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山区生态环境保护下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2022-02-17曾存芳
曾存芳, 王 敏
(商洛市畜牧产业发展中心 ,陕西 商洛 726000)
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诸多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对秦岭生态保护工作高度重视,曾做过多次重要批示,要求坚决守护好秦岭这一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山青、水净、坡绿”为目标,持之以恒推进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畜牧业以畜禽养殖为中心,系统内各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以“食物链”的形式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这种流动和转化中,废弃物和污染物不断减少,实现增加效益和净化环境的统一。 秦岭山区发展生态畜牧业是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根本保障,是畜牧业发展的唯一必然的发展方向。
1 秦岭山区畜牧业生产的发展现状
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可分为传统化、工业化、生态化三个阶段,目前秦岭山区畜牧业养殖三个阶段并存,偏远山区少量农户传统化养殖:市县周围川道地带中小规模养殖和少量集约化大规模养殖,属工业化范畴;少数林下养鸡、山地养鸡、农业园区内养猪,种养结合,养殖废弃物基本实现就近还田消纳,属生态化阶段。
1.1 传统化养殖
在秦岭山区偏远地带,依然存在少量传统化养殖方式。其特点是在村庄里庭院内进行零星养殖,是“老太太养鸡”、“老大爷养猪”、“老爷爷养牛”,这是原始的传统的落后的发展阶段。以商洛市为例,商洛市现阶段仅有商南、镇安、柞水等一些群众有食用腊肉习惯的县区,还有少量群众运用传统的养殖模式饲养少量生猪,自已腌制腊肉食用。洛南县陈耳、巡检,商州区黑山、北宽坪等一些偏远乡镇,还存在少量靠山传统养牛、养羊模式,其特点是白天将牛羊赶到山上,晚上再赶回家,或者几天甚至数十天不往回赶,任其在山中自由采食,这种不计成本、不算效益、最大限度节约粮食和投入的原始传统养殖模式,在偏远山区依然少量存在。
1.2 工业化养殖
工业化是畜牧业领域的一场革命,由于采取了优良品种,全程配合饲料,先进的设备工艺等,极大地提高了畜牧业的效率,大幅度地增加了新产品的产量。在短时间内就迅速改变了中国肉蛋奶短缺的局面,历史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畜产品的消费需求,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秦岭山区规模化工业化的养殖主要集中在县区城区周围和交通相对便利的平川地带,以中小规模为主,规模化率达到70%以上。2021年年底,商洛市肉类产量17.5万t,禽蛋产量10万t,畜牧业产值由2011年初的36.12亿元增加到70亿元,增长193.4%,占农业总产值40%以上,畜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30%以上,是农民增收的第二大产业和支柱性扶贫产业。秦岭山区畜牧业已在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工业化阶段高位运行。
1.3 生态化养殖
秦岭山区生态化养殖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以林下养鸡、山上放养黑猪、农业园区内种菜和水果树木利用粪污,适度规模养殖生猪等形式为主的自然生态模式,二是中小规模养殖场建设沼气池、有机肥加工场等处理粪污设施,实现养殖粪污还田,减少养殖污染的设施化生态模式。这两种模式在形式上均体现了“种-养”结合的基本生态形势,但均处于生态养殖的初级阶段。自然生态养殖模式由于管理粗放、养殖技术欠缺、饲料营养不全、防疫不到位等原因,导致经济效益低下,从而难以为继。设施化粪污处理模式由于养殖规模集中、养殖过程工业化、粪污处理设施设备运行成本高,无论从畜产品质量上,还是环境污染上,很难真正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化。
2 秦岭山区当前畜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当规模养殖已经成为畜牧养殖的主要形态,土地不仅成为畜牧业养殖设施的建设载体,饲料原料来源产地的载体,更是是动物防疫的重要缓冲地带,消纳畜禽粪污的重要保障。秦岭山区山多地少,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商洛市全市耕地面积13.23万hm2,人均耕地面积仅0.054 hm2,在全陕西省排最后一位,土地面积的先天不足,成为制约秦岭地区畜牧业工业化发展的主要瓶颈。
