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型大学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思考与探究

2022-02-16褚怡春

江苏科技信息 2022年36期
关键词:研究型力量战略

褚怡春

(南京大学 科学技术处,江苏 南京 210046)

0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把科技创新作为“头号任务”先后做出了系列战略部署,其中“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为提升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关键途径,曾先后多次在重要会议和讲话中被强调。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研判当今国际竞争态势,科技创新被上升至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科技自立自强”,全面谋划科技创新工作,高度重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然而,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含义、目标定位、具体任务和使命,对于推动落实“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大决策部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支撑,高等学校在面临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要以“两个大局”为基本出发点,充分认识国家对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需求,深刻理解新发展是新阶段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务,准确把握高校科技创新的新方向、新使命。在打造和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高校如何发挥优势力量,进一步提升服务国家的质量和能力,助力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值得思考。

本文立足新发展阶段,从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视角,研究了中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发展背景、内涵与外延。在明确了战略科技力量的具体内涵和要求后,分析了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作为打造战略科技力量的坚强支撑和支柱之一,在当前强化战略科技力量过程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及现状。以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战略科技能力为目标,提出了高校研究型大学打造战略科技力量的几点建议,为推动和促进高校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理论参考与决策依据。

1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中国的发展背景

回顾世界科技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基本都是在服务国家需求、支撑国家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1-2],其产生目的是希望通过改变和调整国家现有科技资源的分布,形成科技创新力量新格局,从而提升整个国家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以便更好地对标国家战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3]。而研究型大学在世界各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美国著名的国家实验室都在依托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著名高校建设管理,并且这些高校也是全球产学研结合最成功的典范,支撑和推动了美国高科技产业的高速发展[4]。

中国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概念的认知和界定前后经历了不同阶段[1],并始终处于不断探索和发展的过程中。本文根据中国不同发展时期国家针对“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做出的重大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整理绘制了中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展时间轴”(见图1)。

图1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展时间轴

图1较为完整地呈现出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早期在中国产生和逐步发展的清晰脉络。早在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中科院时就提出必须要有战略科技力量[5]。2016年国家逐渐重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并开始逐步规划这方面的工作。2017—2019年3年间,国家开始推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工作,先后于党的十九大、两院院士大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强化战略科技力量”。2020年,强化战略科技力量进入关键年,国家层面进一步推动,提出了具体要求和任务,明确指出:高校要发挥优势,形成战略力量。这个要求的提出为高校的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明确了高校院所作为“国家队”在科技创新中的定位,从而进一步明晰了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的重要任务和使命。2021年,“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任务被加快推进落实,首先于3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被作为专章,从国家层面提出了具体举措和实施路径[6];同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要担负的责任和使命[7]。

2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内涵与外延

2.1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内涵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为科技创新的首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战略支撑。然而,何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其丰富内涵目前虽无官方的权威定义,但已有相关研究从不同角度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进行了详细阐述。现有研究分别从政策出台背景、世界与中国的科技力量演进对比、高水平自立自强国家要求等方面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进行定义[3,7-8]。综合上述多方面内容来看,“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一个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目标,整合国家多方面优势科技力量,以解决国家重大急需和完成国家任务为职能而部署建设的具有高水平基础研究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的科技创新主体[3]。

2.2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外延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从国家全局的战略高度谋划部署解决国家长远需求和事关国家安全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代表了国家最高水平,不受区域地域限制。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核心组成,承载着国家使命,这些力量无疑构成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外延。其中,国家实验室是国家核心战略科技力量,具有强大的引领作用,在国际竞争中发挥核心支撑作用,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抓手[5]。除国家实验室外的各类科技主体优势力量则发挥着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力争在重大科学前沿问题、国家战略需求、关键核心及颠覆性技术方面取得突破,通过构建具有中国独特优势和特点的科研创新架构,促使各方面科技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提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综合实力。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从人才的角度来讲,又可理解为是强化战略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大体包括三方面力量:一是具有深厚科学素养、高屋建瓴、前瞻性判断力、宏观组织协调能力的战略科技人才;二是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及团队,尤其是能挑大梁的青年科技骨干;三是具有突出技术能力的卓越工程师、工匠等科技辅助人才[9]。如何通过国家力量组织这三方面科技人才资源协同发力,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核心组成,国家的高端科技人才普遍分布在上述重要科研单位,因此,国家对以上科研机构、高校、企业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对于国家科研机构,要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着力解决国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进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研究型大学则要努力发挥基础研究优势,注重与国家战略的对接,加强重大前沿问题探索和关键科学问题突破。科技领军企业要积极牵头整合优势资源,提升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能力[10]。

