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五人日记看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立大会的召开

2022-02-18齐浣心

中国出版史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古籍整理郑振铎古籍

【摘要】本文专门搜集、整理了王伯祥、顾颉刚、陈乃乾、郑振铎、夏鼐五位先生的日记,通过梳理、分析他们对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立大会期间的记载,力图还原古籍小组成立大会召开的部分史实及相关情况。

【关键词】古籍小组成立大会日程安排会议记录

1958年2月9日至11日,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及文学、历史、哲学三个分组成员,以及全国各地古籍整理专家、出版社代表等共计百余人参会,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周扬参加大会并讲话,古籍小组组长齐燕铭主持大会。这次大会的召开,明确了我国古籍整理出版的方针,制订了古籍整理出版十年规划,从此我国的古籍整理出版工作进入了全面规划和统一部署的阶段,因此,古籍小组成立大会影响深远,意义重大。但因为种种原因,目前能够查阅到的相关档案、历史资料较少,特别是其中若干位知名古籍专家、学者的年谱简编、长编及个人简介中都未提及担任古籍小组成员一事,可见各方面对古籍小组成立、初期工作情况的关注较为缺乏。因此,梳理古籍小组成立的相关史料,是有其价值与意义的。

本文专门搜集、整理了王伯祥、顾颉刚、陈乃乾、郑振铎、夏鼐(按年龄排序)五位先生的日记,通过梳理、分析他们对古籍小组成立大会期间的记载,力图还原古籍小组成立大会的部分史实及相关情况。

王伯祥(1890—1975),文史专家,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有《王伯祥日记》(本文参考第14册,中华书局2020年版);顾颉刚(1893—1980),历史学家,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一所研究员,有《顾颉刚日记》(本文参考第八卷,中华书局2011年版);陈乃乾(1896—1971),文献学家、编辑出版家,时任中华书局编辑,有《陈乃乾日记》(中华书局2018年版);郑振铎(1898—1958),作家、学者、收藏家、文史学家等,时任文化部副部长、文物局局长、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等,有《郑振铎日记》(本文参考下册,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夏鼐(1910—1985),考古学家,时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有《夏鼐日记》(本文参考第五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五位先生在日记中对古籍小组成立大会都有记载,详略不同,重点各有侧重,将五人日记相结合看,则比较全面、具体。与其他史料相结合,则能更生动再现历史原貌。

一、古籍小组成立大会前期准备

古籍小组成立大会确定了召开日期后,前期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具体工作由中华书局总经理金灿然负责。

1958年1月30日,郑振铎在日记中记载:“下午三时,到政协礼堂,小组会却没有开。四时,在那里开古籍整理和印行的小组会。齐燕铭、潘梓年、翦伯赞、金灿然诸同志均在。谈了开成立会的事。近六时,散。”这次准备会应讨论、确定了相关事宜,有些需要进一步落实的,则在次日继续开会确定,并通知相关人员参加。王伯祥即接到通知参会,他在1月30日的日记中写道:“接通知及慧珠电话,明日下午二时半在科学院社会楼三楼四号室开会,讨论前为古籍整理小组所拟中国文学书目。当晚打电话约西谛,明日下午二时前赶至其家,附其车同赴云。”据此可知1月31日再次召开小组成立准备会,讨论事宜主要为文学类古籍规划的制订。郑振铎在31日记载道:“二时半,到文学研究所,参加科学规划委员会的整理、重印古籍小组的文学方面的座谈会。到者有齐燕铭、钱钟书、何其芳、王伯祥、余冠英、徐调孚、金灿然、吴晓铃诸人。谈至五时半,散。进一步的拟定书目,必更为完备。”王伯祥的记载更为详尽:“午饭毕,乘三轮往黄化门大街晤西谛,时为一时半,有顷,斐云至,因于二时同乘谛车驰赴中关村社会楼三○四室,出席座谈。到齐燕铭、郑西谛、何其芳、余冠英、钱默存、金灿然、徐调孚、吴晓玲、孙子书、赵斐云及余十一人。出各人所拟目商谈,酌为修改。余又被推与默存拟诗文选本目录。约星一必须交卷云。五时散。余与斐云附灿然、调孚车入城,送余至中龙凤口北口而别。”赵万里、孙子书在郑振铎日记中未见,据王伯祥日记可知二人亦参会。此外可知,参会人员每人所拟书目经过商谈需要修改,王伯祥与钱钟书二人被安排担此重任,并且还要据此拟出诗文选本目录,且“星一必须交卷”。因此,周六,即2月1日,王伯祥“晨六时半起。七时半即据案翻书,草拟历代诗文词选本目录”,最终“午后乃得写定,凡得书一百一十种。开单依撰人为次,即作书寄与默存。当晚投邮。想明日当可送达,星一必能收到也”。2月3日星期一,王伯祥“接默存复书,知所拟选目已见到矣,为之一慰”。从王伯祥日记可知,他与钱钟书二人,皆效率很高,对待所接任务,保质按时完成。

