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书先生的表情
2022-02-16曹伟明
曹伟明
评弹说书,源自唐代的“讲史”与宋代的“平话”。唐宋时期,古代上海青龙镇的瓦市伎艺中,便有“弹唱姻缘”这门艺术。评弹包括评话和弹词,评话是只说不唱,又称大书;弹词有说有唱,又叫小书。明末清初,尤其是清代以后,评弹说书盛行于江南各地。据《吴县志》记载,乾隆南巡时,曾在苏州沧浪亭听评弹艺人王周士演唱说书,落书后,乾隆心情愉悦,龙颜大展,赐王周士“七品冠带,温旨优渥,随驾回京”。后来,王周士托病返苏,挂起了“御前弹唱”的牌匾,身价倍增。王周士曾说,说书人“以弦歌余绪,本着劝忠教孝之旨,出之以诙谐,用以惕世俗之听闻,并借此以谋衣食焉”。由此可见,说书的目的是劝教忠孝,谋求衣食。说书先生以此为生计,成为一种职业。
说书先生是江南茶馆的标配。当年,我在任文化馆馆长时,青浦朱家角文化分馆有个城隍庙书场,评弹名家和“响档”都会来此献艺。每逢著名的说书先生进驻时,我总要礼节性地去慰问关心一下。于是,便有了与说书先生的文化情缘。
说书先生的形象,一般是身着长衫,两排对襟的纽扣,高高的领子,白色的内衣衬衫很是显眼。头发后梳,纹丝不乱,根根服帖。说书时,前面放着一张条桌,桌上遮着一块江南特有的蓝印花布,盖没了整个条桌。开场前,说书先生坐在条桌后面的太师椅上,神定气闲,胸有成竹。书场的条桌上整齐地摆放着:折扇、紫砂壶和惊堂木。
当书场人声鼎沸,纸烟卷味道袅袅升腾,茶水气氤氲时,说书先生在惊堂木的“啪”声中开了腔。说书先生在正式说书之前,往往会搭上一段与当地的风土人情相关的“插边花”新闻小故事,以期活跃气氛,拉近与听客的距离。因为,说书先生的艺术感染力和人气吸引力,便是说书先生的口碑和追求。
江南的茶馆,一般坐落于小镇最繁华的地方,青石板磨得滑溜溜的街面上,开着二至三开间的门面,配有烧水的老虎灶,盛水的七石缸,长长的铜铫子。一只只油光黑乎的八仙桌,摆满了紫砂壶。茶馆里热气腾腾湿漉漉,弥漫着浓浓的茶香。它是江南人们消闲的胜地,传播市井文化的场所。
朱家角古镇是苏浙沪两省一市的交通枢纽,太湖、淀山湖的黄金水道漕港河穿镇而过。镇内河港纵横交错,沿河而筑的九条长街奔腾而起,千栋明清建筑依水而立。三十六座古桥风韵不减,烟火万家,商业繁盛。水木清华,文儒辈出。上海最早的“南京路”——北大街,洋溢着浓郁的工商气息。古有诗云:“鱼米庄行闹六时,南桥人避小巡司。两泾(朱泾、枫泾)不及朱街阁(朱家角),看尽图经总未知。”自古以来,朱家角不仅是个经济码头,更是一个说书码头。
朱家角的书场,大多是茶馆书场。早晨喝茶,下午晚上说书。书场正面设有书台,台下为听众席,在听众席的前方,靠近书台处设有方桌的“状元台”,专供资深的老听客在此听书,他们经常对说书先生评头论足,是“扳错头”的“艺术评论家”。听书人购买的书票是用竹爿做的筹子。书场里常有小贩提篮,叫卖香烟火柴,五香豆花生果、小鱼干虾米干等小吃和商品。說书演出中间还有“堂倌”绞了热毛巾在场子里抛来抛去,专供听客们享用。
小舟悠悠,说书先生栉风沐雨,颠沛流离。当年,在江南要成为“响档”的说书先生,必须在朱家角书场“立牢”,不能“漂脱”。尤其是一个古镇有两三个著名的书场,互相争夺听众,那真是要凭说书人的本事。据说,在朱家角的“书码头”立牢了,便是拿到进驻上海书场的入场券了。通俗地说,朱家角便是说书人大考的场所,能否得到听客的认可,至关重要。
说书先生嘴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精巧的故事情节、优美动听的音乐唱腔、独具风采的曲艺表演,全凭他纯熟流畅的艺术功力、说书语言的雅俗共赏创造出来的。“其雅处近诗,俚处似谚”,具有通俗性、趣味性和审美性。说书先生具备那高超的书艺、丰富的书目,广采博取,书路广阔,洋溢着书卷气,就像当下的“百家讲坛”“抖音”“B站”那般,圈粉无数。然而,说书先生不仅是为了吸引“流量”,而是通过艺术让人感受到浩然的“正能量”。因为,茶馆书场,是古镇人的社会大学,一代又一代痴迷相伴,它是汲取人生养分的供给站。
寓教于乐的说书先生,集生旦净末丑于一身,精通说噱逗唱等各种艺术手段。说书先生爱憎分明,扬善除恶。他说到高兴处,折扇打开,洋洋自得地摇将起来;说到悲愤处,将折扇瞬间合拢,然后拇指、中指按住惊堂木左右两边,食指搭在中央,用力拾起,再干净利落地“啪”的一声,宣泄出喜怒哀乐的情绪。而每当说到“关节”时刻,他会欲擒故纵,手捧紫砂壶,慢悠悠地吸一口浓茶,润一下喉咙,卖一下关子,“且听下回分解”,就像人生的转折点,戛然而止,让听众心里痒得很,吊足了胃口。像《三国》《水浒》《七侠五义》等长篇经典评话,说书先生可以说上两三个月,听客则像滚雪球般不断壮大,甚至拥有不少听“戤壁书”的听众。
“一身青袍说南北,云遮月里听风雷。侠义情仇多少事,再无先生解下回。”如今,在到处都是咖啡馆、面包房的城镇,不少能够说书、古色古香的茶馆已经没落,甚至绝迹,让我不免有些怀旧而伤感。我不会忘记当年茶馆里冒着水蒸气的铜铫子,以及敬业的说书先生与老茶客们聆听评话时那丰富多彩的表情。
因为,说书先生的表情,是茶馆书场的表情,也是江南文化的表情,这是应该传承的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