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省畜牧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现状与思考

2022-02-17晁娟娟李秀眉

畜牧兽医杂志 2022年5期
关键词:技术推广畜牧业畜牧

李 宏 ,晁娟娟,李秀眉

(1.陕西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 陕西 西安 710016; 2.周至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畜牧技术推广体系是指法定的技术推广服务机构或单位。畜牧技术推广体系是畜牧业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畜牧业重点任务、畜牧业技术成果和实用新型技术实现转化的组织者、指导者、推动者和实施者,通过组织、指导、服务等相关活动将法律法规、产业政策、技术成果与实用技术应用到生产实际中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发展壮大。其主要职能是开展畜牧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品种改良、遗传资源保护、关键技术推广、种质资源检验检测,种畜禽良种的繁育改良、引进和示范技术方案实施;种畜禽质量标准体系建设;饲草良种的引进、试验技术方案实施,开展饲草业生产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疫病预防控制、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项目推广实施等。2018年机构改革后,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机构、职能和人员发生了重要变化,为了摸清机构改革后全省畜牧技术推广机构建设发展状况,深入了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厘清机构发展思路。我们开展了全省畜牧技术推广体系书面调研工作,通过问题汇总分析,提出了推广体系发展建设的有关建议。

1 全省畜牧业推广体系现状及问题

1.1 服务主体发生变化

改革后,市、县、乡三级的独立技术推广机构数量分别减少了50%、25.71%和66%,改革后全部变为合并机构,编制数分别减少了4个、39个和293个。机构合并后,事权、财权过度集中,公文流转时间延长,层层审批,速度减慢,办事效率低下。特别是乡镇站并入乡政府后,上下业务脱节,重管理轻畜牧推广的现象较多,不利于畜牧推广工作带来影响。

1.2 服务主体客体存在脱节

一是技术服务对象发生变化。截至2020年10月,全省规模以上养殖企业13 704个,其中生猪3 251个,养殖数量占91.3%,牛1 175个,养殖数量占84.6%,羊5 357个,养殖数量占89.8%,鸡3 288个,养殖数量96.6%。全省畜禽散养户急剧萎缩,规模化持续加快,推广服务对象不再是农村散养户,而是畜禽规模养殖场。二是技术服务需求发生变化。畜禽养殖的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工厂化不断提高,精细化管理需求上升。三缺现象较为严重。缺良种,缺少专用品种、良种化程度低、供种能力弱、管理科学规范的良种场;缺模式,在技术路线、生产工艺、圈舍建设、饲养管理等方面,还没有一套完善的标准体系作为技术支撑,在技术组装配套上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可复制发展模式。缺龙头,缺乏龙头引领,特别是肉羊产业还没有一个上规模、有品牌、有影响的企业,屠宰加工还处在初期阶段。三是养殖企业对技术服务主体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养殖从业人员不仅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而且还要求饲养管理岗位是从事畜禽养殖5年以上丰富经验的专业人才。企业需要的不再是兽医员、配种员,而是具有实践经验的高技能人才。

1.3 机构服务能力偏弱

一是本领恐慌,能力不足。随着畜禽养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推广机构技术服务人员在知识储备、技术能力、实践经验能力和服务方式方法上,很难适应规模化企业的发展需要。二是长期依赖单一化技术服务支持无法满足社会化大生产要求。长期以来,以政府机构及事业单位为公益性技术服务主体与生产发展实际结合不紧密,无法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全面需求,发展综合性社会化技术化服务主体结构成为必然。三是养殖疫病风险越来越高,技术可控难度增加。近年来,蓝耳病、非洲猪瘟、禽流感等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养殖风险越来越高,依靠技术防控的难度越来越高,突破性技防控研究与应用对生产实际的需求急为迫切。

1.4 服务机构经费不足

改革后,省市县乡三级机构工作总经费和推广经费严重减少,市级减少了24.5%和12.82%;县级虽有所增加,但幅度很小,分别为2.95%和1.85%;乡镇缺口较大,个别乡镇工资和办公经费没有保障,推广经费更少,无法正常接受正常技术培训,业务能力下降,人心不稳,工作不顺,影响了工作的开展。

1.5 机构活力与创新不足

一是职称晋升困难。初级职称在县乡两级机构中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40.67%和58.02%。多数长期在一线的同志没项目、没论文、没奖项,受职称条件限制,职称晋升困难,工资低,工作积极性不高。二是老龄化趋势明显。省市县乡四级机构中50岁以上和36~49岁的分别占36.96%和50%、26.52%和44.73%、27.58%和58.5%、26.71%和54.11%;35岁以下的仅占8.70%、28.75%、13.83%和20.20%。三是学历水平普遍不高。四级机构中,研究生占2.94%,大专以下高达65.62%。其中乡镇研究生不到1%,大专以下高达72.95%。四是乡级机构归乡政府管理后,工作重心下移,投入推广工作的时间和精力很少,推广工作实施不力。

