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艺术对当代绘画语境发展的影响
2022-02-16罗雅文吴文文
罗雅文 吴文文
在中华民族整个文化体系中,各地域文化争芳斗艳。无论是历代所沉积的传统文化,还是当代社会所建构的新的文化体系,都充满了地域特色。楚艺术在长江流域文化中具有地域特色的艺术风格,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楚人独具的开放、包容、变革的心态,以及楚艺术中的超脱精神和泛我精神使其绘画拥有独特的神秘气质与民族特性,不仅影响了长江流域的艺术发展,还传播至华夏各地。楚艺术的审美特殊性通过绘画艺术、雕塑艺术、漆器艺术等各方面表现出超越模仿的象征意象手法,在中国绘画艺术中得以继承和发扬。直至今日,这种奇特的文化现象仍然影响着当代绘画的发展。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楚艺术的艺术特征与审美精神,第二部分为当代绘画的现实意义,第三部分为楚艺术影响下的当代绘画发展。
一、楚艺术的艺术特征与审美体系
楚艺术,被认为是长江流域文化艺術的代表,民族精神以及文化气质上的差异,使它呈现出与当时中原地区艺术大相径庭的风貌。其表达出来的是充满原始宗教的热烈情感与夸张幻想,是建立在生命基础上的人格理想,是具有多样形式创造、包含虚幻的审美智慧内涵特点的。①造型的诡谲神奇、纹饰的飘逸飞舞、色彩鲜艳繁杂的艺术风格,无不表明其在中国上古时期南方艺术传统中的代表性地位。②相较于同时期的中原地区艺术,楚艺术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始先民天真、忠实、热烈的情感,南方部落的巫风习俗体现了楚人无穷的想象力。楚国地域广阔,包括当时我国中部以及南部大部分地区,气候的多样为楚人带来了丰富的物质资源。楚人在文化领域取得的成绩包含很多类型,比如语言、科学技术、文字艺术等。这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有相当大的影响,至今都依然被称为典范。富于浪漫激情与生命活力的楚艺术史是中国上古时期南方艺术传统的代表。诚如有的学者所言,楚艺术不仅和中国东周时期北方地区的艺术有显著差异,在古代的人类社会中也是很优秀的一种艺术创作,无论是和古代埃及艺术,或者是古希腊艺术,抑或者是罗马艺术相比都不遑多让。③
(一)楚人独特的审美趣味
公元前3世纪的后半期,是中华文明和国家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华文明由南北两大文明体系组成。在北方文明中,以黄河流域为主;在南方文明中,又以长江流域为主。两者之间自然地理位置环境的差异,是导致南北方人在习惯、社会习俗和审美意识上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由于长期生活于土地肥沃、湖泊密布、沼泽连绵之中,楚人对水有一种特别的崇拜之情。水性尚动,变化不定,这种尚“动”的习性,深深地影响了楚人的想象、情感和审美。楚人独特的审美趣味在于其独特的“流观”审美。就好像庄子说的那样:倘若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的境地。④这种审美表达出来的是一种洒脱、无拘无束、没有限制的境界。这样的“流观”认知和《楚辞》里想要摆脱人类社会中的脏污、黑暗、悲伤,想要脱离这个世界,获得永恒的自由和解脱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浓厚的巫术神话与楚人自由自在的创作心态使这种流观的审美意识一直贯穿着楚艺术创作的始终。
(二)楚艺术的艺术特点
1.典型的南方艺术趣味,庄严热烈的色彩表达
楚文化的绘画艺术中展现出来的色彩运用,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瑰宝,表达着那个时代的独特文化。他们对灿烂富丽的色彩美有一种执着的追求,不单是楚漆器、丝织帛画,在青铜器上也运用镶嵌工艺与填充手法来达到华丽炫目的色彩效果。在丝织帛画上讲究对原色的运用并且十分关注对色彩纯度的要求与明度的控制,喜欢采取大范围的平涂,此外在颜色的搭配上也不随意,追求鲜艳华丽、鲜明繁杂的色彩表现。楚艺术中的器物颜色多以红、黑为基调,对比强烈,然后再添加五彩,形成深邃悠远、缤纷夺目的效果。