由此,作为研究型大学,面临当今国际科技创新复杂的竞争态势,要明确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努力实现原始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中发展壮大起来的,高等学校如何立足新发展阶段,聚焦国家战略,履行自身的使命担当,加快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坚强支撑,值得深入研究思考,认真谋划。

3 研究型大学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的定位

高等学校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高校拥有广泛的学科门类、规模庞大的科技人才梯队,富集了全国3/5以上的优秀科技人才,承担了4/5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基地平台数量众多,约3/5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依托高校建设的[11],17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由高校牵头建设,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层面,高等学校发挥着独特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大国间的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且不断向基础研究前移。纵观世界科技强国的发展进程,都普遍呈现出共同的特征,即每一个影响世界的颠覆性技术背后都离不开基础研究的强大支撑。而中国面临的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的状况,正是长期以来在基础研究、基础能力建设发展方面投入不足导致的。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总源头,加强基础研究是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的基本要求,而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是中国基础研究的主要力量,其不仅具有深厚的基础科学研究基础、多样化的学科门类、丰富集中的科技人才资源,而且宽松的学术氛围为学科间的交叉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与其他科研院所相比,这些天然优势让高校在基础研究工作中必将肩负更为重要的责任和担当。

在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过程中,如果将国家实验室比作是科技领域的航空母舰,研究型大学则是发挥重要支撑作用的驱逐舰,与国家科研机构、科技领军企业同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坚强支柱和骨干力量。在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中,研究型大学要研判未来高校科研的战略走向,明确自身的重大作用、任务和目标,主动服务“国之大者”,注重与国家重大需求相对接,将基础研究、学科交叉的独特优势充分转化为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驱动力,用“基础研究”撬动颠覆性创新[12],推动基础研究向纵深发展,夯实重大科技创新技术突破的坚实基础[13],深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协同融合[12]。在提升自身战略科技能力的同时,深度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积极协同国家科研机构、科技龙头企业推动全链条创新。此外,高校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培养科技人才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在培养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人才、研究队伍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研究型大学要在高层次人才培养、团队建设等方面重点发力,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供储备,并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两线并举,共同发力,形成全方位支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的发展体系,为服务国家需求贡献高校力量。

4 研究型大学打造战略科技力量面临的现状及问题

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如何发挥人才资源丰富、学科门类齐全、基础研究深厚与学科交叉优势,提升基础研究实力,实现重大科技突破,解决国家急需,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还存在诸多问题,面临诸多挑战。

4.1 研究型大学支撑和解决国家重大急需的能力尚显不足

战略科技力量的主要任务是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复杂变化的背景下,研究型大学参与国家重大战略,虽已具备一定的科研规模、人才资源和平台体系架构,但一定程度上,在支撑和解决国家重大急需的能力方面,在对接国家战略目标、面向国家和地区重大需求方面联系还不够紧密,能力尚需加强[14]。例如,研究型大学立足基础研究,开展的科学研究多以传统学科方向、自由探索领域为主,属于“玻尔象限”型纯粹的基础研究。而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属于“巴斯德象限”应用驱动型的基础研究,需要通过解决实际问题驱动科研人员把应用问题的底层原理搞清楚。然而,高校科研人员长期以来对需求面了解关注有限,对于国家战略需求背后涉及哪些具体的科学问题,分析把握得还不够准确,国家战略的方向与学科领域匹配度、需求与科学问题间的紧扣程度或契合度还不够高,对拟解决科学问题的凝练还不够充分等因素皆是目前高校在围绕国家需求开展科学研究时存在的问题。

