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黄病毒病防治体会
2022-02-17徐诗文
钟 梅 ,徐诗文
(1. 广西玉林农业学校,广西 玉林537000;2.广西玉林市玉州区动物卫生监督所)
鸭坦布苏病毒病(鸭黄病毒)是近几年在水禽饲养中时有发生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主要感染种鸭、蛋鸭和肉鸭,鹅也有发病,临床上以病鸭瘫痪,产蛋鸭产蛋量骤然减少为特征,给水禽养殖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鸭群在发病时,可单独发病,也常与细菌性疫病混合感染。若没有做好预防,发病后诊治不及时 , 通常会导致鸭群大批死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笔者在2021年8月份在玉林市某动物门诊进行诊疗活动中,诊治了该病例8例,鸭群从发病到控制住大致历经一周多的时间,经过综合防治,控制住病情。现将诊治过程总结如下。
1 病案举例
1.1 病案情况
1.1.1 基本病史及状况 玉林市某镇肉鸭养殖户梁老板,饲养有鬼头鸭(青头鸭)1 800多羽,饲养至24日龄时,肉鸭突然发病,表现为鸭群不想吃料,精神很差,缩颈呆立、 眼有粘性分泌物, 羽毛松乱,拉稀,粪便呈黄绿色,病鸭行走不稳,已突然死亡了242只。养殖户自认为可能是鸭浆膜炎,自己去购买了乳酸环丙沙星粉拌料投服,病情却未见好转,每天继续死亡小鸭子20~30只不等,几天时间已死亡了89只。由于死鸭发生太多,控制不了,求助门诊帮助解决。
1.1.2 基本症状有病理剖检 下鸭场进行临床检查,发现鸭群采食减少,精神萎顿,发热,拉白色、黄绿色粪便,两肢膀下垂,脚软无力,瘫痪,病死的小鸭两腿向后伸展。对病死小鸭进行了剖检,病理变化表现为心包积液,心肌出血,心外膜也出血;脑膜充血、出血;肺出血;肝肿大表面点状出血;脾肿大出血;腺胃乳头有出血,小肠弥漫性出血。
1.1.3 疾病确诊 经过临床症状,病理剖检病理变化,再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做出了初步诊断。采集病死鸭脑、肝、脾病料进行实验室检验,用鸭黄病毒ELISA试剂盒检测,为阳性。确诊为鸭鸭黄病毒感染。
1.2 治疗方案
1.2.1 场地消毒 对场地进行全面清理、消毒。清理粪便,场地用2 % 烧碱溶液进行喷雾消毒;饲喂用具用0.5%过氧乙酸浸泡消毒。
1.2.2 灌服药物 对能吃料的鸭群,全群投药拌饲料喂服。用全佳牌副粘黄病康康(荆防败毒散),按说明每1 000 g饲料拌500 kg,连用3~5 d;板清颗粒,按说明书1 000 g饲料拌500 kg,连用3~5 d;阿米洛韦,重症首日按说明书,每1g兑水4 kg配伍伍倍速宁-卡巴匹林钙(退烧),用量为1g兑水2.5 kg给病鸭饮水治疗,每4 h用药一次,3次/d。联康阿膜西林可溶粉,按说明书每1 kg体重加0.3 g口服;连用5 d。
1.2.3 肌内注射药物 对不能吃料病鸭进行肌内注射给药:用黄芪多糖注射液、头孢噻呋、地塞米松、樟脑磺酸钠注射液组方,分别肌内注射。注射第一天之后,病情好转,死鸭减少了。经过连续一周的治疗,病情得到了控制。之后使用禽用电解多维拌料及兑水,供小鸭自由饮用。
2 流行情况
鸭黄病毒发生没有季节性。流行广,传播快,发病率高,夏秋季节多发。肉鸭发病年龄最早在20日龄前后,一般在20~35日龄比较多见。商品蛋鸭和种蛋鸭病程一般是10~14 d;雏鸭7~10 d。若治疗不当可拖致20~30 d。发病率最高可以达到100%,死淘率在5%~50%不等,常因神经症状而釆食困难导致大批死亡。
3 发病原因
大部分是饲养管理不当所致。如鸭场饲养环境比较差,脏、潮湿,消毒工作做得不好;没有对鸭群做过相关防疫注射或免疫不当;天气多变,时不时又下一场雨,吸血昆虫叮咬等。
4 临床表现
种蛋鸭和商品蛋鸭:表现为突然发病,食欲减退,产蛋率大幅度下降,从产蛋高峰期90%~95%急速下降到5%~10%。病鸭表现为体温升高,有的有轻微呼吸道症状,排黄绿色稀粪,随着病情发展,出现瘫痪、翻滚、行走不稳,倒地不起等神经症状。
肉鸭:最早在20日龄左右突然发病,多见于20~35日龄。以发热,食欲减退,拉绿色稀粪,以神经症状为主要特征。表现为行走不稳,倒地不起,翻滚,共济失调,有的咳嗽,饮欲尚有,但常因釆食和饮水困难而衰竭而大批死亡。
5 病理剖检
种蛋鸭和商品蛋鸭:脑水肿、出血;肝肿大,发黄;脾肿大;胰腺潮红、肿胀有出血点;心包积液,心肌有出血点,有的心肌苍白,有时可见白色条纹样坏死;卵巢发育不良,卵泡变性、变形、坏死、出血和液化。公鸭睾丸萎缩。
肉鸭:心包积液、心肌萎缩、坏死;肝脏肿大、出血;肺出血呈黑红色;肠道出血;有神经症状的病鸭,可见脑膜出血脑、水肿;有的病鸭肾有红肿;有的肾有尿酸盐沉积。
