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就业公共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策略
2022-02-15张亨明伍圆圆
张亨明,伍圆圆
(安徽建筑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新冠疫情为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冲击,在后疫情时代,实现民众的充分就业,建构高质量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是检视政府民生工作的重要方面①沈国兵,徐源晗,袁征宇:《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及机制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21年第12期。。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离不开不同阶段就业政策的支持,中央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就业问题,相继出台了相关的就业政策,极大地缓解了就业压力②陈有华,张壮:《新冠肺炎疫情认知对就业预期的影响》,《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近年来就业问题一直是中央顶层设计的重要内容,早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就明确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并将实现就业更加充分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明确了促进就业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措施。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和严峻的就业形势,有效完成新阶段发展目标,推进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成为我国当下亟待解决的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就业是“六稳”“六保”之首,解决好就业问题,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③邱玥:《就业优先,如何实现聚力增效》,《光明日报》,2021年3月20日。。
一、后疫情时代的公共就业:民生建设的时代境遇
就业问题关系着人民的福祉和生活水平,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在中央推进民生建设的过程中,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收入水平不断得以提高,现有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面对新冠疫情的冲击和影响,要积极建构灵活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一方面,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适应了国家新时代发展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民众的就业需求,优化了城乡居民的就业状况和就业结构。另一方面,这也是推进整个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必由之路。
(一)适应时代发展
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是为了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①林于良,杨渝玲:《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突如其来的疫情,产业布局带来的国际竞争在不断调整,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也在遭受着新一轮的“洗牌”。从大众互联网到寻常百姓的日常餐饮,再到旅游业的停摆,企业的降薪和裁员风波成为热议的话题,多个行业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显然,就业是促进地方经济的催化剂和晴雨表,唯有通过不断优化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切实解决好涉及波及民生发展的就业问题,不断推进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才能更加适应后疫情时代的客观要求,进而适应国家新时代发展的要求。
同时,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不断丰富、层次不断提升②陶雅:《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中国大学生就业》,2020年11期。。就业作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发展阶段,要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瞄准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和社会主要矛盾,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满足人民群众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优化建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的外部环境③何长辉:《农村公共服务运行逻辑与高质量供给》,《江淮论坛》,2020年第5期。。具体来看,要围绕有利于促进后疫情时代经济发展的就业导向,在民生建设和福利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坚持就业优先,实施以稳定和扩大就业为基准的宏观调控,切实把就业指标作为宏观调整的依据④卫志民,于松浩:《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西江日报》,2021年2月3日。。
(二)满足民众就业需求
作为世界上劳动力最多的国家,扩大就业规模,满足劳动者就业需求一直是我国长时期面临的重要任务和重大难题⑤张占斌:《深刻理解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与世界》,《人民论坛》,2018年第23期。。如前文所言,近年来党中央对民生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历届中央领导人都坚持将就业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通过制定一系列就业优先政策,使就业总量保持一定比例的稳定增长,劳动者失业的再就业率得到一定的提高,有效降低了失业率,基本稳定了当前的就业形势。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原有就业规模扩大的速度已经无法满足劳动者就业需求。国家统计局2022年8月发布的数据显示,1-7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783万人。7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4%,16~24岁、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分别为19.9%、4.3%,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6%。截至2022年7月,全国失业率总体水平高于上年同期水平,青年人失业率仍然处于历史较高水平。随着减负稳岗扩岗一系列就业政策的不断出台,涌现出了多种就业形态,就业结构需进一步优化。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尽管我国政府通过实施一系列就业政策,城乡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模式有序调整,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就业人员数量,有效缓解了劳动者就业的压力,但是其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未真正满足疫情期间就业规模扩大的需求,使得城镇失业人数仍在同比例增长。在后疫情时代,面对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劳动者就业需求的增加,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全方位满足民众的就业需求成为摆在政府和学界面前的重大课题。
