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船山理想道德人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辩证关系
2022-02-16龙宇帆刘紫萱
●纪 娜 龙宇帆 刘紫萱
“五百年来学者,真通天人之故者,船山一人而已矣。”王船山(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先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湖湘文化的优秀代表。先生身上沉淀着“六经责我开生面”的文化大家的历史责任感和“七尺从天乞活埋”的凛然大义的民族气节。先生的理想道德人格是孕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厚精神沃土,船山精神也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和践行得以新生和弘扬。
一、安民裕国的再次弘扬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制度层面的体现,既寄托了泱泱华夏国富民强、政治民主、文化文明、社会和谐的美好夙愿,也是对船山先生“安民”“裕国”思想的再次弘扬。
如果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内涵进行解读,那么“富强”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国富民强,是华夏儿女梦寐以求的国家繁荣、人民幸福的物质基础。船山先生历经亡国之耻,在沉痛中提出“安民、裕国”之思,在先生看来一代君主的灭亡并不是其“自亡”,而是“民亡之也”。那么,民是如何亡君的呢?先生进一步解释,当君“失士”时,在朝堂上则没有人愿意肝胆相照地协助他,为他出谋划策;当君“失民”时,在民间也没有人愿意真心诚意地帮助他,与他生死与共。所以要想国家能够长治久安就必须重视民间疾苦、体恤百姓艰难,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让广大人民能够安居乐业,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富民强”的祈愿不谋而合。
“民主”是指人民当家作主,是整个人类社会的一份美好的政治诉求。“民者,天下之本也”,船山先生坚持“民为国本”的价值取向,认为民众才是天下的主人,并在此前提之下深度解析“君、臣、民”三者之间的关系,最终提出了“援天观民”“即民见天”的独到见解。先生认为上天立君是为民、君主置吏是为民,君主的第一要职是“宽以养民”,明王朝的灭亡很大程度上是因当时的统治者忽略了“民为国本”的价值取向、违背了“与天下谋”的民本思想而导致的。先生指出要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就应该尊崇民意、关注民生、珍视民权,我们今天所践行的“人民当家作主”又何尝不是对船山先生的“民为国本”的民本思想的发展与弘扬。
“文明”源于对野蛮的改造,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文明涵盖个人修养的提升、职业道德的提升、社会公德的提升以及国家整体精神面貌的提升。要实现社会主义的高度文明就必须首先加强个体思想道德的完善和提升,这一点与船山先生“厚德立己”的思想不谋而合。先生十分重视个体内在的德性修养和外在的礼之践行,强调“内以修德立身而不失己”“外以裁之以礼而不失人”。我泱泱华夏自古便崇尚文明风尚,有着“文明礼仪之邦”的美称。放眼全球,在人心浮躁的当下,个体若能都做到如先生所期待的一般,充分重视个体文明素养的提升,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远离侵略和剥削的现代文明将会护佑人类社会走向安宁和谐。
“和谐”即和睦协调,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描述的不仅仅是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劳有所得、学有所教的人类社会的安定和美,也包括人与自然相依相偎、相知相惜的安宁适然。船山先生追求“天下相亲”,期待百姓安居乐业,我们今天所追求的安定和美又何尝不是先生所期待的“人人得以乐其身乐其家”的社会和谐。“天不靳以其风日而为人和,物不靳以其情态而为人赏……王适然而游,鹿适然而伏,鱼适然而跃,相取相得,未有违者。是以乐者,两间之固有也,然后人可取而得也。”先生认为俯仰之间可天人相通,这种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何尝不是我们今天所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二、天下为公的高度契合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集体层面的体现,是人们对美好社会生活的追求,是我们党矢志践行的核心价值理念,与船山先生“均天下”的思想高度契合。
如果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内涵进行解读,那么自由是权利、义务、责任的统一,是人类的内在渴望和终极追求,体现为个体对人类、自然、社会的自觉尊重,也体现为自我解放以及个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船山先生的家教非常严格,其祖父在教育子弟时经常采用体罚的方式,船山先生的父亲和叔父经常被其祖父罚跪以“整饬家范”。船山先生的父亲教育子弟时也十分严厉,经常采用心罚的方式。船山先生年轻时也曾因说话的口气稍微大了点而被父亲心罚。但是先生本人却不再采用体罚和心罚的方式教育子弟,而是采用平和沟通的方式来以理服人,先生认为每一个个体都值得被尊重,受教育者的尊严也值得被尊重。我们今天所追求的“个体对人类、自然、社会的自觉尊重”的自由又何尝不曾受到船山思想的影响。
平等是指个体在社会地位上的平等,即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方面享有相同的待遇,集中体现在人格的平等、机会的平等、权利的平等三个方面。船山先生历经国破家亡的阵痛之后发现明朝的灭亡与贫富两极分化是休戚相关的,当权者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民众被迫揭竿而起,明王朝轰然倒下。因此,先生提出了“均天下”的思想,“故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均,物之理,所以叙天之气也。”先生认为“均”乃气之常理、自然之常态,要想国家长治久安就必须“均天下”。先生“均天下”的思想让我们看到了先生对民生的关注、对民权的重视、对民众的关爱,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今天的我们不断追求个体在社会地位、社会财富、社会生活中的平等。
