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化建筑的消防安全隐患分析及对策研究
2022-02-17刘俊琪
刘俊琪
摘要:分析了古文化建筑的火灾特点及成因,总结了古文化建筑的常见消防安全隐患,从及时排查现有隐患、落实防火灭火管理责任制度、强化各部门联勤联动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效加强我国古文化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针对性措施。
关键词:古文化建筑;消防安全管理;火灾隐患;固定消防设施
古文化建筑是传承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文明进程的象征,同时也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因此,加强古文化建筑消防安全工作刻不容缓,意义重大。近年来,我国虽然加强了对古文化建筑群体的针对性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但以上场所的火灾事故仍然屡有发生。因此,无论是从历史文化传承,还是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考虑,都应该切实做好古文化建筑的各项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全力筑牢古文化建筑内部的防火安全屏障[1]。
1 古文化建筑消防安全管理现状
从1950年到2021年,山东、河北、北京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发生文物建筑火灾85起。火灾原因共分9种:生活用火不慎17起,占20%;电气线路和用电设备类15起,占17.6%;吸烟11起,占12.9%;小孩玩火11起,占12.9%;烧纸、燃灯10起,占11.8%;雷击8起,占9.4%;放火6起,占7%;违法安全操作规定5起,占5.8%;原因不明2起,占2.3%。通过以上数据反映出我国古文化建筑火灾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管理者群体普遍存在安全意识不高、安全知识不足、安全习惯不良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应当归结于消防安全管理体系的严重缺失。
近年来,我国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了针对古文化建筑的系统性消防安全检查工作,针对我国文物古建筑较为常见的火灾隐患问题进行了有效的逐一整改,使得古文化建筑整体的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然而,随着近年来我国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国内外游客总量激增,部分景点周边为了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普遍在古文化建筑内部及其周边区域增设了大量的配套服务机构,但以上经营场所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却仍旧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中,各类电气线路老化严重,固定消防设施缺乏定期维护管理,甚至部分建筑物内部及周边未设置可直接使用的消防水源,当旅游旺季来临且景区内部游客数量较多时,极易导致新的消防安全隐患出现,一旦由于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在古文化建筑内部或濒临区域引发各类火灾事故,所造成的损失通常是不可挽回的。
2 古文化建筑的火灾特点
2.1 蔓延速度快、直接损失大
中国古文化建筑的建筑结构形式普遍采用木结构或砖混结构,历经岁月沧桑,木材的含水率逐渐下降,且木质材料长期暴露于较为开放的环境中导致材料表面结构较为疏松,上述因素共同加剧了古文化建筑内部的火灾危险性,稍有不慎即可引发各类火灾事故。此外,由于古文化建筑自身所具有的文化传承特性,一旦该类建筑历经火劫,将对我国的历史文化传承造成永远无法估量的惨重损失且根本无法得到相应的弥补。例如2014年1月25日,距今已有300年历史的贵州黔东南州镇远县的报京侗寨发生火灾,296户、148栋房屋受灾。2016年四川宋瓷博物馆“6·26”火灾、甘肃嘉峪关城楼 “9·24”火灾,2017年陕西法门寺博物馆“2·10”火灾,都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影响[2]。
2.2 燃烧速度快、易形成大面积燃烧
首先,我国的古文化建筑普遍为族群式或庭院式设计布局,建筑之间的实际防火间距普遍无法满足建筑规范的相关要求。其次,由于古文化建筑修建过程中多选用松木、杉木等木质原材料,建筑内部普遍缺少固定消防设施且建筑周边市政消防水源较为匮乏,而木质材料历经岁月洗礼内部含水量普遍较低,导致建筑主体质地较为松软。最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古文化建筑的梁、柱等承重构件实际支撑能力也大幅下降,建筑内部一旦发生火灾事故,短时间内火势即可将建筑主体全部笼罩,并导致较大过火面积事故或木质建筑整体性坍塌事故的发生[3]。1972年峨眉山金顶的永明华藏寺发生火灾,由于山高风大,起火仅2h后,8200m2的建筑便荡然无存。
2.3 地处偏僻、初起火灾处置难度大