(三)优化城乡就业结构
就业结构指劳动力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主要表现为劳动力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分配比例,以及在各产业内部的分配比例。就业与劳动收入增长具有正相关关系,城乡二元产业结构中,制造业是最先发展起来的,因此其发展模式相对比较成熟,就业结构也相对稳定⑥罗小芳,王素素:《数字经济、就业与劳动收入增长: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的实证分析》,《江汉论坛》,2021年第11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各行业的从业人员结构比例发生了较大变化。
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从就业门类来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制造业,文化娱乐业的从业人数相对较高,即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的比重较高。这些行业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各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对现阶段就业结构的升级转型有较强的代表性。从就业角度来看,产业结构升级会促进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引起各层次劳动力需求比例的变化⑦高寿华:《浙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大学生就业效应探析》,《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20年第5期。。
长时段来看,虽然我国的就业结构一直处于不断优化的状态,但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高等院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长、就业岗位供不应求等问题日益严峻,导致就业结构性矛盾正在日益凸显。随着疫情的逐渐消退,农民工会产生新一轮的向城镇回流,高等院校毕业生多年的叠加与积压,也为政府和社会造成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因此要解决好就业结构性矛盾,以改善城乡就业结构的低迷状态,进而稳定就业形势,优化城乡就业结构。
(四)推进就业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这一概念,这是中央政府基于新发展阶段做出的战略决策和重大发展战略之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因此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建设高质量就业体系,强调坚持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导向。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建设高质量就业体系,就是强调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针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持续打造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以满足社会求职、招聘和创业等方面的需求。
推进就业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较多,就业质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因此,实现就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就业质量方面的原动力作用。推进就业高质量发展,要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落实高质量发展战略决策。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决策对城乡居民的就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不论是解决当前面临的就业问题,还是着眼于社会长远发展,都需要推动就业高水平高质量发展,增强就业的竞争优势。在后疫情时代,要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号召,认真贯彻落实该战略,加快推进就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实现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三维通道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时期,随着全国社会组织的蓬勃发展,各种社会问题也不断凸显,特别是民生问题,而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在于解决就业问题①吴琼:《公共就业服务质量管理研究:以A 市为例》,《经营与管理》,2020年第8期。,推进改善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切实解决民生问题,保障人民群众最直接的利益。一般而言,基本公共服务是与城乡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服务,着力弥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短板②陈真亮:《“最多跑一次”改革背景下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与法治化:基于杭州创新实践与专业评估的分析》,《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20年第6期。。在后疫情时代,必须建构长效的就业机制、公平的就业环境和供需均衡的就业配置等三维理念,实现社会高质量发展与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的无缝衔接。
(一)长效的就业机制
长效的就业机制是指相关政府部门能够客观评估就业的本质和市场就业规律,合理、准确定位政府和市场在促进就业方面扮演的角色。在后疫情时代,要健全以劳动者提升自我就业能力为先导、以就业市场自发调节为基础、以政府促进就业为动力的长效就业机制。具体来看,要通过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挖掘潜在资源,强化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的服务水平和力度,针对不同地域、不同人群开展就业跟踪和指导,以形成一个服务水平较高、服务设施较全、服务范围较广和服务作用较强的就业机制。
对于就业人群来看,就业优先政策已经置于国家层面③潘锦棠,许晓丽:《国际比较视野下的公共家庭政策与两性就业平等关系:基于“福利国家悖论”现象的考察》,《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要通过完善高等院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支持力度,统筹城乡就业政策,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就业,完善小微创业者扶持政策等。同时,政府要通过实施一系列诸如创业扶持政策、劳务型服务公司政策、强化企业用工服务政策、创业培训后续扶持政策、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贴息政策等五大政策促进就业创业。支持企业用工、加强安居保障,发挥人力资源机构作用,加大创业扶持。扩大年轻群体的用工规模,强化新型技能的培训力度,有效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着力建构一个可操作、统一、规范、符合市场规律且具有地方特色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