楚国绘画艺术成就中最突出的当属漆画,考古资料表明出土的楚国漆器里面,彩绘漆器占据了很大的比例。楚国的漆器有着颜色丰富多彩的特点,如果只看颜色,以黑、红为主,辅以其他的绿、紫等颜色。一般都是用黑、红当作底色,或者在外表面涂上黑漆,内涂红漆。而在漆器上面装饰的彩绘中,往往是以黑漆为底,然后在上面添加其他颜色的图案花纹,比如紫、橙、绿等。以1982年湖北江陵马山一号墓出土的《彩绘双凤纹耳杯》为例(图1),这是一具浅腹、平底的木胎漆器,在器表以及口沿处髹黑漆为底,杯内髹暗红漆,再在双耳杯杯壁上添加朱红色、黄色、浅黄色以及银粉绘制花纹。楚人喜欢用红或者黑,是因为在他们文化中对巫的信仰和尊敬。在他们的文化里有着对永恒生命的无限追求,对那些已经消逝的灵魂也充满尊敬,饱含古老的宗教色彩。红色艳丽鲜明,表现出无限活力,黑色则暗沉而充满神秘感。在楚人手中,他们利用自己高超的艺术创作能力有效地将黑色的调和作用和其他的一些色调结合在一起,以此表现出色彩的华丽与统一,这几乎成为楚漆器色彩搭配的主要原则。
2.立体主义、注重空间秩序的青铜器造型风格
春秋中期以后形成了集中表现在青铜器造型与装饰上的楚艺术风格——下寺风格。下寺风格是在南方的青铜器风格中的一种趣味代表,它包含了大部分春秋中晚期楚国流行的青铜器种类和造型。而且这种风格下铸造的青铜器造型精致,继承了传统青铜器的特点,在造型与装饰上倾向华丽繁重;对抽象因素和视觉空间对比关系把握细致,善用镂空的手法装饰日常生活在造型设计上的务实倾向,大多数为贵族日常生活用品。根据先秦文献记载,升鼎是用于祭祀或飨宴中盛放煮好的牲肉的器具,即“煮于镬曰烹,在鼎曰升”。⑤尽管在商周时期流传下来的青铜器中,偶尔也可以看到一些镂空装饰的手法,但是效果粗糙朴素,从来没有看到过和下寺青铜器一样巧夺天工,将镂空手法完美地运用,达到了一种难以超越的繁杂华丽的铸造效果。⑥战国时期的青铜器艺术进一步发展了下寺风格巧夺天工的镂空技术,在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尊盘上表现突出。(图2)
3.漆器纹样与丝绸刺绣中生动写实的艺术造型符号
楚艺术中能让我们最直观地把握的感性特征,非楚漆器、楚丝绸上的各种艺术图式和符号莫属。其展现的生命的自由精神,是由特有的文化背景、造型观念、视觉思维、审美意趣和创作方法所构成的。楚漆器上的纹饰一般可以分为三大类,它们表现为自然性纹样,几何形纹样以及人物行走纹样。与楚国青铜器纹样装饰以“龙”为主体装饰不同的是,楚漆器上占主导性地位的纹样是凤鸟纹样(图3),楚漆器艺术风格样式的初期特征较为集中地反映在当阳赵巷4号春秋楚墓所出的几件漆器中。 以1988年出土于湖北当阳4号墓的土漆方壶为例,方壶的身体表面是用黑色漆打底,在其表面用红色、黄色相互交错的花纹以及部分地区用金、银勾勒来进行装饰。(图4)与商周时期纹饰相比,楚漆器上的纹样摆脱了象征着威严与权势的程式化作风,通过变形处理展现出活泼生动的纹样。这是对传统青铜纹饰的大胆随意处理,也是漆艺摆脱对青铜艺术的模仿,寻求新的漆绘表现方法的开始。
4.追求空间表现的绘画
漆器上的绘画是战国楚艺术绘画的一个重要方面。战国时期,在楚国的漆画作品里,有很多绘画内容都是一些现实的生活景象。它们大多是小幅作品,但表现出很高的绘画技巧。随着经济社会的变化,战国中后期,楚漆画进一步发展,在内容上开始加入世俗生活的场景。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艺术设计趣味和活动主题,表达了楚人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喜爱之情,对中国文艺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包山大冢盖圈表面的漆画,就是通过长卷漆画的方式描绘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场景。以《车马人物出行图》为对象,里面描绘的人物原型就来自于现实生活,表示着某种有特殊意义的生活场景。(图5)而在之前的创作中,大部分都是一些关于巫术和与鬼怪的场景,只有少部分是与生活场景相关。《车马人物出行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幅描绘现实生活场景的风俗画,它揭开了中国绘画“应物象形”的帷幕。在构图方面,它融合了时空特质,采取了横向平移的方法。整个画面表现得相对独立又具有连贯性,使观众的视点水平平移,形成一个完整的时间系列。通过画面中人物之间的比例、轮廓和色彩关系的描绘,使整幅画更加形象生动,准确地表达了人物的动势及不同文化身份和神态。在空间处理技术方面,也采用了一些深度处理技术,为后人对透视关系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这幅画是迄今为止最早的休闲风俗画,从构图和人物造型的艺术处理两方面反映了中国最早的写实绘画的趣味特征。
