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作家的空间分布与可视化分析*
——以《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明代卷》为例

2022-02-17徐永明

浙江社会科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大辞典作家文学

□ 李 菁 徐永明

内容提要 李时人主编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明代卷》收录作家3046 人,其中有明确籍贯者2945 人,除宗室作家外,籍贯不详者56 人。经由大数据技术的统计及空间图形的可视化发现,明代作家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的浙江、江苏、江西与福建四地,北方作家主要汇集于山东、河南、陕西、河北与京师地区。从作者籍贯的地理分布来看,苏州、常州、嘉兴、宁波和福州排在前四位,体现出作家环集东南的倾向。经与《列朝诗集小传》《明诗综》所收录作家籍贯的对比,可看到《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明代卷》的收录更注重南北文学发展的协调性,对北方作家及遗民作家均予以广泛收录,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南北门户之见。

李时人主编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明代卷》于2018年3月由中华书局出版,凡160 万余字,收3046 名明代作家。至此,七卷本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终成全帙。《明代卷》是李时人先生的心血之作,他于整个明代两万多位有传世作品的作家中遴选出3046 位诗文、小说、戏曲作家,其中以诗文创作为主的作家有2841 人,以小说、戏曲创作为主的作家205 人,并对其生平、仕履、创作及影响予以提纲挈领的介绍,该卷成为研究明代作家的重要参考书。

李时人先生一贯主张将明代作家的地域分布和文学发展的“空间形态”进行统筹观照,以建立一种时空交融的新型古代文学研究范式。秉承李先生的治学理念,本文以时间与空间的双向考察为标尺,融合大数据处理技术(GIS),通过定量统计、空间可视化呈现的方式,将纵贯明代近300年的作家在地图上进行全景式分析,以推进明代文学研究的多样性与纵深化。

一、作家省级行政区域分布及可视化呈现

《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明代卷》收录作家3046人,其中有具体生卒年的作家有2005 人,生卒年不详者有1041 人。除去宗室作家外,籍里不详者56 人,其中包括籍里含糊者,如罗贯中、施耐庵,学界对其籍贯均有一定争议; 再如罗懋登,“自署二南里人,‘二南’或指《诗经·国风》中之周南、召南。‘周南’大抵在今陕西、河南之间,‘召南’大抵在今河南、湖北之间,因不能详知其籍里。”①籍里不详者具体构成如下:女性作家1 人(景翩翩),少数民族作家1 人(杨讷);笔名作家20 人,分别为云水道人、长安道人国清、欣欣客、心一山人等;籍里不详待考者34 人,分别为王子一、王昆仑、卢民表、叶良表等人。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将作家籍贯著录情况大致分如下几类: 一是著录籍贯并著录现今地名和省级行政区域。如王廷乾,“南直宁国府泾县(今属安徽) 人”; 艾穆,“湖广岳州府平江(今属湖南)人。”二是将籍贯和迁居地或寓居地一并著录。如史可法,“先世自河南祥符(今开封)迁京师,遂为顺天府大兴(今北京)人”;徐祯卿,“原籍常熟,以其父移居郡城,遂为南直苏州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是仅有大致区域和省份。如郑国轩(生卒年不详),“浙江人,撰传奇二种”。四是著录族别,如杨讷,字景贤,“蒙古族人”;乳毕坚金,“生于后藏娘堆地方之扎西喀呷(今属日喀则地区),藏族人。”五是僧道类,主要记录其居于某地或某处。如释果斌,“嘉靖初南京天界寺住持僧”; 释宗贤,“正德、嘉靖间浙江杭州僧人。”六是明代帝王作家及宗室成员。1421年前的帝王作家未见,1421年迁都北京后的帝王作家及宗室成员中籍里不详者,其籍贯均录于北京一地。七是里居、籍贯皆不详,其中多为笔名作家,则阙如。

