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格评定互认与区域贸易发展
——基于准自然实验的经验证据
2022-02-17董文静
张 豪,董文静
(1.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北京 100028; 2.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 100028)
一、引言
合格评定事业诞生于19世纪,起源于工业化国家,并在随后的100多年中逐步形成了全球参与共治的格局,深刻影响了全球社会、政治和经济运转。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新的集团和双边贸易安排框架加紧酝酿,国外贸易保护主义卷土重来,WTO正在变为概念,被边缘化。发达国家精心谋划、系统利用合格评定制度保证其核心利益和保持竞争优势。在贸易领域,如美国的食品加强法案、日本的肯定列表、欧盟的RoHS指令等都是典型案例。由此可见,合格评定制度对区域贸易至关重要。
合格评定对贸易的影响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现有文献关于合格评定与贸易的关系主要集中在认证认可与贸易发展方面,其影响方式既有正向影响,也有不明显或无效果的效应。具体体现在:(1)通过调查研究认证认可的作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1]开展了一项涉及孟加拉国、不丹、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马尔代夫、尼泊尔、巴基斯坦、菲律宾、斯里兰卡、泰国、越南12个国家,涵盖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认可及经济效益的专项调查,调查发现在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部门,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及认证认可具有明确的可实证的经济效益。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等[2]针对中国开展了有关ISO9001认证的专题研究,发现获证组织能从认证中获益(在接受调查的获证组织中,39%的获证组织认为实施ISO9001认证带来的收益在10~100万元人民币,37%的获证组织认为收益超过了100万元人民币)。认监委对4 000家获证企业进行调查,测算出2005—2015年认证认可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3]。(2)通过计量模型研究认证认可的作用。部分学者研究了欧盟、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之间的贸易经济,并就MRA对贸易的影响进行调查分析,认为MRA对出口市场的新进入者更有利,因为MRA会导致固定成本降低,而对现有出口商影响很小,因为一方面现有出口商已经在享受非正式的MRA制度,另一方面其通过MRA指定的本国合格评定机构的成本未必低于全球化合格评定机构[4]。BALLER S[5]基于引力的经验模型,分别以医疗设备产业和电信设备产业为对象,研究了技术法规和MRA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发现MRA对这两个产业的出口可能性都存在重大影响,但对电信设备产业的出口量影响不显著,对医疗设备产业出口量影响显著,说明原来的合格评定程序对医疗设备的生产者带来了“重大可变成本”。此外,ISO9000认证对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出口具有推动作用,这一推动效应也得到了证实[6]。DADDI T等[7]基于1999—2012年73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发现ISO14001证书数量的增长与发展指数的增长正相关,ISO14001的采纳与宏观经济指数的趋势符合环境Kuznets曲线关系,即随着经济发展从前工业经济阶段转向工业经济阶段,再转向后工业经济阶段,环境的恶化先升后降,呈现“倒U形”曲线模式。BLIND K[8]基于1999—2012年的ISO9000认证数,使用了引力模型检验了认证认可的扩散与合作对贸易的影响,研究发现认证促进了贸易,而国际认可论坛(IAF)的多边认可安排的签署国在贸易中发挥了更大作用,应当支持发展中国家的认证认可建设活动。
综上,现有研究大多关注合格评定水平对区域贸易的影响,并未深入研究其制度的影响,而这更具有现实价值。本文选取了中国和新西兰签订的《关于电子电器产品及其部件合格评定的合作协定》(简称中新互认协定)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该协定实施后对中新贸易变化的影响,进而分析合格评定制度与区域贸易之间的关系,为相关政策改进提供理论依据。
二、制度背景与理论基础