4.2 研究型大学的科研组织模式已不满足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的需要

国家对研究型大学提出了“要发挥优势,形成战略力量”的新要求,而承担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服务国家重大需求,这就让高校现行的传统科研模式面临很大压力。高等学校的科研体量和规模有限,科研组织模式大多以自由探索为主,教师、科研人员根据个人兴趣、擅长自主开展科学研究。当高校的科研导向发生了变化,需要对接国家任务开展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时,高校松散的科研组织模式存在研究目标分散、研究资源力量无法共聚焦的问题,难以迅速集中力量办大事,散兵作战的模式已不能满足战略科技力量的要求。同时,由于缺乏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顶层设计、前瞻布局和系统谋划,组织相关领域的科技力量进行有组织科研的协同攻关能力还不够高,难以形成重大突破。高校中的国家级重点重大科技平台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大多仅是站在自身角度,围绕各自优势领域开展相关研究,依然存在思维惯性“我能做什么”,没能从“国家让我做什么”的观念中转变过来,较少能从国家需求出发集中力量开展重大问题研究,由此在承担国家重大任务的能力上略显不足,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问题方面的能力有限,难以为战略科技力量的发展提供稳定支撑。

4.3 研究型大学在全链条创新方面能力不足

在传统科研评价体系的指挥棒下,高校科研人员大多围绕和选择易出成果、好发论文的方向领域开展研究,近年来看似科技论文与专利的数量大幅增长,大学排名进步显著,但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性成果依然偏少,创新能力依然落后,创新人才依然无法满足国家需求,关键核心技术仍然被“卡脖子”。究其原因,其中之一就是高校的科技创新活动还处于科技创新链条的前端,高校的基础研究成果大多止步于文章的发表。而发表论文对于整个创新链条而言仅仅完成了一小部分,更重要的是如何将取得的优秀科研成果内在的基础科学问题继续延伸拓展,与实际应用相联系、相挂钩,让基础研究的知识原理为攻克应用技术难题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推动知识应用和技术进步。与科研院所相比,高校融通创新方面做得还不够,缺乏基础研究成果的转化渠道。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更需要高校能加强全链条创新的能力,全链条创新并不是要求高校科研人员自己从基础研究做到产品,而是要高校能协同科技龙头企业、工业园等相关力量组建专门的团队或机构接着做下游,让高校现有的科技创新链条延长,为技术创新提供源头供给,更好地围绕国家战略,解决一系列问题。

5 研究型大学打造战略科技力量的思考及建议

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高校科技工作的外部环境也在发生深刻变化,面对新时代新发展阶段“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新要求,高校的科技创新必须要在明确新阶段的大背景下,加快调整与变革。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提升服务国家需求的能力,打造战略科技力量。

5.1 研究型大学要找准定位做好战略布局

研究型大学要站在新时代的时间节点上,紧扣国家科技创新战略部署,在进一步明确国家“十四五”规划与2035远景目标的战略导向基础上,围绕“四个面向”,优化整合科技资源配置。在新发展格局下,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要把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作为高校“双一流”建设和未来发展的战略性举措,坚持与国家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相对接,加强基础前沿探索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转变惯性思维,转换工作方式,由原来“我能做什么”变为“国家需要我做什么”,强化“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指引,要引导科研人员“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加强顶层设计,在能够为国家重大需求提供科技支撑的学科领域加紧布局,努力实现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发展,在保持高水平自由探索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基础与应用、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相互渗透,强化关键核心技术的源头理论和基本原理的新研究能力,推动技术创新,从而进一步提升高校原创引领和关键核心技术的持续创新与科技攻关能力,让高校的科研成果在服务国家和地方需求、人民美好生活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高校力量。

