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三重逻辑
2022-02-17高聪
高 聪
(闽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新时代,面对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宏伟目标的需要,中国共产党要秉持初心、砥砺前行。新时代持续推动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只有把握好它的历史、理论和现实三重逻辑,才能真正理解这一概念的深刻内涵。全面把握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理论逻辑、历史轨迹和现实之需不仅是提高党对自身肩负使命重要性认识的需要,更对今后实现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1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理论逻辑
理论逻辑反映历史逻辑,是对历史逻辑的理解。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强调爱民、敬民;马克思主义把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目标;中国共产党把坚持人民立场当作永恒不变的主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正是借助于这些先进思想使本身不断完善,一步步地契合时代主题,一步步地发展壮大。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促进党的建设的重大作用。民本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之一,它所强调的是百姓、人民,得民心者得天下。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状况及其对统治者治理的满意程度是衡量统治者是否有能力治理国家的重要标准。古代,民本思想有多种表达方式。《尚书》论及政权兴亡时,提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1]。这是有关民本思想最早的表述。后来,许多思想家陆续提出有关重民的理论观点。《论语》中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2]55孟子又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344。孟子的思想观点相比于孔子而言,民的地位有了很大提升。他认为为政者要具有良好的德行,为百姓着想,如果为政者做不到这两点,那么百姓可以推翻他,这并非有违道德和天理,反而是为民除害。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荀子也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3],用比喻手法来表达君民之间的关系,文约义丰、言近旨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的重要性,还将其纳入了中华民族精神这一重要内容之中。这深刻体现了我们党对民本思想的极度认可和高度重视,再次证明了民本思想对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要性。
1.2 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
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党建思想具有强大的预知性、实用性,思想深刻,是后世党建思想研究的重要精神宝库。马克思、恩格斯的党建思想始终秉持为广大人民服务的理念。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鲜明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4]它阐明了一个重要思想,那就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一个没有自己的私利、为全人类的解放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不懈奋斗的政党。秉持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的中国共产党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并在新时代庄重提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建思想
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建思想。中国人民从接触马克思主义之初就试图通过马克思主义改变中国,继而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建党理论。他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5]这里指出共产党人是人民利益的代表。邓小平关于党的建设思想继承发展了毛泽东的党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建思想的组成部分。邓小平同志认为选择发展社会主义的原因不是其发展生产力的条件比资本主义更优越,而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剥削,才能真正实现公正。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形成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成为新世纪指导党的建设新纲领。2002年党的十六大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的严峻挑战时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不渝地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人民的幸福是党进行社会主义事业的起点和归宿。那么,新时代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创新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他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6]习近平关于党建的重要论述是对我国历代领导人的党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
2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历史逻辑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内有深厚的历史智慧,外有深刻的历史轨迹。深入理解把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必须走入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情境中,才能体会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秉持初心、坚守使命,带领人民实现一次又一次的伟大飞跃。
2.1 “初心与使命”顺应了党带领人民救国的历史逻辑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深受欺辱和压迫,但是即使处境艰难、任务艰巨,党在任何时候都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没有忘记自己所肩负的使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革命遭受严重挫折,中国共产党一度危在旦夕,在这决定性的时刻,中国共产党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继续高举革命旗帜,开始独立领导革命运动。在这期间,党深刻总结以往革命的经验教训,得出了许多有益于革命运动发展的新思想,如坚持用武力夺取革命胜利、加强对党的管理等等。抗日战争时期,怎样凝聚全民族力量来抗击敌人呢?中国共产党给出了最好答案: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胜利后,国际上对中国的侵略暂时缓解,但国民党表面谈判,实则准备发动战争,不久内战全面爆发。为了实现民主、和平,中国共产党展开了与国民党的全面斗争,在历经三大战役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获得了和平的国内环境。在这一时间,“初心与使命”的践行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摆脱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欺辱,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
