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市培育特色扶贫产业情况调研
2022-02-17王琴韦韩永涛何小虎
王琴韦,韩永涛,何小虎
(1.合作市畜牧工作站,甘肃,合作747000;2.合作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3.合作市佐盖曼玛镇畜牧兽医站)
合作市位于甘肃省西南部,全市现辖6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39个行政村、8个社区、258个自然村,有藏、汉、回等18个民族,总人口9.5万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合作市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下足功夫培育产业、创立品牌、提质增效,农牧民人均产业收入由2013年的4 164元提高到2019年的9 237元,增长121.83%,走上了产业脱贫的良性发展轨道。
1 主要做法
1.1 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围绕“牛、羊、饲、粮、药、菌”六大特色产业布局,引进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培育壮大产业体系。一是建设犏牛繁育、犏雌牛(奶牛)养殖两大产业带,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农牧户”的“牧繁农育”生产经营模式,组建150头的牦牛繁育群3个,投资348万元建设“美仁牦牛”繁育基地,育肥出栏牦尕力巴犊牛1.6万头以上,年奶产量6 100 t。 目前,牦牛养殖产业化组织达到137个,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个、养殖专业合作社135个。全力打造“中国牦牛乳都”核心基地,注重引进和推广现代化农业科技设备,通过政策驱动、项目拉动、企业(合作社)带动、利益撬动,牦牛养殖规模进一步发展壮大,牦牛乳产品驰名中外。被誉为“中国牦牛乳品的开拓者”的华羚、燎原两家乳制品龙头企业坐落在合作市生态产业园区的南北两侧,两家企业切实发挥龙头企业的产业带动和辐射作用,矢志不渝地走牦牛乳品产业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之路,已形成“公司+牦牛基地+农牧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与牦牛养殖户和专业合作社建立了稳定的产业带动长效机制,构建起了牦牛基地培育、牦牛乳原料市场、生产加工、自主研发、销售网络以及延伸产业链的完整产业体系,与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户签订鲜奶收购保底订单协议,年生产奶粉3710 t,增长5%;干酪素、乳粉3240 t,增长7.6%,牦牛乳产业发展核心基地基本形成,牦牛乳知名品牌享誉全国。同时,为助力脱贫攻坚,吸纳178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向两家企业入股1795万元,每年保底分红8%,连续分红5年,每年分红143.6万元。二是大力调整羊群结构,推动藏羊养殖由数量扩张向减畜增效转变,实施“减畜种草+舍饲养羊”模式,引进龙头企业,创建养殖合作社,逐步实现了由传统分散养殖到设施规模养殖,由小打小闹到合作经营,由销售活羊到精深加工的“三大转变”,构建了集“引育繁推一体化、种养加销一条龙”的藏羊产业发展模式。三是认真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4 740 hm2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9 300 t以上。结合高原气候特征实际,精心谋划布局,紧密围绕农作物提质增效,在卡加曼乡打造高原生产基地并逐步推广扩大种植面积,持续巩固农牧民实现增产增收。在积极选育种植油菜新品种的同时积极向群众培训推广机耕条播、精量播种、化学除草等规范化栽培技术。建设油菜新品种青杂4号示范推广田13.4 hm2,亩产达180 kg以上,生产油菜籽36 000 kg,产值达28.8万元。建设油菜新品种冠油杂“812”示范推广田4.154 hm2,亩产达200 kg以上,生产油菜籽12 400 kg以上,产值达9.92万元。四是大力建设高原羊肚菌菌种生产基地,积极培育高原羊肚菌特色品牌,着力打造卡加曼乡拉寨村、勒秀镇邓应高村和那吾镇加拉村三个高原羊肚菌生产基地。扩建菌种生产车间、养菌车间、净化车间、包装车间,发展高原羊肚菌龙头企业,大力扶持甘南青藏源农业科技菌业有限公司,成立合作市青藏源之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以“龙头公司+联合社+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统一设施、统一菌种、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的原则,推广种植高原羊肚菌2.68 hm2。在羊肚菌种植带动中50%的合作社产量突破250 kg,产值3万元,净利润达2.2万元。现有羊肚菌产业链企业1家,联合社1家,合作社3家。五是充分利用各乡镇产地条件,调整种植结构,将藏中药材作为的特色优势产业重点扶持和培育,在那吾镇、勒秀镇、佐盖曼玛镇、卡加曼乡部分村(海拔2 800 m以上)种植唐古特大黄,规范提升合作唐古特大黄种植基地,实现了藏中药材产业发展由传统、零散、单一的模式向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精细化的加速转型,农牧民在多种形式的藏中药材种植中实现了增收致富。截至目前,规模化种植当归、党参、黄芪等特色藏中药材基地1个,面积达201 hm2,那吾镇种植唐古特大黄基地1个,面积达670 hm2。参与联合社的合作分社达32个,采取订单保底收购,每年每亩收入达到1 200元,富民产业大步向前,起程上路。六是大力扶持发展以优质燕麦、小黑麦等为主的饲草产业,逐步完善产业链条,饲草连片种植面积迅速增加,生产基地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人工种草保留面积2 412 hm2,人工种草青干草总产量21 600 t。有饲料生产企业1家,饲草加工合作社3家,饲料总产量5 000 t,饲料总产值0.35亿元(其中一产产值0.064亿元)。畜牧业发展饲草料供给呈现出了“保障总量有余、结构大致合理”的格局。从区域来看,饲草产业形成了卡加曼乡、卡加道乡饲草产品生产加工区;那吾镇、勒秀镇草畜转化及草产品生产区;佐盖多玛乡、佐盖曼玛镇高寒草原草畜转化及草畜平衡区等3大优势产业区域。饲料产业形成了卡加道乡、卡加曼乡优势生产区。积极示范推广种植优质牧草红豆草、紫花苜蓿、“甘农2号”小黑麦等优良品种,驯化种植本地野生优质牧草,改变传统的一年收一茬种植模式和提高草产量,合作市现已成为甘南地区重要的优质饲草料生产基地。