(一)制度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国正在逐渐参与到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中,并与众多周边国家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2008年《中国与新西兰自由贸易协定》附件《关于电子电器产品及其部件合格评定的合作协定》的签署,是中国在自贸区框架下达成的首个认证认可领域的互认安排。这一制度的成功探索为我国后续自贸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参考案例。自中新互认协定签订以来,中新两国贸易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双方相关部门为加快促进协议的落地开展了一系列的支持工作,既有政策制度的完善,也有技术法规的调整,以及人员的培训等。2008年国家质检总局确定了首批中方认证机构和检验检测机构,之后在2013年新西兰确定了一家认证机构和两家检测实验室,双边的检测认证机构得到了保证,这也进一步支撑了协议的落地。
协议规定,中新互认协定的互认范围为中国CCC认证与新西兰技术法规管理范围内交叉的产品,这一规定既符合中国的国情,也符合新西兰技术法规的要求。协定中指定的产品及其与海关HS编码对照关系可以发现,中国出口至新西兰的相关产品主要集中在海关HS编码的84/85大类,少数散布在94大类。具体类别主要有:8414、8418、8419、8424、8450、8459、8465、8467、8504、8508、8509、8515、8516、8517、8521、8525、8528、8529、8535、8536、8537、8539、8543、8544、9405,共25个小类。而新西兰出口至我国的相关产品主要包括8414、8418、8419、8424、8450、8459、8465、8467、8501、8504、8508、8509、8515、8516、8517、8521、8525、8528、8529、8535、8536、8537、8539、8543、8544、9405,共26个小类(见表1)。
表1 中国出口到新西兰互认协定范围的产品
续表1
(二)合格评定制度的作用
合格评定实际上是认证认可与检验检测的简称,其本身拥有制度和技术两种属性,其中认证认可所反映的制度属性具有支撑贸易、规范市场秩序的功能,检验检测所反映的技术属性具有进行生产、工具和方法使用的功能,被认为是国际贸易的“通行证”、市场经济的“信用证”以及质量管理的“体验证”(如图1所示)。
1.提升企业管理和产品质量水平
合格评定持续性改进的基本功能是指循序渐进的质量改进,认证机构以第三方身份对企业的管理水平、产品的质量及产品附加值持续符合标准、法律法规、技术规范的要求提供证明,并承担保证认证结果公正和有效的责任,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水平,促进质量管理能力的提升,从根本上保证产品的质量安全,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合格评定活动强调产品设计和生产的一致性保持问题,确保设计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符合标准要求。在3C认证制度的有效运行与监管约束下,中国产品质量安全有效、稳步提升:流通、生产和进口领域抽查获证产品平均合格率逐年提升,部分高危行业企业获证率逐年提高,绝大部分行业产品抽查合格率均有所提升。
图1 合格评定的基本属性
2.加强企业和产品的竞争优势
合格评定能促进市场交易顺利进行,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可能使得交易不够透明,容易引诱不良市场行为,如坑蒙拐骗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干扰市场秩序。在理性有限的前提下,买方不可能具备所有商品的知识,即使卖方提供了诸多产品信息,在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预期下,买方依然会选择不购买。这就需要客观和独立的测量标准体系通过客观测量为买家提供高质量或升级产品的特性信息,从而有助于客户根据自身需要选择最高性价比的产品,进而缓解买家和卖家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合格评定制度的实施,能够有效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和信用缺失的问题。
3.消除国际贸易壁垒
国际贸易壁垒最常见的两个工具,一个是合格评定,另一个是标准。合理的合格评定制度能够促进双边贸易的发展,不合理的合格评定制度有可能阻碍双边贸易的发展。当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合格评定作为一项技术贸易壁垒经常被一些国家用于限制别国产品进口,进而来维护本国利益。
4.维护消费者权益与公共利益
合格评定是市场经济的“信用证”,信用能够帮助买卖双方建立合作,一方面能够帮助消费者在最低市场交易成本下选择符合质量预期的商品,另一方面也能帮助企业识别优质客户,赚取更多高附加值利益。合格评定中的认证是“信任”的标志,代表着国家的信用背书,对相关利益方而言,有明示作用。例如,很多消费者在购买家电产品时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关注产品是否获得3C认证。
三、研究设计
(一)模型设定