2 机构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2.1 健全四级体系理顺职责关系

2.1.1 健全完善“四级体系”机构 随着历次机构改革和调整,市、县两级编制不断减少、乡镇畜牧兽医站合并入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基层畜牧技术力量不断削弱。我国《畜牧法》、《动物防疫法》、《兽药管理条例》、《饲料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都明确了畜牧兽医体系的法律地位和责任。在“十四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各级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中的作用,积极推进“中、省、市、县”四级推广服务体建设,明确职能,理顺职责关系,把加强机构建设,稳定机构队伍,发挥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功能创新、服务创新作为当前重要任务来抓。

2.1.2 落实“三权归县服务在乡”思想 畜牧业是国家大农业的支柱性和基础性产业,是实现农村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的着力点和支撑点,乡镇畜牧推广机构是国家在基层设立的一支重要的畜牧业组织、指导、服务机构,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农村经济的不可或缺的管理服务机构,是贯彻和落实《农业推广法》、《畜牧法》、《动物防疫法》、《环境保护法》以及党和国家畜牧业产业政策和产业体系的具体执行者、监督者、指导者、服务者。要按照“三权归县、服务在乡”总要求,健全和完善乡镇畜牧兽医机构。

2.2 增加投入强化体系与能力建设

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重视畜牧技术推广机构工作经费的投入,把体系建设纳入长期规划,逐年列入当地财政预算,使其制度化并有适度增长幅度。要突出乡镇站的突入,乡镇一级机构基础设施薄弱、服务手段落后、技术能力落后,要加强乡镇一级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基层畜牧队伍素质建设,配备电脑网络等现代办公设施、条件和服务手段。要增加投入,继续加强体系内人员的能力建设,要创造学习、进修、深造的条件,让基层深入生产一线去学习锻炼,使其知识结构、能力与技术水平更能适合于现代畜牧业发展。

2.3 谋划角色创新形式加快成果产出

2.3.1 以重点任务项目为切入点扮好角色唱好戏 “有谋才有为,有为才有位”。在当前畜牧业发展资金不足的形势下,要守住阵角、找到着力点,围绕中心多点发力,要看到色彩、听到声音。一是要服从政府和行业管理,处理好主角和配角的关系。二是干好事情,讲好故事。在积极配合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完成重点任务的同时,要有自己的特色和亮点,要学会宣传,让社会看到自己的色彩,听到自己的声音。三是找到结合点、切入点和着力点。紧切千亿级奶山羊产业链建设、生猪产能建设、双奶基地产能建设与品质提升、畜禽种业建设、国家粮改饲项目与草品种试验示范推广、畜禽养殖标准化建设、畜禽健康养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畜产信息监测预警等重点项目的政策、资金,依托现有地位和技术优势,聚焦中心多点发力。四是会唱戏唱好戏,有特色。要积极谋划项目课题,争取科研成果产出和成果转化,有特色,提升地位和影响力。

2.3.2 创新多元化技术服务结构和服务形式 一是要强化公益性主导地位。畜牧技术推广工作具有层次性和系统性,重大技术推广、种业建设、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产能建设与品质提升和畜禽养殖标准化建设等涉及面广、投入量大,社会效益大而经济效益小,在依赖市场调节实现技术资源有效配置的同时,更要强化公益性主导地位,发技术推广机构的公益性功能。二是创新机制,突破单一化服务主体结构。加快构建以公益性推广机构为主导、其他服务组织广泛参与的“一主多元”新型畜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鼓励引导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群众性科技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畜牧技术推广服务,提高畜牧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三要细化公益性服务职能,多点发力。要立足职能、重点任务项目、产业发展方向细化公益性职能,明确职责和要求,落实到每个岗位每个人身上,多点发力。

2.3.3 强化四级机构项目的联动性和协同性 要以国家重点项目建设为纽带,加强省市县协同合作,积极开展重点技术攻关、课题研究、推广示范项目联合体,健全联动机制和协调机制,带动和提升各级畜牧技术推广机构的能力,培养技术带头人。一是建立联接机制和工作机制。二是加快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共建产业体系、技术体系、人才体系平台建设,鼓励支持地方积极参与,培养提升地方技术服务机构能力建设与人才建设,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开展项目合作。要以国家畜牧业产业化项目、重点技术攻关项目、课题研究项目、推广示范项目为纽带,加强地域衔接与技术合作,争取分项目或子项目在其他省市县得到实施,带动地方人才提升、技术提升、能力提升和成果转化,为基层工作人员创造职级晋升更多机会。

