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苹果缺铁性黄化病发病因素调查及防治技术
2022-02-17许龙飞蒲建霞
许龙飞 蒲建霞
(甘肃省天水市果树研究所,天水 741001)
天水是中国苹果最适合栽植地区之一,生产的苹果外形亮丽,味道鲜美,种植苹果是当地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苹果栽培面积迅速扩大。但随着种植面积的增加,重茬果园大量出现,加上长期施用化肥对土壤结构产生破坏等因素影响,天水市苹果产区缺铁性黄化病发生越来越普遍,从幼苗到大树都能发生,严重影响了苹果种植效益。为此,笔者对天水市苹果产区引起缺铁性黄化病的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总结出行之有效的防治技术。
1 发病原因及特点
苹果黄化病也叫黄叶病、褪绿病等,因缺铁所致,亚铁离子是树体生长过程中所必需的主要微量元素之一,铁元素供给不足会导致叶片中叶绿素含量降低,阻碍植株光合,影响果树生长发育,导致树势衰弱。缺铁引起的叶片黄化发生部位多在新梢顶部,这是缺铁和其它原因引起黄化病的主要区别。
2 发病症状
天水苹果产区缺铁性黄化病在5月中旬新梢长出时发生,此后由于新梢快速生长,黄化程度加大,叶片由浅绿渐渐变为黄色,最后仅叶脉仍保留绿色,表面呈绿色网纹状,病叶逐渐变小;病情严重的时候,叶片变为黄白色或白色,边缘产生褐色的焦枯斑点,整叶焦枯掉落,导致大量落叶,生长迟缓,树势明显减弱。
3 发病影响因素
3.1 土壤pH值
调查天水市66个果园的土壤,pH值在7.93~8.7之间,属于弱碱性土壤。其中,pH值在7.93~8.35、碱性较弱的果园,如清水县永清镇西关村、秦州区皂郊镇下寨子村、麦积区伯阳镇莫家村和甘泉镇吴家寺村等村,苹果缺铁性黄化病平均病株率为7.5%;pH值在8.35~8.7、碱性较强的果园,如麦积区花牛镇花牛村、张川县龙山镇连柯村、秦州区藉口镇六十铺村和中梁乡何家湾村,苹果缺铁性黄化病平均病株率为14.5%。分析认为,碱性较强的果园土壤中有效Fe2+含量比碱性较弱的果园低,因而黄化病发生较重。
3.2 土壤有机质含量
上述调查的66个果园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在5.6~18.6 mg/g之间,平均为11.06 mg/g,处于较低水平。有机质含量5.6~9.9 mg/g之间的果园,如清水县永清镇西关村、秦州区太京镇李家台子、武山县洛门镇旱坪村和甘泉镇朝阳村等村,缺铁性黄化病的发病率为16.7%;有机质含量在10.0~18.6 mg/g之间的果园,如麦积区甘泉镇吴家寺村、张川县张川镇查湾村、秦州区中梁乡上韩村和太京镇田家庄村,缺铁性黄化病发病率为8.3%。分析认为,有机质含量较高的果园土壤中,有效Fe2+浓度比有机质含量较低的果园高,因此黄化病发生不严重。
3.3 不同灌水方式
对不同灌溉模式下苹果园缺铁性黄化病的发病率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大水漫灌的果园为19.1%,穴坑灌溉的果园为11.6%,滴灌的果园为10.0%。由此看出,排水条件较差的果园,发病重,被大水淹过的果园发病尤其重。
3.4 不同土壤质地
调查发现不同土壤质地的苹果园缺铁性黄化病发病率不同,红壤质地的为39.2%,较高;沙壤土质地的为15.8%;黏土质地的仅为6.7%。因此,土壤质地与该病发生的轻重有一定关系。
3.5 不同的砧木和地形
在调查的果园中,不同的砧木种类和地势对铁元素缺乏症的敏感程度差别较大。在山区的旱地果园中,用八棱海棠作砧木的果树,缺铁性黄化病发生较轻,用山定子作砧木的果树,缺铁性黄化病发生较重;在川地及有一定灌水条件的果园,则与之相反。另外,果树嫁接水平也与苹果缺铁性黄化病有关,嫁接水平较差则发病较重。
4 综合防控技术要点
4.1 加强管理
秋季果园深翻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团粒结构,增强土壤通透性,改变果树根际周围的土壤养分构成,促进根系对铁离子等微量元素的吸收,有利于预防黄化病的发生。果园增施有机肥及微肥,间作绿肥作物,改良土壤,降低土壤pH值,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土壤中的无效铁向有效铁转换。改变传统大水漫灌方式,采用滴灌或者小水浇灌。根据果园地形,合理选择砧木,在山旱地,尽量选择八棱海棠;在川地或有灌溉条件的果园,则选用山定子。将锌铁肥与湿牛粪按1∶20的比例混合后充分腐熟,结合秋季施肥埋施,一般每株施5 kg,持效期可达2年。
4.6 药剂防治
利用果树休眠期,在树上用挂袋滴注的方法注射铁剂;高发时期,叶面喷施顶绿或鳌合铁等药剂,间隔7~10 d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也可将发病植株根部周围的土壤刨开,每株灌施2%螯合铁剂15~20 kg,然后再回填土壤,注意不要伤及根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