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运用:注重学科能力,强化情境意识
2022-02-15周晓霞
周晓霞
命题规律总结
选文特点
语言文字运用题一般以两个篇幅短小的文段作为设题的语料,选材均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明确的育人导向,与现实生活多有联系,内容和表达方式多样,从关涉科技、医学、文化的各方面知识类文本、新闻语段,到以记叙抒情为主的散文片段等,都有涉及。比如2022年全国甲卷语用题,第一题的语料,选择了“博物馆+高科技”这个话题,为考生介绍了在高科技助力下文物如何近距离出现在人们面前,让考生感受到了文化与科技的奇妙连接;第二题的语料则从生物特性和文化内涵等方面为我们介绍了生活中常见的“槐”,让人意识到生活中的寻常之物亦是知识和文化的载体。又如2022年全国乙卷语用题,第一题选取了一段照相馆往事作为语料,与当下几乎人人可以随手拍照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很多考生倍感新鲜,第二题则从熬夜看手机这个特别接地气的话题引入,为考生讲解了“眼中风”的原因和危害。
总之,所选语段往往看似平淡直白,但是遣词造句、修辞使用、语段架构上都精细准确,堪称规范表达的示范。有时还以图表、徽标为阅读理解的对象,以考查考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考生备考的着力点应放在如何审清题目、有效答题上。
设题方式
语言文字运用是在设题方式上最富于变化的题型之一,语料的丰富多样,决定了其在设题上的开阔与灵活性,可以说,语用题每年都有变化。
就2022年全国卷而言,除了补写语句一题保留了原有形式,其他题都有改变。此前一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的成语考查,今年“史无前例”地要求考生依据上下文填写;病句题也要求考生辨识语病并做出正确的修改。这样的一个变化,让用惯了排除法的考生多少有些措手不及。此外,修辞的考查不再“就题论题”,而是联系课内学过的诗句进行比较和选择,现代文和古诗词形成“联动”,设题非常巧妙。
病句需要分析修改,不再是排除了事;修辞辨析需要古今打通,常规的模板、套路失效了……这样一来,难住了靠选择“技巧”得分的考生,进一步体现出了高考命题的“反套路”特征。
而一些“前所未有”的创新题今年也出现在这一题。比如2022年全国乙卷和新高考Ⅰ卷语用题“貌似”都出现了对人称代词的考查。但细细看来,又不完全是在考查人称代词,全国乙卷针对画线部分的设问是:“文中画横线的两处,都由三句话并列而成,但第一处主语‘我’只出现一次,第二处主语‘你’再三出现,二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别?请简要说明。”看起来设问关乎“我”“你”这样的人称代词,事实上,是提醒考生注意主语出现的频次带来的独特表达效果。这样的设问需要考生把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去代入语段提供的情境,才能把这个表达效果准确描述出来。
而在2022年新高考Ⅰ卷上这道关于人称代词的选择题也很巧妙:命题人在原文中“事实上,生活中你会发现,有许多整天嚷嚷着要减肥或者正在减肥的人,其实根本不胖”一句里的“生活中你会发现”处画线,然后以四个包含“你”的句子与之比较,要求考生找出相同的“你”。粗看这五句话,“你”都是一个对话的对象,但细细辨别,发现有些“你”是作者面向所有读者对话而使用的,其他则是特定情境之中特定的“你”。小小的一个“你”,调动的是具体的生活经验和精细的阅读辨识能力,这可以说是情境化设题的一个典例。答题时,如果考生想当然地把人称代词作用的“套路”搬上来,就南辕北辙了。
考查重点
纵观近年来的高考语用题,正确使用词语、辨析改正病句、语句连贯(包含补写题和选择题),是最高频的考点。其他考点在试卷上也时有出现,整体来说知识点考查难度不大,正确答题也较容易,但是备考中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这部分的题目看似简单,但实际上丢分却比較普遍,跟考生心理上的“轻视”分不开。
命题趋势预测
选文方向
从这几年的高考真题来看,有一定文化含量、科学属性、与生活相关的话题还将继续受到命题人的青睐,记叙类文段和新闻文段仍将是常见的语料。考生如能关心生活,有较宽的阅读面,乐于积极吸纳各方面知识,应对这一题相关文段的阅读,难度不会太大。
题型预测
