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坝州牦牛标准化养殖模式探索

2022-02-17杨树晶

畜牧兽医杂志 2022年5期
关键词:阿坝州圈养牦牛

杨树晶

(阿坝州草业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四川 马尔康 624000)

1 阿坝州牦牛产业发展现状

阿坝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有天然草原101,739 hm2,是长江、黄河的重要水源涵养地。畜牧业是全州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牧民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也是打造四川生态经济增长极,加快建设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的重要支撑产业之一。牦牛作为全州农牧区的主要畜种,其产业发展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藏区稳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20年牦牛存栏217.37万头,出栏54.28万头,出栏率25.4%,产值44.76亿元,占畜牧业产值的54.98%,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31.48%。

由于受到品种、地理环境、气候以及生产方式等因素限制,阿坝州牦牛养殖中仍然存在“冬瘦、春乏”的高原畜牧业生产特殊现象,传统的数量畜牧业生产理念仍在主导草原畜牧业生产,牲畜超载严重、草场退化、生产性能下降、生产周期长、肉质老化、出栏时间集中、有产无业等问题十分突出。

1.1 生产方式仍然落后

当前小规模、牲畜混群放牧饲养仍是全州牦牛养殖的主要形式,畜群结构不合理、养殖周期长、生产投入低、产业效益低仍是牦牛养殖的主要特征,牦牛养殖仍然沿袭传统的靠天养畜的饲养方式。在牦牛养殖中应用先进适用牧草生产、牦牛繁殖、牦牛配饲、牦牛饲喂、牦牛管理、疫病防控等技术较少,先进生产设施设备耙地机、收割机、打包机、粉碎机及挤奶机、冷链设备等应用更少,现代经济学管理知识和管理方法几乎还未使用。

1.2 牦牛养殖全产业链尚未形成

牦牛养殖生产中饲草料生产加工、牦牛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屠宰加工、品牌打造、流通销售等环节处于相互脱节状态;产业发展与市场对接不良,牧民各自为政,以初级产品廉价销售;牦牛产品加工初级,副产品利用不佳,附加值不高,牦牛养殖全产业链尚未形成;天然、优质的独特牦牛产品没有得到市场认可,优质优价尚未体现。

1.3 牦牛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难度大

千家万户的小规模生产方式,难以建立牦牛产业链可追溯档案体系,特别是养殖环节,各县还没有建成规范的饲草料供应基地,对众多养殖户的投入品监管难度较大。

2 阿坝州牦牛标准化养殖探索过程

2.1 研究起步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阿坝州畜牧科学技术研究所就完成放牧加补饲的牦牛季节育肥研究,并获得阿坝州科技进步奖;四川省草原研究所完成牦牛冬季补饲研究,发表相关论文。

2.2 探索阶段

2000年阿坝州启动牦牛圈养试验研究工作,全州各级科技人员及农牧民群众积极参与牦牛圈养探索实践,因当时根据领导指示,主要探索牦牛犊断奶后的全过程牦牛圈养试点,养殖成本较高,加之当时牛肉价格低,牦牛肉价格也没体现优质优价,后逐步降温和停止牦牛圈养示范工作。

近年来,由于牛肉价格持续走高,肉牛养殖场发展迅猛,同时牦牛在没有体现优质优价的情况下实施短期育肥也可获得较高效益,牦牛圈养短期育肥在全州兴起,牦牛作为肉牛源,牦牛技术进步和发展阶段名称各有不同,包括牦牛圈养、牦牛短期育肥、牦牛异地育肥、牦牛健康养殖、牦牛标准化养殖等。

2.3 养殖模式初建

2.3.1 “4218”养殖模式 阿坝州在总结农牧区群众圈养牦牛经验的基础上,于2015年选择小金、金川、马尔康等7个县(市)启动实施牦牛标准化养殖试点示范。探索出了“4218”模式:即将牧区天然草原放养生长到4岁、体重达200 kg左右的牦牛,转移到半农半牧区进行100 d(10 d过渡期+90 d保健饲养期)标准化饲养,体重增加80 kg~100 kg后适时出栏销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逐步显现。

通过10个养殖场近两年试点证明,通过从入栏到出栏100 d标准化养殖,牦牛均衡增重80 kg~100 kg,屠宰净肉率从35%~36%提高到41%~42%,除去饲料和人工等成本,净收入达800~1 000元/头。2016年,阿坝标准化养殖出栏牦牛12,310头,实现增收980余万元,带动300余户群众户均增收1.2万元以上。特别是牦牛标准化养殖模式与农牧民利益联结度高,群众参与度强,助农增收成效明显,改变了高山、半高山地区农牧民增收渠道单一、经济收入微薄的现状。小金县美兴镇茂阳村贫困户金朝林于2015年8月通过借钱和赊牛开始标准化养殖牦牛,当年出栏就达71头,获利4.2万元,目前共出栏160余头,增收11.24万元,迅速脱贫。

