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运动康复训练结合呼吸训练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 后心脏康复及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2022-02-15张春平吕彦霞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2年23期
关键词:康复训练组间心血管

张春平,吕彦霞

(郓城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山东菏泽 274700)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冠状动脉阻塞而导致的心肌缺血性坏死,会引起胸痛、胸闷、心率异常等症状,且发病突然,病死率高,临床应早发现、早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方法,可疏通阻塞的血管,恢复心肌血流灌注,改善心肌供血,挽救濒死心肌。但急性心肌梗死PCI 后具有一定恢复期,其心血管事件再发风险较高,临床还应采取一定的康复措施。早期运动康复训练是通过在PCI后尽早进行康复运动,以促进心肌供血,提升患者心脏的储备能力,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1]。呼吸训练持续进行则可提高患者肺活量,激活机体活动能力,促进血液流动,改善心肺功能[2]。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21 年6 月—2022 年5 月于我院行PCI 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8 例为对象,通过分组对照,分析早期运动康复训练结合呼吸训练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我院行PCI 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8 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3]中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患者及家属均知悉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有严重肺心病、心瓣膜病者;存在肝、肾功能缺陷者;存在凝血功能或造血系统障碍者;患有精神疾病者;存在认知、语言障碍者。本研究经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9例。对照组男22 例,女17 例;年龄44~74 岁,平均年龄(61.69±5.21)岁,体质量指数(BMI)19.7~29.4 kg/m2,平均BMI(24.17±1.52)kg/m2。观察组男21 例,女18 例;年龄45~75 岁,平均年龄(61.81±5.19)岁;BMI 19.9~29.3 kg/m2,平均BMI(25.19±0.51)kg/m2。两组患者的各项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在PCI 术后保持患者休息环境安静,密切监测其各项生命体征;术后第3 天,协助患者进行简单的肢体活动,引导其下床站立,尝试下床走动5~10 min/次,2 次/d;术后第4~5 天,可指导患者进行散步,行走速度以其自觉舒适为宜,10~15 min/次,2 次/d,期间如有不适即刻原地休息,之后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增加训练时间;患者出院前告知其回家后的注意事项,嘱其定期到院复查,并通过电话、微信进行健康指导。持续训练2 个月。

1.2.2 观察组

进行早期运动康复训练结合呼吸训练。具体如下:(1)早期运动康复训练。术后1 d:术后12 h 内绝对卧床休息,之后可协助患者进行简单的床上肢体关节活动,包括腕关节转动、踝泵运动、握拳抬臂、屈膝运动等,10 下/组,2~3 组/次,组间休息30~45 s,2~3次/d;术后2~3 d:在关节活动基础上协助患者下床,指导其沿床站立或缓慢走动,走动18~30 m/次,2~3 次/d;术后4 d:在肢体活动、步行基础上,指导患者进行上肢伸展运动、缓慢交抬腿运动等,10~15 下/组,2 组/次,组间休息1~2 min,2~3 次/d,嘱家属陪同患者进行,运动前后做好血压、心率监测;术后5 d:在以上训练基础上指导患者进行基础运动器材训练,包括蹬力器、上肢牵引器、推手器等,并尝试进行康复体操,15~20 min,2~3 次/d,具体运动量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适当加减。(2)呼吸训练。腹式深呼吸:指导患者将双手放于胸腹,鼻深吸气,嘴巴吐气,尽量将呼吸时间拉长,3次/min,进行2~3 组;缩唇呼吸:指导患者将左手置于胸前,右手置于腹部,嘴缩成笛状,通过口型吸气与呼气,吸气与呼气时间比为1∶2,3 次/min,进行2~3组;对抗阻力呼吸训练:指导患者吹气球或吹口哨等,3~5 min/次,进行2~3 组。呼吸训练于术后当天进行,2~3 次/d,可于运动康复训练前进行。患者出院当日需对其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嘱其回家后坚持训练,并通过电话、微信进行康复指导。持续训练2 个月。

1.3 观察指标

(1)凝血功能:干预前后,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PUN-2048A 型)检测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活酶时间(aPTT)。(2)心脏康复情况:干预前后,采用超声心动图(PhilipsiE33 型)检测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3)心血管事件:统计两组干预期间的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包括心绞痛、心律失常、再发心肌梗死等。(4)生活质量:干预前后,采用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评分表(MLHFQ)[4]对患者进行评价,量表共21条目,各条目计0~5 分,包括身体领域8 条目,40 分;情绪领域5 条目,25 分;其他领域8 条目,40 分,评分越高则患者生活质量越差。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PT 等计量资料用()表示,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分别采用t 检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凝血功能比较

干预前,两组的各项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的各项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均较干预前改善,且观察组的PT、aPTT 均长于对照组,Fbg 水平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凝血功能比较()

表1 两组凝血功能比较()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P<0.05

2.2 两组心脏康复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的各项心功能指标水平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的各项心功能指标水平均较干预前改善,且观察组的LVEF 高于对照组,LVESD、LVEDD 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心脏康复情况比较()

表2 两组心脏康复情况比较()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P<0.05

2.3 两组心血管事件比较

观察组的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n(%)]

2.4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干预前,两组的MLHFQ 各领域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的MLHFQ各领域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MLHFQ 评分比较[(),分]

表4 两组MLHFQ 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P<0.05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内科的常见病,其发生与年龄增加、遗传、不良饮食习惯等相关,若病情持续发展,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5]。PCI 能够及时疏通冠状动脉阻塞,挽救濒死心肌,但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仍较高,临床应采取一定的康复措施,以促进心功能恢复,改善患者预后。

既往临床多建议PCI 术后早期绝对卧床休息,之后循序渐进地进行康复训练,以免加重心脏负担。但PCI 后长时间卧床,会致使患者全身血液流速减慢,使得血液呈高凝状态,进而影响心肌血供,不利于心脏康复[6]。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的aPTT、PT均长于对照组,Fbg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LVEDD、LVESD 均短于对照组,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MLHFQ各领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早期运动康复训练结合呼吸训练能够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 后的凝血功能及心功能,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提高其生活质量。分析原因:早期运动康复训练是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后早期即进行运动康复,先从简单的踝泵运动、抬臂运动、屈膝运动等床上肢体运动开始,可通过持续低负荷运动,有效加快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纠正血液高凝状态,改善凝血功能,进而增加心肌血流灌注,并能够避免增加心脏负荷,提升运动的安全性,有利于心脏康复[7-8]。在开展早期运动康复训练过程中,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逐渐增加训练项目、强度,可逐步增强其体质及心脏泵血功能,增强心脏康复效果,提升运动耐力,进而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9]。呼吸训练包括腹式呼吸、对抗阻力呼吸、缩唇呼吸等,可有效增强膈肌肌力及耐力,提升患者呼吸的协调性,改善肺通气、换气功能[10]。持续性呼吸训练还能够使患者异常的呼吸状态转变至正常,于运动康复前进行可提升运动耐受性,减少运动耗氧量,确保早期运动康复训练的顺利进行,进而改善心肌供氧、供血,增强心肺功能,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减轻疾病对患者造成的负面影响,提高其生活质量。但本研究存在样本量少、观察时间短等局限性,且观察指标较少,后续应增加样本量,延长观察时间,扩大观察指标范围,进一步完善试验设计,为临床提供更为可靠的参考。

综上所述,早期运动康复训练结合呼吸训练能够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 后的凝血功能,纠正血液高凝状态,促进心脏康复,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康复训练组间心血管
达格列净对预混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数据组间平均数、方差关系的探究
要背沟,不要“虎背熊腰”
更 正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