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西寺庙型乡村发展路径思考
——以朗寨村为例

2022-02-16陈望刘丹覃事娅熊鹰孙福鑫

安徽建筑 2022年1期
关键词:九寨沟寺庙民宿

陈望,刘丹,覃事娅,熊鹰,孙福鑫

(长沙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6)

川西地区主要指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地形以高山坡地和峡谷为主,形成了丰富的聚落形态。作为四川省最主要的少数民族聚集区,这里“呈现以藏族为主,多民族大杂居,羌族等个别少数民族小聚居的状态,其中藏族人120万,占全区人口的70%”[1]。长久以来的多民族聚居,使川西地区形成了独特的地域人居环境,不管是村落选址和街巷组织,还是建筑布局,乃至建筑内部功能和建筑风貌,都带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2-3]。此外,川西地区曾经是吐蕃王朝控制区,在藏传佛教的影响下,形成了许多与寺庙相伴而生的村落。在川西传统村落的发展历程中,寺庙不仅是宗教活动中心和精神场所,还是所在地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并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产生了重大影响[4]。

1 寺庙在川西传统村落空间演化中的作用

8世纪末,随着吐蕃王朝占领川西地区,藏传佛教传入并快速发展。现存有苯波、宁玛、噶举、萨迦、格鲁五大派别的大量寺庙,如阿坝州苯波教觉囊派的母寺确尔基寺、藏区宁玛教派藏传佛教圣地与活动中心棒托寺、格鲁教川北总寺大藏寺和马尔康县境内最大的格鲁教寺院之一草登寺等[4]。研究者认为,作为根植于藏区民间的宗教场所,寺庙随着佛教信众的增加以及地位的提升,最终与王室政权结合,成为统摄全局的力量,并通过“寺院供养”“政教合一”“寺院教育”等机制,影响藏区空间形态[5]。

“寺院供养”源于佛教教义中的功德观念,是人们试图通过对佛陀的供养以获得无上福报,是一种自发地对神灵的敬信[6]。通过供养关系,在广袤的高原上形成一种特殊的聚居模式——宗教聚落。藏区许多村镇都是在这一过程中发展起来,在寺院供养制度下,村镇或因寺庙而兴,或因寺庙而盛,或因寺庙而定型[7]。而政教合一制度将藏区社会生活高度集聚在以寺庙为主要载体的宗教空间领域中,使寺庙成为村镇的核心,投射到空间上,表现为寺庙“居中”“制高”的极核特征[8]。在此背景下,寺院成为藏区最主要的教育机构,兼顾宗教教育和行政教育的双重职责。寺庙的整体布局和建筑形式,乃至村镇建设都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密宗思想的影响。例如密宗思想的“中心”观念,影响村镇的选址及中心的确立,是宗教文化在村镇空间的一种体现[5]。

2 单核向双核的转变:朗寨村发展路径研究

2.1 寺庙影响下的朗寨村单核发展

郎寨村是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漳扎镇下辖的行政村,距离九寨沟风景区约14km,距离九黄机场约75km,距九寨沟县城约56km。

图1 朗寨村区位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郎寨村有全县最大的苯波教寺院——达吉寺,藏名是“雍忠达乐基寺”。达吉寺始建于1539年,经历明、清朝到新中国,1995年该寺被九寨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达吉寺位于郎寨村落之中,民居建筑沿寺庙四周紧密布置。

图2 达吉寺与郎寨村的位置关系(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2 旅游业影响下的郎寨村双核发展

2.2.1 发展基础

2.2.1.1 达吉寺的宗教影响

从古到今,藏传佛教的根源雍仲苯波教文化一直流传于神奇的九寨地区,并与当地的传统习俗融为一体,出现了众多的大德高僧弘扬正法。达吉寺既是九寨沟最大的寺庙,也是路、水等条件最好之寺。达吉寺的建筑群规模庞大,是朗寨村及其周边地块的标志性建筑群落,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寺庙每年举行“良美丁钦”(正月初3至初5)、“麻芝”(3月十一至十五)、“勾夺”(9月二十至二十九)三次法会。众多的文物法器及宗教文化活动,使得达吉寺更加宏伟壮观,此举也给寺庙带来了一定的知名度声名远播。

2.2.1.2 九寨沟景区的兴起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翠湖、叠瀑、彩林、雪峰、藏情、蓝冰“六绝”著称于世。2000年以来,随着九寨沟景区声名鹊起,当地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郎寨村紧邻成都至九寨沟景区交通动脉301省道,距离景区仅12km路程,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可以很好地承接来往的客流。

2.2.2 “双核”格局雏形初现

长久以来,郎寨村主要围绕达吉寺发展,后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超市、饭店和小型度假酒店等商业建筑陆续增加,但达吉寺的“核心”位置还没有改变。直到2017年九寨鲁能希尔顿度假酒店建成,以寺庙为核心的“单核”布局,逐渐发展为以寺庙与旅游服务业为核心的“双核”空间布局。

图3 上:达吉寺宗教文化活动;中:九寨沟景区;下:九寨鲁能希尔顿度假酒店(图片来源:九寨沟县政府网站)

