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论析

2022-02-16杨雅馨

经济师 2022年11期
关键词:教育者精准政治

●杨雅馨

党的十九大以来,思想政治工作对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评价等都做出更全面和精准的要求。借助大数据技术的优势力量,思想政治教育应化新机为良机,守好意识形态重要阵地,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多元信息交融的大趋势下乘势而上,进一步巩固其在育人铸魂中的绝对地位。

一、大数据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的可行性分析

(一)信息技术与教育需求的融合

在互联网和云计算高速发展的前提下,大数据技术得以渗透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任务提出,要求为不同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大数据背景下可以实现互通互用,使教育发展与时代进步相结合,有效提高教育质量。

同时,大数据技术处理数据速度快、价值密度低以及精确性高的特征,是其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的可行性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想要达到精确的供需平衡,对于所涉及的信息应做到慎之又慎,力求精确。对于数据分析而言,减少错误、保证质量是追求精确性一贯目标,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来说也是如此。教育者在教学内容的方向把控、意识形态的坚定立场方面都应准确无误,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对学生精准的资源供给。

教育者可以分析挖掘受教育者的特点与动态,进行智能化管理,实现因材施教的差异化教育,变“泛众”为“分众”,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基于大数据技术,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的实施更有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二)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人的理性分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在大数据背景下,工具理性侧重“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运用大数据技术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强调技术运用的准确性;价值理性则侧重“借助大数据技术的目的与价值”,强调大数据运用价值的合理性。

社会科学研究的传统途径是通过抽样调查获取数据信息,发掘总体特征。在大数据可视化时代,“样本=总体”的思维已然取代了传统的抽样分析,采集总体数据成为现实。因此,工具理性可以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有用信息进行采集和分析,从海量数据中归纳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学习行为,以精准刻画学生特点、洞察学生需求、引导学生学习、诊断学习成果。基于此,教育者追求的“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个人的全面发展”等价值理性目标也能得以实现。

由此可见,大数据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相融,应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出发,做到坚持二者的辩证统一,使大数据运用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相互促进的过程中相得益彰。

(三)时空界限与思维方式的解放

随着大数据的开发应用,打破了编程、机器学习等只在自然科学研究中运用的界限,使社会科学的发展带有科学性色彩,网络思政、精准思政因此得以推进。我们应该意识到,在智能技术普遍应用的当下,教育的时空界限已然被打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也应解放传统的思维模式,主动适应大数据融入生活的新变化。

首先,跨专业、跨时间、跨地域的数据共享成为可能。智能化、数字化的广泛应用早已突破了课堂界限,“学生主体”的重要地位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也可得以实现。因此,大数据可以在保障教育规模的前提下实现差异化,一方面可以利用分析结果实现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可以依托互联网平台拓展更大的教育规模。其次,教育者应当创新思维方式,接受大数据带来的总体性思维和关联性思维。我们可以利用全量数据从更全面的角度研究事物、分析过程,使分析过程成为发现问题和拓展视域的重要过程。而关联性思维在全量数据的基础上,侧重于通过事实判断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这在相当多的情况下足以帮助我们做出决策,并且观察到更多事物发展之间的联系。

二、大数据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的现实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专业人才短缺

精准思想政治教育突出精,即强调专精,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化理念和职业化特征,在教育的人员上强调要专和精,主要解决“谁来教育”的核心问题。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是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得以推进的重要力量,而现阶段的人才队伍在精准思维转变和智能技术掌握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

首先,教育者群体缺乏贯彻精准化教学的理念。教育者有必要从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向树立精准思维,大力发展个性化教育。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队伍大多都是由人文社科类专业背景的人才构成,不能有效发挥数据信息的最大作用。学校对教育者的能力要求应兼具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理论的掌握和智能化管理决策的技能。最后,大数据应用教育教学的智慧建设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缺少明确的管理机制和发展目标。个人信息的私密性使得相关数据具有相当高的保密性,导致数据信息在职能部门间流通不畅,对大数据走进校园的趋势造成阻碍,破坏了思政工作者对智慧校园建设的积极性。

(二)海量信息侵扰学生思维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对思想观念、政治立场和理想信仰生成具有关键作用的学科,是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要途径。首先,互联网作为多元信息交融的开放式平台,是不同价值观念传播交流的重要媒介。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得价值观教育难度增加,而网络文化良莠不齐的现状更是使教育效果降低,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学生群体容易受其影响,产生思想观念混乱、文化自信缺失等问题。其次,西方国家对中国展开的“柔性策略”,正是意识形态方面的潜移默化与隐形渗透。维护“民主”、崇尚“自由”的西方观念通过影视作品、社交平台等渠道冲击着青年一代的思想观念。教育者有必要通过对学生网络足迹、社交热点、在线教育等数据进行监测分析,让数据成为教师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的好帮手。

(三)大数据技术面临的伦理困境

首先,教学过程中的管理和决策在大数据介入的前提下,会表现为极具理性的客观分析,弱化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学科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对人思想品德的塑造,是侧重于通过人的情感、实践、心理需求等主观因素完成的,而依靠理性的大数据方法,则更善于依托客观因素。其次,教学过程中存在数据内容和技术反客为主的情况。教育者需要具备独立判断的能力,将个人经验与数据分析有机结合,才能将大数据优势最大化。如果对数据过度依赖,会对教育任务的完成情况大打折扣,对受教育者的学习能力造成不良影响。最后,“预测”是大数据的核心功能,但随着个性化推送技术日趋完善,为个人量身定做的信息供给环境却成为束缚其眼界的“信息茧房”。信息茧房的概念是由哈佛大学凯斯·桑斯坦教授提出,认为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是局限的,我们只听我们选择的东西和愉悦我们的东西的通讯领域。长此以往,信息接收的单一化、信息传播的排异化和信息环境的封闭化会导致受众丧失接触新鲜事物的可能。

