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妨给“垃圾分类”一点甜头

2022-02-16章连新

老友 2022年1期
关键词:垃圾分类垃圾桶激励机制

章连新

据媒体报道,2020年1月26日,在西安的一个集市,现场分布了18个垃圾桶,人们在垃圾桶前排起了长队,“蛋菜夹馍包装纸”“回坊炒凉粉包装盒”“没有吃完的”“擦过的纸巾”……选项分得很细,如果投进了正确的垃圾桶,可以得到一张新年许愿卡。这种扔对垃圾可以得到小小奖励的做法,吸引了众多的市民参与。无独有偶,江西很多地方也制定出台了垃圾分类的激励举措,有的还设立了“垃圾兑换银行”。在萍乡市武功山风景区,一袋分类垃圾可换取景区吉祥物,游客还可以把捡到的垃圾带来“存放”,“银行”则以付“利息”的方式进行奖励。自“垃圾兑换银行”开办以来,该景区随处乱丢的垃圾大大减少了。

长期以来,全国各地着力开展对生活垃圾分类的处置工作,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对垃圾分类的宣传力度,可以说,垃圾分类做到了家喻户晓;一些地方还适时出台了垃圾分类地方性法规和惩处措施,对拒不配合垃圾分类工作的个人或单位进行必要的处罚。一段时间以来,各地的垃圾分类也着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垃圾分类涉及因素众多,政府虽然制定了一些刚性的约束机制,但有一些人、一些单位在处理垃圾的方式上仍然停留在“一袋袋”“一把丢”的阶段,对可回收物、不可回收物及有害物的区别视而不见。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人认为垃圾分类是件“麻烦事”“分外事”,“垃圾围城”是政府要解决的事,与己无关;有人认为“吃饭十分钟,分类半小时”,费时费力不说,又得不到什么好处;还有人因看到垃圾清运部门在收集、装运垃圾的过程中仍然是“一锅烩”的做法,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对垃圾分类的热情,也就失去了信心而随大流了……然而,笔者以为,缺乏对垃圾分类的激励机制,也是导致人们对垃圾分类出现“虎头蛇尾”“三分钟热度”的原因之一。其实,政策强制只能起到一时的作用,垃圾分类既要有刚性的管理制度,也要有配套的激励机制,如从“以惩为主”过渡到“奖惩结合”,不仅可以引导人们摒弃乱扔垃圾的陋习,还可以促使大家逐步养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正强化”,说的是如果实施某种行为可以得到赞赏或鼓励,以后从事这种行为的概率和次数就会增加。对于一些在土壤中难以降解的物品(如酒瓶、玻璃杯、灯泡、镜子等各種玻璃制品,陶瓷及塑料制品等)及对土壤会造成污染的有害物品(如废旧电池、过期药品、化学制剂、电子类物品等及含有水银的血压计、温度计、体温计等)的处置,不妨参照西安、萍乡等地的做法,制定一套细致的变废为宝、利民惠民的激励机制,对这部分垃圾进行有偿回收,让人们在垃圾分类的实践中尝到甜头、得到好处。这种既能促使人人成为垃圾分类的践行者,又能使垃圾分类落地生根、开出文明花、结出环保果的做法,何乐而不为?

猜你喜欢

垃圾分类垃圾桶激励机制
浅谈学校管理中的激励机制
垃圾桶等
飞进垃圾桶
垃圾桶的华丽“变身”
小学校本课程《垃圾分类》智慧教育案例研究
浅析我国农村垃圾处理难题
日本城市垃圾分类的做法
高校环境教育非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激励机制及其实施效果研究
温州日报报业集团:以激励为支点撬动转型发展创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