二、成立大会签到情况

1958年2月9日,古籍小组成立大会召开,当天与会人员在一张碎花烫金纸上签到。五人日记记载参会人员与之相互参看,会有若干发现。

五人日记中顾颉刚所记参会人员最详,记有其熟识到会者47人:“齐燕铭(主席)、周扬、金灿然、郑振铎、叶圣陶、王伯祥、杨晦、王瑶、齐思和、聂崇岐、翦伯赞、徐森玉、赵万里、邓广铭、徐炳昶、章士钊、邢赞亭、李俨、周云青、朱谦之、宿白、陈乃乾、谢无量、周辅成、林宰平、刘盼遂、贺昌群、容肇祖、冯友兰、周谷城、尹达、徐调孚、姚绍华、郭敬、嵇文甫、周叔弢、金兆梓、舒新城、魏建功、陈垣、陈乐素、夏鼐、孙人和、邵循正、杜国庠、吴晗、潘梓年。”其中44人在大会签到簿上签名,未签名者有三,为朱谦之、宿白、姚少华。朱谦之,时年59岁,哲学分组组员,著名历史学家、哲学家,时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宿白,历史分组组员,时年36岁,应是最年轻的参会者之一,时在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系任教,当时他已于1951—1952年,主持发掘河南禹县白沙镇北三座宋墓,并于1957年出版《白沙宋墓》报告;姚绍华,时年53岁,时为中华书局编辑,作为出版单位代表参会。

从签到簿可以看出,古籍小组成员19人中陈寅恪和张元济(二人未参加分组)因身体原因未到会,其余17人悉数出席会议,除齐燕铭、黄松龄和金灿然三人未参加分组,其余14人按各自专业被分到文学、历史、哲学分组。古籍小组成员及分组成员共计62人参会(总人数86人),其中文学组26人,到会21人(吴晓铃、阿英、陈翔鹤、馮沅君、钱钟书5人未签名);历史组31人,到会19人(到会者翦伯赞、尹达、白寿彝、吴晗、周云青、周谷城、邵循正、金兆梓、范文澜、徐炳昶、徐森玉、夏鼐、陈垣、宿白〔未签名〕、曾次亮、贺昌群、邓广铭、顾颉刚、聂崇岐);哲学组24人,到会19人(李达、胡曲园、唐钺、杨荣国、赵纪彬5人未签名)。可以看出文学组分组成员出席人数最多,哲学分组也只有5人未到会,历史组虽参会者有19人,但刚刚过半,当然,不排除有人到会却并未签名者。

参会者中年龄较大的林志钧已80岁,为哲学分组成员,由其哲嗣林庚(文学分组成员,48岁)陪同到场;同样年龄较大的陈垣时年78岁,由其哲嗣56岁的陈乐素陪同。

参会人员中,学部委员共19位,他们是:冯友兰、杜国庠、黄松龄、侯外庐、夏鼐、陈垣、吴晗、李俨、潘梓年、嵇文甫、郑振铎、翦伯赞、周扬、范文澜、冯至、何其芳、罗常培、魏建功、尹达。

参会人员近90%为在京人员,从外地赶到北京开会的为9人,王伯祥在日记中概括为“京外各省市代表之从事文教者”,他们是上海的徐森玉、金兆梓、舒新城、吕贞白、周谷城,云南的徐嘉瑞,河南的嵇文甫,广东的杜国庠,天津的周叔弢。可以看出,这是一次盛会,齐聚国内文史哲方面的专家。