1.2 加强农牧民培训
培训扶贫劳动力1 044人,职业技能提升培训1 002人。建立劳务经纪人制度,对25名劳务经济人和68名中小微企业高管人才进行培训,全面完成任务目标。研究制定就业政策措施9条,建立了农民工返乡创业基地1个,向省外“点对点”输送劳动力55人,累计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5 520人。制定出台劳务奖补政策措施和实施方案,对县域外劳务输转的685名劳动力落实奖补资金25.59万元,对县域内务工的314名劳动力落实奖补资金23.83万元。认定“扶贫车间”7个,吸纳劳动力412人,对符合条件的5家“扶贫车间”落实奖补资金10万元。认真落实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政策,对符合稳岗返还申报要求的75户企业返还资金78.94万元。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足额征缴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全年共受理举报投诉案件93起,涉及金额1357万元,办结92起,结案率达98.9%。扎实开展农牧民培训,大力实施“科技明白人”、专业合作社法人及财务人员培训,培训农牧民300人次。
1.3 扶持龙头企业及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
持续加大“外引内培”力度,引导龙头企业把基地、联合社、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等主体联合起来,加强技术指导,加快产业升级,就地就近建设原料基地、加工车间,进行保底订单收购,实现了加工在乡镇、基地在村组、增收在农牧户的分配格局。投资80万元在华羚、燎原两家龙头企业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项目。培育壮大龙头企业7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州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辐射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86家,建档立卡贫困户1782户10668人,贫困群众收入水平稳步提升。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投资1 177万元扶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32家。村集体经济实现全覆盖,投入180万元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扎实开展示范家庭农场创建,加强财政扶持资金监管,主动对接落实企业优惠政策,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1.4 品牌建设增效产业发展
将“华羚”和“燎原”企业商标品牌打造为“甘味”农产品品牌,以 “三品一标”为抓手,积极申报“甘南蕨麻猪”农产品地理标志。现有“绿色食品”2家6个产品,“无公害农产品”4家4个产品,正在申请认证的农产品地理标志1个(美仁牦牛)和“绿色食品”2家。积极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参加产销对接会、农畜产品展销会、农产品推介会,促成8家涉农企业和合作社签订合作意向协议书89份,销售牦牛、藏羊肉5 700 t,鲜奶6 000 t,畜牧业产值达2.7亿元。
2 存在的问题
一是产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产业基地、专业合作社自身管理欠缺,专业合作社内生动力不足。
二是产业基地生产环节技术薄弱,牛羊肉、饲草料、青稞、药材、食用菌精深加工不够,停留在产品加工的初级阶段。
三是全国猪肉价格不稳定和进口牛羊肉冲击市场等因素,加大了我市牛、羊肉价格下跌的风险。
3 意见建议
3.1 大力发展种养循环产业
全面开展有机肥(农家肥)替代化肥行动,推动粮经饲统筹、种养结合、农牧互补融合发展,形成“以畜带草、以草兴畜、畜肥还田”的循环农业模式。
3.2 推进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落实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措施,进一步建设养殖污染物处理设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提高到90%以上。加大废旧农膜回收力度。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3.3 建立农牧业产业科研协同创机制
严格落实一个产业、一套主抓班子、一套实施方案、一套专家团队、一套考核体系“五个一”办法,对照我市产业发展目标任务,形成“农户+合作社+联合社+基地+科研机构+龙头企业”的发展模式,做到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以核心企业为主体,加强与省内外多个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广泛合作,邀请专家、学者到合作考察指导,开展实验研究,共同研究解决农业发展中的一系列技术难题,推广先进科研成果和技术,提升企业创新意识和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3.4 搭建产业实用技术服务平台
深入推进农业技术人员开展农牧业实用技术下乡服务行动,选派农牧业科技特派员驻村开展先进种养技术培训;完善农牧业科技特派员考核奖励机制,不断加强农牧业产业的示范和推广,着力提升现代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农牧业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技术保障,全力推进农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