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始皇兵马俑:地下帝国的众生悲喜

2022-02-16王长春

科学之友 2022年2期
关键词:活人彩绘兵马俑

王长春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负责皇室工程营建的机构宫司空接到一旨命令,要抽调一批技艺精湛的工匠去参与一项新产品的研发。陶工臧极有可能被选中参与其中,他曾为皇室制作砖瓦,作品就覆盖在皇家宫殿的屋顶。此外,全国各地的制陶精英也被征召,包括来自今陕西大荔和山西夏县等地的人员,共同组成了一个顶尖的研发团队。

之所以如此大范围地征召能工巧匠,是因为他们将要开发的新产品不是服务于小官小吏,亦非普通贵族,而是刚刚一统天下,自认为功过三皇、德高五帝的秦始皇。这种新产品也不是凡世俗物,而是准备在秦始皇死后和他一起进入地下世界的“人”。

用活人殉葬,是古老的陋习,在商朝相当普遍。统治者们要在地下世界同样拥有生前的一切,即“事死如事生”,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剧变,百家争鸣,活人殉葬受到猛烈抨击。于是,权贵们开始用木或陶等材质雕塑成人像,代替活人殉葬,即“俑”。俑的体型往往远小于真人,并且制作简单。

即便如此,人俑在孔子的眼中,依然是活人殉葬的余孽。而晚于孔子200年的秦始皇,显然毫不在意孔子的看法,而且他还要对俑进行一次史无前例的升级,即按照真人形象制作大型俑。很显然大型俑的制造难度增大了,包括陶工臧在内的研发团队,不知经历了多少次试制,才找到了方法。

他们选取骊山北麓的黃土作为泥料,并掺入少量砂粒增强硬度,制成泥坯,然后采用泥条盘筑、捏塑、模制等方法,自下而上制作陶俑初胎。初胎完成后,再用刮削、刻划、堆贴等方法进行细节雕刻,修整头发、眉毛、胡须、眼睛、衣纹等部位,甚至连鞋底的细节都不放过。

初胎制好后放入窑中烧制,经历约1 000 ℃的高温洗礼,泥人“成长”为陶人。大型俑身躯更加硬朗,形象也已接近真人,但臧等人感觉仅做出外形还不够,似乎还缺少点什么。于是,他们从漆树中取得生漆,从各种矿物中获得红、蓝、绿、黄等颜色,还通过人工冶炼的方式合成了紫色。众多颜色的获得令俑的形象得以全面升级,如同真人一般“活了起来”,一个写实风的真人俑诞生了。

我们不难想象,当人们第一次见到它们时,是何等震撼与欣喜。而秦始皇的野心,不仅仅是制造出一件真人俑,他要用这种技术无限复制,从而造出一支和他引以为傲的秦军一样庞大的地下军团。上到一方将领,下至普通士兵,包括步兵、骑兵、车兵等诸多兵种,都被一一塑造出来,数量竟多达8 000件,他们千人千面、各不相同。

1974年,西安临潼县(今临潼区)西杨村的农民打井时,偶然发现了破碎的陶人身躯,不明所以的村民以为是神灵现身,并对它顶礼膜拜,祈求保佑。而事实上,这就是秦始皇兵马俑。

之后不久,考古人员的发掘正式拉开了兵马俑重见天日的大幕,但困难重重,兵马俑本是光彩艳丽,可是经历地下2 000多年的蹉跎岁月,它们的“皮肤”大多老化、脱落,而幸存的色彩也是“命悬一线”。

兵马俑的“皮肤”是由生漆层和色彩层组成,几千年来它们中的有机质早已老化,又习惯了潮湿、黑暗无光的地下环境,当被发掘出来时,老化的漆层或被表面的泥土沾落,或暴露在干燥的空气中,因失水、氧化等很快就开始龟裂、起翘、脱落,考古人员随之摸索出了多种保护手段。

首先,在整个清理过程中,考古工作者会在俑的表面不停地喷洒蒸馏水,以维持恰如其分的湿度。湿度过低,彩绘层会失水脱落;湿度过高,则容易产生霉变。然后,在清理表面的泥土时,要异常警惕,以防止损伤到彩绘层,并使用特殊溶液对彩绘进行加固保护。

残酷的是,色彩总有消散的一天,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项技术,可以暂停它们的“衰老”进程。长久以来,由于覆盖的土层坍塌等原因,陶俑支离破碎,修复师们只能像拼图一样,重新拼合。这一过程往往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使万千碎片重现真身。这种种限制,也正是至今秦始皇陵园中,还有众多区域不能轻易发掘的原因之一。

如今,兵马俑遗址已经吸引了超过1.2亿人次参观,人们或是被庞大的阵容所震撼,或是被它们千姿百态的表情所吸引。但在这之外,我们还应看到,陶工臧的发明创造以及大秦帝国下的芸芸众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每个时代都存在的普罗大众。

猜你喜欢

活人彩绘兵马俑
兵马俑修复:为你,千千万万遍
中国出土2100年前的迷你兵马俑
社会版(五)
快门风景
挖“兵马俑”
大变活人等
画像背后藏着活人
人物通讯要以情“活人”
彩绘生活
彩绘是一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