齐燕铭、翦伯赞、叶圣陶、何其芳、张元济、金灿然等19人担任古籍小组成员,金灿然担任古籍小组办公室主任。

三、古籍小组成立大会日程安排

按照新闻五要素——何时、何地、何事、何因、何人去分析古籍小组成立大会的召开的话,五人日记与官方正式报道相互补充,能够真实、完整地还原历史的真实。关于会议议程,特别是文史哲分组会议的召开情况,五人所记更有侧重。将五人日记梳理、分析后,可清楚看到三天的会议议程。关于发言、讲话情况,每人所记亦不同,根据五人的记载可补全发言、讲话人员名单,有的还有发言内容的概况。

据《光明日报》的官方报道:“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于本月9日至11日召开了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立会。”据五人日记,则更为具体。

何时:1958年2月9日至11日;何地:全国政协礼堂,第二会议室;何事: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召开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立会;何因: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为制订古籍整理出版方针、制订规划而召开古籍小组成立大会;何人:古籍小组成员、文史哲分组成员,出版单位、学术研究单位的百余人参会。

2月9日,在政协礼堂召开古籍小组成立大会,齐燕铭主持,周扬讲话。

王伯祥:“至政协礼堂,已九时,在门口遇藏云,同入第二会议室。济济一堂,殆百许人,京中老辈如援庵、旭生等,京外各省市代表之从事文教者,如森玉、子敦等皆在,盖古籍整理小组正式成立,特召此盛会也。颉刚、乃乾、冠英、西谛、其芳、斐云、调孚、圣陶、灿然、循正、谷城、杨晦、林庚、国恩等皆晤。谈有顷。九时半开会,燕铭主席,周扬作指示,十二时始散。定明后上午续开云。”

顾颉刚:“到政协礼堂,参加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古籍整理和出版规划小组成立会,自九时至十二时。”

今日同会:齐燕铭(主席)、周扬、金灿然、郑振铎、叶圣陶、王伯祥、杨晦、王瑶、齐思和、聂崇岐、翦伯赞、徐森玉、赵万里、邓广铭、徐炳昶、章士钊、邢赞亭、李俨、周云青、朱谦之、宿白、陈乃乾、谢无量、周辅成、林宰平、刘盼遂、贺昌群、容肇祖、冯友兰、周谷城、尹达、徐调孚、姚绍华、郭敬、嵇文甫、周叔弢、金兆梓、舒新城、魏建功、陈垣、陈乐素、夏鼐、孙人和、邵循正、杜国庠、吴晗、潘梓年。

陈乃乾:“上午规划小组在政协礼堂开成立会。”

郑振铎:“九时,到政协礼堂第二会议室,参加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的整理、重印古籍小组的成立会。由齐燕铭同志主持,并说明组织经过。继由周扬同志讲话,着重于‘为今天的需要’而做这个工作,并不是‘保存国粹’。诚是一针见血之谈。他又说到毛主席所说的‘中外古今’的指示。十二时散。”

夏鼐:“上午参加国家规划委员会古籍整理小组成立会,由齐燕铭、周扬二同志作报告,并分发文件。下午偕秀君及炎儿、小建中赴人民市场购物。晚间参加送行捷克考古学家吉士尔宴会。”

2月10日,古籍小组大会继续召开,齐燕铭致辞,文学、历史、哲学组分别由召集人郑振铎、翦伯赞、潘梓年说明规划的起草情况。徐森玉等发言。下午,哲学组开会。

王伯祥:“余亦乘三轮往八条,附圣陶车去政协礼堂,与圣陶、藏云(贺昌群)、调孚联坐,续参昨会。燕铭致辞后,西谛说明文学书目起草经过,伯赞说明历史书目起草经过,梓年说明哲学书目起草经过。休息后,芝生、守素、森玉、天行先后发言,十二时十分散。订明日上午仍续开全会。下午开分组会。余仍附圣陶车东行,到东四下,转乘三轮而归,已将一时,乃令许妈炒饭供餐。”

