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发展研究
——以陕西省为例
2022-02-16贾宁
贾 宁
(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引言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经济得到了发展,农民实现了增收,农村特色产业得到了发展,充分发挥农村资源优势,使城市和农村之间融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惠农政策不断落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保障了村民住房安全,改善了居住环境,通过发展集体经济,实现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但是目前农民只重视收入的增加,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再加上农村长居人口数量不断减少,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忽视了环境治理,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虽然有些地方建立了美丽乡村,开展乡村旅游,但是缺乏地区特色,造成乡村旅游同质化,游客前期多,后来游客越来越少,最终导致项目无法继续发展,前期投入无法收回,对环境的影响又不可逆。因此实施产业兴旺的同时,构建生态宜居的农村环境,实现产业绿色化发展,产业与生态环境共同发展,也是实施乡村战略的最终目标。
1 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
产业发展的同时应该重视生态化的发展,通过生态环境的改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化发展主要有2条途径,即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是指通过技术的创新,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革,在产业发展的同时,带动生态环境的改善,将产业发展融入生态环境建设,遵循生态规律,减少产业资源的能耗,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构建不断循环的经济生态圈,形成一种新的生产模式。具体针对企业而言,需要利用新的技术提高资源利用,减少碳排放,不同产业不同企业之间,相互合作,互为上下游产业链,构建生态型的产业链。
生态产业化是指直接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不能照搬照抄,应该利用现有的生态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提高生态产品附加值,实现生态资源产业化,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重视生态建设,形成生态发展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产业生态化强调的是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需要对现有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革,实现现有产业绿色化发展,减少产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生态化产业强调以生态资源为产业发展的基础,利用资源优势,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虽然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区别,但都是以产业和生态建设同时发展为目标,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以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为主题的生态经济体系”,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对于解决经济和环境之间的矛盾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
2 乡村振兴战略下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的必要性
2.1 产业与生态融合发展的需要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经济既要快速发展,又要保证生态环境,构建生态宜居环境,吸引更具的农村居民回乡居住就业,但是目前我国农村产业发展采取的主要是粗放型的传统模式,再加上小农经济,产业创新不足,原有的产业生态化不足。而生态产业化的发展中生态产品的附加值较低,生态产品的季节性比较强,农民不能完全依靠生态产品实现增收。因此,通过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发展,实现产业与生态之间融合,降低产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增加生态化产品的经济效益。
2.2 产业融合发展的需要
乡村振兴中主要是发展第一产业,但由于第一产业主要依靠的是自然环境,农业收入较低,年轻人不愿留在农村,纷纷外出打工,农村主要是留守儿童和老人,造成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较低,未能形成规模化发展,而且对环境的影响较大。很多地区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但是乡村旅游之间存在同质化,相互模仿,没有特色,造成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不足。如,陕西省乡村旅游主要模仿袁家村模式,造成旅游吸引力不强,后劲不足,最后只能关闭;白鹿原民俗文化村、礼泉的东黄小镇,都是在模仿袁家村模式,旅客体验性不足,最后只能关闭,造成前期投资无法收回,景区的建设和拆除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一定影响。因此,通过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有针对性发展生态产业,不能只重视当前利益,应该通过三产发展,形成产业之间的两两融合或者三产融合,不盲目照搬照抄,形成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
2.3 地区之间融合发展的需要
