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动画电影创作风格之比较
2022-02-16綦婧
中国和日本同处儒家文化圈,在文化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对中国和日本的文化艺术进行分析,会发现二者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也有明显的差异。以动画电影的创作为例,日本动画电影和中国动画电影皆是本国文化影响下的产物。因为受文化差异的影响,日本动画电影和中国动画电影在叙事风格、色彩运用以及动画语言展示方面呈现出既相关又相异的特点。总之,对中日动画电影的创作风格进行比较,可以更加深刻地认知两种文化背景下的动画电影创作特点,这对深入了解动画电影,解读文化内涵有积极的意义。本文分析中日动画电影的创作风格,旨在为动画研究提供指导。
动画电影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研究动画电影的创作,这对于电影艺术理解有显著的意义。当然,动画电影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产物,其还体现了文化特色与内涵,所以,分析动画电影的创作风格,实际上就是对文化特色以及内涵的深入理解与分析。[1]中国动画电影和日本动画电影是根植于不同文化的同类型艺术形式,其在创作风格方面有相似的地方,当然也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所以,要真正认知中日动画电影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需要对二者进行全面的分析与比较。
一、中日动画电影受众群体的差异
中日动画电影的发展不仅与电影艺术的发展有显著的关系,与受众群体的形成也有显著的关系。对比日本动画电影的受众群体,中国动画电影群体主要分为两大体系。
其一是以80后、90后为主體,连带部分70后的外漫系,这一群体首次接触动漫的时期是外漫时期和国漫—外漫时期。[2]在这两个时期,虽然国外的动漫受到了比较多的限制,但是其在国内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所以这个阶段的中国动漫受众在很大程度上受外漫,尤其是日漫的影响。比如日漫中耳熟能详的《哆啦A梦》《灌篮高手》等是很多80后、90后无法忘却的童年记忆。在中国动漫格局进入第三个时期之后,这批受众群体凭借对互联网的熟练应用,成为国外动漫的主要受众。
其二是国漫系。对国漫系受众进行调查分析会发现其年龄整体偏小。由于受到了年龄限制,这部分群体主要接触动漫的途径是电视。同时由于这部分群体身处中国动漫的第三个时期,可以直接接触到的国外动漫非常有限,所以这些年轻的受众比较熟知的动漫多是国漫,比如《少年歌行》《全职高手》《狐妖小红娘》等。
为了更好地验证中国动画电影受众群体的体系划分,在研究的过程中分别利用网络问卷调查和现实走访调查的方式进行数据回收,从回收的数据反馈来看,外漫系和国漫系是现阶段国外动漫与国产动漫的主要受众群体。简单来讲,当前的中国存在着动漫受众二元化的显著特征,而这一特征是我国动漫格局第三时期,也就是电视网络时期非常重要的特征。[3]从总体上入手进行分析,部分中国民众对动漫的认可度是不高的,因为在中国人的潜意识里,动漫是专属于儿童的一种娱乐方式。相比于中国,日本的动漫已经成为日本文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在日本有着非常高的认可度,所以受众群体的广泛性更加突出。对比中日动漫的主要受众群体,同时分析受众群体的差异会更加准确地找到中国动漫群体特点的潜在内涵。
二、中日动画电影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对中日动画电影的创作进行分析可知其在风格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以下是对创作风格差异的详细阐述。
(一)创作风格差异的具体表现
对中日动漫电影创作的风格进行分析会发现二者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是中国动画电影的创作有两个非常显著的方向:(1)中国动画电影的娱乐化、趣味化方向。所谓的娱乐化、趣味化方向具体指的是在动画电影的创作中,趣味性的故事或者是具有启发性的故事是电影要呈现的主体。[4]对这类动画电影进行分析,其代表是《喜羊羊与灰太狼》。这本是一部非常适合儿童的优秀动画片,经过改编之后被搬上了大银幕。对该影片进行分析会发现故事呈现的卡通性人物能够吸引小朋友的眼球,而且故事呈现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在引导和教化儿童方面有不错的效果。(2)中国动画电影的特色化、本土化倾向。所谓的特色化、本土化倾向指的是电影创作会从中国本土的传统文化中进行选材,所以,故事内容与中国本土特色具有非常强烈的贴合性。对我国近年来的动画电影进行分析会发现,不管是《大圣归来》《大鱼海棠》还是《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缘起》等作品,其都是取材于中国本土文学作品,与中国特色文化有着非常强烈的贴合性。