顾颉刚:“到政协礼堂,续开整理古籍大会。与尹达、侯外庐同车归。到张政烺处。昨日发言人:齐燕铭、周扬。今日发言人:郑振铎、翦伯赞、潘梓年(以上报告三组选题)、杜国庠、徐森玉、冯友兰、魏建功。”

陈乃乾:“上午规划小组开会。下午哲学组开会。”

郑振铎:“九时,到政协礼堂,参加整理、重印古籍的小组会。我和翦伯赞、潘梓年分别说明文、史、哲三方面目录的编纂情况。徐森老等也发了言。十时,回。”

夏鼐:“上午参加国家规划委员会议。”

2月11日,古籍小组成立大会继续召开,吴晗、邢赞亭、章士钊、金梓年、嵇文甫等发言,康生作总结性讲话,“主要地讲古典文学研究方面的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印刷和观点与资料的统一问题”(郑振铎日记)。“齐燕铭同志做总结及布置今后工作”(夏鼐日记)。

王伯祥:“风中乘三轮过访圣陶,仍同车往政协礼堂出席古籍整理小组大会。吴辰伯(应为伯辰,吴晗)、邢赞亭、章行严、金子敦、嵇文甫先后发言。十一时休息后,由康生讲话,颇切实有味,十二时四十分乃散。余与调孚均附圣陶车行,仍在东四下车,各转三轮返家。到家已一時廿分,仍炒饭当餐。三时半,滋儿归。接所中电话,明日开全所会,询出席否?当即请假,明日本尚有古籍分组会,余以不胜其累,亦谢不往矣。”

顾颉刚:“与苑峰、昌群、夏鼐同到政协,续整理古籍大会,自九时至十二时半。与昌群、苑峰、夏鼐同归。今日发言人:吴晗、邢赞亭、章士钊、嵇文甫、金兆梓、康生。”

陈乃乾:“上午规划小组开会。吕贞白同归午饭。”

郑振铎:“九时,到政协礼堂,参加古籍小组的座谈会。有好几个人发言。最后,由康生同志作总结性的讲话,主要地讲古典文学研究方面的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印刷和观点与资料的统一问题。……十二时半,散。”

夏鼐:“上午仍参加古籍整理小组,有康生同志做报告,齐燕铭同志做总结及布置今后工作。12日,历史组、文学组分别在上下午召开座谈会,讨论古籍规划一事。”王伯祥11日日记称:“明日本尚有古籍分组会,余以不胜其累,亦谢不往矣。”本文此处不录其12日日记。

顾颉刚:“与苑峰到政协礼堂,参加历史组会议,自九时至十二时一刻。与昌群、斐云同车归。今日同会:翦伯赞、邓广铭、聂崇岐(以上主席)、徐森玉、徐炳昶、贺昌群、张政烺、姚绍华、周云青、宿白、邵循正、赵万里、金兆梓、陈乃乾、齐思和、曾次亮。”

陈乃乾:“上午史学组开会。下午文学组开会。”

郑振铎:“下午三时,到政协礼堂,参加文学小组的座谈会。”

夏鼐:“上午赴院参加学部常务会,由周扬同志做报告,另由外地来的杜国庠、嵇文甫等同志发言。下午赴所,与刘观民同志谈清理定陵问题。”

2月13日,大会已结束,但陈乃乾与夏鼐日记中有关于参会人员情况的介绍,故列于下。

陈乃乾:“下午出版社因舒(新城)、金(兆梓)二人来京,特开编辑会议。开会时咳嗽不停,归家即倒卧床上,夜间热度高至三十九.九。”

夏鼐:“上午赴西郊宾馆参加所长会议,由张劲夫副院长主持……因徐森玉先生明日即南返,与尹达同志前往前门饭店访问,并谈《历代石刻图录》编辑事。”