明代作家分布地图是按照有详细籍里的作家(2945 人)来进行绘制的,宗室成员绘图时统一置于北京。明宗室作家共有45 人,分别为朱友垓、朱申凿、朱申鈘、朱让栩等人,其余籍里不详者(56人)不宜纳入地理分布图中,本文的地理信息以籍贯为准,流寓作家及有过流动迁徙的作家也取其籍贯,作家的迁徙流动能够反映城市的文化向心力与吸附力,亦可折射文学交融的特征,故在绘图时将其原籍地与迁徙地在地图中一并标出。

上述籍里不详及待考者,本次均不宜纳入可视化考察范围。因此,本文仅对2990 位有明确所属行政区域的作家进行可视化呈现。为使本文便于考察统计,采用了如下标准:第一,研究主体为《文学家大辞典·明代卷》中籍贯清楚的所有作家,包括帝王、宗室、女性及僧道类作家。第二,本文的地理信息以籍贯为准,流寓作家及有过流动迁徙的作家也取其籍贯并在地图中标出原籍地及迁入地;第三,以现行行政区域来统计作家的籍贯及占籍情况。经统计,3046 名作家中,籍贯不详待考者共计56 人,帝王及宗室作家45 人,女性作家29人,释道类作家58 人。按照现行的行政区域归属,现将明代作家的地理分布制成表格。

从表1 的作家数量排序可知,作家分布大致可以划分为六个梯队。第一梯队为浙江和江苏,其作家数量遥遥领先,明代浙江和江苏各产出600人以上的作家;第二梯队为江西、福建两省,作家数量介于200—300 人之间,两省作家数量基本持平; 第三梯队为人数介于100—200 人之间的地区,分别有安徽、山东、上海、河南和广东。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上海和广东的作家人数上升较快,排名较元代均有大幅度提升;第四梯队为作家人数在30—100 人之间的省份,主要有湖北、陕西、北京、山西、河北、湖南、四川、云南。这一梯队以北方和西南省份居多,山西、河北和四川的作家人数排名较前代均有大幅下滑;第五梯队为30 人以下的省份,分别有海南、贵州、广西、重庆、西藏。这几地均为地处僻远、开发较滞后的省份,值得一提的是海南经宋元时期的开发,在明代有了显著的飞跃,出现了11 名作家;第六梯队为未出现作家的地区,分别为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和吉林。这几个省份在明代基本位于少数民族自行管理区域,地广人稀,文学创作萎靡。

表1 《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明代卷》作家省级行政区域分布表

从梯队分布可以看到,文学家明显向东南及沿海方向汇集,与明代经济发展态势及人才流向基本趋同。为使明代作家分布更为直观,本文利用QGIS 软件将所有籍贯清楚的作家导入中国明代地图③以呈现其分布态势,具体见上图(局部)。

从图一可见,作家分布密集区域主要在长江中下游流域、珠江流域、东南沿海地区及北方的中原及华北腹地,其余地区均为零散分布甚至阙如。其中迁徙流动作家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西、江苏、河南及湖广几地,流向主要趋于两京及省会城市。从图二可见,明代女性作家分布主要集中在沿长江流域及东南沿海城市,如南京、武昌、安庆、嘉兴、苏州、宁波、台州、潮州和广州,其中又以环太湖流域最为集中,即浙西与苏南两地。这些区域水系发达,物产较丰,交通便利,对外往来沟通频繁,当地士绅思想相对开明,对女性的培养也较为重视,故在当地的世家大族中不少女性幼年受教,能诗、词、书画等艺文。在内陆城市中,只有江西南昌府、吉安府,湖广的武昌府、汉阳府,安徽的安庆府,四川的夔州府、潼川府及陕西的西安府、庆阳府有少量的女性作家,其余北方及西南省份几乎没有女性作家出现。

图一 明代作家地理分布信息图

图二 明代女性作家地理分布信息图②

二、作家籍贯统计分析及可视化呈现

为进一步显示市县级区域的作家分布情况,我们统计了各府县行政区域中作家的籍贯信息。根据以上籍贯分布数据,我们用QGIS 软件将其导入地图中,可呈现出各府的分布密度图(局部)④,如图三所示。