2.2 “初心与使命”顺应了党带领人民兴国的历史逻辑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如何使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获得较大满足,实现共同富裕成了党面临的首要任务。当时,党不仅要领导人民恢复国民经济,治愈战争创伤,还要持续推进其他工作的展开,如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土地改革使农民切实获得了土地,而镇压反革命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了有力的保障。之后,党指出要满足人民对物质方面的需求就必须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鲜明地体现了我们党为民奋斗的崇高品格。这一时期,“初心与使命”的践行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努力,人民的地位及物质生活得到很大提升及满足上。
2.3 “初心与使命”顺应了党带领人民富国的历史逻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人民对于物质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加,所以尽快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成了摆在党面前的头等大事。怎样正确把握市场经济,怎样看待姓“资”还是姓“社”问题,这些都是伴着改革开放春风出现的新挑战,是我们党不可回避的问题。针对这些尖锐的问题,党及时给出了答案——通过解放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时期,“初心与使命”的践行体现在我们党不断推动生产力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上。
2.4 “初心与使命”顺应了党带领人民强国的历史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不仅关注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关注法治、经济、环境等其他领域。为了美好生活的实现,党不断创新思想、壮大实践成果。广大党员干部将所学得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为百姓解决了许多急事、难事和烦心事,为此,老百姓谈到,“现在我们的话有人听了,我们办不成的事有人办了,我们以前见不到的领导也见到了”,这鲜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为人民办事的高尚品格。这一时期,“初心与使命”的践行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实现中国“质”的发展上。
综上,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虽然不同,但是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属性没有变,未来,党还要继续带领人民群众在中国梦的道路上疾驶。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完善党的思想、制度等各方面的建设,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永恒主题。
3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实践逻辑
3.1 强化为民情怀,紧密联系群众
人民群众是治国兴国的根本所在。无产阶级政党无任何私有利益,这是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优势和明显特征。那么新时代党要如何更好地使广大党员干部深入群众、强化为民情怀呢?首先,党要对人民群众投入真情,深入百姓生活,想百姓之所想、解百姓之所需。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党要更加深入地走进群众生活,明白群众的需求,满足群众需要,切实做到为人民办实事、谋利益。其次,党要把人民置于最高处。国家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制定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要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后,党要切实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人民群众是治国兴国的根本,党必须强化为民情怀,时刻保持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唯此才能初心不改、使命勇担。
3.2 加强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钙需要经常补,才能强筋壮骨。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紧密相连,密不可分。没有理想信念,何来初心使命?理想不能无、信念不能丢,否则就不是中国共产党。新时代如何更好地加强党的理想信念教育呢?中国共产党要矢志不渝地、自觉地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必须把理想信念教育纳入思想建设之中。我们要善于从先进理论中汲取精神营养。全党要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水平,保持追求理想的政治决心不动摇,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
3.3 发扬斗争精神,勇于担当作为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即使在和平时期也要勿失警觉,在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征的伟大斗争中保持勇敢,为实现共产主义不懈努力。新时代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巨大变化,如何继续传承和发扬这种斗争和担当精神呢?答案是广大党员干部要走出“温室”。溺爱是对爱的伤害,温室里只能长出小树苗。我们党只有经历大风大浪,才能涨才识、壮骨干,才能练就勇于斗争、敢于担当作为的精神品质,才能在面对风涛海浪时奋勇向前。
3.4 自觉正视问题,勇于修正错误
批判使人进步。自我革命精神是使党内存在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的关键所在。本质上,党内存在的问题多数是与保初心、担使命相违背的问题,因此,中国共产党只要能永葆初心、勇担使命,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在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执政的政党,党的建设至关重要、牵动全局,因此必须持续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变革。
3.5 完善党内制度,形成长效机制
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统一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经验。党内制度既要体现创新思维又要有机衔接,既要以目标为导向又要立足现实,既要有针对性又要简单易行,要把它同落实党中央要求统一起来、同符合人民群众的期盼统一起来、同现实的实践需要统一起来。新时代,我们党只有始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坚守初心使命,才能使党内制度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