公正即公平、正义,于个体而言旨在追求行为正义,于国家而言旨在追求法律法规的公正和财富分配的公平。公正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是维系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纽带。船山先生一直信奉“天下为公”的民本思想,先生曾说“诸侯行天子之事,以天下为国也;以天下为国,故犹与天下谋”,在先生看来,政治领袖应当有“天下乃天下人的天下”的意识自觉,并在执行“天下公利”的过程中牢记时刻为天下人着想。这与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着追求是一脉相通的。我们伟大的党坚定不移地带领着全国人民在创建公平正义的政治生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奋勇前进,既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力践行,也是对船山思想“天下为公”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法治即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法治是“法”与“德”互融互通的法治,是立法科学、执法严格、司法公正的法治。船山先生崇尚“严以治吏”,主张法律要更多地对达官贵人说“不”,企盼“以法相裁,以义相制,以廉相帅,自天子始而天下咸受裁焉”的社会,彰显的不正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原则吗?先生还认为“正大持理法之衡,刑赏尽忠厚之致,不可不慎也”,强调执法时不可掺杂个人恩怨、不可滥用权术,强调要维护法律的严肃性与执法的公正性,这不正是我们今天所追求的执法严格、司法公正的法治吗!先生还提出了“德法并举”的主张,先生认为“法之立也有限”“人之犯也无方”,因此得“法以德立”,德法结合来治国。先生“德法并举”的思想不仅丰富了我国古代法治思想的宝库,更为我们今天依法治国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借鉴。
三、理想人格的一脉相承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行为层面的体现,是华夏儿女守护千年的传统美德,是个体必须恪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与船山先生所崇尚的理想人格一脉相承。
如果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内涵进行解读,那么爱国是炎黄子孙引以为傲的永恒主题,早已融于华夏儿女的骨血之中,并紧扣历史的脉搏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于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等爱国主义思想纷纷在历史的长河中绽放着夺目的光彩。船山先生是众多“爱国明星”中无比闪耀的一颗,先生是乱世中真正的仁者、真正的勇士,毕生以民族复兴大业为己任,胸怀天下,思进有为,拥有崇高的民族气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爱国与先生毕生所践行的爱国是一脉相承的,都有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都有着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抱负,都饱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都饱含对祖国对人民最真挚的深情。
敬业是对个人职业、社会主义事业的尊重与珍惜,是对个人价值、劳动价值的尊重与珍惜,涵盖了职业理想、职业信念、职业情感、职业道德、立业意识、从业态度等多方面的内容,要求从业者有职业荣誉感,能够将职业当事业,有远大目标、有奋斗热情、任劳任怨、笃行不倦。船山先生历经家国巨变而百折不挠,哪怕独秉孤灯仍然笔耕不辍,即使腕不胜砚依旧不曾停歇,倾尽一生著书立言,写下了八百余万字的珍贵巨著,真正做到了为文化复国的民族复兴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除此以外,先生也是诲人不倦的名师,洁己爱民的典范,勇于创新的先驱。先生身上所展现出来的敬业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才德兼修敬业精神是高度契合的,都闪烁着手中有绝活、心中有家国,克己奉公、有德有为的耀眼光芒,都抒写着为个人幸福、家庭和美、国家兴盛而努力奋斗的人生理想。
诚信即诚恳无欺、恪守信用,既是立身之本、齐家之道,也是为政之法、经商之魂、亦是处事之则、交友之基,更是华夏儿女传承千年的美德。船山先生认为“诚”之一字,“无一字可以代释”,“尽天地只是个诚”,“尽圣贤学问只是个思诚”。在先生看来,诚具备客观实在性,同时又是有始有终的,能产生修己化人的至善至纯的道德力量。如果说诚偏重于修德的话,那么信则偏重于修行。于个体而言,人无信而不立;于国家而言,国无信而不宁。船山先生安贫乐道、抱志守节,为文化复国的民族复兴大业倾尽毕生心血,百折不挠、至死不悔,先生的一生是至诚至信的生动写照。当下,我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再次倡导诚信即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又是对船山先生理想人格的认同与弘扬。
友善从词源来看可以解读为基于内心的善良而外显的友好言行,包含对他人的尊重、礼让、关爱、宽容和帮助等。船山先生崇尚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友爱、互助与包容,不仅如此先生的学说体系也是“文史哲”互融互补、儒释道兼收并蓄,先生海纳百川的仁善与宽厚胸怀引得佛教界不愿成佛愿见船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强调的友善要求个体充分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情感诉求和价值诉求,心存善意,实施善行,提倡个体之间不仅要谦逊礼让、诚心相帮,勠力同心、及时解难,还要有容人之量,既能做到古人所说的贤能容罢、知能容愚、博能容浅、粹能容杂,还能做到宽待小错,不揭短不报恶。这些理念与船山先生所倡导的“仁、义、礼、信”一脉相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强调的友善还包括对大自然的关爱与珍惜,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对船山精神的拓展,让其紧跟时代的脚步闪烁时代的光芒。总的来说,王船山先生的理想道德人格和其他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一起成为了孕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泉源,船山精神也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与践行再现活力再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