战国楚漆器上那些婉转飘逸的云纹色彩缤纷是为了纯粹的观赏研究目的。当然,也有漆画和漆器,主要是出于思想目的和想象的实用功能,如漆棺上画的神鬼和龙凤图案,用以驱邪、祈福。富有观赏性的楚漆器工艺品,以及寓意神秘、巫术宗教色彩丰厚的丧葬漆器作品,在造型的设计上,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把幻想和真實结合在一起,通过对具体的事物进行分解,转化成一个新的艺术形象和审美发展空间。这样集抽象和具象于一体的表现手法创作出的无论是形象、空间,还是氛围都有非同一般的效果。
5.楚艺术中的构图与线条
楚艺术绘画成就相当突出,随着社会发展,在战国时期的艺术品逐渐加入了现实生活场景。我国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帛画——《人物龙凤帛画》(图6)和《人物御龙图》(图7)。这两幅帛画发展基本上运用了古代白描的手法,以线条勾勒为主,画面中局部运用平涂、渲染,人物略施色彩。与西方绘画强调体积与明暗关系大不相同,中国古代写实性绘画中,线条作为必要的造型手段展现了楚人的抽象能力。战国楚漆器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造型因素以流畅、有节奏的曲线为主。这纯粹的风格特征无论是在楚式家具还是小屏风等造型中,都可以发现楚人将自然曲线为美的观念贯穿整个艺术世界。贡布里希曾经说过:中国的艺术家和埃及艺术家不一样,他们不喜欢棱角分明、生硬的直线,相反,更喜欢有弧度的线条。就像中国的艺术家在对马进行绘画时,是用许许多多不同的圆形进行组合。中国雕刻也一样,仿佛一直在兜兜转转,却不缺乏坚固性和稳定性。⑦
6.楚艺术中的多元融合
江汉平原自古以来就是南北交通的枢纽。向北可以进入中原,向东可以顺长江而下进入吴越,向南可以控制潇湘,向西可以经由三峡而进入巴蜀。这种灵便的空间条件不仅为楚人向周边地区扩张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而且还方便各种文化在此交会融合。楚艺术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留了原始先民的那种天真、热烈的情感,艺术风格生动,日常生活艺术得天时、顺地利,真实地表述出了出民族的观念和祭祀信仰,它的形式风格及所体现的文化精神,受地域环境的影响颇深。地处长江流域的楚文化和地处北方的中原文化有了显著的差异感,楚文化在接纳北方殷周文化的时候,对南方的巫蛊文化也一视同仁。其在气质上和殷文化更一致,跟周文化进行比较就多了一些古老的宗教色彩和自然感觉。春秋战国时代的楚艺术特点是恢宏雄奇的意象和浪漫豪放的激情。
二、艺术学科本身的特性
艺术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或者说是一个民族的心理需要,每一件艺术作品的心理特点,归根到底是人,以民族心理特点表现。⑧艺术是对包括精神需要、情感需要、心理需要在内的人的需要的满足;是人类发自内心、突破身体与现实的局限,在艺术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受到多重因素影响,艺术本身有着非常复杂而丰富的内容,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其中对艺术创作产生最深远影响的是对艺术本体——人的关注。艺术家将个人思考与艺术风格反映在作品中,因此,每一件艺术作品完成时,都包含了许多内在信息。从艺术成就的角度来看,如果一件作品只有形式上的精彩纷呈,却没有一种强烈的精神,必然会在流通的过程中被现实所淘汰,如何正式的外观也无法支撑一个空洞的艺术灵魂,也无法在人们的精神关怀中产生强烈的共鸣。真正好的艺术作品,可以让艺术欣赏者在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时,体会到作品所带来的情感体验。尽管艺术创作所表现的都是艺术家个人的感受,但是作品中所展现出的对时代的体现、人性的描绘和对现实的关怀是可以被大众的情感所认可的。语言可以表达我们的情绪,但艺术可以表达我们的情感,引起共鸣。艺术通过调节、改善、丰富和发展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精神素养。同样,艺术教育也不只是教导知识和技法,更多的是帮助人发掘自身的艺术本能,提升对世界的感悟,然后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进而变成一个具有多方面技能的人。