近几年语用题的命题范围有扩大的趋势,五六个小题的容量能够覆盖熟语、病句、修辞、句式、标点符号、人称代词、语句的表达效果等方方面面,这些都是近年来试卷上的“常客”。相对较新的考点是句式,这算是一个旧考点的再度“翻红”。在句式考查上,2021年新高考Ⅰ卷考查了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2022年新高考Ⅰ卷则考查了句式变换之长句变短句。对不同句式基本知识的常规考法考生需要引起重视。前几年考查较多的的语段压缩、语言得体的选择、图文转换、逻辑推断、徽标含意说明等题目也不能忽视,另外有一些富有创造性的新题型也应纳入备考的视野。今后,选择题不再是主流,需要填空、修改、简答的题会继续出现,这就尤其需要考生对一个知识点“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备考策略
首先,要足够重视。
考生需要确立一个认识: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绝对不只是为了应考。语言文字的使用几乎是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的,进入命题人视野的设题素材非常丰富,从文字到图表,从应用文体到抒情散文,字词句篇,考生都需要关注。这就要求考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保持敏感,善于甄别和修改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上的不规范现象。语言文字的精细准确对应的是负责任的语言表达态度,这一点需要考生从心里真正重视起来。
其次,对高频考点应做到随时积累、心中有数。
“考点多而碎”是语言文字运用题的特点,但是熟语、病句、句式、标点符号等知识点,其实在初中阶段就已经涉及,高中阶段重点在提升与强化。考生应尽早开始积累,积少成多,熟能生巧,建立对相关知识点和题型的知识体系。
再次,感受和逻辑并重,“反套路”。
“语感”也在语言文字运用考查的范畴里,常有考生做对一个题时说不清理由,只是“感觉”告诉他要这么写,这就是“语感”,感受和语言之间能否准确呼应很重要。比如2022年全国乙卷语用题,关于过去大家在照相馆拍照的生动描写,对“00后”的考生来说是完全没有体验过的,但是考生也能够结合情境感受到当时人们内心的紧张和激动,进而补上恰当的成语。这就是语感在试题中的直接体现。另外,能够合情合理地表达看法、描述对象、组织语言,还要求考生有清晰的逻辑,这不是一些答题“技巧”能做到的,也与高考命题的“反套路”理念一脉相承。
最后,要强化语境意识,建立结合情境思考分析的思维习惯。
在2022年高考中,成语、病句的考查形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再需要考生在一对形似的成语之间辨析比较,而是要结合上下文从词语储备和阅读经验、生活体验出发去“自选”一个恰当的成语。这时候,考生就必须明白只有那个高度契合此情此境的词,才是最佳答案。同理,需要填写的词语、需要修改的语病、需要补充的句子,无一不是存乎于一个完整的语段之中,失去了对整个语段的中心话题、主要观点和逻辑结构的关照,答案往往很难准确而周全。
同时,这部分题目的语料多元,涉及的文体多、应用性强,与生活关系密切,很多时候考生还需要考虑表达场合的妥当、语言风格的统一、对话对象的接受度等很多琐碎但重要的细节。
【真题在线】
(2022年新高考Ⅱ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3题。
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华。十字街上有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
这小城里面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狗来,那么变着。
21.文中写到自己的祖父,没有一处使用“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中人称或写作视角作用的能力。“他”是第三人称代词,用来称自己和对方以外的某个人,文中不使用这个代词而是称呼祖父,表明作者与祖父的情感深厚,从来不曾把祖父看作自己之外和读者以外的第三人,“我的祖父”“祖父”这些称呼中,不仅能让人感受到“我”对祖父的爱戴和敬重,还能够深入体会祖孙二人的亲密感情,体会到“我”对祖父深厚的爱和永恒的怀念,无论时间过去多久,祖父离开“我”多久,祖父永远是“我的祖父”,活在“我”的心里和眼前,正如这年年依旧的花草一样,鲜活着,亲切可感,而非冷冰冰的“他”。