近年来,我国部分旅游胜地为了充分利用当地旅游资源,片面化地追求经济创收,存在在古文化建筑毗邻区域违规增设旅馆、饭店、商店等配套设施。这些场所通常由私人经营,日常管理通常较为混乱且普遍存在电气线路私拉乱接现象。此外,例如汾城古建筑、广胜寺、尧陵等古文化建筑通常地处偏远地区,地形地势较为复杂,道路交通条件差,距离城市消防力量相对较远,且建筑内部微型消防站未设置训练有素的专职消防员,队伍日常管理、训练不到位,对初起火灾实际控制能力较差,有的区域甚至连消防车的顺利通行都难以保障,单位内部也未预先设置消防水池等储水装备,以上因素都相应增加了古文化建筑内部的火灾风险,火灾事故发生后通常会延误处置初起火灾的最佳时机,最终造成的后果往往不可直接估量。
3 古文化建筑的常见消防安全隐患
3.1 耐火等级低
我国《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结合不同建筑类别的火灾危险性将建筑物耐火等级划分为四个层级,其中一级耐火等级的建筑物耐火等级最高,常见的建筑结构形式主要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或砖墙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组成的混合结构。而通过对我国现存古文化建筑火灾危险性进行系统分析,该类建筑修建过程中使用的原材料通常以木材为主,古文化建筑保存时间越长,其原材料木材中所包含的水分蒸发越彻底,因此其耐火等级通常可以划分为三或四级,建筑整体耐火性能相对较差,普遍存在较大的消防安全风险隐患,建筑内部一旦发生火灾事故,火势蔓延途径较多,建筑内部经常出现多点起火现象,短时间内即可聚集大量高温浓烟,火势将很快进入猛烈阶段[4]。
3.2 电气线路过负荷现象隐患大
通过对辖区内部各类古文化建筑开展针对性消防安全监督检查发现,大部分古文化建筑内部布设的电气线路并非仅仅局限于照明功能,部分单位为了有效吸引游客通常在建筑内部违规设置电子乐器、放映设备、空调风扇、电脑电视等较大功率的用电设备,乱接乱拉电气线路的问题屡禁不绝,加大了电器线路的用电荷载。此外,此類建筑内部普遍存在将临时使用的裸线改为长期使用、建筑木材上安装瓷电闸、高火险部位未进行阻燃处理等情况,最终造成电气线路短路并引发火灾事故的情况比比皆是,以上问题直接加大了古文化建筑内部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难度,建筑物火灾危险性也必然随之显著增加。
3.3 工作人员消防安全意识薄弱
优秀的古文化建筑消防安全管理人员能够有效降低古文化建筑内部发生各类火灾的可能性,然而,在实际督导检查过程中,部分省份的古文化建筑内部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普遍存在对各类消防控制设备操作不够熟练的现象,情节较为严重的甚至还屡屡存在脱岗现象。有的单位即使已经被下达了责令改正通知书,但各类消防安全隐患问题仍层出不穷,甚至故技重施,最终导致古文化建筑内部动态火灾隐患问题反复出现。
3.4 固定消防设施配备不符合实际防火要求
目前,我国部分较为偏远省份的古文化建筑受地方财政拨款的影响,对建筑内部投入的消防安全经费严重不足,从而导致这些单位内部消防设施器材缺失情况较为严重、消防水源无法满足实际火灾处置需要,某些单位所配置的灭火器已经超出使用年限却仍在使用,大部分古文化建筑内部未安装电气保护系统、室内外消火栓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灭火系统等消防设施,建筑内部各类基础固定消防设施较为薄弱,对于已经发现的各类较为严重的消防隐患问题也没有及时整改。建筑内部一旦引发各类火灾事故且固定消防设施无法对初起火灾起到基本的压制效果,短时间内即可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3.5 消防主体责任难以落实
基于古文化建筑自身的实际特点,建筑物内部致灾因素相对较多,一旦古文化建筑所属消防主体单位不能切实履行好其自身的消防管理责任,则必将在建筑内部导致各类火灾隐患问题的出现。尽管近年来我国消防、文旅等相关部门多次开展针对古文化建筑的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且各级政府部门对古文化建筑单位消防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升,但仍存在部分单位主体责任不明确的现象,对于建筑内部及毗邻区域的安全出口、疏散楼梯、消防通道等消防设施缺乏切实有效的管理制度,定期巡查、检查机制不完善,甚至在旅游旺季大幅突破建筑内部可容纳游客的实际数量,建筑周边区域更是消防车道堵塞问题频发,进一步导致建筑内部各类消防安全隐患问题的出现。
4 加强古文化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措施
4.1 及时排查现有隐患,严格整改各类违规现象
各级消防部门要开展一次针对辖区内部古文化建筑的全面检查,凡是在古文化建筑内部违规设置旅馆、娱乐等生产经营场所,必须一律予以关停和查封。对于违反宗教管理规定违规设置在古文化建筑内的宗教活动场所,必须第一时间抄告宗教管理部门进行及时取缔。在此基础上,必须重点整治建筑内部的各类电气隐患问题,通过聘请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人员,对古文化建筑进行全面系统的电气火灾风险评估,凡是存在电气安全隐患的建筑必须督促实际管理单位第一时间予以现场整改,一时难以整改到位的,必须督促该单位立刻停用存在隐患的电气线路和电气设备。此外,要及时完善古文化建筑内部的各类固定消防设施,使其能够在火灾初起阶段对初起火灾起到必要的抑制作用。同时,各古文化单位内部要及时落实固定消防设施定期维护保养机制,根据古文化建筑物内部实际情况配置必要的固定消防设施及足够数量的灭火器材。对木质结构为主体的古文化建筑还应当适量加装独立式火灾报警器及电器火灾监控设施,确保火灾发生后能够第一时间予以有效处置。