荣格所说的集体无意识概念中的“集体无意识”不仅是对一个民族的记忆残留和民族集体的不受控制的无意识心理反应,而是一种把有意、无意的各种情绪都总结在一起的复杂的心理现象,也是集体对共同经验的传承,种种观念都给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带来了很多灵感。荣格曾经说过:在艺术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家的个人特点不能代表艺术的本质。实际上,一个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个人的特点越多,作品就离艺术越远。艺术作品的本质是脱离个人领域而存在的,是用艺术家的心灵与全人类的心灵对话。在这个时候,个人色彩反而是禁锢。⑨
三、楚艺术影响下当代绘画的发展
(一)楚艺术在当代文化中的体现
即使是在当代文化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楚艺术对人们的影响,其在造型、纹饰、意境等方面的发展是其他朝代不可比拟的。尤其是形态学上,楚艺术对秦汉之后直到现在的艺术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让人叹为观止的壁画、漆画都是后人达不到、也模仿不来的。楚人的绘画作品是其对权力和物质世界的征服,表现在众多复杂的物体上。楚艺术对造型、纹饰、技巧和意境追求方面也有惊人的一面。楚国的绘画,最早见于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但这时的绘画还不是图形,而是文字。从王逸的记载来看,屈原目睹了楚先王的庙宇和公卿祠堂上面描绘的天地、山川等,于是他在《天问》里对宇宙起源、人类产生等都提出了疑问。楚艺术最常用的绘画形式就是壁画,它是王族中的贵族艺术,展现出来的内容也大多是显示信仰。从技法的角度,楚壁画和那个时期彩绘的技法,对后来的建筑相关的绘画艺术在各方面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对艺术作品进行创作时,楚人不会受到时空的局限,他们将时间、空间融为一体,用超脱的眼光、立场记录世界。散点透视技法由楚人独创,对后来的中国山水画的图文结构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里提到的中国山水画构图的“三远法”,同样能够在楚艺术绘画里面找到联系。
楚帛画是丧葬物品,是一种在丝织物上进行创作的毛笔画,这种艺术形式是夹杂在壁画和丝织艺术之间的,比如在长沙楚墓发现的《人物御龙图》和《人物龙凤图》。这两个帛画里的构图和造型都有很大的一致性,里面的龙和凤的描绘有着清晰的传统装饰性图案的痕迹,兼装饰和象征意义于一体。
(二)现代水彩画对楚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水彩画由西方传入中国,湖北是我国比较早进行水彩画专业教学研究的省份。通过对湖北水彩画的发展进行研究,可以发现里面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20世纪初,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蔡元培任教育总长时,强调将美育列入教学宗旨。美育是近代教育的重要部分,美育的实施就是艺术教育的实施,目的是为了培養美的创造者和他们的鉴赏能力,进而为社会做贡献。他认为,“文化进步的国民,既要实施科学教育,又要普及美术教育。”在蔡元培的大力支持下,教育制度不断改革,新型美术学校也不断建立,当时的水彩画长于表达气氛,传达意境,这也使它在画面气质上符合东方审美。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态势,东西方思想、文化不断碰撞,极大地推动了湖北水彩画的发展。湖北水彩画在吸收西方绘画精华时加入个人体验和观点等,结合当代精神,有效地扩展了思路。在此基础上,湖北水彩画也产生了巨大变化。湖北水彩画吸收了楚文化的精髓,在以刘寿祥为代表的湖北画家身上表现突出,在他的水彩静物作品中,色彩搭配上参考楚文化“黑红样式”的配色,在画面构成上精心设计,明暗对比合理,表现出简约韵味的同时又饱含张力,意境优美。刘寿祥也带动了很多本土水彩画家对水彩画用色、构图等技法的探索,有力地促进了湖北水彩的转型。
四、结语
艺术不仅要继续发挥服务公众、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的功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应该发挥价值引领的重要功能。艺术家是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体现了不同的风格与特色,例如希腊神庙、中国龙图腾等,它们都包含着浓烈的民族符号,极具辨识度。不论何时,人们都可以迅速而又精准地辨别出它们所代表的文化内涵,背负着民族传承的这些艺术作品也慢慢地变成了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财富。长江流域文化与黄河流域文化共同构成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而楚艺术作为长江流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从地域文化的角度而言,还有许多值得展示给大众的宝贵精神财富。