图三 明代各府作家分布密度图

从表2 统计可知,作家分布前十位的府依次为:苏州府、常州府、嘉兴府、宁波府、福州府、绍兴府、杭州府、松江府、吉安府、徽州府和应天府。苏州府以312 位作家遥遥领先于其它诸府,成为明代文学最兴盛的地区。

表2 《文学家大辞典·明代卷》作家籍贯分布表(前31 位)

各府作家人数超过15 位以上的有31 个府,其中浙江有8 府,江苏、江西、福建各有5 府,湖北有4 府,安徽有3 府,山东有3 府,河南有2 府,山西有1 府,陕西有1 府,河北有1 府,广东有1 府,湖南有1 府。总体而言,在作家人数上,南方全面超过了北方,其中又以长江中下游的江南区域居多,呈现连片状的高度密集分布。其中,秦岭—淮河以北作家人数较多集中在陕西西安府、河南开封府和汝宁府、河北顺天府、山西平阳府及山东济南、东昌、青州这8 个府,作家数量不足60 人且名次靠后; 而位于秦岭—淮河以南区域则有23 个府,其中浙江总体数量最多,作家分布面较广,文学发展相对均衡。据数据统计可得,明代浙西3 府共计有作家310 人,浙东8 府共计作家393 人,浙东总体略多于浙西,比值为1.27,较元代时比值有所降低。⑤这表明入明后,浙东与浙西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但浙东作家分布的不均衡性明显大于浙西区域,浙西三府作家人数相差并不悬殊,基本在50 人以上,但浙东8 府中衢州府及严州府均为10人以下,显示出文学发展的相对滞后性。

江苏作家分布主要集中在苏南一带,苏州北部作家人数较南部大为减少,且作家分布极不均衡。苏北地广人稀,因水患及各类频繁的自然灾害使粮食产量较低,经济相对滞后。苏北与苏南、苏中地区在经济、文化方面的差距实自元代已十分明显,入明后有所加剧。

苏州府在明代文坛力压群雄成为全国之冠。入明后,“苏州在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段内都位于城市体系的顶端,并成为中华帝国晚期江南地区,也可以说是整个帝国范围内,人口最多、最雅致、也是最繁荣的城市。”⑥明代大量精英群体汇聚苏州,科甲极盛。据同治《苏州府志》《明代进士题名碑录》统计,明代共计进士24866 人,江南考取进士3864 人,苏州府产出进士1055 名,占27.3%。其中又以吴县和长洲进士数量最多,约占到全府的37%。苏州府下辖各县中作家分布依次为:长洲县78 人、吴县68 人、昆山61 人、常熟43 人、吴江36 人、太仓23 人,嘉定县在弘治十年(1497年)分北境隶属太仓州,崇明县因远离府治中心,建置及开发较晚,在经济与文教方面均较落后,故无名家出现。吴县和长洲是苏州府的附郭县,故作家分布也相对密集。总体而言,苏州府作家数量相差并不悬殊,总体分布较为均衡,体现出苏州府各县经济、文教全面发展的良好态势。

在内陆城市中,一线都市仍是文人的主要集中地,如宋代都城开封、明初都城南京、唐代都城西安、南宋都城杭州仍聚集有超过50 人以上的作家,其文化遗韵绵绵不绝,吸引着周边乃至全国的文化名人前往定居。除去省会诸府,在县市级行政区域中,值得一提的是江西的吉安府、南昌府及安徽的安庆府、徽州府,其中吉安府与徽州府的作家数量超过了都城南京、开封和西安,成为颇引人注目的区域。

