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博物馆文物保护策略探析
2022-02-17◎张超
◎张 超
(秦皇岛市文物保护中心(北戴河秦行宫遗址博物馆),河北 秦皇岛 066000)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我们的祖辈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无数瑰宝,它们既是历史载体,也是当前延续光辉灿烂文明的载体——文物,文物蕴含着巨大的历史和人文价值,公共博物馆是为了更好的保护文物,通过定期的展览为大众科普历史和文化。为了让大众更好地领略文物风采,并传承与发扬这些文化蕴含的精神内涵,公共博物馆起到了重要的科普作用。由于文物自身的特殊性,需要采取科学的保存方法,这对博物馆的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需要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加大对公共博物馆文物保护的研究,通过制定科学的保护政策,实现了文物的传承,给后代人留下更多的文化瑰宝。这也是笔者本文研究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一、公共博物馆对文物保护的现实意义
首先,我们需要对文物的概念进行分析。文物指的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遗物以及考古遗迹。文物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各个历史时期人们所从事的社会活动、形成的社会关系、具有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利用生产工具改造自然的程度状况。文物的跨时代挖掘后,由于环境改变,导致文物保存中会遇到各种问题。文物是带有历史印记的,以某领域的形态来体现承载,让大众更加直观的去了解我们的历史。文物是人类社会不可再生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历史记忆,需要公共博物馆发挥职能优势,更好地进行保护和传承,因此,对公共博物馆文物保护策略的研究具有更加长远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保护人类社会的文化遗产
中华民族拥有上下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在历史长河中诞生了无数的文化瑰宝,这些既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的记忆,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载体,文物所具有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文物本身的价格,更是每一位中国人的精神载体,所以要保护好,将文物这些人类遗产更好的传承保护,对公共博物馆的文物保护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途径。当前,绝大部分的文物都被保存在公共博物馆中,需要我们采取适当的措施,确保这些文物不至于因为时间的流逝而风化、倒塌、氧化,从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再成为后代人的文化图腾。
(二)有助于开展系统性的科学研究
正如前文所述,文物是历史的记载,是当时社会、经济、人文、自然等各种信息体现的载体,对文物保护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直观、清晰地认知当时社会的很多信息。所以对公共博物馆文物的保护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的研究文物中所包含的各种信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对历史各个阶段的社会事实有更加全方位的了解。因此,我国很多高校、研究院都开设了考古学、历史学等相关专业,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现有博物馆馆藏文物的系统研究,来完善历史面貌,这个研究的过程也是对文物利用与保护的过程。
(三)有助于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公共博物馆通过展览的形式,提供给大众一个观察历史和直观感受文化的窗口。近年来,大众在物质条件极为丰富的条件下,对精神领域开始有了较高的追求,公共博物馆中的文物作为科普正史的窗口,是丰富大众精神需求的最佳载体。为此,对公共博物馆馆藏文物的有效保护,可以持续的为群众提供直观的欣赏平台。同时,公共博物馆向群众展览文物的同时,给馆藏文物的保护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需要创新更加科学、高效的保护措施,以应对群众高频率的参观,这对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公共博物馆文物保护的现状
在新科技日新月异的背景下,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公共博物馆的影响力也在扩大发展。我们需要对博物馆内的文物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管理,传承保存文物的完整性。为此,全国各大公共博物馆都将文物保护环节作为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甚至党和国家将这项工作作为国家层面的一项中心工作,同时设立研究机构来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也制定了一系列的公共博物馆文物保护规章制度,希望通过严格的措施来确保文物保护工作的有序推进。各大科研院校也在创新文物保护载体,包括新型保存柜的研发和空气调节装置的开发等。同时也在研究各种保护的方法,尤其是会针对特殊材质文物保护的要求,及时制定科学的保护策略,以防止文物因为没有完善保护而导致受损。正是因为党和国家的重视,各级主管部门的履职尽责,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持续发力,我国公共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总体向上向好,各项保护措施有条不紊的落实,初步实现了文物保护强国的目标。但是在现实中,并不是所有文物都受到良好的保护,一些公共博物馆的文物保护措施相对落后,同时也会存在一些技术上的难度,这些都在影响着公共博物馆的文物保护效果。当前公共博物馆文物保护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物保护制度还不够健全
结合当前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我国的文物管理和文物保护制度尚未完善和健全,导致我国在开展文物保护工作过程中会遇到一定的阻力。文物保护制度上的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管理制度不科学,导致工作人员未能树立起较强的责任意识和文化情感,再加上博物馆缺乏对馆内文物的充分了解,进而阻碍了博物馆事业和文物保护工作的发展进步。二是文物日常维修、保养制度不健全。在现实中,很多博物馆的文物维修与保养制度基本缺失,尤其是基层博物馆这一问题更为严重。即使有相关的制度,也不合时宜,很多博物馆的这方面制度没有与时俱进。
(二)文物管理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现阶段,我国部分博物馆仍采用传统文物管理方式、陈旧的文物管理设施,这对文物管理工作极为不利。另外,部分博物馆在进行文物管理工作时,仍以库房管理、终端管理为主,导致文物管理工作不够完善。存在这方面的主要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研发机构不能及时跟进,尤其是对特殊需求的文物保护基础实施不能及时研发出来。二是资金的短缺,公共博物馆的收入来源比较单一,很多公共博物馆免收门票,导致收入更少,无法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基础实施的建设。
(三)文物保护人员专业性不够高