第二,对日本动画电影的创作进行分析会发现其也有非常显著的两个方向:
(1)生活化方向。所谓的生活化方向具体指的是日本动画在创作的时候主要是以日本老百姓的生活经历为主要原型进行创作与加工,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哆啦A梦》。《哆啦A梦》原本是一本漫画,之后被改编成了动画片,再后来又被改编成了电影,就这部动画的具体呈现来看,其有着非常浓郁的日本生活风,虽然其中的故事具有想象性和创造性,但是对日本的生活化体现还是非常明显的。[5]
(2)宗教文化方向。所谓的信仰文化方向主要指的是日本在动画创作的过程中会着重表现日本文化当中的信仰内容。在日本的诸多动漫电影中均有精灵、怪物的出现,这实际上就是对信仰文化的一部分阐述。《千与千寻》是日本非常有影响力的一部动漫作品,其中的精灵怪物虽然有想象的成分,但是不可否认其受到了信仰文化的影响。
(二)创作风格差异的原因
对比中日动画电影的创作,其在风格上出现巨大的差异,主要原因为两方面:
(1)受众群体的差异。在上文的分析中已经阐述,中国的动画受众群体和日本是有显著差别的,在日本,动漫作品已经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动漫作品是具有国民性的,这种国民性使得日本动画电影在创作的时候基本不需要考虑受众群体的差异。但是在中国,动画的受众群体主要为30岁以下的人群。基于受众群体的限制,在动画电影的创作中,创作团队会有多方面的考虑,所以,动画电影便出现了专门针对儿童的趣味性电影,也出现了面向18—30岁群体的具有一般电影特质的动画电影。总之,受众群体的差异导致了动画电影创作初衷的不同。
(2)受众审美理念的差异。[6]中国与日本虽然同为儒家文化圈国家,但是民族文化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就中国文化来看,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兼容并蓄了不少其他文化元素,所以,中华文化表现出了大气磅礴与积极向上。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文化因子,所以,中国动画的创作大都是乐观、积极的主题。而受本国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日本本土文化中“丧”的成分比较多,所以,在很多时候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压抑的文化氛围,这样的文化特点使得日本动画在创作的过程中往往缺少一种“生”气,所以在很多时候,日本动画的整体表现比较平静,氛围较为祥和。
三、中日动画电影艺术表现方面的差异
对中日动画电影艺术表现进行分析会发现二者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以下是对中日动画电影表现方面的差异分析。
(一)中国动画电影的艺术表现
要深入研究中国动画电影的艺术表现,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是色彩的运用方面。对中国动画电影的具体表现进行分析会发现在色彩运用方面非常具有中国特色。中华文化兼收并蓄,融合了诸多外来文化,但是中华文化的主题基调还是积极向上、昂扬奋发的。[7]红色、黄色等在中国文化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具有非常强烈的代表性色彩,所以,在中国动画电影的创作中,这些主体色调的运用比较突出。分析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动画电影可知,不管是《大圣归来》《大鱼海棠》还是《哪吒之魔童降世》,其中都有红色的显著应用。这种色彩的使用与其他色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整个动画的表现更具张力,尤其是在人物性格渲染和情绪表现方面,这些具有典型中国韵味的色彩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简单来讲,中国动画电影在色彩运用方面具有非常强烈的中国特色,这使得中国动画电影具有更加显著的民族性色彩。
第二是情感阐述方面。对中国历史进行分析会发现中国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不断抗击自然,发展自我的历史,所以,“反抗”是刻在中华民族骨子里的基因。对近年来火爆的中国动画电影进行分析会发现,在基础情感和主题表现方面非常符合中国人的心理。[8]《哪吒之魔童降世》当中的“我命由我不由天”是一种对天道、命运的反抗,《大鱼海棠》当中椿要让死去的鲲重回人世,这实际上也是对命运的一种反抗,不过这个过程所带来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在中国人的骨子里存在着一股拼劲,我们不甘于平凡,不屈服于命运,所以我们会积极争取属于自己的未来。这种情感存在于我们的身体深处,所以,不管是在一般影视剧中,还是在动画电影中,其都会有所流露。