宋代江西因盛产水稻、瓷器、茶叶、纸张而成为富甲一方的省份,文化风习引领全国。“在11 世纪,执中国文坛牛耳者,非江西莫属。只有到12 和13 世纪,南宋定都于杭州,才使浙江在学术文化的盛名超过江西。”⑦吉安府,古称庐陵,宋称“吉州庐陵郡”,元时改称为“吉安路”,明置“吉安府”。其地背枕赣江水系,北接鄱阳湖平原,自古文风浓郁,宋元时吉安经济富庶,苏东坡曾作诗云:“巍巍城郭阔,庐陵半苏州”。吉安在宋代文风极盛,一代文宗欧阳修、诗人杨万里、爱国名臣文天祥、胡铨、陆秀夫均来自庐陵。受名儒的影响及提携,该地十分重视人文教育,书院林立,序塾相望,科举极盛,曾有“三千进士冠华夏,文章节义写春秋”之誉。明代江西共考中进士3000 余名,吉安府有进士818名,占了近1/3,从建文到成化几朝中,全国内阁32 人,其中10 人来自吉安府。在明代,吉安府在作家数量的排名上略有下降,但总体仍保持了文学上的优势,产出作家81 人,在全国各府中排第8 位。名宦学者依然如林,如四朝馆阁重臣杨士奇、《永乐大典》总纂官解缙、《太祖实录》撰修官曾棨、明末东林党首领邹元标、小说家李昌祺、地理制图学家罗洪先、理学名家罗钦顺、王门后学王时槐、外交家陈诚等。81 位作家中纯粹的诗家较少,仍以擅文者居多,呈现出吉安府文人性朴实、重功用、注重文以载道的文化特征。

安徽的安庆府和徽州府均位于安徽南部,经济较发达,商业亦十分活跃。安庆府靠近长江流域,地理位置优越,其中又以桐城文风尤甚,“城中皆世族列居,惟东南两街有市廛。子弟无贫富,皆教之读,通衢曲巷,书声夜半不绝。”⑧桐城的翰墨风雅使安庆府世族林立,名家不断,如方氏一门就出了方学渐、方大镇、方大任等10 位作家,齐氏、吴氏也分别涌现出4 位作家。明代徽州府地处安徽、江西、浙江三省交界处,其地山水优美,文风浓郁,名家辈出。汪舜民在《送胡进士归省序》中言:“新安为郡,大好山水,豪杰俊伟,代不乏人。”⑨徽州的汪氏、程氏、吴氏、黄氏均为称盛海内的文学世家大族,涌现了汪道昆、程敏政、程嘉燧等明代文坛大家。

在人才的流向上,南直隶、浙江、江西、河南、湖广及山东为作家流动的密集区,次密集区为福建、陕西、京师、贵州、四川。作家流动的频繁程度可反映一个地区的文化活跃度及科举仕进的强度,明代文人流动主要有三种类型:

1.征兵入卫所任职。明代卫所制发达,卫所遍及全国各地,其分布主要在东北、西北、西南地区。据《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所录,作家中因征兵易籍的有19 人。如作家刘效祖,原居山东滨州,后徙京师,隶武骧左卫,遂为京师顺天府宛平(今北京)人;茶陵诗派主要倡导者李东阳,其先茶陵(今属湖南)人,洪武初其祖以戎籍隶燕山左护卫,改金吾左卫,家于京师,因此为京师顺天府(今北京)人;杨师孔,先世居江西吉安府庐陵,来贵州卫(今贵州贵阳)为卫官,遂籍焉。

2.因父辈科举仕进或外地谋生、任职而随先辈徙居。据大辞典统计,有这类情况的作家共计33 人。外地谋生以经商、行医、匠作者居多。如陈沂,祖籍为宁波鄞县,先世洪武时征入太医院,遂为应天府上元(今江苏南京)人。宗谊,原籍南直徽州府歙县,其父以商贸迁于鄞(今浙江宁波),遂入籍。才子徐祯卿,原籍常熟,以其父移居郡城,遂为南直苏州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3.躲避战乱、游学、流贬等。如作家王在晋,原籍大名府濬县(今河南浚县),后侨寓南直苏州府太仓(今属江苏),遂入籍。朱吉,其先雎阳人,元末避乱吴中。后昆山州判徐石麟妻以女,因由郡城迁昆山(今属江苏),入籍。李晔,其先汴之封丘人,宋季南迁,居钱塘(今浙江杭州)。李晔元季避乱于永康、东阳间,因此又称永康(今属浙江)人。这类避乱徙居多为北人南迁,游历徙居者多在江南范围内迁徙,流贬类则多流向西南偏远地区。

