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羊布鲁氏菌病防控思考
2022-02-17孙有奎李晓雪
孙有奎 ,李晓雪,* , 董 伟
(1.武威市畜牧兽医总站,甘肃 武威 733000; 2.武威市畜牧兽医科学研究院)
近年来,武威市通过抓龙头、建基地、抓示范、推科技、带农户、强基础,依托扶贫项目开发,引导和扶持农民大力发展羊产业,全市羊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全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旋律。与此同时,全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把羊布鲁氏菌病防控作为兽医事业的重点工作来推动,不断完善防控策略,加大防控工作力度,在全市范围内实施了布病强制免疫+检测净化相结合的布病防控策略,全面落实“免、检、消、杀、管”等综合防控措施,动物布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但羊布鲁氏菌病由于其传播渠道多、检测敏感性不高、免疫的特殊性等因素,目前已成为羊产业发展的头号大敌,且在人畜间还有传播,防控布病任重道远,必须有正确的防控措施,并能够持之以恒的坚持,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1 武威市羊产业发展现状
武威市肉羊产业规模逐年扩大,至2020年底,全市肉羊存栏、出栏、羊肉产量分别为490万只、335.62万只、5.08万吨,均居全省第1位,肉羊全产业链2020年产值为106亿元。全市现有大型规模羊场111家、规模养殖场277家,规模养殖小区716个,发展规模户2.78万户,肉羊规模化比重达到70%以上。已建成肉羊良种繁育场17个,羊常温人工授精点达到73处,完成羊杂交改良授配359.5万只,羊良种化程度达到92%,形成了以民勤县和古浪县沿沙区为主的肉羊育肥区,以凉州区、古浪县、民勤县中部川区以及天祝县为主的繁殖母羊扩繁区。
2 羊布病防控现状及防控效果
2016-2020年间,武威市应用布鲁氏菌病活疫苗(S2株)累计免疫山、绵羊2367.96万只,应免尽免,免疫后进行免疫抗体检测,五年平均转阳率为26.16%。羊布病阳性率从2015年的0.19%下降到2020年的0.0051%。2020年底,甘肃省开展了动物布病防控情况评估工作,最终形成了“十三五”布病评估结果:全市4个县区已达到布病防控标准,但由于近五年全市人间布病网络报告新发病呈增加趋势,防控任务依然艰巨。根据甘肃省卫健委通报,五年来武威市人间布病报告数均居全省前五。2019年我市人间布病网络报告新发病298例,2020年全市新发病例405例,人间布病防控形势严峻。
3 布病防控存在的问题
3.1 农户防疫意识参差不齐
武威市羊布病发生率高的羊场主要是500只以下的小规模羊场,大型养殖场在布病防控净化方面把控到位,而小规模养殖场以及散养户由于文化层次、技术层次、认知层次的原因,防控净化措拖落实不到位,甚至造成动物传染人的事件发生。
3.2 基层畜牧兽医队伍后劲不足
目前,乡镇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大部分被乡镇人民政府抽调到其他岗位工作,被动转岗现象非常普遍,专业技术荒废,绝大部分乡镇畜牧兽医站只有1~2人留守值班,动物疫病防控、动物检疫、养殖场日常监管等重点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动物疫情风险等级较高,乡镇动物疫病防控能力严重不足。
3.3 村级动物防疫员报酬低
武威市大部分县区村级防疫员报酬每年每村仅4 000元,主要用于村级防疫员开展强制免疫工作的劳务补助。但在实际工作中,除强制免疫外,村级动物防疫员还要配合镇畜牧兽医站进行监测采样、疫病调查、包虫病犬驱虫和突发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等工作,过低的劳务补助与承担的实际工作不相符,加之疫苗传播风险大,造成防疫人员免疫恐慌,工作主动性、积极性不高。
3.4 检测经费严重不足
凉州区为甘肃省牛羊产业大县、生猪产业大县和调出大县,每年采购防护物资资金约80万元,而省级每年下达的补助资金只有35万元。每年检测量均在5万份以上,检测费用约60万元,而省级每年下达的动物防疫及动物卫生安全监管资金只有21万元,用于羊布病防控的检测经费严重不足,其他县区均存在上述现象。
3.5 活羊流动频繁
控制措施落实有差距,武威市凉州区为羊产业大县,民勤县为肉羊产业大县,天祝县为民族地区羊产业大县,已申请打造 “凉州羊羔肉”“民勤羊肉”地理标志产品品牌 2个,培育 “甄诚大漠羊”“盛牧源”“普康戈壁滩羊”等绿色无公害羊肉品牌6个,打造了“苏武沙羊”“古浪羊”等区域公共品牌,“民勤肉羊”入选“甘味”知名农产品目录。强大的品牌效应带动了巨大的活畜流动,养殖户交易频繁,加之部分养殖者对病畜不能正确处置,造成新的疫点。