由于MRA协议主要针对海关HS编码中的84和85类以及少部分94类产品,因此,笔者以研究期内84类、85类、94类产品的出口情况作为研究样本。在样本选择中为了更好地达到研究目标,本文选择以出口至新西兰的贸易行为作为处理组,并且为了更好地观察处理组的效果,本文还以出口至挪威的贸易行为作为对照组,设定如下模型:
(1)
式(1)中,下标i和t分别表示产品类别和年份,被解释变量Trade表示第t年中国向挪威出口i产品的贸易额;R为区分处理组与对照组的分组虚拟变量,若贸易出口到新西兰则取值为1,否则为0。Dt为反映中新互认协定的时间虚拟变量,2008年以前Dt取值为0,以后Dt取值为1。R和Dt的交互项即为双重差分估计量,反映了中新协定对产品出口的影响效果,εit为随机误差项。
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为双重差分法,双重差分估计量R×Dt的取值将样本分为4组:中新协定签订前出口到新西兰的贸易行为(R=1,Dt=0)、中新协定签订后出口到新西兰的贸易行为(R=1,Dt=1)、中新协定签订前出口到挪威的贸易行为(R=0,Dt=0)以及中新协定签订后出口到挪威的贸易行为(R=0,Dt=1)。对对照组(R=0),中新协议签订前后出口贸易的变化为β;对处理组(R=1),中新协议签订前后出口贸易的变化为β+ζ。因此,中新协定签订的净影响为ζ,即双重差分估计量的系数。如果双重差分估计量的系数显著为正,则说明中新协定签订对贸易出口有正向影响;反之,则有负向影响。
(二)双重差分适用性讨论
使用基于准自然实验的双重差分模型估计政策实施效果时,必须满足一定的基本假设,即满足实验分组随机、实验时间随机、对照组不受实验影响等基本条件[9],并且还得找到“合适”的对照组,通过对照组的观察来检验双重差分的效果[10],为检验是否满足双重差分模型的基本假设,进行两项检验。
检验1:处理组与对照组的划分是否随机。
本文以中新协定的签订为“准自然实验”,如本文所述,以出口到新西兰的贸易作为处理组,以出口到挪威的贸易作为对照组。首先,中新协定签订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大幅下调产品关税、降低贸易成本来促进中国与新西兰的贸易。因此,该政策将主要对与新西兰相关的出口贸易行为产生影响。换言之,出口到挪威的贸易(对照组)不会受到该政策的影响。其次,按照双重差分的一般原则,不确定性的政策法规一般可以当成外生变量,因此,本文自由贸易协定决策可以被视为外生变量,也就是说这一政策使得中国所有出口贸易行为仿佛随机地被分配到处理组(出口到新西兰)和控制组(出口到挪威)。
检验2:处理组与对照组在政策实施前出口贸易的变化趋势是否相同。
事实上,政策实施前的变化趋势检验需要有参考系,并且在同一个参考系下,两组在实验之前应当具有一致的发展趋势。基于此逻辑,可以观察处理组和对照组历年出口贸易总额(MRA范围内的相关出口)的组内均值,看其在政策实施前后的变化趋势是否一致,具体如图2所示。图2反映了中国平均每年出口总额(出口到新西兰和出口到挪威)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到,在政策实施以前(2008年以前),两组出口贸易总额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在政策实施以后(2008年以后),两组出口贸易走向发生差异。
进一步地,对2000—2008年中国出口到新西兰与挪威的商品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考虑到本文主要研究中新协定中MAR的影响,因此只对MRA所覆盖的相关产品结构的贸易情况进行对比。
图2 2000—2017年中国向新西兰和挪威的出口情况
综上,这一政策适合利用双重差分法进行分析。
(三)数据来源与处理
数据来源于2000—2017年的联合国贸易数据库,本文选择了中新协议中MRA所覆盖的84类、85类和94类三大产品作为研究对象,得到研究期间处理组与对照组的相关样本共840个,表2给出了本文主要变量的统计描述。其中,出口到新西兰的贸易记录共426条,作为处理组;出口至挪威的贸易记录共414条,不受中新协定影响,作为对照组。
表2 中国出口至新西兰的主要变量描述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基准回归
本文采用混合OLS和固定效应模型进行研究,为排除年份增长以及产品类别因素的不同影响,控制了年份和产品类别,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中新协定对产品出口的影响回归结果
从表3可知:(1)从模型1回归结果来说,双重差分估计量(R×Dt)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即中新协定的签订对产品出口贸易有正向影响;(2)在控制时间和产品类别因素后,模型2和模型3显示的回归系数仍在1%的置信水平下显著,由此可知回归结果不受时间和产品类型因素的干扰;(3)模型1~模型4的回归结果表明中新贸易协定对扩大出口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即出口到新西兰的相关企业能够从中新协定中获益(这种益处可能来源于关税的减免,也可能来源于MRA给潜在的加入者增加了机会)。因此,在中新贸易协定签订之后,相关企业的出口增长要高于出口到挪威的企业。
(二)稳健性检验