4.2 落实防火灭火管理责任制度
各级消防监督部门应预先做好古文化建筑实际管理单位的沟通教育工作,引导单位内部有效落实各项消防安全管理责任制度,在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下,使每一位管理人员都形成較为完备的消防安全管理责任意识。要做足应急救援准备,各级消防监督部门应当定期指导辖区所属古文化建筑单位建立、建强单位内部的微型消防站、义务消防队,配齐、配强人员装备,加强值班值守、安全培训、实战演练工作,提升消防岗位工作人员的“灭早、灭小、灭初期”的实战处置能力。同时,基层消防救援站要预先针对辖区古文化建筑制定完善详尽的灭火救援预案,并结合日常执勤备战工作定期开展实战演练。
4.3 强化各部门联勤联动机制的运行
提升古文化建筑单位的消防安全水平,通常需要建筑所在地各级政府部门在政策、经费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与倾斜。消防监督部门在开展排查整治工作的同时,必须深入辖区开展系统性调研,摸清辖区所属古文化建筑单位内部的消防安全情况,制定具体的督改方案,各监督员分片包干,定期上门指导帮扶各古文化建筑管理单位及时建立健全各项火灾防控制度,配齐各类固定消防设施,及时更换老化电线,确保建筑内部各类消防安全隐患得到逐项整改落实;各联动部门要同步加大对古文化建筑单位的监督管理力度,定期向辖区消防管理部门上报各类火灾隐患信息,各部门协同配合共同督促古文化建筑管理部门及时解决单位内部存在的各类可能引发火灾的隐患问题。
4.4 进一步强化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工作
辖区消防监督部门应当在古文化建筑周边区域定期组织开展消防安全基本知识宣传工作,并在古文化建筑周围街道较为醒目的位置悬挂消防安全提示标语横幅,有效营造区域消防安全氛围,在此基础上可以借助网格化管理模式,要求古文化建筑所在街道网格管理人员积极组织网格内的商户、住户学习古文化建筑消防安全基本常识并定期组织开展疏散演练活动,在重大节日及旅游旺季等时间节点,应同步开展消防宣传活动,预先向游客发放消防安全宣传材料,在古文化建筑及其周边区域构筑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5 结语
综上所述,古文化建筑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财富,因此,加强古文化建筑消防安全工作是全社会的历史责任。本文对我国古文化建筑内部可能导致建筑火灾发生的各类消防隐患问题进行了逐一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以期为有效保护好这些历史文化瑰宝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郭惠.基于不同使用性质的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研究[J].中国消防,2022(4):57-60.
[2]馮伟彪.土木结构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建设策略分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24):65-67.
[3]甄珍.太原市南华门历史文化街区的消防安全现状及对策[J].山西建筑,2020(09):173-174.
[4]陈成.历史街区中古建筑的火灾隐患及预防措施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20(6):265.
Analysis of fire safety hazards of ancient
cultural buildings and countermeasures research
Liu Junqi
(Anze County Fire and Rescue Section of Linfen, Shanxi Linfen 041000)
Abstract:The paper analyzes the fire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ancient cultural buildings, and summarizes the common fire safety hazards of ancient cultural buildings. Then, the paper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targeted measures to effectively strengthen fire safety management of ancient cultural buildings in our country from the aspects of timely investigation of existing fire hazards, implementation of the fire prevention and fire extinguishing management responsibility system, and strengthening the joint logistics of various departments.
Keywords:ancient cultural building; fire safety management; fire hazard; fixed fire protection fac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