按照十九大报告发展规划,应该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乡村振兴中,地区之间应该协调发展,发挥区位优势,不同区域之间协调融合发展。如,关于陕西省发展规划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和《陕西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为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陕西将构建“一群两屏三轴四区五带”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按照不同区域的优势,形成不同的发展方向,强调不同区域之间的协同合作,互为产业支持,缩小南北方差距,解决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通过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将技术创新应用于产业发展,形成秦巴山区和黄土高原生态保护屏障;通过生态产业化,不同地区之间利用现有的生态资源,加强产业发展,互利共赢,形成产业与生态共同发展的格局。
图1 陕西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3 乡村振兴战略下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发展对策
乡村振兴战略下产业生态化发展与生态产业化发展应该将产业与生态化发展结合起来,形成产业良性发展体系,减少城镇化建设中对环境的影响,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以创新为核心,具备地方特色的产业发展新模式。
3.1 政府主导,构建产业与生态发展的指标体系
产业与生态的和谐发展,不能只是单纯依靠社会公众,首先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完善生态保护的相关法律,构建奖惩机制。同时在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下,由政府主导构建产业与生态发展的指标体系,政府统一统筹,并发挥社会公众力量进行监督考核。政府构建监督平台,社会公众和政府共同进行监管。
产业与生态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分为2个方面,产业发展主要通过经济指标进行考核,包括产业的投入与产出水平、经济附加值等;生态发展主要包括资源利用水平、环境保护水平等指标,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框架,尤其制定科学的生态保护补偿和损害赔偿制度。对一个产业发展的考核,应该把2个指标体系结合起来进行考核,既要考察产业的发展水平,又要考察产业对生态的影响状况。
3.2 产业融合发展,跨区域协调发展
产业与生态化同时发展,需要实现产业发展循环,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并对环境进行保护,可以通过产业融合发展,不同区域之间产业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产业融合发展具体做法,一二三产业之间联动发展,乡村振兴中以第一产业发展为主,利用原有的生态条件和条件,发展农业生态产品,同时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创造更多的特色农副产品,同时通过互联网手段,发展第三产业,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在现有的产业发展条件下,拓宽产业链,实现一二产业、一三产业或者三产的融合。如,陕西省柞水县的木耳产业,可以利用电商渠道进行销售,同时可以发展体验式乡村旅游,游客可以直接体验木耳采摘活动,实现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的融合。
由政府进行主导,打破行政区域划分的局限,促进不同区域之间要素的自由流动,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调整区域之间的产业结构,同时利用教育资源优势构建产业创新发展平台,促进政府、企业、高校之间的合作。如,陕西省西安市有很多的高校,可以利用高校的科研优势,科研和产业发展进行合作,引导高校课题研究解决产业发展的实际问题,或者可以将科研实验建在产业发展基地,通过实地试验,创造更多产业发展附加产品。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销售问题,缺乏大量订单式销售,因此可以利用不同区域的产业进行合作,互相进行产品的销售,互为上下游产业链。如,在发展乡村旅游业的过程中,不能同时发展相同模式的旅游产业,不能照搬已成熟的乡村旅游品牌,可以发展有地区特色的乡村旅游,或利用现有的乡村旅游品牌,相互之间进行合作。陕西省的乡村旅游主要是以民俗体验式旅游方式为主,民俗村同时包括饮食体验,饮食需要更多的农产品,因此周边区域可以为民俗村提供农产品,签订长期合作订单,利用民俗村的品牌,促进农产品的销售,形成不同地区产业之间的合作。
3.3 构建产业绿色化发展理念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兴旺,构建现代化的农村特色产业体系,农村特色产业的重点在于绿色产业的发展,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应贯穿绿色化发展理念。
3.3.1 生产过程绿色化
乡村振兴农业特色产业绿色化发展,首先从生产环节入手。农业生产主要包括种植业、养殖业,种植业生产过程应该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将种植业和养殖业进行结合,养殖业的畜禽粪便可以作为种植业的肥料使用。除此之外,可以创新生产技术,改变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绿色化,但是在生产过程中,应该因地制宜,利用不同地区的特色,构建适应本地区的特色产业。
3.3.2 现代产业基地绿色化
农业绿色化发展需要结合生态环境,建立现代产业生态园,进行全区域内统筹规划,或者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合作,减少产业发展对资源的消耗,同时降低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园区,鼓励农民加入园区,农村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加入,不局限于土地,进城务工的农民也可以加入农产品的销售环节,改变传统的小农经济对环境的影响。
3.3.3 产品品牌和销售实现绿色化
按照绿色化发展理念生产的产品成本较高,产品价格定价自然较高,但是消费者无法从产品本身进行区分,因此产品品牌建设非常重要。利用农产品的区位优势,建设特色产业农产品品牌,在品牌建设中,严格执行品牌标准,构建统一的标准体系,建立可追溯的绿色循环生产体系,保证产品质量。在产品销售环节,主要采取直销的模式,减少中间环节的投入,搭建产品生产和销售直接对接的平台,实现产品销售的绿色化。
乡村振兴战略下,产业发展的同时需要重视生态环境,主要可以通过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解决产业和生态环境同时发展的问题,在政府的主导下,对现有的农村特色产业通过技术革新实现生态化,同时淘汰一些污染环境较大的产业,利用区位优势和资源自然优势,加强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和不同区域之间协调发展,实现产业绿色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