博物馆的文物管理和文物保护工作离不开专业的工作人员,但是由于受到传统管理价值理念和保护手段的制约,很多工作人员不能将新技术理念融入到文物保护工作中。这一不足是文物得不到有力保护的关键因素,很多的文物保护人员在面对特殊材质的文物无计可施,只能以普通的保护措施来处理特殊文物,这就导致这部分文物的保管中存在隐患。文物保护人员专业性不高的主要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知识更新速度的快速,文物保护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工作,需要及时研究新举措,采取新方法。二是培训力度太低,很多博物馆文物保护人员很少定期参与技术更新培训,再加上自主学习动力不足,导致新的文物保护技术水平难以做到及时更新。
三、加强公共博物馆文物保护的有效措施
(一)公共博物馆要基于自身条件,科学制定保护制度,实现文物保护有章可循
加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继续加强文物“四有”建设。完善长城文物档案,完善文物保护标志。加强项目建设。建立完善市级文物保护项目库,推进长城、近代建筑文物保护项目的储备申报。加强配合基本建设中文物保护,继续推动区域考古评估工作。
文物保护在公共博物馆的管理环节中是专业性很强,很重要的工作。缺乏严格的规章制度作保证,会因为环境影响或人为疏忽,给文物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和危害。只有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文物保护制度,才能落实好文物保护的实际需求,才能将文物保护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也才能最大程度上实现文物的有效保护。笔者认为公共博物馆文物保护制度的科学建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工作制度的流程要严格,针对公共博物馆工作人员,要求对文物的管理要严格按照既定的程序,包括上下班交接、开关门窗、定期维护、专业的工作制服等都要有细节化的规定,并且要逐条能落到实处。二是维保制度要科学,对于不同材质和历史时期的文物维修与养护,要因地制宜用科学的制度做保障,确保各项工作能按照既定的制度流程有效落实,这样才能保证文物保护工作有条不紊的推进。
对于文物保护过程中的规章制度而言,每个环节都要逐一进行细化,如鉴定制度、建档制度、分级制度等。文物保护的流程制度的实现,最为关键的要求是每一位工作人员保质保量的贯彻落实,无论是上级主管部门、博物馆领导、馆员等每一位相关人员都需要定期学习文物保护制度。制度一旦不能严格执行,带来的损失是不可逆的。同时还需要建立制度动态评估机制,因为文物保护是一项技术性要求比较高的工作,同时新技术日新月异,一旦不能及时采取最新、最科学的保护方式,对文物的传承是不利的。为此,需要建立制度更新评价制度,由专家、一线工作人员等相关人员组成评估小组,对不合时宜的制度条款及时修订,确保制度具有及时性、科学性和可发展性。
(二)借助信息技术,构建现代化的文物保护基础实施
文物保护是一项特殊的工作,对外部环境的要求非常高,为此最为重要的文物保护基础实施是微环境检测实施,包括湿度、温度、灰尘等,一旦这些“微量元素”不适合文物的保存需求,那么文物外观会受到影响。所以博物馆一定要加大对微环境检测实施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博物馆管理体制和治理机制。加快博物馆可移动文物资源的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利用,推动“互联网+博物馆”的发展。鼓励文物博物馆单位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支持非国有博物馆建设,进一步加大对非国有博物馆的专业指导、技术扶持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同时公共博物馆要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来铺设数字传感技术,利用数字化的设备对文物进行现代化的管理。在博物馆运用数字传感技术的过程中,需要在重要的文物周围放置数字传感器。其目的是对文物周围的微环境进行监测,然后对监测的结果进行研究、分析,对文物存放的温度以及湿度进行合理的调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加大这方面资金的投入,笔者认为一方面政府要设置专项财政预算,另一方面要吸引社会资金赞助,以此来提高对公共博物馆文物保护基础实施建设方面的投入。
(三)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加强文物保护专业队伍建设
要想更好地实现博物馆文物保护,离不开管理工作人员的付出,因此,要加强文物保护人才队伍建设,实现工作队伍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将各项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尤其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环境,必须要提高文物保护队伍的建设水平,能够及时应对各种挑战,将公共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及时有力的推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开展这项工作,首先是定期组织相应的培训教育,加强对人才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既包括公共博物馆的自行组织,也包括政府主管部门的集中培训,通过邀请专家学者将最先进的保护理论与方法传授给工作人员,也可以组织文物维护人员到先进地区学习先进经验。其次是工作人员自主学习,文物保护工作人员要对新时期的新价值理念积极主动地学习,对文物保护手段和方式及时完善创新,以此掌握足够的保护技术和手段,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这种提升模式是最有效,也是最有力的。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还有利于新的文物保护制度、模式、方法的研发,有利于文物保护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最后博物馆高级管理层要对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有着足够的重视,科学合理地挑选适合自身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人选,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制度和管理考察制度,推动博物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达到保护文物的最终目标。
综上所述,公共博物馆是文物存储的主要载体,也是文化与精神传递的主阵地,为此需要对公共博物馆馆藏文物进行科学系统的维护,一方面有助于保护人类社会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有助于系统性的科学研究,同时还有助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为此,各大公共博物馆都在积极推进文物保护,无论在制度建设上,还是在工作人员素质上都能积极适应新时期对文物保护的要求,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不可否认在现实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包括文物保护制度还不够健全、文物管理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文物保护人员不够专业等方面。为此需要相关专业机构和人员能深入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包括科学制定保护制度来实现文物保护有章可循,借助信息技术来构建现代化的文物保护基础实施,多措并举来加强文物保护队伍建设。从而不断提高文物保护的成效,为广大人民群众、为我们子孙后代留下更多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