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2-02-16梁珊刘莹英
梁珊 刘莹英
一、引言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深化产教融合,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该文件的出台,将产教融合从职业教育延伸到以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为重点的整个教育体系,上升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开发整体制度安排。
二、产教融合的概念及主要模式
1.产教融合的概念
百度百科中将产教融合定义为“职业院校将产业与教育相结合将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为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形成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产”表示产业、“教”表示教育,产教融合指高等院校根据市场需求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实现校企双方合作办学、协同育人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
产教融合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必要手段,是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途径。在教育教学中,市场需求是定海神针,高校围绕市场需求,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生产中接受实践教学,在教育教学中进行企业生产,生产与教育水乳交融,最终达到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
2.国外产教融合主要模式
(1)德国“双元制”模式
德国作为世界发达国家,“德国制造”以其精细的做工、优良的品质而享誉全球。德国教育界广为推崇的“双元制”,被誉为德国职业教育的秘密武器。“双元制教育”起源于该国学徒制,指的是整个培训过程由工厂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完成,企业中的实践和在职业学校中的理论教学密切结合。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指企业,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校企合作中更加以企业为导向,教学和培训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学生由企业指导的时间相当多,占总学习时长70%左右。该模式下企业培训和参与程度高,学校教育服务于企业培训,尤其突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有利于为社会输入专业性综合型人才。
(2)日本“产学官”模式
亚洲发达国家日本的产教融合模式被称为“产学官”模式。“产”指的是企业、“学”指的是高等院校及研究所、“官”指的是政府机构。产学官模式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功能,制定各项计划,并给予政策支持;企业和高校、研究所在高新技术及产品开发方面深度合作,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
(3)英国“三明治”模式
英国“三明治”模式。英国高等职业教育“三明治”模式最早起源于1903年英国桑德兰德技术学院。该校工程和船舶建筑系的学生第一阶段在校学习,第二阶段到企业去工作,第三阶段再返回学校继续学习,这种学校学习-企业实践-学校再学习的相互轮替的模式,类似于西方人餐桌食物“三明治”——两片面包夹一块肉,故名“三明治”模式。“三明治”模式能激发学生理论学习兴趣、锻炼实践能力、扩大知识面,有效地适应现今教育中产教融合的需求。
(4)欧美其他国家产教融合模式。
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合作教育”模式——通过大学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教育和实习计划,给企业和雇主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可以招募和留用大学生,并以此建立起一支由高度熟练和精通技术的大学生所组成的员工队伍。澳大利亚“行业主导”职业教育制度,行业积极参与到国家宏观政策的制定到学校具体教学的安排的全过程中,行业直接参与到职业教育过程之中,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工作标准和规范,都有行业的身影。
3.国内产教融合主要模式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产教融合走过了70 多年的探索之路。目前提及比较多的模式,主要有四种:产教融合研发模式、产教融合共建模式、产教融合项目牵引模式和人才培养与交流模式。
三、地方本科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办学定位不清晰,转型发展遇到瓶颈
根据教育部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共有本科院校1270 所,中央办普通高等学校118 所,地方办高等学校1147 所,占90.7%,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绝对主力。
高校普遍被认可的三大职能分别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对三大职能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一直以来都表现为层次分明而类型单一。根据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地方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应用型,但在实际办学过程中,不少地方院校办学定位不清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容易模仿研究型大学办学模式。部分院校虽然口号上喊出“立足应用型,做好转型发展”,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实施过程中,未能对接当地经济社会,服务区域经济能力较弱,转型发展遇到瓶颈。
2.产教融合模式单一,人才培养方案滞后行业发展
2014年至今,我国正在力行“产教融合、协同发展”的第三阶段,企业和地方高校在人才共育、校企联盟、成果转让、技术开发、资源共享等方面有了很多合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绝大多数地方高校产教融合的深度不深,广度不广,产教融合模式主要表现为人才培养与交流模式、较浅层次的产教融合共建模式——企业和学校的人才交流,大多数停留在共建实习基地、顶岗实习、订单班等较为初级的产教融合,无法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性强、实践性弱的问题。地方高校课程体系与知识体系,无法真正满足行业实战需求,无法做到知识链、人才链与岗位需求链的顺利衔接,人才培养方案滞后行业发展。
