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不住
2022-02-18德琨若鱼
德琨若鱼
给复旦大学陈正宏教授发短信,每次收到回复必称呼“曾老师”,落款“陈正宏拜上”。这个“拜上”著实接不住,中国文化不乏词汇,但于我而言是匮乏的,只好干瘪地应答:“谢谢!”最后一个短信,陈教授居然说“请多指教”,请问我又该如何回复……
认识陈教授是以助教的身份听他给高中生上课。除了用信息技术呈现古籍资料,他会把自己收藏的诸多古书背到课堂上,召唤学生上前翻阅。翻阅古籍,需要珍重,有时看着学生不知深浅地乱翻,陈教授会忍不住心疼,“不要太武相”;但每次上课,还是会背一包,好在学生也有眼力见,会主动上去接住背包。
课程结束,陈教授送了我一本他主编的《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图书馆藏汉籍善本图目》签名本,题写“曾老师雅正”,自谦“陈正宏谨呈”,字如其人,是一位穿梭在现代和古代的使者。我没有回复,任何“表情包”在陈教授的背包和题字面前都是可笑幼稚的,传播是陈教授的文人使命,给十五六岁的高中生传授,他尤其兴奋,可喜的是,这些高中生都接得住。
想起了语文老师陈玲玲,曾经和她同一个办公室。谈话之际,她会站起身走到我桌子对面。退休的时候,陈老师还是童花头、齐刘海、穿长裙。是以,当她款款而来,那份优雅呼唤我必须立起身来,迎接其盛满笑意的双眼。陈玲玲这些上世纪末的中学教师,温润,平和,对待我这样的青年教师不会说:“你来一下!”“收到回复”。
今年请黄玉峰老师给农村学校老师开个讲座,黄老师欣然同意,短信回复我:“曾老师相邀,总得遵命!”“遵命”二字让我惶恐的心安稳了,毕竟路途遥远,黄老师从青浦驱车近百公里赶到浦东机场附近的农村学校,作了“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师资培训。虽然我们身处在线上即可接收海量信息的时代,但我们还是想看到立体的人、立体的声音、为教育谋发展的真诚。
双新、双减为基础教育提供了改革方向和路径,老教师谦和的君子风范当是师者应有的气质,是让书本知识活化的力量,需要青年教师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