从仕进徙居的流向看,在上升型流动中,从地方城市向京都(北京、南京)的流动较多,从边缘性城市向文化中心城市流动较多。在下降型流动中,则是从中心城市往边缘城市流动为多。此外,还有游历、避乱、文人结社聚合等的交互性流动,这类流动也是向经济文化发展较好的城市流向居多。经由科举、仕进、外任、谋生、游学、结社等原因的驱动,人才由次级文化区域向文化中心区域渐进移动,地方文化精英大量汇聚于南京、北京、苏州及浙西各地,在江浙地区形成了人才的叠加优势,促进了地域文学的交融与更新,使东南成为“人才渊薮”。

三、与《明诗综》《列朝诗集小传》收录作家数据对比

为验证数据的科学性及探寻李时人先生收录明代作家的思想倾向,本文将《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明代卷》与《明诗综》《列朝诗集小传》中收录的作家进行比对,以找出其中的差异性。⑩朱彝尊纂《明诗综》100 卷,共收录诗家3338 人,钱谦益选编的《列朝诗集小传》收录诗人近2000 人,《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明代卷》共收录作家3046 人,其中有明确籍贯者2945 人。三部总集的具体籍贯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四 《列朝诗集小传》《明诗综》《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明代卷》作家分布曲线图

从上图可得,《明诗综》与《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明代卷》 的曲线图较为吻合,《列朝诗集小传》的曲线图则差异较大,这表明李时人先生在遴选作家及文学观念方面与清代学者朱彝尊有更多的相似之处。据以上数据可知,《列朝诗集小传》中作家数量前六名排序依次为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安徽、上海;《明诗综》的作家数量前六位排序为浙江、江苏、安徽、福建、江西、上海;《文学家大辞典》中作家数量前六位为浙江、江苏、江西、福建、安徽、山东。从三部总集收录的作家数量排序来看,主要差异在于第六位上海的作家数量,前两部总集前六名均有上海,而《文学家大辞典》中排第六位的是山东,上海排在其后。第一位究竟是浙江还是江苏也有异议,究其原因当与两位作家的乡邦情节有一定关系,钱谦益为江苏常熟人,而朱彝尊为浙江嘉兴人,故两者在收录时均有揄扬本省诗文的用意。

关于明代作家最多的省份,其数量统计目前有多种说法。梅新林《中国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中的考证认为,明代江苏有文学家335 人,排名第一;浙江有文学家318 人,排名第二。曾大兴《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 中统计江苏约有作家321 人,排名第一;浙江有294 人,排在第二。但在《文学家大辞典》 中统计出浙江作家有756 位,排名居首,而江苏为645 位,居第二。从数量看,《文学家大辞典》的取量基本为前述统计数量的一倍,取量较足,故考察的面也更广,全面考察了各种文体及可能入选的所有作家,其考证应更具合理性与可信度。

《列朝诗集小传》及《明诗综》中的前六位均有上海,整体均为南方六地,其“南方性”特征明显。但《文学家大辞典·明代卷》中第六位为山东,打破了由南方独占六席的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南北文化圈,破除了钱谦益、朱彝尊选录诗人秉持的“南北门户”之见,充分肯定了北方文学在各类文体上的创作实绩,彰显出李时人先生客观、公允、博大的治学胸襟。故前六名中,南方作家的占比构成也有了调整,《列朝诗集小传》 中前六名的南方作家占了所有作家总数的88.7%,《明诗综》前六名占比为82.6%,南方诗人占绝对优势。而《文学家大辞典》的南方五省占比为69.4%,若将上海计入,这六地的占比则为73.1%,较前两部总集的比重均有一定降低,缩小了南北文坛的差距。

另在江西的排序上,《列朝诗集小传》与《文学家大辞典·明代卷》一致,均排在第三,但《明诗综》中江西排在第五位。这表明单就诗歌这一文体而言,浙江、江苏的诗人明显多于江西,江西自宋以来以文章称胜,形成了散文家多于诗人的发展格局。入明后亦是如此,写经世之文者仍多于抒发性情之诗人,故就综合各类文体而言,江西排在第三是比较合理的。

