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断领悟思想伟力 对外讲好领袖故事
——《新征程领路人习近平》采写背后

2022-02-16王进业孟娜许林贵

中国记者 2022年12期
关键词:稿件总书记思想

□ 王进业 孟娜 许林贵

党的二十届一中全会后,新华社多语种播发近1.9万字对外人物特稿《新征程领路人习近平》,此稿被美国彭博社、英国《经济学人》网站、澳大利亚《先驱太阳报》、法国《舆论报》网站、西班牙《理性报》、俄罗斯《劳动报》网站、巴基斯坦《论坛快报》、阿根廷《号角报》、委内瑞拉南方电台、多米尼加《多米尼加日报》等7000多家媒体采用,并在国内新媒体网络平台产生刷屏之效,总浏览量在很短时间内达2.5亿,海外社交媒体浏览量超过5000万、互动量63万,获得各方积极反响。

稿件获得热烈反响反映了海内外受众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高度认同,是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在风云变幻中举旗定向、掌舵领航,在大战大考中指挥若定、运筹帷幄,在惊涛骇浪中力挽狂澜、砥柱中流的故事本身精彩非凡。写作组努力做的是搜寻、梳理、再现好这些故事,把精彩的故事讲精彩。

在党代会之际推出领导人对外人物特稿是新华社的传统。今年这篇特稿的撰写既有传承也有创新。在稿件采写过程中,写作组历时8个多月扎实调研,不断跟进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首先做到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认真阅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至四卷)《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生动实践述评》《习近平强军思想学习纲要》《习近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纲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等书籍和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大会各项决议。写作组到总书记曾经工作或考察的地方,深入乡村、学校、企业、百姓家中采访,获得大量一手素材,并反复修改稿件。稿件写作过程中,写作组有如下体会:

一、从领袖与人民的亲切关系中把握报道基调

文章把总书记的深厚人民情怀与人民群众对总书记的衷心爱戴相结合,生动立体展现总书记从陕北黄土地一路走来,始终如一的深厚人民情怀。比如,“他带领乡亲们打井、修淤地坝、修梯田、建沼气池。一年后,村民吃不饱饭而去逃荒的情形看不到了”“他的夫人彭丽媛回忆,他的许多同学都出国赚钱去了,他也不是没有条件出去,但他选择了一条更艰难的路,选择了当人民公仆的路”“他带干部到贫困的下党乡调研,没有路时他们就用刀砍掉野草走过去。看到农户贫苦,习近平就掏出自己的钱给他们”“男儿有泪不轻弹,习近平却为人民流泪。1966年,初中老师在课堂上朗读《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习近平听得泪流满面”“他还曾回忆:‘当年告别梁家河村的那一刻,是插队最难忘的一件事,那一次是当众哭了’”……这些感人的细节,同担任总书记以来,他约100次下基层考察,每次都会到群众中拉家常、问冷暖的场景呼应。稿件同时又写道:习近平在民众中有极高的“人气”。有山村老支书竖起大拇指,当面赞扬他:“你呀,干得不错嘞!”年轻人在网上为他画“亲民形象漫画”。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调查显示,中国人民对党领导下的中国政府满意度达93%。全球知名公关咨询公司爱德曼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民众对政府信任度达91%,蝉联全球第一。这些细节全景式反映“人民领袖爱人民、人民领袖人民爱”的时代画面。

二、生动展现新时代非凡历程

□ 2022年7月13日,习近平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固原巷社区考察时,向各族群众挥手致意(新华社记者 燕雁/摄)

□ 2020年4月21日,习近平来到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在茶园考察脱贫攻坚情况(新华社记者 燕雁/摄)