另外,极少数地方高校产教融合模式能够在校企研发、项目牵引模式方面有所建树,高校和地方经济、地方产业的研发深度、合作广度方面都有待提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老师、学生自身研发能力、实操能力还有待提升;另一方面,政府、高校、行业、企业未达成“人才共建、资源共享、利益共赢”的契合点,还存在从宏观战略、法规支持到微观政策、行动方案上的分歧,产教融合之路有待进一步完善。
3.课程体系未与时俱进,知识供给与岗位能力需求错位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首先要做的就是围绕地方产业链调整专业设置,集中力量办好地方(行业)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专业集群。专业设置上,对于失去市场需求的老旧专业,要敢于淘汰招生,同时紧贴地方产业、行业,对地方产业需求进行科学调研,邀请行业专家分析论证,专业设置要对接产业链。
很多地方高校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实践方式上,总体呈现偏理论,弱实操,忽视实践技能培养的问题。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课时量表面上达到教育厅的规定,实际授课过程中,理论有余,实践不足。在实践课程体系上,企业的优势不可言喻,企业实操作为校内偏理论课程体系的一种互补。学校需要在政策上给予开源引流,将企业的优质外聘技能人才、良好的资源环境与学校资源有效对接。
此外,顶岗实习作为最集中最长时间段的校外实操,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学生去之前充满期待,去之后发现顶岗实习演变成简单的“劳务输出”,学生实习过程中的“跟岗、上岗、轮岗”机制还有待完善,实习效果有待提升。
四、地方本科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1.明确办学定位,落实转型发展部署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明了以产教融合为引导的高校改革工作。由此可见,当前推动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深化产教融合已成为新形势下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与迫切任务。地方高校要以转型发展为契机,明确自身办学定位,做好转型提升、内涵发展、特色鲜明、开放办学的发展战略;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己任,落实转型发展部署,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加快建设一流应用型城市大学。
2.搭建校企融合平台,做好人才供给侧改革
2019年10月,中央发改委、教育部等六部门启动《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计划在5年内试点布局50 个左右产教融合型城市,在全国建设培育1 万家以上的产教融合型企业。产教融合的口号喊了十多年,从1.0 版本校企合作,到2.0 版本的产教融合,到3.0 版本的产教融合型城市。从口号到行动的落地,政府、高校、企业要积极投入共建校企融合平台的快车道上,建设校内产业学院,搭建校企融合平台,整合高校的师生资源和企业的真实环境资源,校企资源共享、人才共建、融会贯通、合作并进。条件允许的城市,可以将产教融合的成果进一步扩大,形成群聚效应,建成产教融合型城市。最终形成高校人才链和企业产业链的对接,完成人才供给侧改革。
3.优化教师团队,助力教师“双师双能”发展
地方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高校,很多都是近十几年新建的,建校时间短,积累沉淀少,很多专职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到高校就业,在应用型技术技能及企业实战经验方面相对欠缺。科研方面,容易效仿综合型部署高校,追求核心论文的发表;教研方面,理论偏重,实操不强,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不能与时俱进,不能完全对接企业岗位需求。虽然近些年,国家、学校一直鼓励“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发展,但是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地方政府、学校在政策上还没有完全放开,教师下企业的时长、工作量的核算、工资补贴,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教师挂职的态度不够端正,挂职的质量、效果、跟踪评估机制不够完善;挂职结束后的考核不够科学多元。
基于此,上到政府、学校要拿出真金实银的优惠政策,鼓励老师下企业学实操,并且做好监督管理和考核工作;下到老师自身,也要扭转传统思想,进企业,学会真枪实弹的真本领,帮助校内教师快速成长,培养出毕业即能上手的应用型复合人才,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与企业岗位需求能力匹配。
另外,政府也要积极给予企业好的减税政策;高校重金招纳企业的能工巧匠、技术大师进校指导教学、打通校企师资互助渠道。只有政策到位、机制健全、扭转思想、齐心协力,才能优化教师团队,助力教师“双师双能”的发展。
4.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地方本科高校要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做好行业调研,深入了解、全面落实应用型、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以岗位能力为目标,精准调研,结合行业专家意见,制定对接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以三教改革为契机,教学主体(教师),通过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教材),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教法),达到培养复合型、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本科人才。通过深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培养合格的企业人才,才能服务好地方经济发展。
五、结语
地方本科高校,经过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规模虽大,但质量有待加强。在产教融合建设的大背景下,地方高校要明确自身办学定位,做好转型发展过程中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做到人才链和岗位需求的对接,最终能够较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