另朱彝尊的《明诗综》较《列朝诗集小传》收录的遗民及复古诸子数量较多,李时人先生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时亦表明对尚气节者的尊敬,故对抗清及以“遗民”自居者有更广泛的收录,彰显出李时人先生深厚的爱国情怀。另在对“文学”的认知上,李先生将诗歌、散文、小说、戏曲及其他哲理散文、历史散文乃至应用文体具有“文学意味”者,也视为文学,故《明代卷》的收录作家总量大大超过了前面两部总集,李时人先生以详实的考证、细微与审慎的治学态度使《明代卷》的作家收录更具广泛性、科学性与合理性。

四、共时与历时性分析

为更好地看出明代各省文学的发展变化态势,参考目前学界对明代文学史的基本分期,结合明代社会的发展走向,我们将明代文学分为前期、中期和晚期三个时段,明代前期从明初到明宣德年间(1368—1434),中期从明正统年到明隆庆年(1435—1572),晚期从明万历年至明崇祯年(1573—1644)。在三个时期,各省的作家数量变化情况可详见表3。

从表3 可发现,排名靠前的省份基本为沿长江流域及东南沿海地区,南方诸省在各时期文学的发展中呈现出较大的异质性。浙江在整个明代表现最为突出,江苏在明代中期后急追直上,江西在明代前期尚可保持文坛的优势地位,在科甲及思想文化领域仍可称胜,然而“在正统五年至成化八年(1440-1472)期间,江西的首位仅以微小的差距被浙江抢走。”⑪随后又被福建赶超,文学人才数量跌至第5 位,福建成为文学人才新的集中地;安徽和山东两地作家数量在中后期稳中有升,总体排名靠前;湖广两地变化不大,明代一直居于中游的位置; 山西进入明代后已失去元代戏曲创作重心的地位,作家数量保持中偏下的层次,整个明代无太大起伏; 上海在这一期因丝织业及棉纺业的拉动,农业、手工业均较为发达,商业活跃,加之港口便利,明中期后经济迅速提升,文化业也十分兴盛,作家迭出。

由表3 可知,从明初至明末,北方的文学家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南、陕西、河北、山西几省,其余省份分布较少。明中期北方文坛有复苏趋势,山东、河南、陕西作家数量一度超越湖南、湖北、广东及四川几地,成为北方文坛的中坚力量。

表3 明代前、中、后期作家籍贯分布统计

北方文坛的复兴也反映出朱成祖迁都北京后新的文化中心形成及京杭大运河在促进文学交流方面的带动作用。在西南地区的云南、广西、贵州、四川几地中,云南总体经济水平较高,地处边疆,明初统治者对云南的开发与投入程度较广西、贵州高,使云南的儒学教育推进很快,文教也有较大提升,至明代后期作家数量甚至超过天府之国四川。广西、贵州在明代成为被边缘化的省份,军事移民的人数不及云南。贵州山多,土地较为贫瘠,自然气候恶劣,故整体经济状况较差。广西因临省广东港口的兴起而使临海优势渐渐丧失,加上桂西为少数民族聚居区,汉化程度较低,故整体发展也受到阻滞。故整个明代,广西、贵州的经济、文教等方面均逊色于云南。

再以福建为例进行共时性分析。明代福建的种植业、渔盐业、造纸业及印刷业均十分兴盛,建阳成为全国的刊刻出版中心,刻书量为全国之最。丰富的商品经由各条商路运至全国各地,再经海外贸易输入到其他诸国。王世懋《闽部疏》中记载,“凡福之绸丝,漳之纱绢,泉之蓝、福延之铁、福漳之橘、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岭及浦城小关,下吴越如流水;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⑫明代前期虽有海禁,但因巨大财富的驱使,走私性海外贸易屡禁不止,不少福建商人私造大船进行转运贸易以谋得巨利。活跃的商品经济及海外贸易极大地推动了文教业的发展及兴盛。从明代福建各府的分布密度图可见,福建作家较多聚集于沿海城市的福州、泉州、兴化三府,作家数量超过40 人,其数量是内陆的延平、建宁、汀州几地作家数量的一倍,这表明沿海城市在经济及文化教育程度上较内陆城市明显更高,聚集的人口也更多。明代中期是明显的分水岭,福建与江西的差距也由此开始拉开。福建有着天然的水陆交通优势及沿海之便利,商品经济的活跃度比江西更高,海外贸易的获利更丰,城市发展迅速,人口更为密集。而明代中后期,江西陷入内陆省份普遍存在的困境,即由江河沿线的交通运输及天然物产来实现财富增长,缺少第二极的增长,文化产业发展后劲乏力,故地理的天然形胜及交通便利度成为一地发展最直接的动力和先决条件。