“4218”养殖模式总结出了一套科学实用的标准化养殖技术,使牦牛在圈内健康生长、牛肉品质得到保证。实现四个统一:统一标准入栏。入栏圈养的牦牛必须达到天然牧草放养至4岁左右,体格基本定形,骨架基本成形,体重达到200 kg左右。统一标准圈养。根据牦牛的体格形状、生活特性等因素,不断改进完善,修建标准的圈舍和草料房规范养殖。统一标准配饲。过渡期以大黄、羌活等中草药为主配制开胃饲料,配合驱虫、保健措施;饲养期以玉米、豌豆等农作物为主配制饲料。统一标准出栏。经过100 d饲养,体重比入栏前增加80~100 kg左右后错时出栏,均衡供向市场。而且,通过600头牦牛对比试验证明,标准化圈养比放养牦牛肉质更嫩、口感更好。

2.3.2 “三结合”顺势养殖模式 2018年,若尔盖县在试点实验成功基础上,结合高寒牧区实际,试点成功“放牧+补饲+圈养”三结合,顺高寒草原生态保护之势、顺高寒牧区自然规律之势、顺应牦牛绵羊生长特性之势的“三结合”顺势养殖技术模式。在保证牦牛放牧的半野生生活状态的条件下,合理利用草地饲草资源,减少过度放牧对草场的践踏破坏,达到保护草场生态环境的效果,同时根据草原饲草不同季节的营养价值差异特性,通过补饲氨基酸、蛋白质等,满足基础代谢和身体生长需要,提高饲草转化率,达到1(饲草)十1(饲料)大于2的效果,围栏圈养有效减少运动消耗和采食高峰期后能量流失,提高牦牛体重增长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牦牛的肉质性状。

“三结合”顺势养殖模式从经济的角度将养殖周期从传统的5年缩减为2.5~3.5年,以饲养一头牦牛为例,放牧+补饲+圈养100 d,增重100 kg,牦牛活体重23元/kg,产值111 kg×23元/kg=2 553元,毛利=2 553 -517.58元(饲料投入) =2 035.42元,与传统放牧方式相比可提高出栏数量3倍以上,出栏体重增加100 kg左右,屠宰率提高5%以上,产值可观。牲畜出栏率和牧民经济收入提高,草原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走出了牦牛冬瘦春死亡的困境,促进牧区牧民生产观念的转变和牧业生产转型升级。

“三结合”顺势养殖模式在牧区可操作性强, 流程简单易学, 对操作者和场地要求不高, 牧民做得起、做得来,同时提高牧民收入和积极性,改变了牧民全天放牧,以天为被、地为床的生活历史,是草原牧业可复制可推广的牦牛养殖方式。

3 牦牛标准化养殖的前景

牦牛肉极高的营养价值是其他牛肉所无法比拟的,《吕氏春秋》载“肉之美者,牦象之肉”,在当今港澳和西欧市场上,牦牛肉被誉为“肉牛之冠”。牦牛肉以富含蛋白质和低脂肪而名列肉类前茅,是国际市场上稀少的高级肉类,它以名、优、稀、特征服了世界各地的消费者。

在四川省委省政府、阿坝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下,牦牛标准化养殖工作全力推进。2020年末,全州牦牛存栏217.37万头,有较大的可供牦牛标准化养殖产业发展牦牛数量基础。同时阿坝州有可利用草场面积86 755 hm2,1 800 hm2的农耕地,有丰富的天然牧草资源和超过700 000 t的农作物秸秆,可为牦牛标准化养殖提供可靠的饲草料保障。

2019年5月,在阿坝州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指引下,《牦牛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出版发售,该书制定了牦牛繁殖、育犊、育成、育肥、屠宰加工等全产业链系列技术规范和牦牛养殖生产安全及牦牛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规范,为阿坝州的牦牛标准化养殖指明了方向。截至目前,全州牦牛标准化养殖场超过800个,其中“4218”养殖模式84个,牦牛标准化养殖全产业链的建立,为实现农牧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促进牧区和谐稳定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阿坝州圈养牦牛
阿坝州动物防疫工作措施
美仁大草原的牦牛(外一章)
圈养羊需做好三点
阿坝州:根治欠薪行动全力实现“两清零”目标
跟着牦牛去巡山
成功圈养羊做好三要点
被“圈养”的童年
目前牦牛口蹄疫的诊断与防治
杭州市赴阿坝州开展交流考察
圈养在心中的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