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儿童活动的西安长胜街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探析

2022-02-16史钺豪孟瑾

农业与技术 2022年2期
关键词:街巷放学街道

史钺豪 孟瑾

(天津城建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天津 300384)

根据《礼记》记载,“公”的中文含义为“公共、共同”,与“私”相对。秦代初期,“公私”开始有了抽象意义,并具有价值判断的道德含义。由于城市公共活动空间逐渐演变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因社会发展长期演变从而自然形成的,还是由特定人为规划建造的,其空间形态和整体布局在城市整体环境中都具有较为核心的地位,所以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客观的、实体的、能够容纳人及其活动的物质空间属性是其最为基本的功能。

1 西安长胜街概述

长胜街地段内街巷结构完整,街巷尺度基本维持清末民国时期特征,保留有大量传统院落和传统建筑。长胜街地段以居住性质为主,沿街服务型商业发达[3]。街巷式组织即居住生活围绕街巷进行。虽然位于市中心,但长胜街内日常公共配套设施严重不足,居民所享受到的基础设施的公共空间品质与中等阶层居民相比较差,只在街道北侧有一处供住宅区使用的健身区,公共设施严重匮乏。

由于长胜街片区建成年代较早,基础设施更新不及时,建筑密度极高,周边多样化的业态导致了公共空间严重不足的问题。这种情况对于小学生必要的基础设施用地难以保证,城市化过程中公共空间的质量不被重视,特别是对于小学生人群重要的亲子环境的营造极为少见等。本文通过调研小学生人群活动空间及活动方式研究其与长胜街整体传统街道公共空间之间的关系与矛盾,以小学生的视角理解传统街巷中的公共空间,从小学生人群的需求角度出发,提出利于长胜街小学生活动发展的合理规划设计策略,提升城市传统街巷空间儿童友好性。

2 长胜街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

长胜街内人群分布主要有外地游客、本地居民及固定商户,小学生人群在此区域主要为本地居民或商户的子女,大多在附近的碑林区雁塔路小学就读。现有的场地条件已无法满足孩童、摊贩主、社区居民的现实需求。从小学生人群的角度出发,其从校园到场地内部停留最后回家的过程中首先考虑其路线的安全性,其次要考虑其游戏需要,同时场地内部将兼具课外教育学习等功能。以小学生日常通勤时间为主要调查研究时间,观察记录了小学生通勤时间在长胜街街道内的活动路径、活动内容、活动分布及其与时间的关系。具体调查方法分别采用了实地拍摄考察法、跟踪采访和随机调研法,并且现场实时观察、拍摄、记录调研区域从早到晚小学生的活动情况。通过前期调研发现,小学生是活动路径覆盖面积最广的一类人群,年龄分布区间在7~12岁。

2.1 活动路径混乱

调研发现,小学生驻足玩耍次数最多的地点分别有庭院、屋檐、大树下、空地。在调研过程中跟踪采访了3名小学生,主要对其放学回家路径和驻点进行调研和总结。调研对象1号,放学后解开一辆共享单车在李家村路逗留玩耍;调查对象2号,放学后先在健身器处玩耍,后回到街道内家中;调研对象3号,在放学后先与同学绕道至明胜路商业区逗留,然后返回长胜街街道内。以上调研情况初步表明,小学生喜欢灰空间,尤其是墙体或地面有“凹凸”变化的灰空间;小学生不会在乎回家路的远近程度,甚至可以绕路,更注重路上的趣味性。

2.2 活动时间集中

小学生在长胜街街道内的日常活动内容在时间上有一定的规律性。通过观察发现,小学生在集中一段时间内大量出现并活动于长胜街街道内,主要时间分布在8∶00,17∶00—18∶00,且在上学日内的活动人数明显少于节假日,活动时间也大大缩短。

2.3 活动空间复杂

2.3.1 街巷边界空间被侵蚀

边界空间主要指长胜街街道两侧界面空间,此类空间一般由长胜街两侧商铺前空间或林下空间组成,在街道内分布较为分散,空间类型为半开敞空间或覆盖空间。由于此类空间符合小学生活动生理及心理需求,在横向及竖向上有“凹凸感”,即横向上空间的进深变化和竖向上的高差变化。同时,一些覆盖空间可以给小学生活动提供安全感,所以小学生一般在此类空间中活动。而长胜街内由于建筑年代较久,街道也比较窄,所以边界空间不断被侵蚀,如图1。

2.3.2 体育器械空间有隐患

这一空间位于长胜街北侧,是长胜街内一处集中的公共活动健身区域,面积约为150m2,空间宽敞。该空间在使用时段的特征为17∶00—20∶00集中出现小学生在此区域活动。由于此空间有大量公共健身器材如双杠、高低杠、乒乓球台等,同时此区域内有观赏性种植池,通过观察发现,小学生在此区域的活动基本表现为钻、跳、跑、挖土、玩花草等,见图2。加之其他行人对体育器械的使用,造成了空间杂乱,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

2.3.3 院落空间杂乱

长胜街街道两侧分散分布着小型老旧的传统庭院空间,此类空间也是小学生在通勤路径中最爱光顾的空间。狭窄的院落空间有利于儿童游戏中躲藏和玩耍。但此类院落空间由于大部分人群为租房客和外地商人,流动性过大,人群混杂,实质上有安全隐患,不利于小学生驻留和游戏。

