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理·增信·崇德·力行
2022-02-16林桂平
林桂平
摘 要:2021年6月高考全国卷和各地方卷历史试题对“四史”问题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考查。试题命制体现时代性和主体性、层次性和梯度性、情境性和开放性,从新角度、新情境方面深化拓展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注重考查学生认识历史问题的过程,强调对历史学习能力、方法和历史思维过程的考查。这对历史备考复习的启示是:教师不仅要加强“四史”教育,夯实学生的历史基础,引导学生利用课本标题构建知识网络并形成思维导图,而且要关注社会热点和学术动态,引导学生研习史料,以升华历史思维。
关键词:2021年高考历史卷;“四史”系列试题;试题命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并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结合起来。“四史”的内容各有侧重:党史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走向成熟的实践史;新中国史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史;改革开放史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实践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则彰显中国共产党是引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政治力量。从整体上看,“四史”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实践。
2021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中央在全党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明确提出“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总要求,这既与“四史”教育活动遥相呼应,又凸显主题。为了回应对重大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2021年6月高考全国卷和各地方卷历史试题对“四史”问题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考查(以下简称“2021年高考‘四史系列试题”)。本文选择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湖南卷、广东卷、山东卷和浙江卷共六套试卷,对各卷“四史”系列试题进行统计分析和命制思路解读,为高三历史复习实现精准备考提供一孔之见。
一、2021年高考“四史”系列试题统计
现将六套试卷“四史”系列试题的题型、考查主题及角度、分值统计如表1(见下页)。
从表1可知:“四史”系列试题考查的知识点涉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的各个时期,也涉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重大问题,尤其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问题;题型有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每套试卷都有高分值的非选择题;在各套试卷中的分值比重,全国甲卷高达56%,广东卷占41%,其余占24%~33%,可见普遍比重较大;从考查要求来看,既有侧重知识立意和能力立意的考查,又有从知识、能力到素养立意的综合考查。
二、2021年高考“四史”系列试题的命制思路分析
(一)时代性和主体性
当下的历史教学要求学生“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 [1]。这些要求体现在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思路方面,就是紧扣时政热点问题,凸显史鉴功能,彰显“时代性”。“四史”系列试题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证。
高考历史试题命制切入热点问题的路径有两种。一是显性地直接切入。例如全国甲卷第33題考查巴黎公社,2021年恰逢巴黎公社成立150周年;湖南卷第22题考查中共一大代表群体的特点及形成背景,正好体现中共一大召开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个重大热点问题。往年以这种显性介入的方式命制的试题较少,2021年较多。二是隐性地间接切入。此类试题以历史问题为素材,要求学生通过内涵领悟来反映重大时政热点事件和问题,即以现实热点问题取材来呈现历史学科主体性知识。例如全国乙卷第42题向学生提供“中国共产党建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间部分重要会议示意图”,要求学生从图中任选两次会议,“简析两次会议间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并说明其原因”。此题正好隐性地介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个重大热点问题,考查的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道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这一主干知识,深刻体现了高考历史命题鲜明的史鉴功能和“时代性”“主体性”特点。
(二)层次性和梯度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拓宽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2021年高考“四史”系列试题十分关注对学生历史学科基础知识、关键能力及核心素养的综合考查,呈现由浅入深的层次性和梯度性。
这些试题中,既有体现知识立意、能力立意的试题,又有将知识、能力和素养融会贯通的好题。例如浙江卷第12题考查 “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发生的时间,第14题考查《共同纲领》的作用,第15题考查体现中非友好交往、团结合作的史实;广东卷第15题考查苏联20世纪20年代大力发展中等技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湖南卷第11题考查“双百”方针等。这些都是比较典型的对基础知识的考查题。而全国甲卷第34题考查苏俄国内战争时期经济措施的弊端,属于“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要求;全国乙卷第29题考查对毛泽东在1934年强调改进工作方法的理解,湖南卷第22题考查中共一大代表群体的特点及形成背景,属于“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三个方面的综合能力要求。
再如全国甲卷第41题第二问,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三”提供的表格“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计划完成情况”,概括1950—195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特征,属于“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要求;第一问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前期美英对华贸易政策存在异、同的原因”,蕴含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三个方面的能力要求;第三问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属于“论证和探讨问题”的高层次要求。这三个问题的设计体现了能力考核由低到高的层次性。解答第二问,学生需要具有一定的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素养。解答第一问,学生需要具有一定的时空观念素养,因为“历史时空观念是最基本的历史意识”,“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2]。解答第三问,学生既要坚持唯物史观,又要将当时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放在20世纪50年代这一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历史解释。由此可见,此题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要求、四个方面能力考查的要求、五个方面历史学科素养的呈现实现了“全覆盖”,体现了《课程标准》中要求的“既要有侧重考查某一两个方面学科核心素养的试题,更要有对学科核心素养进行综合测评的试题”。
(三)情境性和开放性