经由历时与共时性的分析,我们可知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文教的差异性、文人流动的带动性、文体创作的代际性及地理交通条件的优势度是造成各省文学发展参差不齐的主要原因。

余 论

从空间标尺上看,明代作家分布对地理条件与经济发展的依赖度加大。大量作家环集东南,分布区域主要在浙江、苏南、江西、安徽与福建、广东的沿海城市。而北方作家则主要集中在传统文化较深厚的山东、河南、京师及陕西一带,但数量不及东南且拉开较大差距。西南区域以地理环境较好的四川中部、云南北部较为集中,尤以云南的开发及文学的拓展表现突出,其余如东北、西北边疆、内蒙等少数民族统治区域基本没有作家分布,文学发展也较为滞后。在明代,东南部完全取代中原地区成为全国文化的重心,其突出表现有如下两点:

其一,明代的苏州是最耀眼的城市,苏州府以312 位作家的绝对优势遥遥领先于其他诸府,成为全国文化的风向标。苏州得水运、人文、山川形胜、交通相对便利诸多优越条件于一身,明初南京政治文化中心的确立也对苏州有很强的辐射作用,使得诸多文学家在南京、苏州两地高度聚集。除去生卒年不详者,苏州明代前期有作家50 人,到明中期后作家人数猛增为前期作家人数的3倍,达到152 人,明末又有回落,产出作家49 人。明中期是苏州经济复苏及文化地位迅速回升的关键时期,明中叶苏州以富庶的经济及良好的生活环境吸引了全国各地才子涌入苏州,文学交流活跃,艺文欲加炽盛,诗文、曲艺、书画、园林形成极具特色的江南风韵,苏州风雅称颂一时。

其二,沿海与内陆省份在文学与学术的前瞻性上呈现出鲜明地域差异。浙江、福建、广东为沿海黄金区域,也为陆海、中外文化冲突与交流的前沿阵地,这三地也成为新思想的主要发韧地,引领思想潮流之先,涌现了王阳明、李贽、陈献章、湛若水、方献夫等影响力极大的思想家。而内陆江西虽自宋以来一直为理学重镇,学术氛围浓郁,但总体而言学术思想更新较慢,思想较为传统保守,文风以注重内省、敦厚朴实为主,在明代初期仍以倡导理学为主,出现了吴与弼、罗钦顺、胡居仁等理学大儒,直到随着明中期王学的兴起,一些江西学者逐渐成为这一学派的追随者,涌现出邹守益、颜钧、罗洪先、罗汝芳、罗伦、何心隐等王学左派思想家。

从时间标尺上看,明代前期及晚期的作家数量相对较少,前期诗文创作甚夥,中后期作家尤多,呈A 字型分布,戏曲、小说的创作如笋渐发,作家数量增长明显。明初北方的文学重心沿宋元文学之余绪,仍以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山西为主要文学中心,兼得明朱棣都城迁于北京,北方的人才优势有所巩固加强。北方几省作家分布以省府为主,而其它区域作家分布较少,体现出文化的中心城市对人才及文学资源的聚纳作用,如西安府—开封府—济南府的都市文学轴线在明代前期及中期仍有诸多作家涌现,但明后期作家数量直线下降,即使明朱棣迁都北京后也无法改变这一大趋势,这也表明北方文学资源被南方抽空而急速衰减。明代中期是个鲜明的分野,宣德年后各地文人数量渐次增多,尤以江浙为甚,中部及北部几省如江西、湖广、河南、山东开始出现滑坡现象,至晚明时期差距与浙江地区拉大,安徽、福建两地后来居上。其突出特征有如下两点:

