据和追求就是生态正义(汪信砚、张云飞,2020)。因此,新时期我国农村高质量绿色发展问题研究必须有以生态正义为核心和决策价值依据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大视野,构建我国农村“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高质量绿色发展的生态正义秩序,换言之,新发展理念就是生态正义的高质量发展理念,我国农村高质量绿色发展就是要进行生态科技创新发展生态经济,共享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资源,建立人与人间、人与社会组织间、社会组织间、阶层间、人与自然间、区域间、城乡间协调、开放的文化伦理关系、政治民主关系和美好生活秩序,即农村生态文明的生态正义秩序,并解决因政治经济文化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等造成的新时期农村现代化所面临的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间、人与社会组织间、社会组织间、城乡间等的关系失调以及社会经济和生态资源分配不公等生态非正义问题。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正义论及其引领新时期农村高质量绿色发展思路

正义是一种政治伦理和法权理念,将其用于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即形成生态正义理论,有两种理论倾向:一是环境主义个人权利本位的当代人类间生态环境资源和成本平等分配的环境正义论,二是生态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与自然生命主体间内在价值平等或大自然创生的差序生态系统价值,并主张代际公平分配生态环境资源成本的生态正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于辩证的历史唯物论科学基础,超越生态主义和环境主义,强调人类实践为基础的人与自然间辩证统一,超越资本无限积累逻辑,实现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统一的生态正义理想社会,对解决当代生态非正义问题具有独特的思路,对新时期我国农村高质量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或引领作用。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正义论特色

(1)主张以人类实践为基础的人和自然间有机辩证统一和新陈代谢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正义哲学既反对现代理性主义基于人与自然抽象对立关系和自由主义个人本位的人类中心论,也超越生态中心论,主张以人类实践为基础的人与自然间内在有机辩证统一和新陈代谢关系:一方面肯定自然界的先在性和人对其依赖性,强调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人直接是自然地存在物”,“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主张人类实践基础上“自然向人生成”的“人本学的自然界”,肯定人内在于自然界人的生产实践活动在遵循自然规律基础上对其与自然界新陈代谢的调控作用:“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能够认识和正确利用自然规律”,认为自然界与人间存在着新陈代谢规律:“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与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界之间新陈代谢的过程”。

(2)肯定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市场交换关系的程序正义,基于以人与自然共生发展价值论约束资本无限增长逻辑所造成的人自身、人类社会关系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辩证的社会-生态正义论认为:一方面,基于历史唯物主义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肯定市场交换关系及其法权的程序正义性:“生产当事人之间进行的交易的正义性在于:这种交易是从生产关系中作为自然结果产生出来的。……这些法律形式……表示内容……只要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相一致,就是正义的;只要与生产方式相矛盾,就是非正义的”;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人与自然共生发展为价值尺度,约束资本无限积累逻辑和资本无序扩张所造成的人自身、人类社会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要根本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了人与自然界正常的新陈代谢断裂:正如《资本论》第1卷中所指出的“资本主义生产……一方面是凝聚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新陈代谢”。

(3)强调自然生产力基础的生态经济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正义论认为人和工具是生产力的重要要素,也重视“自然的生产力”:“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即劳动在无机界发现的生产力,(它)和劳动的社会生产力以欧阳,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认为“经济的再生产过程……总是同一个自然的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在农业中(采矿中也一样)问题不只是劳动的社会生产率,而且还有由劳动的自然条件决定的劳动的自然生产率”,要发展生态适应型的生态生产力和生态技术。

(4)追求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统一的三大和解的生态正义理想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为真正的生态文明社会形态是共产主义:人对人本质的真正占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己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正义论引领新时期农村高质量绿色发展思路

(1)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教育,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构人与自然间良好新陈代谢关系的社会-生态优美的命运共同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哲学继承中国传统天人合一论,主张以人为本生态为民,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也是一个有机统一的命运共同体,应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现代化。因此,在新时期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正义论为引领,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教育,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构建人与自然间具有良好新陈代谢关系的社会-生态优美的命运共同体。

(2)以生态协同管理进行生态科技创新,发展生态经济。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经济正义的自然生产力思想,生产力不再是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而是“生态理性经济人”在复杂性的生态理性指导下协同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能力,[2] 应以此生态生产力进行生态科技创新,奠定新时期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农村生态文明的生态经济基础。

(3)遏制资本无序扩张,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民主和生态民生统一的美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秩序。2021年党中央强调采取有力措施遏制资本无序扩张,以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富裕,推動了我国新时期农村的高质量绿色发展,将不断解决人与人间、人与社会组织间、社会组织间、人与自然间、区域间、城乡间的生态非正义,构建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协调、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化伦理关系、生态政治民主关系和美好生活秩序。 PR

本文系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大学生生态美育意识培育研究》(张连国主持,21CSZJ45)

参考文献:

[1]张连国:《当代生态文明理论三大范式比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747页。

[2]张连国:《当代生态文明理论三大范式比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759—760页。

(责任编辑:李雪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