3 郎寨村发展路径与空间优化思考

3.1 现状问题

3.1.1 乡村特色不够鲜明

郎寨村功能结构单一,宗教文化特色不够凸显。村庄现状公共活动场地较少,除了用于进行宗教文化活动的寺前广场,达吉寺周边的空地没有形成系统的开敞空间。此外,郎寨村藏民聚居区用地混杂,村民居住环境较差,虽然自然景观环境优美,但没有进行规划引导,村庄缺乏明晰的标识,同时也缺少相应的配套设施,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

3.1.2 旅游产业集聚效应还有待加强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旅游业发展起来后,在旅游活动频繁的交通沿线以及沟口附近的漳扎镇九环线沿线自发集聚了部分以餐饮、住宿服务、旅游运输业为主的旅游产业。随着区域条件的改善、旅游需求的增长,民间投资者开始进入九寨沟旅游的宾馆、餐饮、运输等行业,促进了包括郎寨村在内的漳扎镇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各类商业服务设施已颇具规模。但是,目前该地区旅游企业的集聚还只是空间上的集中布局,各行业部门间信息交流渠道没有建立、互相合作少,企业之间基本上没有建立起太强的产业关联和分工协作关系,各产业部门处于地理空间上的集中、产业关联上的离散状态,企业集聚效应还没有真正充分发挥出来[9]。

3.2 单核向双核的转变:朗寨村发展路径思考

3.2.1 千年藏香——打造达吉寺文化名片

充分挖掘达吉寺的文化底蕴和宗教特色,依托达吉寺丰富的宗教文化活动,带动周边地块的发展。一方面,疏通道路网络、完善公共空间体系,为宗教文化活动及衍生的其他娱乐休闲活动提供场所;另一方面,结合步行系统和卓玛藏家等餐饮网红店打造商业街,提供餐饮购物等配套服务,使游客们通过达吉寺的访奇之旅,体验到千年藏香的文化魅力。

3.2.2 天赐准康——丰富郎寨旅游服务产业

依托达吉寺的人文景观和郎寨的自然景观,营造郎寨特色民宿,打造新兴旅游品牌,传承地域化的营建智慧。

①依托九寨沟景区和鲁能圣地希尔顿酒店、卡格酒店等高端酒店所带来的客流,走特色民宿的差异化发展道路,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

②通过景色宜人的林荫道连接郎寨民宿群与北端道路入口处的接待中心,使东来的游客独辟蹊径开展探幽之旅,探访山林间的“天赐准康”。

③引入“建筑师+当地居民的建造合作社”的运作机制。首先,通过引入多位建筑师参与建造,激发设计灵感,避免民宿建设的同质化;其次,建筑师与居民深度合作,使居民意愿能够得到充分的尊重,也能使当地的营建智慧得到传承和优化;第三,通过将“建筑师+当地居民的建造合作社”这一活动进行良好的宣传和策划,可以成为品牌宣传的文化活动,具有良好的广告效应,也可以成为郎寨发展史中的全民记忆。

3.3 郎寨村公共空间优化探索

3.3.1 达吉寺地块

①利用达吉寺的宗教文化资源,将周边民居开发成集休闲、文化、娱乐、餐饮于一体的步行街区。

②在尊重原有街巷格局及尺度的基础上,梳理街巷网络,提高可达性,使游客身在街巷中可观、可游、可赏。

③优化公共空间结构,联通寺前广场和多个街角广场,便于人群集散。

3.3.2 郎寨民宿地块

郎寨民宿地块的更新改造主要包括道路梳理、民居改造、院落更新、活动策划四个方面。

①道路梳理:郎寨民宿地块偏离省道301,不利于人流的引入。通过林荫道将游客中心和民宿地块联系起来,使游客体会曲径探幽的乐趣。

②民居改造:对原有藏民民居进行修缮与改造。在满足原有居住需求的基础上,增加民宿功能,实现与鲁能希尔顿等高端酒店的差异化发展。

图5 上:达吉寺地块路网梳理及空间营造;下:达吉寺地块步行街区意向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③院落更新:在充分尊重当地居民意愿与需求的基础上,对现有院落进行梳理,营造多样化的活动空间。

④活动策划

a.“建筑师+当地居民的建造合作社”活动策划。以“建筑师+当地居民的建造合作社”为主题,促进建筑师等专业人士与当地藏民的深度合作,强化藏民在民宿改造与设计中的全过程参与;以建造合作社为运作机制,促进民宿改造、公共空间体系的完善和藏传工坊的开发,最大化保障藏民权益、传承当地传统建筑的营造智慧、展现藏族特色与文化。

b.藏传工坊以及工艺品体验策划。以当地手工艺品、服饰和藏药等特色产品为主的藏传工坊,可以提升游客的特色体验,促进经济发展。通过推动当地藏传工坊从民用小工坊向集中式工坊、综合式工坊转变,有助于形成规模化产业。

4 结语

川西地区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受藏传佛教影响,传统村落形态多为村庙结合布局。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寺庙型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由“单核”向“双核”转变。如何保留和发扬原有的宗教文化特色,同时顺应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契机,是寺庙型乡村发展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以朗寨村为例,从宗教文化承继与旅游产业发展的角度,探讨寺庙型乡村的发展路径,以期为川西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猜你喜欢

九寨沟寺庙民宿
孪生院子民宿
东胡林民宿
不断重建的寺庙
不断重建的寺庙
己亥秋日九寨沟采风得句
赴九寨沟道上(外四首)
题九寨沟(外五首)
震后九寨沟纵览(外四首)
你是民宿达人吗
武侠小说中的寺庙场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