以上估计结果无偏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处理组和对照组之间满足平行趋势假设,即中新贸易协定对出口的影响只会发生在贸易协定之后,而在贸易协定之前,出口至新西兰与出口至挪威的变动趋势应该不存在显著差异。为此,本文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稳健性检验:首先,使用事件研究法对所选取的对照组开展平行趋势检验;其次,使用安慰剂检验法对所选取的冲击变量开展检验。
1.事件研究法
参考WANG J[11]的研究结论,本文在式(1)的基础上设定如下回归模型:
Treatedi+εt。
(2)
式(2)中,REFORM为虚拟变量,REFORMi,t-j代表在t-j年如果产业i受到了中新协定的影响,该变量取1,否则取0。因此,β0是中新贸易协定签订当期的效果,β-8到β-1是政策之前1~8期的效果,β1到β9是政策之后1~9期的效果。参考WANG J[11]的方法,基准组选择中新贸易协定签订之前的第一期。如果β-8到β-2显著为0,那么平行趋势假说成立。βj系数的大小及其95%的置信区间见图3,图3中横坐标代表式(2)中βj的下角标j。图3显示,中新协定签订前处理组和控制组之间的变化趋势并没有显著差异,即处理组和对照组在中新协定签订之前是可比的。
图3 中新贸易协定对出口影响的平行趋势检验
2.安慰剂检验
为了验证中新贸易出口的显著变化是由所选择的政策变量冲击导致的,有必要进行安慰剂检验。其检验思路如下:改变政策冲击时间,并使用DID模型进行检验。显然,如果DID检验继续通过,说明中新贸易出口的影响并不一定是由原政策冲击导致的,此时安慰剂检验不通过;相反,则说明安慰剂检验通过。分别将政策冲击时间提前至2005年和2006年,DID模型检验结果如表4和表5所示。可以发现,DID均未通过检验(DID的回归系数不显著),说明安慰剂检验通过。
表4 安慰剂检验结果(t=2005)
表5 安慰剂检验结果(t=2006)
五、结论与启示
基于中国和新西兰签订的《关于电子电器产品及其部件合格评定的合作协定》的准自然实验的经验证据,利用双重差分法考察这一协议对一国出口贸易额的影响,将研究期间内MRA协议中84类、85类以及94类产品的出口情况作为研究样本,以其中出口至新西兰的贸易行为作为处理组,以出口至挪威的贸易行为作为对照组,本文发现:(1)中新贸易协定对扩大出口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中新贸易协定的签订对中国的相应出口存在积极正向影响,其中双边互认协议的作用明显。在当时国际政治与经济环境下,中新贸易协定有效推动了双边贸易,尤其是在全球经济缓慢复苏的背景下,双边贸易的强势发展为各自经济提供了新动力。(2)贸易保护和贸易自由的博弈是国际贸易的永恒主题,当今突出表现为合格评定程序和贸易,区域间良好的合格评定制度环境有利于双边贸易的改善,并促进各自贸易的增长。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建议:(1)转变观念,完善立法,加强合格评定领域的管理与监督。一是转变观念,不要一味地将合格评定当作贸易壁垒来看待,合格评定程序的优化有助于减少相关认证、检验检测程序,从而增强贸易便利性,对贸易发展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二是完善立法,中国要进一步完善合格评定领域的立法,尤其是要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增补《中华人民共和国检验检测条例》等;三是优化程序,规范管理,一方面要加强行政管理行为的公开化和透明化,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本国的合格评定技术水平,加强程序适用的一致性。(2)充分运用合格评定工具,以合格评定互认为抓手推进区域贸易合作与发展。一是充分利用互相认可协议(MRAs),重视与睦邻友好国家之间的国际合作,通过MRAs减少技术性贸易壁垒,增强双方之间的贸易便利性;二是精简商品通关流程,提升通关技术手段和工具,减少国际贸易中的合格评定壁垒,增强透明性,尤其是通过实施入境跟踪信息化、增加技术设备投入、贸易高峰时期调配人力等举措来精简流程,剔除冗余环节,提高贸易通关的效率;三是加强研究国外合格评定程序和有关合格评定的国际指南,广泛发布商品出口相关指南、手册,帮助出口企业了解目的地国家的合格评定制度,同时借助行业协会、企业联盟等平台对企业进行进出口贸易相关知识培训,提高企业贸易的成功率;三是在更大范围内加强国际合作,推行国际互认,尤其是推进“一带一路”、RCEP协议中的合格评定互认工作,通过机构走访、科研交流学习和借鉴国际权威机构推行的贸易便利化措施,鼓励开展技术培训、援建共建、标准比对、能力验证等合作。(3)注重合格评定人才培养,提升合格评定创新能力。一是建立合格评定高端人才平台,从产学研各领域及行业协会各平台评选合格评定重点领域专家,发布重点领域资助项目,鼓励中国专家在国际平台上发声,进一步提升中国合格评定的影响力;二是扶持合格评定领域的基础性研究,尤其是对合格评定领域基础与共性技术研究的专业人才给予支持,同时加强研究成果的技术转化;三是鼓励科研人员参与国际合格评定合作项目,以标准制(修)订、检测认证技术交流等形式加快促进合格评定研究领域的国际交流,进一步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