高中历史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史实和基本结论,“更重要的在于培育有主体意识的思维与行动,即要求学习者置身于知识产生的特定情境之中,以积极的姿态参与真实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实践”[3]。2021年高考“四史”系列试题依托原始史料、学术著作、表格、地图等各种课程资源,精选各种素材设计新问题以体现情境性,其多元化、新颖性让一线师生叹为观止。这就对学生知识的广度、思维的发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湖南卷第17题提供的材料主要来自朱汉国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史》,全国乙卷第42题向学生提供“中国共产党建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间部分重要会议示意图”,广东卷第18题提供的材料来自克莱顿·罗伯茨等人的《英国史》和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等,这些素材图文并茂,形式生动活泼,對学生的解读信息能力、材料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要求较高,可以使学生逐步明确史料研习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此类试题的命题视野较开阔,从能力立意上引导学生从死记硬背向研究性学习转变。
同时,此类试题在设问的角度上彰显了开放性。例如全国乙卷第42题要求学生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客观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成长,学生可以任选两次会议进行分析,这对学生的语言组织、逻辑思维、写作表达等历史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也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临场发挥空间。这类试题从新角度、新情境方面深化拓展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注重考查学生认识历史问题的过程,学生不可能在历史教科书上找到原封不动的答案,而要通过对各种历史材料信息的解读和综合分析,即对历史知识进行科学的内化来分析解决问题。对于使用传统思维方法教学和备考的师生而言,这种命题思路无疑增加了难度。由此可见,强调对历史学习能力、方法和历史思维过程的考查是今后历史学科高考命题的必然趋势。
三、基于2021年高考“四史”系列试题谈精准备考之策
基于2021年高考“四史”系列试题的命题思路的分析,笔者在反思高三历史备考复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谈谈如何实现精准备考。
(一)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四史”教育,厚植家国情怀
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主要讲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解放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还包括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和实践的历程。开展“四史”教育,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重视从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的优良传统,也是新课改深化阶段强调立德树人、厚植家国情怀的有效途径。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1至29课、下册第11、15、20课,都属于“四史”的内容(占必修教材内容的四分之一),三本选择性必修教材也有不少内容涉及“四史”。2021年高考题大面积涉及“四史”内容,更是对高中历史教学加强“四史”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四史”内容涉及时间长、范围广、跨度大,学生不仅要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曲折历程,更要掌握其历史演变的脉络和规律。教师要坚持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及历史观,揭示本质、把握规律,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让广大学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引下,理解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选择改革开放。
(二)抓牢三轮复习,夯实历史基础,以不变应万变
鉴于2021年高考“四史”系列试题体现了知识立意、能力立意、素养立意渐次推进和有机融合的命制思路,一线师生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必须抓牢三轮复习,夯实历史学科基础知识,力求以不变应万变。
众所周知,基础知识最有价值,最有永恒的“生命力”。只有掌握了牢固的基础知识,学生才能够培养判断、推理、分析、综合评价等历史高阶思维能力,才能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形成科学的历史观。近年来大部分学校高三历史备考复习,都采用单元复习、小专题复习和热点问题复习的“三轮复习法”,并且突出单元复习和小专题复习两轮。单元复习时,教师必须根据《课程标准》对教材中的基础知识点进行全面把握,还要适当超越教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专题复习时,教师要对知识点进行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以使线索清晰。学生只有打好扎实的学科基础,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实现科学应考。
(三)利用课本标题,构建知识网络,形成思维导图
2021年高考“四史”系列试题突出考查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历史学科主体性知识的命制思路,要求我们在备考复习的过程中必须学会利用课本标题,构建主体性知识网络,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色的思维导图。
历史学科主体性知识是指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最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的基本线索,它能起到纵览全局和纲举目张的作用。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尤其是最后冲刺阶段,教师必须根据《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和历史教材的编写体系,依托教材的“纲”——章节和子目录的标题,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概括和综合,形成某阶段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线索,再在此基础上,有选择地突破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典章制度和核心概念等。由于各知识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某一知识点必然会与其他知识点形成“互动”,即所谓“纲举目张”,由此,学生就可以逐步实现对知识体系的融会贯通,将学科内知识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在整体上把握教材。例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从理论到实践(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从理想到现实(1917年十月革命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从一国到多国(二战后东欧和中国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从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20世纪50年代后苏联、东欧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从发展到挫折(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演变历程。由于历史学科知识点过多且零散,这样整合教材,就可以有效避免出现影响整体把握的情况。学生还可以将这种整合过程绘制成思维导图(或时空坐标),以加深直观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