四、人际交往

通过五人日记记载,可看到五人在大会召开期间往返会场搭车情况,午饭晚饭就餐地点、吃的什么、同餐者,以及開会期间的座次等。

郑振铎日记记载2月9日中午“请徐森老、金子敦(兆梓)、徐嘉瑞、李一氓、赵万里等,在寓午餐”。能够请到家里一同吃午餐,说明这些人与郑振铎关系较好,非常之熟悉。徐森玉、赵万里都是版本、目录学家,二人有着师徒之谊,徐森玉从上海来到北京参加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立大会,属远道而来的嘉宾级小组成员,赵万里自然要迎来送往陪同。徐森玉与郑振铎则可谓忘年之交,20世纪50年代,担任文化部副部长的郑振铎,在组建文物局时一度想请徐森玉北上出任文物局文物处处长,虽然最终徐森玉留在上海并未成行,但也足见郑振铎对徐森玉的信任与敬重。郑振铎与徐森玉在收购三希帖之《伯远帖》和《中秋帖》过程中功不可没,二人通信商讨收购事宜一直未间断,直到1961年12月二帖彻底回归。金子敦(兆梓)作为历史学家,与徐森玉同为古籍小组成员,同样从上海赶来参会,在会前二人就相约一同来京,自然有着同乡、同行之谊。徐嘉瑞同样为远道而来的古籍小组分组成员,郑振铎担任文学分组组长,徐嘉瑞则是文学分组组员。徐嘉瑞时任云南省教育厅厅长,他兴趣爱好广泛,对戏剧、历史、文学、民间文艺等多有研究,而戏剧、文学也正是郑振铎的兴趣所在,二人此前也多有交集,20世纪20年代郑振铎介绍徐嘉瑞加入文学研究会,郑振铎主编《小说月报》时还向徐嘉瑞约过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徐嘉瑞与郑振铎还一起担任过《文学研究》(后更名为《文学评论》)的编委。此次徐嘉瑞从昆明赶到北京开会,自然是老友相逢。大会结束,古籍小组组长齐燕铭宴请徐森玉,郑振铎在日记中记载:“六时毕,到鸿宾楼,齐燕铭同志宴请徐森老。在座者有周扬、冶秋、杜国庠、朱光(广州市副市长)、舒新城、金兆梓、金灿然诸同志。九时许散。”可知作陪者除周扬、金灿然、(王)冶秋外,杜国庠、朱光、舒新城、金兆梓都是外省市专程赶来参会者,古籍小组组长齐燕铭这次做东,也可以说是作为组长对远道而来的组员的一次宴请。

而王伯祥在2月9日中午散会后,搭乘叶圣陶的车返回,并在叶圣陶家一起吃午饭,“散会后附圣陶车到其家,即饭。饭后三时,乃乘三轮归”。10日早八时,又“附圣陶车去政协礼堂,与圣陶、藏云、调孚联坐”,会后,“余仍附圣陶车东行,到东四下,转乘三轮而归,已将一时”。11日,“八时出,风中乘三轮过访圣陶,仍同车往政协礼堂出席古籍整理小组大会”,“十二时四十分乃散。余与调孚均附圣陶车行,仍在东四下车,各转三轮返家”。

顾颉刚在开会期间,则主要与侯外庐搭乘尹达的车。2月9日,“乘尹达汽车归”;10日,“与尹达、侯外庐同车归。到张政烺处”;11日,“与昌群、苑峰、夏鼐同归”;12日,“与苑峰到政协礼堂”,“与昌群、斐云同车归”。

陈乃乾对这几日开会往来情况基本没有记载,只在2月11日记有“吕贞白同归午饭”。

夏鼐日记中对开会往来情况也基本没有记载。

五、成立大会上发言情况

《王伯祥日记》记载,2月9日,“燕铭主席,周扬作指示”;10日,“芝生、守素、森玉、天行先后发言”;11日,“吴辰伯(应为伯辰,吴晗)、邢赞亭、章行严、金子敦、嵇文甫先后发言”。《顾颉刚日记》2月10日记载:“昨日发言人:齐燕铭、周扬。今日发言人:郑振铎、翦伯赞、潘梓年(以上报告三组选题)、杜国庠、徐森玉、冯友兰、魏建功。”2月11日记载:“今日发言人:吴晗、邢赞亭、章士钊、嵇文甫、金兆梓、康生。”这与《光明日报》报道中的“发言的有冯友兰、杜国庠、徐森玉、吴晗、邢赞亭、嵇文甫、金兆梓、章行严等人,对加强整理古籍出版工作表示一致拥护,并分别对计划中的书籍分类和书目编选,以及培养人才、组织专家问题,发表了意见”,相对比可看出,发言者除魏建功外,其余8人都在报道中提及。因为王伯祥和顾颉刚二人在日记中详细记载了发言人名单,魏建功在大会上发言一事有了准确的史实依据,而在其他诸多资料中,目前尚未发现有关魏建功发言一事的更详细的记载或报道。