5.2 研究型大学要调整和创新具有自身特色的科研组织模式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和目标性,要实现如此具有全局性、紧迫性的科技创新,高校以往自下而上“自由探索”[15]型的科研模式已不适应现阶段的发展需求,要提升研究型大学服务国家战略的科技能力,就必须尝试、摸索向适应高校发展的自上而下“有组织科研”新模式转变。有组织科研,顾名思义就是科学研究的开展不再根据科研人员的个人兴趣,而是要发挥举国体制,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前提下,围绕共同的科学问题、技术难题一起开展科研攻关,集中力量办大事。高校在打造战略科技力量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以“问题导向”瞄准重大战略科技问题,根据自身丰厚的科学积累,将其所涵盖的基础研究问题通过有组织的选取和凝练,形成关键科学问题库,再通过资源整合,汇集多学科的智慧和力量,同时加强院系、重点科研创新平台与科研院、先进技术研究院、成果转化机构等科研管理层面的组织能力,开展全链条有组织的科研[4,16],谋划推动主攻任务有组织地开展。这个过程使高校能在解决关键领域问题的同时,推动更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也将逐步展现出对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技术发展的带动作用[17],提升服务国家需求的贡献度。

5.3 研究型大学要以重大科研平台建设为抓手强化全链条创新

重大科研平台是高校开展高质量科学研究、聚集和培养高水平人才队伍、组织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创新载体与创新基地,是高校谋划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支撑。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普遍拥有国家级、部省级等结构合理的科研平台体系。加强各级各类科研平台建设,可以为科研攻关的开展提供长期稳定的支撑与保障,具体可以通过积极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认真落实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改革,谋划培育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各类科研平台资源交互与协同等方式开展。

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目前,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布在全国近80所高等学校中。作为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依托,国家提出对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重组改革[18]。研究型大学可以改革为契机,以重大科研平台建设为有力抓手,充分发挥平台资源汇聚的作用,结合自身研究特色和优势,围绕“四个面向”,谋划和推动全链条资源优化整合,通过进一步调整和凝练研究方向,明确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主攻任务,协同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优势力量,充实和壮大人才队伍,延伸拓展打造“基础研究-创造技术-成果转化”创新链条,提升实验室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能力;同时,高校可加强对重点领域的前瞻布局,自主设立一批围绕科研平台研究方向的专项项目,稳定支持实验室开展高水平基础前沿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通过科研平台建设,推动高校各类重点科技平台升级赋能,还可辐射和培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支撑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提升高校科技创新的战略能力,从而使研究型大学真正成为重大原创性成果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支撑平台,以高质量创新成果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5.4 研究型大学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体制机制改革

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研究型大学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也是高水平科技人才汇聚的高地,高校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同时,要积极顺应时代与科技发展变化的要求,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机制,把立德树人和建设高质量科技创新体系紧密结合,通过科研攻关实践,积极在学科与专业设置方面、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寻求适应自身发展的转型,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通过参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关键技术攻关的过程中锻炼队伍,发现和培养科技领军人才、科技战略人才,着力培养和带动优秀青年拔尖人才队伍的成长,为国家实验室、科研机构、领军企业等各方面战略科技力量培养后备人才,为提升国家战略科技实力提供有力支撑。

此外,打造战略科技力量,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需要体制机制作为支撑与保障。研究型大学要根据 “自由探索型”和“目标问题导向型” 两个方向的基础研究分类考虑,建立不同类别的科研评价制度。科研评价导向不能再以论文而论,要建立突出质量贡献的学术评价制度,积极探索跨学科的人才队伍评价体系,完善科研奖励机制,鼓励引导全链条协同攻关,营造科研创新氛围,激发各类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全方位提升战略科技能力。

猜你喜欢

研究型力量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战略
麦唛力量 (一)
战略
孤独的力量
时军:定锚现代化研究型医院
定锚研究型人文医院
高校研究型教学模式探讨——以海洋环境保护课程为例
怀疑一切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