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考试机构科研能力建设的思考
2022-02-17武丽伟
□刘 娟 武丽伟 房 心
新时代对教育考试机构提出了“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着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科学选拔各类人才和教育公平公正,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提供有力保障”的新要求。当前,教育考试招生领域仍面临一些新情况、新挑战,仍有一些问题亟待破解。为推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取得更大成效,迫切需要对考试规律的深入探索和实践问题的科学研究。因此,有效提升科研能力已经成为教育考试机构的重要课题。
一、 教育考试机构科研能力的概念和构成
1.教育考试机构科研能力的概念
“考试”作为一项具有科学性的活动,其专业化、现代化需要科研工作为其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和技术支持。丁秀涛、樊本富将“考试科研”定义为运用科学方法对客观存在的各种考试进行研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找出考试的发展规律,指导考试实践,以推动考试事业的健康发展。新时代的教育考试研究要求我们不仅要探讨考试理论,还要分析和研究考试事业的运行机制、影响因素、发展路径等现实性与前瞻性的问题。因此,教育考试机构科研能力,从微观上讲是拓展考试功能的途径和方法,为充分认识和控制考试、提高考试的科学化水平服务的能力;从宏观上讲是探索考试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探索考试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和规律,为教育考试机构提供决策依据的能力。
2.教育考试机构科研能力的构成
国内对于教育考试机构科研能力的研究多停留在建设专业化考试机构的经验层面,尚未形成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的科研能力结构体系。从投入与产出的角度看,教育考试机构科研能力的构成要素可以分为科研资源的投入能力、科研载体的建设能力、科研环境的保障能力、科研成果的产出和转化能力四个部分。具体来说,科研资源是科研主体为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用于科研活动的资源总和,包括科研人力、财力、物力、信息、组织资源等;科研载体是将科研资源合理搭配,最终实现科研要素向科研成果转化的载体或平台;科研环境是指机构对科研提供的支持程度和保障机制,包括科研所依赖的基础设施环境、科研服务环境和文化环境等;科研成果是科研能力系统的直接产出和转化部分,鉴于教育考试机构作为公益类事业单位的特殊性质,其提供的公共产品或服务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广泛的社会服务性”,是一个直接产生强社会效益的“集合体”,可以通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高人民群众对考试招生工作的满意度等维度进行衡量。
二、教育考试机构科研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1. 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领先的科技研发是使教育考试机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导性因素。教育考试机构普遍存在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科研人员专业结构欠合理,缺乏教育心理学、统计学、心理测量学、计算机、社会学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限制了先进测评理论与技术的应用;二是工作人员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管理人员多、科研人员少,专业型人才多、复合型人才少,一般人才多、领军人才少;三是业务人员与科研人员缺乏协同,教育考试业务部门工作人员虽然掌握着第一手科研素材,但因忙于招生考试具体事务,无暇顾及考试科研,而专职科研部门工作人员受限于工作岗位,无法深入业务部门工作实践,教育考试科研“揭示考试规律、指导考试实践”的功能无法充分发挥。
2.科研载体建设不完善
科研平台是教育考试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是支撑教育考试科技创新、凝聚和培养高层次人才队伍、促进合作与交流、保障新时代教育考试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教育考试科研平台在建设管理方面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科研平台建设未得到足够重视,缺少专门的经费、技术与信息支持,难以支撑高水平、规模化研究;二是平台规划、建设与管理有待加强,存在着“重规模、轻质量”“重建设、轻运行”“重规划、轻落实”的现象,平台带动科研创新的活力未得到充分释放;三是体制机制尚未理顺,现有教育考试科研平台多数依托省级教育考试机构建设,实质是多个成员单位科研力量的整合,组织架构松散,难以有效配置科研资源,特别是在管理方面,对外是平台,对内还是教育考试机构内设的科研部门,存在“两张皮”现象,不利于科研目标整合、对外学术交流、人才引进与培养等。
3.科研环境保障不充分