五人日记中对大会发言者都有客观记录,或详或略,而评价之语只见于王伯祥和郑振铎日记。“由齐燕铭同志主持,并说明组织经过。继由周扬同志讲话,着重于‘为今天的需要’而做这个工作,并不是‘保存国粹’。诚是一针见血之谈。他又说到毛主席所说的‘中外古今’的指示。”2月11日王伯祥记载:“由康生讲话,颇切实有味。”郑振铎记载:“最后,由康生同志作总结性的讲话,主要地讲古典文学研究方面的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印刷和观点与资料的统一问题。他指出了今天古典文学的讲授与出版的无原则性,是非不分,好恶不明,大是要不得。”

六、外地专家

参会人员中外地专家为9人:上海的徐森玉、金兆梓、舒新城、吕贞白、周谷城,云南的徐嘉瑞,河南的嵇文甫,广东的杜国庠,天津的周叔弢。2月9日,王伯祥日记记载了徐森玉、金兆梓,郑振铎日记记载了徐森玉、金兆梓、徐嘉瑞,顾颉刚日记记载了周谷城、周叔弢、金兆梓、舒新城、杜国庠;2月11日,陈乃乾日记记载了吕贞白;2月12日,夏鼐日记记载了杜国庠、嵇文甫。

徐森玉作为我国著名文物鉴定家、金石学家、版本学家,专程从上海赶到北京参会,自然受到郑振铎、赵万里等人的热情招待。郑振铎在2月8日日记中写道:“到前门饭店访徐森老,他是今天下午到的,未遇。即回。”成立大会召开期间,即2月11日,古籍小组组长齐燕铭还专门宴请了他,作陪者除周扬、金灿然、(王)冶秋外,杜国庠、朱光、舒新城、金兆梓都是外省市專程赶来参会者,可见古籍小组对外省专家的重视与热情,并有妥善、周全的接待。会议结束后返沪前,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一所副所长尹达和考古所副所长夏鼐专程去前门饭店拜访了徐森玉,夏鼐2月13日在日记中记载:“因徐森玉先生明日即南返,与尹达同志前往前门饭店访问,并谈《历代石刻图录》编辑事。”

从昆明远道而来的徐嘉瑞,2月4日即到京,拜访老友郑振铎。郑振铎在日记中写道:“徐嘉瑞同志来找,因时晏,少谈即去。”

古籍小组成立大会结束后,学部委员还参加了哲学社会科学部常务委员会议,杜国庠、嵇文甫、金兆梓三位并在会上发言,周扬也是参加成立大会后,又参加哲学社会科学学部会议。夏鼐日记记载:“(2月12日)上午赴院参加学部常务会,由周扬同志做报告,另由外地来的杜国庠、嵇文甫等同志发言。”金兆梓当时并不是学部委员,他应是特别受邀参会,并在会上发言。

同为上海专家的徐森玉、金兆梓、舒新城,其中后二位都是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同人,他们的行程安排在《陈乃乾日记》中也有记载:“(2月13日)下午出版社因舒(新城)、金(兆梓)二人来京,特开编辑会议。”