图1 街巷边界空间

图2 体育器械空间

通过总结3类活动空间发现,长胜街街道中小学生活动空间存在以下问题。

在行人安全性方面,高峰时段和关键位置所带来的人流车流加大,这造成了交通事故发生概率的增加。长胜街由于靠近城市中心,步行游客和附近居民、非机动车都有着较大数量,由于现状路网难以梳理导致交通集中且混乱,甚至不分流。所以小学生很容易与危险的车辆接触导致面临交通危险[5],如图3。

在交通可达性方面,由于开敞区域老旧且疏于管理,这直接导致不适宜活动的灰色地带区域增加。根据调查,大多数情况下小学生均为结伴玩耍,可在长胜街街道内这种区域并不能得到保证。

使用功能性方面,长胜街街道内普遍空间单调或阻碍物较多,小学生可进行的活动种类较少。因此,如果只是依靠一些特有的景观因素或景观小品,如沙堆、坡道、台阶、水泥台等,这些要素很难集中到一个位置,儿童很容易乏味,更难以激发成年人陪伴儿童玩耍的兴趣,如图4。

空间使用性方面,由于缺乏绿地空间且业态复杂多样直接导致卫生条件差,而建筑密度过高使得良好的通风光照等物理环境也变得奢侈[6]。多数小学生在访谈时表示,父母会在周末带其去一些室内的大型游戏场所,那里开敞明亮干净的环境会让其玩得非常开心。

图3 小学门口照片

图4 放学路上障碍物较多

基于以上4点分析,在长胜街街道中,安全的、有质量的、有趣的小学生活动场地极为欠缺,主要原因在于空间单一、功能僵化、设施单调、缺乏自主性,这往往是在和城市各种权属空间妥协之后的结果,所以针对于如长胜街等传统街巷中的小学生人群,为其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活动空间,应将其根本需求纳入规划设计中。

3 长胜街儿童活动空间设计策略

对小学周边老旧街道的景观空间改进应该首先考虑能够满足区域内儿童对空间的使用需求,兼顾多样性需求的同时也要把握好内心期望需求。针对不同类型的活动空间进行针对性改造。长胜街街道中儿童活动空间的根本问题是公共空间的缺乏,因此建议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注重对公共空间的营造,为儿童提供安全且充足的户外活动空间。并在空间活动模式上引入创新改造策略,通过改善儿童活动空间激发城市传统街道空间活力[7]。

3.1 微图书馆引入

通过儿童将阅读行为从图书馆带到街巷,使图书馆为城市中心街巷空间植入流动微图书馆,将阅读带入长胜街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阅读活动以小学生为引子,引入城市传统街巷空间,通过设计使小学生与阅读空间更易发生关系,培养阅读习惯,使阅读成为儿童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以文化为媒介,在街道社区中形成读书角,在提供聚会与休憩功能的同时丰富长胜街街道居民的文化生活,最终形成文化社区的营造活动。

3.2 色彩引入

通过在长胜街小学生聚集的区域以培养小学生户外空间兴趣为出发点,将色彩引入长胜街街道,改善其传统老旧街道的灰色系沉闷风格,从临街商铺、招牌、铺装、墙绘等方面入手,如彩绘井盖、墙绘、粉笔画能够丰富小学生课余活动种类,让小学生童年充满色彩而不是拥挤与单调,让小学生能够记住童趣,从而丰富长胜街居民文化生活。

3.3 削减障碍元素

通过对长胜街儿童放学后的行为观察,小学生在放学路上依然精力充沛,喜欢跑跳打闹,路上的临时座椅、花草植坛、围挡石球以及年代较早的一些电线杆都对儿童活动造成不同程度的阻碍,并形成较大的安全隐患。如调研发现放学路上木制座椅宽度并不实用,且仅隔1.2m,这不仅侵蚀了行人活动空间,还缺乏实用性。应削减座椅数量和宽度,增加空间使用率。

3.4 植物引入

在儿童放学路径的凹凸空间中引入植物种植,在儿童聚集的地方引入绿植停车装置,形成一定围合空间;在回家街道路径中,引入绿植休闲空间,以培养小学生种植兴趣为出发点,老年人可来此将盆栽花卉分享展示,儿童也可以养成爱护花草的习惯,在满足孩童游戏需求的同时服务于基地中的多种人群,从而达到一定的植物教育意义;在回家后巷空间中,引入特色小夜灯,与绿化种植相结合,创造儿童间交流的机会,同时为儿童带来童趣。

4 结语

本文对西安长胜街街道内现有儿童校外活动空间进行详细调研和分析后发现,在城市发展中进行景观设计时,没有任何环节用来平衡明确儿童权益,现有的绝大多数活动空间环境质量较差,很难让儿童进行多样的活动[8]。儿童本在城市化进程中扮演着最天真烂漫值得保护的角色,因此希望可以通过更新设计策略,使地段内小学生在回家路上有场地供其游乐玩耍并充满乐趣与童真。

猜你喜欢

街巷放学街道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热闹的街道
放学
雨中的街巷
热闹的街道
放学歌
街道等
老城区街巷整治后评价工作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