参考答案:①“他”通常指交读双方以外的第三方,文中用“祖父”而不用“他”,体现了作者对祖父的尊重,也表现了二人关系非常亲近;②反复说“祖父”,给人心心念念的感觉,表达了作者对祖父的留恋。
2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突出了“祖父”的衰老死亡和“我”的成长是一个同时发生的逐渐变化的过程,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画横线的句子以时间为序,将“我”与祖父的年龄对举,形成鲜明对比,通过数字的变化表现出祖父的老迈和“我”的成长。用“我……,祖父……”句式形成排比,间隔反复中不断强化突出祖父由衰老至死亡与“我”由出生至成长的过程,表达了“我”与祖父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祖父的不舍,语言簡单但情感深厚,耐人寻味。
参考答案:①多个句子都把“祖父”和“我”相对叙说,突出了变化是同时发生的;②用相似句式再三叙说:“祖父”和“我”的年龄变化,凸显了变化的过程。
2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除了比拟以外还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修辞手法以及表达效果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还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使内容丰富,露珠、太阳、红霞,景物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以三个结构为“那……是不是还……”的句子,整齐对称,音韵和谐,用细腻的笔触从不同视角一一展现“我”对园中各种美好景物的回忆,极富感染力,同时增强语势。此外,以时间为序,从早晨到午间再到黄昏,分别对应三个意象,用特写镜头有力地抒发了“我”对曾经的乐园的无限怀念。
参考答案:排比。表达效果:①按顺序写了从早到晚三个时间的三种景色,在铺叙堆叠中突出作者对小城满满的回忆;②通过细数露珠、向日葵、红霞等记忆深刻的事物,渲染了自己的怀念之情。
(2022年全国乙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题。
那时,小镇上的人们和其他地方的人们一样,一律到照相馆留影。而且,小镇只有一家照相馆。照相而入“馆”,①______,这样的场所不大不小,半家常、半神秘,不单规模、形制上端庄含蓄,其幽暗也给人一种②_______的高贵感,牵动人心,令人神往。自上中学后,我曾和多位好友去照合影,进了这个面积不大的地方,交费、开票、整理衣服,就要坐到照相的凳子上了,大家经常会发出这样的问话:我脸洗得干净吗?眼睛亮吗?牙齿露出来好,还是不露出来好?我们男孩平时不大在意的问题,照相的时候会一下子冒出来。不过没关系,旁边总会有别的人提醒:你脸上粘了个东西,你头发乱了,你牙上有韭菜。那时,小镇上的孩子们不可能有什么照相的条件,只得依赖照相馆来存放我们的青春、温情、期待。照完相,我们会依然惦记着这件事,甚至兴奋得晚上睡不着,③ 地想看到照片上的自己,等待在取相单上所标的“某月某日下午三点”或“某月某日上午十点半”那个时刻看到照片。在我的记忆中,取相片这件事从来没有出现过忘记或滞后的情况。照片即将从简陋的纸袋里抽出来的那一刻,我们经常心脏狂跳不止。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空,前文说“小镇上的人们和其他地方的人们一样,一律到照相馆留影”,而且“小镇只有一家照相馆”,那么照相而入“馆”,就是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的事儿了。能够表达这个意思的成语是“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理所当然”均可。第②空,此处应反映的是我们对照相馆的感受,既然前文谈到了它的“神秘”,那这种“幽暗”造成的“高贵感”,恐怕很难用语言清楚地表达出来的,因此用“不可名状”“难以言喻”“神秘莫测”均可。第③空,此处写照完相之后等待取相片的感受,前面有“依然惦记着这件事,甚至兴奋得晚上睡不着”,说明迫切地想要早点看到自己的照片,写“迫不及待”“急不可耐”等均可。
参考答案:①顺理成章(理所当然、自然而然等);②不可名状(难以名状、莫可名状、不可言喻、神秘莫测等);③迫不及待(急不可耐、急不可待等)。