七、钱钟书、张政烺是否参加成立大会

钱钟书(1910—1998)作为文学分组组员,时年48岁,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立大会的签名簿上,未见其签名,但在《郑振铎日记》中记载:“二月十二日(三)晴,……五时半,偕森老、斐云、默存回寓,即在寓晚餐。同座者尚有其芳夫妇、仲超、巴金、曹禺诸人。”徐森玉曾评价年轻的钱钟书为“二百年三百年一见”之俊杰,徐森玉比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还要大6岁,能如此评价一个后生晚辈,足见钱钟书的天分不同一般,也能见出徐森玉慧眼识珠、对钱钟书的赏识。钱钟书作为晚辈,能与远道而来开会的徐森玉、赵万里一起,与郑振铎“回寓”,并“即在寓晚餐”,可见钱钟书与诸位前辈交谊甚好,这应与钱钟书父亲曾与郑振铎、徐森玉共事有关。而一同返回寓所,是在下午“参加文学小组的座谈会”后见面、吃饭,还是没有参加“座谈会”只是一起“在寓晚餐”呢?据郑振铎日记的记载,基本可以确定钱钟书作为文学分组组员,是参加了这次文学小组座谈会的,所以才有会后一同去郑振铎家里吃饭的记载。但钱钟书是否参加了两天前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立大会,则无法靠推测来认定,一是成立大会的签到簿上没有其签名,二是据目前目力所及资料——主要是五位的日记记载来看,除郑振铎提及外,没有其他记载。但依钱钟书的个性,不能完全排除他参加古籍小组成立大会但未主动签名的情况。

张政烺(1912—2005),字苑峰,历史分组组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时年46岁,在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立大会的签名簿上,亦未见其签名。但顾颉刚在2月11日、12日日记中都有关于张政烺的记载,11日“与苑峰、昌群、夏鼐同到政协”,会后“与昌群、苑峰、夏鼐同归”,12日“与苑峰到政协礼堂,参加历史组会议”。据此似可推测,2月9日和10日,张政烺没有到会,而在两天后出现在会场,如果此推测成立的话,其原因何在?顾颉刚在2月9日的日记中写道:“与尹达、侯外庐同车归。到张政烺处。”依据此记载,似可确认张政烺未参加2月9日的古籍小组成立大会。顾颉刚会后的拜访,应告知了张政烺成立大会事宜及相关情况。张政烺作为历史分组组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理应接到参会通知,而未参会的可能性,一种是因为教学任务安排不开、身体抱恙等原因未能到会,另一种就是没有接到参会通知。20世纪60年代初期,张政烺曾经历了一次调离北京大学的风波,据中华书局执行董事徐俊《张政烺先生与中华书局的因缘》一文,中华书局档案中存有张政烺调任的介绍信,时间为1960年9月4日:“介绍信只有一段格式条文:‘兹介绍我校张政烺同志等一名到你局工作,请接洽。’记录张先生原工作部门:北京大学历史系,职务:教授,级别:教学二级。”在调离北京大学到中华书局的前几年,1952年北京大学院系调整后,历史系主任由翦伯赞担任。中华书局档案中虽然保留着北京大学人事处开具的介绍信,但其后张政烺并未到中华书局就职,而是选择担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见徐俊《张政烺先生与中华书局的因缘》)。学界亦有相关文章谈及张政烺调离北大一事,张政烺没能参加古籍小组成立大会是因为未接到通知,如果能做此推断的话,那么这件事似可作为张政烺被迫离开北大历史系的一个小小的佐证。

〔作者齐浣心,中华书局编辑〕

A Glimpse into the Founding Meeting of the Planning Group for the Collation and Publication of Ancient Books from Five Persons Diaries

Qi Huanxin

Abstract:Based on a collection and reorganization of the diaries of Wang Boxiang, Gu Jiegang, Chen Naiqian, Zheng Zhenduo, and Xia Nai, the paper sorts out and analyzes what the five persons wrote about the Founding Meeting of the Planning Group for the Collation and Publication of Ancient Books in their diaries in an attempt to describe some of the historical facts and other information on the founding meeting.

Keywords:Ancient Books Group, the founding meeting, schedule, meeting minutes

猜你喜欢

古籍整理郑振铎古籍
“宋云彬古籍整理奖”历程与第三届评选方案公告
郑振铎的铮铮铁骨
郑振铎炒股
西藏大批珍贵藏文古籍实现“云阅读”
古籍修复师的巧手与匠心
郑振铎虚心接受批评
江苏完成九成以上古籍普查
首届宋云彬古籍整理奖颁奖典礼在京举行
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评审会召开
近30年来广西地方古籍丛书编辑出版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