如何用有限的篇幅全景式展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新时代新征程的壮阔历程?写作组努力在提炼上下功夫,并努力将“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用经典的细节、瞬间、引语予以生动表现,事理并进,情景交融。比如,“有一次他到国内一家车企生产车间,看到停放着几辆自主品牌汽车,就坐进去体验”“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走进一个村子的直播平台,被网友称为‘最强带货员’;之后又去关心社区工厂毛绒玩具的出口订单。他还走街入巷到小吃店看品种、谈标准、问价格”。用这些细节来展现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则是用了“足迹+金句”,以及连通内外的方法。比如,“过去10年,习近平走进山东曲阜孔府、湖南长沙岳麓书院、福建武夷山朱熹园等地。‘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他这样感叹。他同时指出,要用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冲突论’,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文章结尾用凝练的笔墨勾勒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新征程的壮阔图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新征程已然开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三、回答海外最关切的问题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海外舆论高度关注。稿件着力回答海外舆论最关心的问题,如疫情防控政策、中美关系、台湾问题、香港问题等,用真实的故事、过硬的事实、科学的逻辑和朴实无华的语言,加强对外报道针对性。比如,关于我防疫政策是这样表述的:习近平说,中国人口基数大,如果搞“集体免疫”“躺平”之类的防控政策,后果不堪设想。“宁可暂时影响一点经济发展,也不能让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受到伤害,尤其是要保护好老人、孩子。如果算总账,我们的防疫措施是最经济的、效果最好的。”英国《自然·医学》杂志今年5月发布研究报告称,若中国放弃“动态清零”,可能在短短数月内新增1.12亿例确诊病例,导致逾150万人死亡。比如,关于台湾问题,稿件是这样写的:习近平提出新时代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提出探索“两制”台湾方案等一系列措施,牢牢把握了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他强调:“我们坚持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

四、小故事与大情怀相结合

□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在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看望村民,并就老区脱贫致富进行实地调研(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摄)

□ 2012年12月30日,习近平在河北省阜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村看望唐荣斌老人一家(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摄)

这篇稿件延续新华社对外人物特稿写作传统,多讲故事、多展现细节,全篇用了大约40个与总书记相关的故事、瞬间。有不少故事鲜见于报端,少为人知。比如在讲到习近平总书记如何看待不同意见乃至批评时,文章是通过以下这个故事来表现的:在正定任县委书记时,习近平曾收到一名农村青年写的批评信,说县委抓商品生产雷声大雨点小,还从四个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习近平非但没有生气,还笑着说:“这小子好像有点水平,想法也基本对头,闹不好还是个人才呢。”“我派人去考察一下,如果这个青年果真不错,我们就请他出来抓村里的商品生产。”稿件不仅有总书记与老百姓的故事,也吸纳了一些新华社记者通过采访挖掘到的“大人物”之间的故事,展现总书记作为大国领导人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细节。比如,“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回忆说,2016年习近平邀请他和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访问杭州,在G20峰会前一天,中美两国领导人向他提交了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批准文书。‘如果不是习近平主席的倡议,我们现在也不会达成《巴黎协定》。’潘基文说。”所有这些故事都围绕总书记从政近半世纪的心路历程,由立志为人民服务,俯首甘为孺子牛,带领中国践行许下的中国梦诺言这条主线串起来,让读者在故事中感悟总书记的人格魅力。

五、在国际话语中彰显全球认同

这篇稿件全文15处引用外国专家、学者的话语和外国学术机构的研究成果,来评价中国在过去十年取得的非凡成就和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重要作用。这种方式提高了稿件在海外读者中的贴近性和可信度,尤其在阐释总书记深邃思想方面,外国专家通过自己的话来阐述,会更易于海外读者接受、理解。比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文版改稿专家大卫·弗格森说,从脱贫攻坚到污染防治再到‘一带一路’,习近平的思想涵盖各个领域,在各个层面落实到行动中,推动了中国过去10年发生历史性变化。”还比如,“德国柏林普鲁士协会名誉主席福尔克尔·恰普克说,他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感觉里面充满迷人的想法。习近平带领中国走向的现代化与西方的不同。有朝一日人们将意识到,中国的道路将指引人类通向更加美好的未来。”除了外国专家整体上对总书记思想的评价,稿件还注重在阐释总书记思想实践伟力时,用外国研究机构的数据说话。比如,在讲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时,引用芝加哥大学能源政策研究所的研究报告说,中国在2013年至2020年间减少了约40%空气污染物浓度,如果这一趋势延续下去,将给国民增加2年平均预期寿命。这些引语、数据有机融入整体稿件的宏大叙事之中,更有效地向海外读者传递中国理念、中国实践。

猜你喜欢

稿件总书记思想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总书记的告诚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Visitor Professor Donald Grier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