国内教育考试机构多数性质上属于具有一定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现代组织文化薄弱,管理意识强、科研意识弱,缺乏浓厚的科研文化环境氛围。对教育考试工作者来说,科研意识是对教育考试活动的有意识的追求和探索,是运用科学理论指导教育考试活动的自觉,是对所从事的教育考试活动的一种清晰而完整的认识。缺乏科研意识和文化环境氛围主要表现在:一是习惯于将自身功能固着在教育考试与招生的组织与实施上,满足于依靠经验和凭借行政命令解决问题,在命题、评价等考试核心业务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中积累不足,依靠外部力量和外部成果多,缺乏研发自主品牌测试项目的主动性;二是对于使用大规模教育考试数据开展评价工作的认识尚存在误区,将科学评价与简单排队或追求升学率等同起来,缺乏科学地提供技术服务的理念,造成数据资源的浪费。
4.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
目前,教育考试机构采取的多是传统研究室、课题组管理体制,缺乏系统部署,对考试的研究略显单薄,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现象较为明显,具体表现为:一是科研工作受职称评审等功利因素驱动,存在“重论文、轻贡献”倾向。教育考试科研工作者在研究选题时,习惯策略性地回避难度大、周期长、基础性的重难点项目,而选择相对简单易出成果,投入产出比更为“划算”的项目。科研论文发表期刊层次不高,应用性不强,对现实工作的指导意义不足,导致真正影响考试事业发展的问题研究不到位;二是成果转化不充分,存在“重研究、轻转化”的问题,论文内容多停留在思辨层面,缺乏有效成果转化机制,研究成果在教育考试实践中的应用不到位。
三、提高教育考试机构科研能力的途径
1.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学科带头人
一是要进一步充实科研人员的数量,推动人才队伍上规模。要以教育心理学、统计学、心理测量学、计算机、社会学、自命题学科为主,重点引进高层次、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夯实人才队伍学科背景,加强教育考试特色智库建设,发挥智库思想引领、全方位服务教育考试事业发展的作用,培养教育考试专业领域学科带头人。二是要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注重培养科研骨干力量,形成素质优良的科研团队。在人才引进中,要注重科研队伍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学科结构,既要保障重点学科方向,也要注意年龄梯次、优势互补的结构配置,发挥整体效应。发挥好学科带头人“传、帮、带”作用,培养科研后续力量。三是要不断提高科研人员的能力素质。制订系统的培养计划,统筹考虑事业发展需要与个人研究方向,适时安排科研人员学习深造,参加专业培训,挂职锻炼,进行学术访问和带队调研等,为科研人员提高能力素质提供有效途径。
2.建立健全协作机制,构建完善科研平台
一是加强学术期刊建设,打造学术阵地品牌。教育考试研究初始,国家和各省教育考试机构主办的期刊作为教育考试研究的学术阵地发挥了重要作用。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创刊的《中国考试》、天津市教育考试院创刊的《考试研究》、湖南省教育考试院创刊的《教育测量与评价》已成为国内专门从事教育考试研究的重要期刊。二是加强实质性国内外学术交流合作。教育考试机构要积极参与国内外重大项目计划和工程,支持员工参加跨省、市的联合科研,鼓励支持科研人员在学术组织或学术刊物中任职,深度参与教育考试管理和相关规则标准等的制定与重大议题研究,提升教育考试机构科研软实力、专业影响力和学术话语权。三是发挥好学术组织科研平台的功能,整合教育考试系统内外力量,实现纵向链接、横向联合,以招标课题、委托课题、学术会议为纽带来实现协作,进一步加强与地方社科规划办的联系,争取将教育考试的特色研究方向列入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的招标方向,为教育考试科研工作与更多高层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牵线搭桥;同时,鼓励科研人员深入基层开展科研合作,逐步建立教育考试机构的科研实践基地和调研基地。
3. 创设优良科研环境,逐步提升科研意识
一是完善与创新科研管理与服务机制。面对教育考试科研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科研管理的决策者要重视科研、学习科研、了解科研、参与科研,制定科研目标、规划、思路、政策,明确科研工作的重点和主攻方向,落实经费保障。二是加强并完善课题申报和管理制度,创新科研激励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并因地制宜开展科研考核和评奖。三是在工作中正确处理好科研与考试业务工作的关系,使二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以达到各项教育考试改革决策、管理措施、分数使用都建立在科研基础之上的良好效应。四是注意机构科研文化的建设,注意从学风、作风等方面构建健康向上的科研氛围,以科研精神去推动教育考试机构的业务、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建立有利于科研工作开展的目标激励机制,引导员工热心科研。
4.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发挥科研成果效能
始终坚持科研服务考试招生、科研服务改革决策的理念,以教育考试工作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导向,以课题项目为抓手,加强教育考试业务部门和科学研究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充分发挥科研评价部门的系统规划作用,做好科研顶层战略设计和前瞻布局谋划,凝练重大方向、策划重大选题,科学引导科研人员的研究方向,使之围绕教育考试的实际需求,探索研究具有针对性的方法、策略和工具,适时将科研成果应用于业务工作实践,转化为决策内容,最终建立考试业务、科研联动机制,实现“业务出题、科研破题、成果促改革”的良好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