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虾“太湖2 号”“112”育苗技术及管理模式
2022-02-17郭丽芸周国勤
郭丽芸,王 庆,孙 旭,吴 丹,周国勤
(1.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36;2.南京工程学院环境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7)
青虾“太湖2号”良种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在“太湖1号”基础上连续6年选育而成的新品种,具有生长速度快、规格大、抗病抗逆性强等优势。但由于传统青虾育苗技术落后、育苗产量偏低,亩育苗量40 万~50 万尾,只能满足不到5亩的养殖需求,育苗效率不高,导致良种缺口较大、育苗塘口配比高、资源消耗量大,严重影响了良种推广效率。
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项目组研发推广了青虾“太湖2 号”良种1 培——培育大规格抱卵虾 、1定——确定最佳抱卵虾投放时段、2增——增加生物饵料和增加栖息空间的“112”育苗技术及管理模式,大幅提高了育苗效率。
一、1培——河蟹养殖塘培育大规格抱卵虾
由于青虾养殖和河蟹养殖所需生境相似,河蟹养殖塘良好的养殖环境和充足的饵料使得培育出的抱卵虾普遍规格更大,体质健壮肥满。江苏省河蟹养殖面积大,充分利用河蟹养殖塘开展青虾种虾(抱卵虾)的培育,既解决了池塘资源稀缺的问题,又培育出更加优良的种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具体操作如下。
选择的河蟹养殖池塘形状以长方形、东西向为宜,池底平坦、不渗漏。水深1.0~1.5 米,池塘坡比为1∶(2.5~3)。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没有对养殖环境构成危害的污染物。放养前修整池埂,加固塘岸,池埂四周设置50 厘米高的防逃网。在冬季干塘后清除过多的淤泥,彻底曝晒塘底1 个月左右。放养前20 天进水10~30 厘米,亩用生石灰50~100 千克化水后全池均匀泼洒。
放养前1 周注水至水位50 厘米,每亩使用经发酵的有机肥100~200 千克肥水。在塘底种植伊乐藻、轮叶黑藻。伊乐藻在蟹种放养前种植,轮叶黑藻在清明前种植,种植面积约占水面积的30%。
每年1-3月每亩放养规格为800~1 000尾/千克的青虾10~15千克,雌雄比例为(3~5)∶1,虾种规格整齐、附肢齐全、健康活泼。3月每亩放养规格为100~120 只/千克的扣蟹600~800 只,蟹种规格整齐、附肢健全、活动力强。饲料以河蟹颗粒料为主,辅以野杂鱼、豆饼、麸皮等。在河蟹放养后,每亩一次性投放300~500 千克螺蛳。春季水温达到15℃开始投喂颗粒料,3-4 月日投喂量为河蟹体重的1%~3%,5月日投喂量为河蟹体重的3%~8%,以投喂后2~3 小时吃完为宜。分上午和傍晚两次投喂,上午7-8 点占日投喂量的1/3、傍晚 5-6 点占日投喂量的 2/3,3 月 20 日以后,河蟹每隔1天补充投喂小杂鱼,每次投喂蟹重的3%。青虾以吃河蟹的残饵为主,吃食量大时,辅助投喂豆饼和麸皮,一般每周投喂1次,投喂量为青虾体重的3%,根据吃食情况适当增减。
水位控制在0.5~0.6 米,遇连续阴雨或大幅度降温来临前加水到0.8 米。4 月开始,一般每隔15 天视水质状况适时使用底质改良制和生物制剂调节水质,保持池塘水体pH 在7.5~8.5、透明度20~30 厘米、溶氧5 毫克/升以上。根据池塘水质和气温情况适时换水,每次换水量为池水的1/4~1/5。一般情况下每10 天换水1 次。坚持早晚各巡塘1 次,观察河蟹和青虾蜕壳、摄食、活动、生长、死亡及水质变化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及时清除浮草残饵,防止水质恶化。
5月中旬开始,每周用地笼捕捞青虾检查抱卵情况,当90%母虾开始抱卵时,用地笼捕捞抱卵虾专池育苗。捕捞时,地笼开口端高出水面,河蟹可以逃出地笼,以免损伤。
二、1定——确定最佳抱卵虾投放时段
长江中下游在5月起青虾进入抱卵高峰期,原则上5月之后均可以进行抱卵虾的投放,通过调研与塘口实验发现,青虾的出苗率及育苗期长短还受水温、天气、水体浮游生物生长期等因素的影响,综合各因素,确定5 月底到6 月初、水温在27~28℃时为最佳育苗期。当池塘水温达到27~28℃、最高不超过30℃的晴好天气时,即刻进行抱卵虾放养,此时出苗时间短、虾苗规格较为整齐。最迟不晚于6月5日,可以避开梅雨季节对虾苗培育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2增——增加生物饵料、增加栖息空间
