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苕溪清水出丝绵

2022-02-17图文金斌

杭州 2022年1期
关键词:茧子余杭作坊

图文|金斌

余杭清水丝绵制作历史悠久,周代当地已桑蚕家养,民户缫丝,到了唐代,丝绸生产更为普遍。余杭位于苕溪两岸,天目群山之水倾入苕溪,日夜流动,温而不寒。这种含杂质较少的淡水,对制绵非常有利,在此水质中成品的丝绵洁白如凝脂,轻柔如浮云,边道薄而匀称,无绵块,手感柔滑,韧性强,拉力强,放置长久而不泛黄。

相传南宋建都临安(杭州)时,特谕将余杭丝绵列入贡品,据《杭州府志》记载:“杭州(余杭郡)岁贡绵。”清康熙年间,余杭清水丝绵曾远销日本,民国时期余杭的“老恒昌”清水丝绵享誉国内外。1929年,余杭人苏晋卿制作的优质清水丝绵曾在西湖博览会上获得特等奖。

2008年6月,“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作为“中国蚕桑丝织传统技艺”的子项目,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今年72 岁的俞彩根,如今依然记得小时候看母亲做丝绵的情景。她的母亲俞阿南和姑妈俞琴玉都是村内远近闻名的做丝绵好手,每逢农闲时都在家里做丝绵,靠着手艺赚钱贴补家用。耳濡目染中,俞彩根学习制作丝绵进步很快。到了13 岁那年,俞彩根已经基本掌握了清水丝绵制作的全套技艺,小小年纪,撑出来的绵兜已不比大人们的差。出嫁后,她继续跟着婆婆王杏南一起做丝绵,在母亲、姑妈、婆婆的指点下,俞彩根的丝绵制作技艺越学越精,成了行家里手。

② 俞彩根,和丝绵打了一辈子交道,制“大兜”是她的绝活

③ 在俞彩根手把手的传授下,女儿、儿媳也都成为了制丝绵的好手,图为儿媳在整理晾晒后的丝绵成品

① “做大兜”都是俞彩根亲自出马,要想扯得厚薄均匀,全靠几十年练就的手感和经验

② 丝茧经苕溪水浸泡,保证了产出的丝绵洁白凝脂、轻柔坚韧

③ 称茧是第一道工序,必须把蚕茧按份量均匀装袋,等待煮茧和冲洗

④ 俞彩根组织村里姐妹建起的丝绵作坊,做出的丝绵品质享誉国内外

1992年因工厂关闭,下岗回家的俞彩根发现在塘栖一带已经很少有人手工制作丝绵,而市场上出售的丝绵都是机器翻的。机器分不出废茧和杂质,做出来的丝绵品质不均,不像手工丝绵柔滑、均匀、层次分明。于是,她决定操持起清水丝绵制作这门手艺,成立起丝绵作坊。很快,消息从一个村传到另一个村,订单接连不断涌来。慢慢地,俞彩根发觉自己一个人的产量已经供不应求,于是,她又组织起村里的三五位姐妹,包括女儿、儿媳一起加入作坊。在俞彩根手把手的传授下,这支“娘子军”生产出来的丝绵受到了大批外地消费者的青睐,而作坊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二十多年办下来,已发展到几十名员工,年加工茧子的产量也达到近百吨。2018年5月,俞彩根被认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丝绵制作需经六道工序,即选茧、煮茧、漂洗、剥茧做“小兜”、扯绵撑“大兜”、晒干。丝棉制作过程是一个去除蚕丝外层丝胶的过程,丝胶除去愈净,丝绵质量愈好。余杭妇女在世代相传的制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了精巧细腻的工艺。

所有工序中光是煮茧漂洗就是个体力活。选好的蚕茧用粗布口袋盛装,放入大铁锅中去煮,每只口袋约装一斤半到两斤左右的茧子,接着连袋冲洗,这重活旧时一般都是由家中的壮年劳力操持。由于煮茧时放入了老碱,冲洗也就变得格外重要,这一过程讲究的是一个“清”字,水要清,水清则绵白,碱水、蛹油少量的残余,都会直接影响到丝绵的质量。

做“小兜”和“大兜”就是技术活了。“小兜”在塘栖一带的蚕妇中俗称“透儿”,正如《天工开物》中所描绘的一样,操作者必须将大拇指的指甲剪净,一人一只木盆,分头将盆中的茧子一颗颗从水中捞出,捞出一颗用手剥开一颗,茧子剥开后先得去掉里面的蚕蛹,然后把剥开后的茧子用双手用力扯大,再把这扯大的茧子像戴手套一样套在手上。俞彩根从母亲那里学得的做“小兜”技巧是从茧子的最薄处开挖,将茧子扯开、翻转、再套在手上。扯时不是扯得很大,以套进手掌为宜,所以她做的“小兜”要比别人的小一点,但这“小兜”做成“大兜”后,却一点也不比别人的小,反而既大又挺括。

做“大兜”需要技术最好的人来做,在俞彩根的作坊,“大兜”都由她亲自出马。把“小兜”绷上绵括后,依次扯开扯匀,扯薄边沿,敲掉生块,捡净附在上面的垃圾。一般连续绷上三到四个“小兜”,操作者凭经验视水中丝绵的厚薄而定。做“大兜”讲究的是“纯”和“匀”,要将丝绵中的杂质全部挑掉,将丝绵扯得厚薄均匀,这是保证丝绵质量最重要的环节,整个清水丝绵的制作技艺,也在这两个环节中最充分地体现了出来。眼快手快,厚薄均匀,看俞彩根做“大兜”,称得上是种艺术享受。

俞彩根至今仍保留着两件东西,视为珍宝,一件是一只做“小兜”用的大盆,还有一件是做“大兜”用的竹制绵扩。这两件有着五十余年历史的老物件是俞彩根的母亲传给她的,见证了这对母女传承清水丝绵制作技艺的艰辛历程。守着这些老物件,犹如守住了“精于勤、源远长”的技艺精髓,守住了一代又一代丝绵技艺人所独具的匠心神韵。

⑤ 一件件洁白丝绵随风飘舞,见证一代代技艺人的艰辛坚守

猜你喜欢

茧子余杭作坊
读迷作品
“你好亚运!余杭@未来”
Archaeological Discovery Confirms the Ancient Past of Yin County
《杭州余杭径山》《晨曲》
别样的中秋
老城区的作坊:手工劳作的记忆
俞良作品选
我的蚕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