第三是叙述语言方面。对中国动画电影做分析会发现在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动画电影在各个方面获得了巨大的突破,一方面是中国动画电影找到了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是中国动画电影在创作的过程中实现了本土特色与先进科技的有效结合,所以中国动画电影在叙事语言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9]中国动画电影在叙事语言方面具有中国传统,平淡、真实;另外,现代技术的加入使得中国动画电影在叙事方面符合现代生活节奏,所以整个动画的语言表现具有比较突出的层次感。真实、平淡与节奏、层次感的有效融合使得中国动画电影在叙事方面做到了情感的真实与故事节奏的良好把控。总的来讲,中国动画电影的叙述语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使得动画电影越来越符合成年人的观影需求,所以,在中国市场动画电影的需求在不断增加。
(二)日本动画电影的艺术表现
对比中国动画电影进行分析,日本动画电影的艺术表现也有非常显著的特点,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是日本动画电影在色彩的运用方面有自己的特色,整体呈现出清新、淡雅的特点。对比中国动画电影的色彩运用会发现,日本动画电影的色彩运用要更加平淡,所以,在日本动画电影中,我们很少会看到使用色彩感比较强烈的颜色。当然,如果是某一特定的主题,比如热血类题材,色彩感比较强烈的颜色还是会使用的。不过,在一般的情况下,日本动画电影还是会以冷色调的色彩运用为主,从而为我们搭建一个清新、灵动,极具视觉观感的动画世界。[10]比如《千与千寻》,整部电影并没有色彩感比较强烈的色彩,所以画面呈现比较素雅,甚至在某些地方会有压抑的感觉。
第二是日本动画电影在情感阐述方面表现得不够热烈。对比中国动画电影会发现,在中国动画电影中总是会有让人热血沸腾的情节,而在日本动画电影中,这样的情节有但是不多。所以说,日本的动画电影在情感呈现方面存在着平淡的感觉,但是却有“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意味。不可否认,生活中确实需要热血,需要激情,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平淡才是最真实的生活,所以,日本动画电影在情感阐述的时候不会过于强烈,却能够带给人更多的感触与思考。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动画电影和日本动画电影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产物,在文化表现方面具有突出的作用,分析二者的差异,这对理解文化差异有显著的意义。本文对中国动画电影与日本动画电影进行了分析与对比,强调了二者在受众群体、创作风格以及艺术表现方面的具体差异,目的是要为现阶段的中日动画电影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张贺.中日系列动画片创作设计比较[J].电影文学,2015(08):106-108.
[2]马姣姣.浅析中日家庭电影的情感表达[J].戏剧之家,2020(09):114.
[3]侯琳琦,张小龙.当代中日动画背景音乐创作手法的比较分析——以《秦时明月》和《火影忍者》为例[J].人民音乐,2014(07):73-75.
[4]龚司南.中日电影动画电影叙事模式比较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6,7(20):182.
[5]陈昕.由中日动漫文化特征的比较来看中国动漫的革新之路[J].新闻研究导刊,2014,5(14):124-125.
[6]樊婷婷.影视动画创作中的动画表演风格比较研究[J].科幻画报,2019(01):267-268.
[7]郑隽逸.久石让动画电影音乐作品的創作特征分析[J].音乐创作,2010(01):131-133.
[8]贾慧华.中日青春电影审美风格比较[J].电影文学,2016(14):64-66.
[9]陈卓威.电影史第三分期中日电影民族化探索比较[J].电影文学,2012(13):16-17.
[10]彭晶,张矛矛.中日体育动漫比较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03):155-15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中日动画发展对比研究”(项目编号:2019B13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綦婧,女,硕士研究生,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
(责任编辑 肖亮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