其一,作家在明代中后期多聚集在弧状滨海连线的浙江宁波、台州及东南沿海的漳州、福州、泉州、广东几地,折射出明代沿海港口贸易的繁荣所带来的文学滋长效应。在明代虽有长时间海禁,但民间私人海外贸易仍长期存在,这些走私贸易给沿海居民带来了巨额利益,使得这些港口城市迅速发展,凭海洲之利很快超越内陆一些沿江城市成为新的经济与文化交流中心。上海松江也因港口之便在15—16 世纪开始走上历史舞台,一度成为江南的发达城市,一时文人汇聚并在文学领域脱颖而出,成为新的文坛主角。

其二,江河既是巨大的交通动脉,也是文学发端的命脉。长江沿线、黄河中下游、珠江流域及大运河沿线、东南沿海城市的作家数量明显高于无江河地区,体现了河流在人类文明及文化演进中发挥的巨大作用。明代四大流域同时发力,形成了中国文学的基本版图。水的阴柔特质与女性气质十分吻合,广阔水域更易触动情感、滋生文学,故在江南水系发达的浙江、环太湖地区也是女性作家的高产区。明代江南地区世家大族林立,文风鼎盛,又为新思潮的前沿阵地。明中叶后,传统儒学受到冲击、主情思潮蔚兴交织,在地理环境的滋育及人文的交融下,明代中后期家族才女开始崭露头角,数量大大超过宋元时期,成为不可忽视的一个创作群体。

由上可得,文学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是地理环境滋兴的产物。明代文学由初期宗经、载道的诗文创作转入明中期后迎合市井口味的俗文学创作,明代文学的平民化、商业化倾向更加明显。至晚明时期,散文从高文大册转为娱情为主的小品文,诗歌也走向率性浅露。因而明代文学呈现出随时而变、随地而变的鲜明特征。

经由以上籍贯的梳理及大数据下的可视化分析,我们可从时间和空间两条轴线清晰地透视出明代作家的分布特点与明代各地动态的文学发展态势,探讨了作家地理分布的内在动因及时代特征,总结出地理与文学互生的各因素,以更加精微的角度呈现了历时完整的明代文学地图。

注释:

①李时人:《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明代卷》,中华书局2017年版,第927 页。

②因辞典对女性作家的收录较少,经对《名媛诗归》《玉台文苑》《伊人思》《历代妇女著作考》《江南女性别集》等文献的考证,增补了女性作家40 人。

③本文所引地图源自谭其骧 《中国历史地图集·元明时期》第七册,图一、图二、图三均为万历十年(1582年)的明时期全图,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第42~43 页。

④图中圆点符号越大,则数量越密,表明该地作家人数越多、越集中。

⑤唐云芝、徐永明:《〈全元诗〉作者地理分布的可视化分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 期。该文中统计元代浙西与浙东作家比值为1.37。

⑥林达·约翰逊:《帝国晚期的江南城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 页。

⑦何炳棣:《明清社会史论》,中华书局2019年版,第293 页。

⑧廖大文:《道光间桐城县志·卷三》,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辑第12 册,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第321 页。

⑨汪舜民:《静轩先生文集》,续修四库全书本,卷六。

⑩表3 数据采自黄鹏程《〈列朝诗集小传〉诗人地理分布的可视化呈现与阐释》(《图书馆论坛》2017年第5 期)与钱礼翔《〈明诗综〉诗人地理分布可视化与朱彝尊的明诗版图》(《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第1 期)统计所得。

⑪何炳棣:《明清社会史论》,中华书局2019年版,第292 页。

⑫王世懋:《闽部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47册。

猜你喜欢

大辞典作家文学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我们需要文学
敦煌藏文文献P.T.2第一部分译注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冯其庸的主编图书
《中国钱币大辞典》编纂工作座谈会会议纪要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谢亭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