2.4 加快队伍建设与能力建设,创新工作机制与激励机制

一是要创新人才入口,创造深造施展空间。注入新鲜血液,防止人才老化和人才断层。人才引进既要高校学生,又要有基层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为人才深造提升创造条件。要按照专业特长分科分组,明确任务和分工。二是引入人才激励竞争机制。建立项目任务首席负责制、容错纠错机制、激励机制、考评机制和能上能下的竞争机制,为干事创业创造活力。三是创新技术培训形式。紧扣主要产业和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搞好人才培训。结合职能、专业特点、重点任务和重点工作,有针对性的开展畜牧业大讲堂活动,既要邀请业内大咖、专家教授和企业家传经送宝,又要四级机构主要业务骨干、企业代表现身说法,针对在问题和困难,开展面对面交流互动,凝聚共识,共谋发展。同时可把专业人员继续再教育融入畜牧业大讲堂活动中,使其内容更接地气,更有实际意义。四是开展观摩、交流学习活动。选择发达地区,有针对性地开展异地观摩交流学习,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加快转化吸收。

2.5 聚焦畜产业发展健全高质量发展支撑体系

标准化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先导,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公共利益方达成产业发展共同协定,包括技术创新、技术标准化、产品评价追溯三大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技术支撑,也是推广工作引导、介入的关键点。一是组建畜禽专业标准委员会。对接农业部畜牧业标准处,筹建我省标委会,组建我省生猪、奶牛、家禽、肉羊各个专业化分会,推进产业标准化。二是组建畜牧业科技创新体系。由技术推广单位牵头,组织高校、科研机构、产业技术体系、技术推广单位,围绕畜禽重点品种、繁育推广、养殖等薄弱环节开展联合攻关,力争在种业建设、标准化饲养管理、饲草料生产等方面取得突破,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支撑,产学研结合的畜牧业科技创新体系。三是加快构建畜禽养殖新技术试验示范联盟。畜禽规模养殖场将是服务的主战场,要抓“体量大的、发展快的、潜力大的、有条件的”,把体量大的、发展快的、潜力大的、有条件的企业纳入创新新技术试验示范联盟,开展技术试验、示范、推广研究,加快技术产出和成果转化。四是建立畜牧业绿色追溯和评价体系。加快绿色发展配套技术创新集成和应用,把追溯体系建设、兽用抗菌药综合治理、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药物饲料添加剂退出和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纳入畜牧业绿色发展评价体系的评价内容,大力提升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2.6 多措并举与时共进提升服务水平与共赢空间

“有需求才有市场,不改变可能就会被遗忘”。机构的发展要与时俱进,顺势而为,于变局中谋生存、求发展。要珍惜平台、少一分牢骚,多一份包容,全身心投入畜牧业全产业链的全过程,在高质量发展中共学习、共进步、共成长、共收获。一是俯下身子开展调查研究。要府下身子,参与到畜牧业大生产中去,开展细致入微的调查研究,主动破解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要善于借助团队和技术智囊的力量,在实践锻炼中提升自身的能力。二是创新技术服务手段,提高办事服务效率。全力推进“互联网+畜牧技术推广服务”服务模式。依托产业技术团队、畜产信息预警供需平台、服务110平台、“益农通”手机APP等现代化手段创新服务方式,开通互联网服务指导,急群众之所急,提高办事服务效率。三是要善于总结技术提炼,将研究转化为成果。要从畜禽生产的场地选址建设、引种选种育种、良繁扩群育肥、饲养及投入品管理、疫病防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品产出、文化包装、线上线下销售等全过程,开展模式研究、提炼和集成,尝试用规范、规程、标准的形式加以固化。高质量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要躬耕于实践,使技术理论、创新模式来源于实践、创新于实践,在实践中结果。

2.7 加快先进适用新型技术普及集成创新与应用

一是加快从业者能力建设。在养殖重点县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观摩学习,围绕场址选择、品种良种化、养殖设施化、操作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处理等现代畜牧业技术培训,着力提升从业者的能力。二是加强创新技术的普及应用。以生猪、蛋鸡、肉牛、肉羊、奶山羊产业集群为抓手,积极推广人工种植牧草,玉米秸秆青贮,弓棚、高床、益生菌、TMR和DHI技术,在肉牛羊上主推同期发情、超数排卵、腹腔镜人工授精、胚胎移植技术,加快产能建设。三是围绕绿畜牧业色高质发展理念,开展实用技术集成与推广。“以适度规模、生态循环、项目带动、标准化生产、提质增效”为发展思路,大力推行“畜沼园”生态循环养殖模式,主推“猪-沼-果”、“水肥一体化”和有机肥开发等绿色生产技术,坚持走农牧结合、种养循环、绿色发展的路子,以提质增效为目标,转型升级、模式打造、示范引领为推手,带动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技术推广畜牧业畜牧
荣昌:做强畜牧品牌 建好国家畜牧科技城
映像畜牧业
《现代畜牧兽医》杂志征订启事
智能制造技术推广服务与实践
武汉天种畜牧有限责任公司
畜牧业也要打好“翻身仗”
映像畜牧业
映像畜牧业
2019年全国畜牧兽医
农田水利技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