2.1 畜牧业养殖设施建设的成本增加
秦岭山区山多地少,平整宽阔的农业耕地更少,山梁沟岔、坡岭渠巢,小面积多地形多区域,是山区农业耕地的主要形式。作为养殖设施建设的载体,在这样的地方建设一定养殖规模的养殖场,在严格耕地面积保护的大环境下,养殖场建设只能选取一条沟沿沟而建、一面坡临坡而建,或者一条河沿河而建,场区平整、地基处理、路面硬化、道路修建,用水来源,都成了建设高成本投资,无形中提高了养殖场建设的投资成本,交通不便造成饲料调进和产品调出成本增加,加之受山区环境气候的影响,建在这些区域的养殖场,如果遇到大雨、大风等灾害气候的影响,遭受泥石流、洪涝灾害的危险极大,额外增加了养殖风险指数。因此,土地面积和区域,成为制约山区畜牧业工业化发展不可克服和抗拒的先天因素。
2.2 粪污资源承载量有限
规模化、工厂化畜牧业,严重污染土壤、水源和大气等环境,是江河湖泊富营养化的罪魁祸首。导致畜禽疫病、农药与抗生素残留等食品安全问题,危害人民群众健康,难以持续发展。据环保部门资料显示,在对畜禽粪污不作任何处理的情况下,每亩耕地每年可以消纳1头猪或者5~10只鸡所产的粪污量,一头牛则需要0.2 hm2左右的耕地来吸纳。如果通过沼气或者其他生化手段进行处理,总氮和氨氮的去除率约在60%,总磷去除率达70%以上,若按照总氮去除率为60%的比率来计算的话,则需要的耕地面积要少一些,每亩耕地最多可以消纳5头猪所产的粪污数量。
如此计算,如果对粪污不作任何处理,直接还田,商洛市最多承载生猪饲养190万头,若采取干湿分离、沼气等技术处理,最多可承载950万头生猪,按照商洛市当前猪、牛、羊、蛋鸡、肉鸡饲养量分别380万头、22万头、92万只、1 992万只、6 370万只计算,合计相当于饲养632万头猪所产的粪污数量,若直接还田,达到承载量的332.6%。按照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易秀、叶凌枫等《陕西省畜禽粪便负荷量估算及环境承受程度风险评价》研究报道,商洛市畜禽粪便报警值为0.84,0.83,0.37,0.60,0.66,指数低于0.4表明畜禽粪便可以完全被周围环境消纳,对周围环境没有污染,商洛市市报警值在2006—2010年已处于三级水平,说明畜禽粪便对环境已构成威胁。与2010年相比,商洛市生猪和家禽饲养量上升19.3%和32.9%。因此,秦岭山区耕地面积的紧缺,使畜禽粪污承载量受限,限制工业化畜牧业发展。
2.3 饲料来源成本增高
属秦岭山区山大沟深,人多地少,地理条件差,出行不方便,面积较大而平坦的地域很少,无论是牛羊等草食家畜的饲草来源,还是猪鸡饲料来源,均不能实现自给自足,没有专业的牧草种植基地和饲草生产企业,草食家畜饲草均需外购;猪、鸡饲料生产企业仅限于个别养殖企业内部自产自用,且玉米、豆粕等原料均需要从外地购入,加之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这些无法克服的地理条件,增加了秦岭山区的畜牧业发展的养殖成本,制约和限制了工业化畜牧业的发展。
2.4 动物疫病防控难度加大
随着养殖规模化程度的不断加大和流通的日益频繁,动物传染病的发生状况更加严峻。目前国内外动物疫情形势异常严峻,国家强制免疫的畜禽病种不断增多,程序化、多次、多病种免疫成常态化。秦岭山区由于受地理条件等各方因素影响,畜牧养殖多以中、小规模养殖场(户)和家庭适度规模养殖场为主,由于投入有限,设施设备因陋就简,没有专业的兽医人员,养殖户为节约养殖成本而不愿在粪污处理上过多的投资,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设备缺乏和不完善,往往出现猪粪随处流淌,鸡粪随意晾晒,哪里有养殖户很远就能闻到臭味,一处养殖,臭到一片,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和破坏。疫病发生隐患巨大,一些场户生猪死亡率超过10%,这些防疫隐患造成疫情传播的同时,给人体健康造成巨大威胁。
3 秦岭山区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必然性
3.1 秦岭环保要求
近年来,随着国家环境保护措施的不断推进,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成为秦岭山区各行各业发展必须遵循的底线。商洛又是国家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区,承担着“一江清水供京津”的政治重任。作为农业支柱产业的畜牧业,其养殖产生粪污物造成的污染成为秦岭生态环境的严重威胁,深受养殖场危害的居民多次就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投诉,中央环保督察组多次对养殖粪污物造成环境污染提出整改要求,很多养殖场关停和迁移。秦岭山区畜牧业要持续发展,必须实现大转型。畜牧业转型的大方向,党中央已经指明,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畜牧业;建设人与自然和谐,以人为本的健康型畜牧业;建设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型畜牧业。生态化是秦岭山区畜牧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3.2 独特的环境优势
