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记
2022-02-16王雨菡
王雨菡
我想到“山河社稷图”里面,那里山河为我而生,日出日暮皆是景色。
像故事里一样,“山河社稷图”只是我一个人的地方。尘世过于烦扰了,我就进去坐坐,画里太寂寞,便可邀称我心意的人一同前去。成长至今,我在梦里见过许多景色,奇异的、梦幻的,还有令人心醉却难以挣脱的,我想把它们在这一方世界里再梦一遍。不是有那点翠的画笔吗?我就依照我残存的记忆全部再画一遍。
小一点的时候,我不止一次地梦到过一幅夕阳晚景。老实说,我在现实中从来没有见到过那么美的夕阳。我像是躺在南方一望无际的江边或者湖边,离水很近,岸边静悄悄的,或许只有我一人。天空是一整块橙黄的画板,像上乘的咸鸭蛋黄,快要流油的,暖烘烘地把人包裹着。但那包裹并不是善意的,它像一片沼泽,要把我吞噬在橙色的光晕里。我在一片橙色的光晕里,躺在岸边的沙滩椅上动弹不得。
这是我唯一一个不能自如移动的梦。我似乎蒙在巨大的睡意里面,只能从眼睛勉强睁开的缝隙中看到眼前这巨大的黄昏,然而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睁开双眼。那个场景像是流体,四周都带着融融的热度,我被灌在里面,一切感官都被封住了口。那样几乎静止的场景,我居然也能一梦就是一个晚上,实在奇怪。
后来,我上了初中,那是我到现在为止学业压力最大的时候。别人都说高中是忘我拼搏,承受巨大压力的时候,但我高中的时候却挺泰然。可能是在初中经历过了巨大的压力以及它带来的失意,上了高中的我一切按部就班,让我做什么就做什么,因此,日子倒也安安稳稳的。但从前,我所在的初中非常优秀,学校里同学们大都成绩优异,我贪玩,学业压力压得我只想逃,因此更学不好,这又导致我的压力更大。
如此便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我在自己筑出的冒着黑色烟气的巨大滚轮里被迫翻滚,它无休止地循环滚动,停不下来,我被裹挟在里面,像只仓鼠,摔得鼻青脸肿。
这样的灰暗也无休止地反映在我的梦里。
我开始频繁地做同一种梦。梦里我永远在被人追杀,跑得心惊胆战,内心惶恐不已。我恨极了这种梦,不单单因为梦里的我有“生命危险”,还因为我正在被追赶。其实我连那种你追我赶的游戏都害怕。孩童时期大家都爱玩这样的游戏,但我玩的次数大概十个手指就数得过来。我害怕这样的感觉,背后的人随时都有可能抓住你,你却看不见他离你有多少距离,只能没命往前方跑。因此可以見得,我真的十分讨厌这种梦,被人追杀的梦。每次在第二天清晨醒来,我都觉得自己疲惫不已,全身的肌肉紧绷了一晚上,熬过了漫漫长夜,蓦然放松下来只觉得发酸。脑袋也混沌不堪,昨夜的梦无比清晰地留存在脑子里,一丝一毫都没能遗失,甚至连失措的感觉也清晰地存在着。脑子里都是剧烈变动的电波,很有节奏地“嗡嗡”作响,还有颤抖的余韵,我甚至感觉自己在微微急促地喘息。
严重的时候,我每一天都做这样的梦,日日如此,度“夜”如年。当浓重的睡意将我席卷,我被梦的双手再次带到那个阴森漆黑的梦境中,躲在层层树影后的几个黑色人影窥伺着我并窃窃私语,梦里的我心里便响起无奈的悲鸣,我清晰地知道,自己又要在梦里挣扎一晚上了。我很清楚自己在梦里,意识清醒,但一切都像是被设定好的。我在梦里没法操控自己,我只是个被上了发条的机器人,随着剧情走,意识被剥离于身体之外。
这种梦带给我的现实影响非常大。每次醒来我都疲惫不已,像是一整晚都根本没睡,心跳得很快,处在慌张逃跑中的意识还没苏醒过来。脑海里的东西都被冲散,除了这个梦就不剩什么,像是黑白交织,光与影互相吞食。
除了这个最历历在目的梦,其实我也做过一些谈起来有些许趣味的梦。不是梦里的体验多么滑稽,只是这些梦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我把它们总结为“吃不到东西的梦”。可能生活中的我对美食有太大的执念,梦里我总是在吃,只可惜从来都吃不到。每每一拿到手上,甚至包装袋都撕开了,却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突然就醒来。
都说生活总是跌宕起伏、充满坎坷,看来梦里也是如此啊。生活倒也真是奇怪,连梦都不能总是欢乐的。怪不得那些异想天开,充满荣华富贵的想象都被叫作“白日梦”,而不是真实存在的梦境。
话又说回来,这些大大小小、或好或坏的梦,我都想在“山河社稷图”里面再经历一遍。我要再次重建那一个个场景,都是“昔日旧人”,都是熟悉的桥段,不过这次,我可以控制我自己,我要做在那个场景下我真正想做的事。
我要安慰走失的幼年时的自己,陪在她身边,不让她独自一人对这个偌大的世界感到害怕。我要勇敢地面对梦里不停追逐我的人,问问他们究竟为什么追我。我要尝遍梦里本该属于我的各种美食,就算那是幻象,就算尝不出味道。我要尝试飞起来,体验一次从未有过的自由飒爽的感觉。我要回到梦里从前的学生时代,回到小学,好好地和朋友们玩闹,认认真真把我的爱意表达给他们,珍惜梦里那短暂的一分一秒,珍惜琉璃一般清透不含杂质的友情。那时真的好快乐。
就连梦,都是只有一次的存在,过去了就再也没有倒带的机会。所以人生那么漫长的年岁里,我们还是需要惜时。珍惜那些错的、对的、黑白交织的时光,因为我们连梦都不可以反悔。
(作者系中国石油大学学生)
(责任编辑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