4 布病防控措施
4.1 加大检测净化工作力度
实施区域免疫后,进一步加强检测净化工作。对种羊每年开展2次检测;对阳性动物同群畜、布病感染人所在场所的动物100%进行布病检测;对阳性率超过10%的养殖场户,实施整群整场淘汰;对阳性率超过5%的乡、村,要强制实行封闭饲养和整乡整村检测净化。对检测出的阳性畜,彻底进行强制扑杀和无害化处理,杜绝阳性畜进入流通领域,确保净化一片,巩固一片。
4.2 扎实开展全域免疫工作
每年秋季开展布病集中免疫,春季集中检测。按照养殖方式不同,实行分类指导:对种公羊和种羊场坚持采取强制检测淘汰措施,以达到净化目标,坚决禁止免疫;对有自繁自育条件和检测净化条件的标准化养羊场,经县级农业农村部门评估合格后,可以实行检测净化措施;对其它规模养羊场和散养户饲养的羊只使用农业农村部批准的S2株布病疫苗进行灌服免疫,并建立免疫档案,及时开展免疫效果评价。在确保疫苗安全性、有效性的基础上,可探索有效的布病疫苗免疫方式。
4.3 加强活畜调运管控
全面执行国家和省上关于跨省调运动物检疫监管的相关规定,严格落实调引前检疫申报、过站查验、到达报告和落地隔离观察制度。从外省调入用于饲养的羊只,需经整群检测、提供布病阴性检测报告后方可调入。调往省外的,按农业农村部或调入省的规定管理。实施免疫后,省内活羊调运要实行有条件的限制流动政策,从免疫区到免疫区或直接用于屠宰的不受限制;禁止活羊从免疫区向非免疫区跨县区域流动。要加强对羊冻精生产、经营、使用等环节的监管,供精单位和购买冻精单位,要严格落实主体责任,未开展布病检测的,不得供种。
4.4 强化消毒灭源和无害化处理
督促养殖场、屠宰场、无害化处理场等场所建立健全消毒制度,严格按照消毒技术规范,开展日常消毒和定期消毒工作,有效切断布病传播途径,并做好消毒记录。检测出阳性畜后,对感染布病的牛羊要按照《布鲁氏菌病防控技术规范》规定进行扑杀,对病畜圈舍环境、集中放牧区域、污染的场地等按要求进行规范消毒,对病畜尸体及其流产胎儿、胎衣和排泄物、乳等按照《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GB16548-2006)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4.5 着重开展源头防控
坚持不懈实施种羊场检测净化计划,调引种羊、投放种畜前必须检测,所有种羊场都要向当地农业农村局签订布病检测净化承诺书,由县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畜牧兽医站)负责组织跟踪检测净化。按照“规模养殖、集中屠宰、冷链配送、冰鲜上市”要求,积极转变养殖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行标准化养殖,加强饲养管理,规范养殖行为,督促从事动物饲养、屠宰、经营、隔离、运输以及动物产品生产、经营、加工、贮藏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依法履行义务,切实做好布病免疫、检测、消毒和疫情报告等工作。鼓励具备检测净化能力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率先创建动物布病无疫小区,推动全市动物布病由控制向净化转变。
4.6 加强宣传培训
做好人员防护工作,要加强与卫健部门的协调联动机制,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微信客户端、抖音等媒介,深入养殖场户、屠宰场、活畜交易市场,采取进场入户、发放宣传单、宣传画册等方式,继续加大对从事养殖、贩运、屠宰加工等重点人群的宣传力度,通过多渠道多途径使人们全面充分认识布病的危害,减少布病传染,不断强化养殖者和群众的自我防范意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4.7 强化技术培训
规范操作程序,在开展免疫注射前,要对参与免疫接种的防疫员开展1~2 d的集中技术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布病疫苗的规范接种要领,掌握防护用品佩戴的各个细节,培养入场时喷水压尘、离场时及时全面消毒的良好习惯和意识,确保布病疫苗接种规范、安全、有效。严禁未经培训、未配备个人防护用品的防疫人员开展免疫工作。免疫接种的防疫员在免疫接种前需采取必要的喷水压尘等措施,免疫接种过程中要严格按技术规范操作,未脱装消毒前严禁吸烟或吃零食,免疫工作完成后要严格做好免疫器械、防护装备的消毒,避免造成疫苗菌对人的感染。在疫苗免疫接种过程中,如发生意外疫苗喷溅到眼部等意外事件,要首先进行清洗消毒,及时检查就诊。免疫接种完成后要对场地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防疫员要做好废弃疫苗瓶的回收及无害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