6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剖检,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做出初步诊断。临床症状与禽流感、腺病毒病症状有相似点,易混淆,要加以鉴别诊断。发病的鸭群常继发其他细菌性疫病,给诊治带来一定的困难。病料采集:无菌釆取病死鸭的脑、卵泡膜、输卵管、肝、脾等病料进行实验室病毒鉴定。检查方法:常用血清学诊断如用鸭黄病毒ELISA试剂盒进行检测,也可以做鸭黄病毒荧光定量RT-PCR检查,可以确诊鸭黄病毒。通过细菌学形态学检查、细菌的分离培养做细菌学鉴别诊断,发现病原菌可以诊断为混合感染。
7 防治措施
7.1 做好消毒工作
平时做好预防性消毒工作。消毒剂可选用广谱高效的消毒剂,比如聚维酮碘溶液、过硫酸氢化钾复合物粉、浓戊二醛溶液、戊二醛癸甲溴铵溶液、过氧乙酸溶液等。对已发病的鸭场,需要严格隔离消毒。做场地平整,清理污物,清除舍内潮湿污染的垫料,重新垫上经过消毒的干净垫料, 保持鸭舍清洁干燥。鸭棚每天用浓戊二醛溶液按0.3%~0.5%浓度进行舍内外消毒。鸭棚周边可以撤上新鲜石灰粉。连续消毒5 d。对使用过的工具用0.5%浓度的过硫酸氢化钾复合物粉或者0.5%浓度的过氧乙酸浸泡进行消毒。
7.2 做好免疫接种和免疫监测
对未出现病状的鸭群,选用鸭黄病毒弱毒苗进行预防注射。雏鸭7~15日龄首免,每只胸肌注射1羽份;25~30日龄二免,每只鸭1~1.5羽份。种鸭和蛋鸭在开产前半个月,即是20~22周每只胸肌注射1.0~1.5羽份。做好免疫抗体监测,发现免疫抗体不达标的要重新补免。
7.3 病鸭的药物治疗
对发病的鸭进行隔离治疗。本病无特效药治疗,但早诊断早治疗可以控制病程。据多例病案的综合治疗,治愈率可达70%以上。
治疗原则:抗病毒、抗菌、解热、提升机体免疫力。常用药物应用干扰素+抗病毒药物+清热解毒药; 抗体用鸭坦布苏精制高免卵黄抗体。
7.3.1 较轻症状的药物治疗 发病症状轻微的鸭群,尚能吃料饮水的病鸭,可以选用下列药物拌料投药:卡巴匹林钙可溶性粉、副粘黄病康康(荆防败毒散)、双黄连散、板青颗粒(板蓝根、大青叶)、阿膜西林可溶粉、黄毒杭体(连翘提取物)、抗病毒药物如阿米洛韦、浆膜灵、黄芪多糖散。按说明书拌料投药内服或者兑水自由饮用。
例如:全佳牌副粘黄病康康(荆防败毒散),按说明每1 000 g饲料拌500 kg,连用3~5 d;全佳牌非瘟病毒清(黄连解毒散),按说明书1 000 g饲料拌500 kg,连用3~5 d;板清颗粒,按说明书1 000 g饲料拌500 kg,连用3~5 d;联康阿膜西林可溶粉,按说明书每1 kg体重加0.3 g口服;阿米洛韦,重症首日按说明书,每1g兑水4kg配伍倍速宁-卡巴匹林钙(退烧),用量为1g兑水2.5 kg给病鸭饮水治疗,每4 h用药一次,3次/d。在饮水中还可以加入多种维生素和电解质并配合使用禽用益生菌素拌料和饮水、可促进康复。
7.3.2 较重症状的药物治疗 对发病已不吃料的病鸭,可以进行药物肌肉注射。常用蛋黄抗体、抗病毒针剂、黄芪多糖注射液、阿膜西林或头孢噻呋、地塞米松、樟脑注射液配伍进行肌肉注射。
比如用大理金明动物药业公司的“抗病毒Ⅰ号” (黄芪多糖注射液,10 mL×10支/盒,10 mL含葡萄糖0.1 g)按每千克体重2.0 mL;成都中牧的“注射用阿膜西林钠(阿莫旺)”,按每千克体重5~6 mg,分别进行肌肉注射;博莱药业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5 mL:5 mg,按每千克体重0.125 mL;重庆方通动物药业的“樟脑磺酸钠注射液”10 mL:1g,用量为0. 5 mL,分别皮下或肌肉注射,连用2~3 d。
病愈恢复期,加强饲养管理,在饲料及饮水中加入禽用多种维生素、氨基酸,益生菌素,调整肠道菌群,增强抗应激能力。
8 体会
鸭黄病毒病是近几年的一个常见多发的传染病,该病发生后传染快,死亡率高,临床上常有混合感染,致使病情变得很复杂,给防治带来一定的困难。特别是散养模式的饲养户,常是因环境卫生未做好,未免疫接种或者免疫程序不合理所致。发病后心急后乱用药,结果治疗效果很不理想。
8.1 重视免疫
防治本病,必须坚持科学综合的防控措施,进行免疫接种疫苗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
8.2 科学用药
由于治疗本病无特效药,以抗病毒、抗菌、解热、提升机体免疫力为治疗原则。使用敏感的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同时结合抗病毒和抗炎的中兽药,中西医结合,标本兼治。治疗用药要用足药量、用够疗程的时间。
8.3 做好生物安全防范
做好鸭棚和人员的消毒及环境卫生工作很重要,努力做到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有病要早诊断、早治疗,减少鸭死亡,以提高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