社会在不断进步,绘画所使用的工具也在不停地更新换代,这种工具的更新推动了人们对绘画观念的更新。艺术学科的发展需要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文学艺术不仅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人文精神和人格力量的启迪。我们应当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以多种方式呈现于大众面前。艺术家要创作出更多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文艺精品,来唤醒大众内心的力量。
注释:
①王祖龙:《楚艺术图式与精神》,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58页。
②③⑥皮道坚:《楚艺术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第5—6页,第66页。
④方勇,译注:《庄子》,中华书局,2017年版。
⑤郑玄注:《仪礼士冠礼》。
⑦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范景中,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78—79页。
⑧邵学海:《激情浪漫——楚国的艺术》,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⑨荣格:《荣格文集》,冯川,苏克,译,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
参考文献:
[1]屈原.楚辞[M].林家骊,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
[2]王祖龙.楚美术观念与形态[M].成都:巴蜀书社,2008.
[3]王祖龙.楚艺术图式与精神[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4]邵学海.激情浪漫[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5]刘纲纪.传统文化、哲学与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6][英]H.A.梅内尔.审美价值的本性[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7][美]米歇尔.图像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陶东风.新文科新在何处[J].探索与争鸣,2020(01): 8.
[9]胡亚敏.当代中国审美现象探讨[J].江汉论坛,2007(12):21.
[10]周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1]荣格.荣格文集[M].冯川,苏克,译.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
[12]严家炎.20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总评[J].理论与创作,1995(01):9-11.
[1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2015.
[14]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
[15]陈思建.悦目与鉴诫——漆绘的艺术史价值考述[D].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29-33.
(作者简介:罗雅文,女,硕士研究生在读,湖北美术学院水彩画系20级,研究方向:水彩画艺术;吴文文,女,湖北美术学院水彩画系,讲师,研究方向:水彩画艺术)
(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