三、大数据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的有效路径

(一)善用“数字足迹”以助推精准识别

精准识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的前提条件。尽管群体具有一定的思想共性,但不同的个体终究有自己独特的需求,教育者有必要依托大数据技术,对不同个体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首先,学校应着力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数据平台”,为精准化教育提供现实依托。在教育实践中采集全量数据,可以在全知视角给予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挖掘更多有用价值的可能。教育者可以以学生在校内产生的全量数据为基础,建立受教育者的全样本数字档案,将对受教育者的总体把握变为现实。教育者通过对已知数据的分析总结,科学认知学生的潜在动向、活动轨迹、行为特征,随之介入学生的培养环节,针对其思想动态制定恰当的教学计划,为学生的全能力培养提供现实基础。

其次,学校应培养一支复合型思政工作者队伍。学校对于理论基础扎实、数据处理熟练的人才需求迫切,必须尽快组建一支专业队伍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工作提供人才基础。培养内容应注重以下两方面,一是设备或平台的使用技能培训。教育者经过系统的教学培训,不仅需要掌握实际的操作技能,而且对数据本身也应具备一定的分析和管理能力。二是责任、义务的观念教育。教学中不乏教师结合个人经验对教学内容产生的深刻体会,为学生提供独特的个人感悟,使课堂充满人文色彩。因此,教育者应当提前并牢固树立数据使用的边界感。

(二)依托“数据画像”以促进精准供给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的核心环节就是教育内容的精准供给。这要求教育者必须全面理清与整合教育资源,并在充分认知受教育者需求的基础上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内容。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做到与时俱进、有的放矢和不断出新。因此,教育内容应具备以下特征:一是时代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扎根于现实、应用于实践的学科,其内容应与社会发展的具体进程相吻合,聚焦时代变化、关注社会动态。二是针对性。教育者不仅要做到针对不同群体提供不同内容,更应做到个体化的差异性供给。三是创新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进行适时的延展和创新。大数据可以通过监测数媒平台的数据热点,对话题内容进行筛选整合,科学排列出重点内容再交由教育者讲解,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还能及时更新教育内容,使教学过程更具科学性。

其次,要结合大数据技术,革新教育内容的供给方法。“数据画像”是教育者实现灵活变换教育方法以达到内容精准供给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受教育者日常的学习情况、行为习惯以及其他特征表现等数据源进行关联性分析,挖掘学生生活、成长中的隐含规律和有用价值,可以实现教育者对学生思想、行为的有效预警和及时干预。因此,教育者可参照数据画像的分析结果,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精准选择适宜内容,采取对应方法,进行精准供给。

(三)建立“多元机制”以实现精准管理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一个全过程的行为,学校教育部门需要对数据信息、使用规范和教育过程等环节进行精确管理。

首先,学校应建立数据平台的管理机制。学校应针对数据采集、分析和反馈的全过程进行优化和管控,对学生、教师以及校内其他部门等多方的数据平台使用权限进行分级设置,使数据平台在使用与共享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协同育人的优势作用,并极力避免操作不规范带来的负面影响。

其次,学校应健全数据信息保护机制。受教育者的相关数据信息在平台进行共享,需要针对个人信息的调用实施数据分级保护,实时监测数据流向,构建数据动态识别策略,保证在操作和数据流通的每一环节具备准确性和合法性,做到严格管理、规范使用和精准预警,形成权责明晰的校内信息保护机制。

最后,学校需要正视网络思政平台,予以一定的统筹管理。网络思政平台依托大数据预测功能而生成的“推荐系统”已日趋成熟,大数据可以向不同学生推荐适合自身学习情况的内容,在规定时间内灵活调节知识传授进度。教育者应正视其日益提高的作用和地位,对网络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精确管理,准确认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整体教育效果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趋利避害,形成网络抗体、维护平台明净。

(四)综合“多维标准”以推进精准评价

得益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教育者可以得到针对学生形成的全面、直观、立体且精准的反馈图景,并针对不同的评价主体进行标准迥异的评价。

首先,教育部门应建立以学生为本的,全面、立体的评价体系。学生在成长成人的过程中,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而成的,学生教育效果的差异性不仅有学校因素的影响,也有家庭、智力、生活、同侪关系等因素的影响。数据平台应以学生的校内数据为基础,针对不同评价对象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性格特征、智商情商等参照标准,确立差异化的评价体系。

其次,数字化、全面性和科学性的评价结果也应具备动态性和接续性特征。大数据技术应向教育者反馈学生动态的评价结果,使教育者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其偶发性问题做出及时反映。同时,教育者应有规律地调取学生不同阶段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形成直观、动态和精准的评价走势图表,为教育者及时发现学生的阶段性、潜在性和长期性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最后,评价体系的构建应包含一定的激励机制。教育者掌握学生的反馈结果,目的在于通过反馈找准着力点,进行精准施教。而基于评价,为学生提供精准化、多元化的激励手段,可以实现校内不同科目、不同领域的评价互鉴,促使学生在外部评价和内部驱动的过程中激发个人潜能,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目标。

四、结语

大数据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者应在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下,实现数字思维与人文思维的良好结合。通过对大数据合情、合理、合法地运用,科学精准地传播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政治理论和道德标准,促进大数据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结合。

猜你喜欢

教育者精准政治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二首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