生态环境优良是商洛秦岭山区最大的优势资源。 由于受到冬夏季风和青藏高原环流的影响,加上秦岭整个山脉对南方暖湿气流的阻挡作用,秦岭山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呈现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冬干夏湿,干湿分明的气候特征,境内山脉绵延起伏,风土人情既兼北国之风光,又融南国之灵秀,各种自然景观山清水秀、旖旎多姿。生态畜牧业在商洛发展,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经过第二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秦岭山区有岭南牛和陕南白山羊两个地方品种,为后期保护和开发特色优质畜禽品种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3 时代战略优势
近年来,随着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各项措施的不断实施,秦岭山区各地市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培育发展生态经济,商洛市提出“生态立市”战略,以“秦岭生态农业示范市”为抓手,突出体现生态主题,重点围绕山水美、城镇美、乡村美、生活美、人文美,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特色鲜明、体验性强、文化品位高的活动。商洛市被授予“生态文明国际休闲示范基地”和“国际泛户外运动基地”。在商洛发展生态畜牧业是符合当前战略形势,响应国家号召的必然趋势。
坚持生态化的技术路线,依托山青、水绿、空气好的自然环境优势,采取健康的饲养方式,摆脱疫病、药残的困扰,从根本上解决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产出绿色有机食品,进而提升畜产品的附加价值,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秦岭山区的畜牧业才能走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自主创新之路,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光明大道,是秦岭山区畜牧业发展的唯一出路。
4 秦岭山区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建议
4.1 政策支持
以建设秦岭生态畜牧业示范市为抓手,将秦岭生态畜牧业发展示范市列入省、市畜牧业发展重点项目,纳入秦岭山水建设盘子,在资金上予以支持和倾斜,在技术上予以指导和重视,推动秦岭生态畜产标识评定出炉,支持创建“秦岭生态畜产品”品牌,将秦岭山区生产的绿色畜产品推出市场,让广大消费者认识、接收和喜爱,让秦岭生态畜产品成为绿色、生态、健康的代言符号和形象标志。
4.2 示范带动
组织专家实地考察,根据不同的地域特色,制定有针对性地发展方向、养殖畜种和生产技术规范。按照生态学“食物链”原理,合理布局,引进现代生产技术,实现种养结合,或者依据周围农田消纳能力,建设适度规模养殖场,实施粪污就近还田。实现现代农业园区种养结合示范带动,园区建设林、果、蔬种植面积与养殖场养殖规模配套,实现粪污就地消纳,即提高果、菜的品质,又节约了化肥成本,还实现了生态化的良性循环;开展生态畜牧业示范创建,探索开展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创建,大力推广清洁养殖、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等模式,努力构建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绿色发展新格局,抓点示范,辐射带动,推动生态、特色畜牧业大力发展。
4.3 逐步推进
对于有基础的养殖场,在之前标准化生产的基础上,逐渐加入生态化技术措施,在强化粪污处理设施建设的同时,从品种引进、生产技术、设施设备,粪污处理设施上,指导改造提升原有设施设备,通过整合、改建和提升,使其逐渐向生态化迈进,或者结合周围种植业消纳能力,调整养殖规模,合理指导粪污还田。对于新建养殖场,要严格厂址选择,综合地理特点和优势,严格生态要求,促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实现增加效益和净化环境的统一。
4.4 规范发展
以保护环境、保护水源为原则,严格划定适养区、限养区和禁养区。适养区内养殖,建立健全科学规范、权责清晰、约束有力的畜禽养殖投入品管控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严格执行药药残留相关规定和防疫要求,研究开发中草药添加剂和生物制剂,推进农兽药减量化使用,推进畜产品质量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