1.肥水增加生物饵料
通过虾苗产量与水质及浮游生物响应关系,采取先杀虫、后培藻、及时增加饵料的方法,保证虾苗饵料营养需求,提高了虾苗成活率,增加了虾苗产量。抱卵虾放养前,用中草药等对池塘水体进行杀虫,为肥水做好准备;抱卵虾放养后,一见眼点就施肥,如果藻类不够,在施肥的同时加入藻种,保证在出苗前一天水体中有足够的藻类和轮虫等小型浮游生物;出苗后,水体肥度降低时及时追肥,浮游生物缺乏时及时泼洒豆浆补充营养;出苗后15 天左右,根据虾苗变态发育情况,在有虾苗转底时开始投喂粉状料,并根据水中浮游生物量和摄食情况调整投喂量,浮游生物少、摄食量大时多投,反之少投。
4月初,池塘干塘后清除过多淤泥,彻底曝晒塘底1 个月左右。5 月初,向池底加注新水,注水时,进水口用60 目以上的筛绢进行过滤,水位50 厘米。亩用生石灰10~15 千克化水泼洒或用漂白粉对池塘消毒,淤泥深的老塘口要清除过多淤泥后再用生石灰泼洒。抱卵虾放养前5~7 天,用阿维菌素等对池塘水体进行杀虫,为肥水做好准备,防止残留虫卵在施加肥料后大量孵化导致水体虫子太多。杀虫后不要再加注新水,防止引入新的虫卵。若杀虫后遇大雨,则需重复以上步骤。
在注水后3~4 天,向水体施放经发酵的有机肥或渔用复合肥,投放量按池塘总面积亩施复合肥4~8 千克或氨基酸0.4~0.5 升,如果水没有肥起来,可适当补充施用氨基酸或者复合肥,直到水体透明度保持在10~15 厘米,水体藻相稳定,水体呈茶褐色。如果水体中有草或青苔,则会导致水体难肥,需尽早清除,可施加适量硫酸铜后,加入部分新水再重新肥水,并保持水体肥度。施肥后,适当泼洒芽孢杆菌类微生态制剂,以促进肥效发挥。
5 月底到6 月初进行抱卵虾的放养,选择长度4.5厘米以上、卵呈墨绿色的抱卵虾,并适当搭配雄虾,保证雌虾占比在95%以上,抱卵虾沿池塘边在各个位置均匀放养。后期直接利用池塘进行成虾养殖,按池塘总面积亩放2 千克抱卵虾进行放养;进行育苗生产销售或后期进行分塘,按池塘总面积每亩放养2.5千克抱卵虾。
出苗前应保证水体中有足够的藻类和轮虫等小型浮游生物。当育苗池出现溞状幼体后两天左右,虾苗进入开口环节,摄食水体中的适口生物饵料,水体肥度会一下子降低,水体瘦下来,藻类大量减少。这时应及时追施氨基酸,如果水体肥度不够,再追施复合肥。肥水的同时,及时泼洒豆浆,一般每天每亩泼1千克黄豆磨成的浆,根据水的肥度及天气情况适当调节。水肥度大,浮游生物多或天气不好时少投;水体偏瘦,浮游生物少时多投。每天8-9 点投喂。虾苗开口摄食后,通过蜕壳不断生长,其适口饵料也不断转换,水体中的藻类和轮虫不再适口,此时应略微降低水体肥度,不能太肥,否则会有新的虾苗孵出,导致育苗池中虾苗量过大。该阶段的目标是保持一定肥度即可,透明度控制在25~30厘米。
每隔10~15 天亩用生石灰10~15 千克化水泼洒,保持水体pH 在7.0~8.5;每隔7~10 天,使用EM 菌、光合细菌或芽孢杆菌微生态制剂,使用当天和第二天晚上需提前开动增氧机;保证全天溶氧在3 毫克/升以上,最好5 毫克/升以上。虾苗培育期间,每天分早、晚两次测量水温、pH、溶氧等水质指标,每天进行观察、检查虾苗活动和摄食等情况,捞除水面漂浮物,清除虾苗敌害生物;在虾苗变态后,随着蜕壳频繁和池中虾苗数量的增加,定期泼洒水体钙离子补充剂;池底淤泥过多时使用底质改良剂改良底质。
7月中旬前后,当虾苗长到1.2~2厘米,可进行虾苗捕捞分塘和出售。捕捞采用赶网法,先在虾苗塘的一端设置一个网箱(4米×8米×2米),网箱四周底纲设沉子,网箱长边沿池塘长方向开口,靠岸边网箱壁沉入池底。开口靠外侧一角紧连一赶虾网。赶虾网高2米左右,上纲设浮子,下纲设沉子。操作时拉着赶虾网的另一端沿池塘四周扫一圈,收网时慢慢将虾苗赶入网箱。
2.人工虾巢增加栖息空间
青虾养殖池塘中为了给虾提供1个生活栖息的环境,主要通过在水中种植水草,利用水草群供虾栖息,虽然模拟自然环境,但是水草容易腐烂污染水质,种植和清理费时费力,且不容易管理,项目组研制开发出一种新型的人工虾巢来解决上述问题。
如图1 所示,人工虾巢包括3~4 层上下分布的圆形网板和拉绳,由下到上各个网板直径依次递减。使用时将各个网板放入水中,网板部均配套安装有圆形不锈钢管,便于网板沉入水中并保持各层撑开,自动形成1个类似金字塔形的人工虾巢,多层网板构成层次分明的多个区域供虾进行活动,且由下到上各个网板直径依次递减,使得各层网板都能较好地得到光照。为提高虾巢的使用效果,可将枝条或者水草等置于网板上,供虾躲避、栖息。
图1 人工虾巢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