18.文中画横线的两处,都由三句话并列而成,但第一处主语“我”只出现一次,第二处主语“你”再三出现,二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别?请简要说明。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审题时应注意题干里的“差别”二字。第一处是照相人唯恐自己照出来不好看,因此着急地询问同伴,一连串问题只用一个“我”字能够突出这种急迫的心情;而第二处是朋友间的互相提醒,这些观察到的情况,如“脸上粘了个东西”“头发乱了”并非是一下子都看出来的,口吻上就缓慢些;或者这些提醒并不是一个人发出的,因此连用三个“你”。
参考答案:第一处三句话里,主语“我”只出现过一次,比较紧凑,令人感到说话人语速极快,情绪急切,与后文中“一下子冒出来”相互呼应,三句话像是一个人说的;第二处三句话里,主语“你”再三出现,相对松散,令人眼前浮现几个人相互对话的情景,感觉说话者仔细观察、不慌不忙,可能不是一个人说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近日,眼科门诊一连来了几名特殊患者,都是晚上熬夜看手机,第二天早上看不见东西了,这种疾病被称为“眼中风”。“中风”一词原指脑中风,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脑中风,近几年被引入眼科。临床上,眼科医生把视网膜动脉阻塞这类缺血性眼病和视网膜静脉阻塞这类出血性眼病统称为“眼中风”。“眼中风”是眼科临床急症之一,不及时治療会导致严重的视力损害。 。第一种是中央动脉阻塞,会造成患者视力丧失,甚至永久失明。第二种是分支动脉阻塞,视力下降程度不像第一种那么严重,多表现为视野缺损。第三种是睫状动脉阻塞, ,经过治疗可能得到一定程度恢复。视网膜动脉阻塞时,,对视功能危害越大。缺血超过90分钟,视网膜光感受器组织损害不可逆;缺血超过4小时,视网膜就会出现萎缩,即使恢复了血供,视力也很难恢复。因此患者最好能在2小时内、最迟不超过4小时内接受治疗,并尽可能保住自己的视力。
视网膜静脉阻塞主要表现为眼底出血,并由此导致视物模糊变形、视野缺损或注视点黑影等,不及时治疗也会导致严重后果。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空,整体观照,联系后文介绍的三种情况都是“动脉阻塞”,并且此句放在段首,应当是总领句,据此可填“视网膜动脉阻塞有三种情况”;第②空,由前面介绍两种动脉阻塞的顺序可知,此处句子应与“会造成患者视力丧失,甚至永久失明”“视力下降程度不像第一种那么严重”照应,谈视力下降情况,且比前两种情况轻,据此可填“视力下降程度相对较轻”;第③空,由前文“视网膜动脉阻塞时”可知后面要写危害,根据后文“缺血超过90分钟”“缺血超过4小时”可知,缺血时间越长,对视功能危害越大,据此可填“视网膜缺血时间越长”。
参考答案:①视网膜动脉阻塞有三种情况;②视力下降程度相对较轻;③视网膜缺血时间越长。
20.“眼中风”因和脑血管疾病“中风”有诸多相似而得名。与此类似,“打笔仗”源自“打仗”。请简述“打笔仗”的含义并分析它得名的缘由。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之分析词语含义及得名原因的能力。请注意一定要在答案里把“含义”和“缘由”两点都体现出来。循着找相似的思路来看,“打仗”是指站在对立面的两方或几方拿着武器互相攻击,目的是战胜对方;再看“打笔仗”,就是持有不同观点的人以笔为武器进行辩论,目的是说服对方。二者的相似点在于:进行“打仗”或“打笔仗”的双方或多方观点、立场不同,甚至对立;双方都用武器攻击对方;目的是战胜对手。
参考答案:“打笔仗”的含义:即用笔打仗,指持有不同观点的人写文章进行辩论。
得名缘由:双方或多方通过文字进行辩论的激烈程度与“打仗”相仿,为了驳倒对手交锋不断,也与两军对垒互有攻守相似,所以把人们用写文章来互相辩论称为“打笔仗”。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句式杂糅或不合逻辑,“最迟不超过4小时内”,“最迟”后面必须跟确定的数字,因此可将“内”删掉;“并”表示并列关系,而前后句子承接或者条件关系,把“并”改为“才”;前面句子主语是“患者”,而“尽可能保住视力”的是医生,可将“尽可能”改为“有可能”。
参考答案:因此,患者最好能在2小时内,最迟不超过4小时接受治疗,才有可能保住自己的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