(二)公平的就业环境
公平的就业环境对于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吸引、留住更多优秀人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实现就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推进作用。公平的就业环境主要是由政府部门创造提供,政府部门要通过改革并完善人才培养、人才录用、人才评价等机制,来维护劳动就业市场的公平与公正,为市场上各类劳动者提供一个更加公平的就业环境,给各类劳动者提供一个更加公平的就业机会。就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环境而言,就业环境的公平与否主要体现在大学毕业生之间以及大学毕业生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
在后疫情时代,类似“毕业即失业”“就业难”等话题愈加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若政府部门不能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将会加剧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导致大学毕业生成为特殊的就业弱势群体。而创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不仅仅有利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择业,还有利于各类劳动者的就业和择业,保持稳定的就业形势。近年来,为了消解疫情对就业的影响,我国政府通过强化资金补贴,开展就业援助和就业指导培训,实施特岗计划以及失业人员再就业技能培训计划,稳步推进线上线下就业招聘会等计划,切实提高了招聘信息的公开度和透明度。加强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等多种措施,切实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劳动法》《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实施意见》等法律法规,保障了各类劳动者的平等就业①邓彤博,李敏:《非正规就业人员工作自主性与体面劳动感知:情绪耗竭和超时劳动的视角》,《经济管理》,2021年第11期。。
(三)供需均衡的就业配置
供需均衡的就业配置是指公共就业人才机构、人力资源市场的岗位需求总数与求职人员总数的比率处于相对平稳的状态。当市场供需的比率大于1时,说明岗位需求大于求职人员总数,此时企业招工难,当市场供需的比率小于1时,说明岗位需求小于求职人员总数,此时劳动者就业难。2020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我国各城市就业工作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导致许多中小型企业因招工难、用工难而面临停产停业的风险,许多劳动者也因找工作难而面临待业状态。
为了切实解决就业难题,缓解市场就业压力,人力资源部门根据人力资源市场实际供需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的缓解措施,通过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加强对重点企业、重点行业的监测和指导,使得当地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而就业目标是指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在规定时间内创造就业机会所提出的要求,其有利于引起下级部门的高度重视,从而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减少失业情况。就业目标的基本完成对提高全国就业质量、就业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缓解全国就业压力。就业目标主要体现在新增就业、公益性岗位开发两个方面。
由此可见,平稳的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对稳定就业形势和完成经济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新发展阶段,全国各城市积极落实就业促进民生工程,相关数据表明,新冠疫情加剧了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必须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以实现供需均衡的就业为目标,保持就业形势的相对稳定。
三、迈向后疫情时代的公共就业:困局审视与纾解进路
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为求职者和招聘者提供充分有效的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就业登记等服务,是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重要支撑②赖德胜:《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好地促进就业》,《中国人口科学》,2021年第1期。。近年来,我国就业优先政策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十三五”期间,各城市大力拓宽就业渠道,累计实现新增就业超过6564 万人,登记失业率始终保持在4.2%以下的较低水平③徐艺宁,潘伟光:《非农就业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农村经济》,2021年第11期。。以上数据是我国就业工作方面取得的一定成果,但是面对严峻的就业环境,目前建设就业公共服务体系还存在诸多困局。
(一)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的困局审视
1.未能处理好短期就业和长期就业的平衡。就业支持力度与就业质量是相辅相成的,公平性的就业支持力度是提高就业质量的前提,而就业质量又是实现公平就业的条件。公平的就业机会是指在某一公共服务领域,能够让不同行业劳动者享有同样的权利,能够获得平等的就业公共服务。具体而言,要在差异化的前提下,促使不同行业能够获得一定标准的公共服务。就业公共服务包括贯彻执行各项促进就业和人才服务的相关政策法规、负责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的业务指导和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等多项内容。
新冠疫情暴发之后,为了降低新冠疫情对“稳就业”“促就业”的消极影响,各地方政府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若干应对政策,这些就业扶持政策已经实现了不同群体劳动者、异地就业劳动者的就业公共服务均等化,同等享受就业服务。但是对不同行业的劳动者来说,这些就业扶持政策在支持力度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非公平性。在诸多地方政府就业扶持政策中,一次性稳定就业补贴的对象更加倾向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企业、商贸流通企业、交通运输企业。这种非公平性支持力度将会导致其他行业劳动者的心理不平衡,影响劳动者的积极性,从而抑制就业质量的提高。因此,如何提高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对不同行业支持力度的公平性是当下亟须解决的任务。
2.重点群体就业关注度亟待提高。重点群体作为就业工作的优先帮扶对象,是实现“稳就业”工作的关键,应该始终将其摆在完成就业工作的首要位置。建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的重点群体主要包括“七类人群”和“六大员”,其中“七类人群”是指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含低收入农户)、城乡未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转岗职工、本市高等院校毕业生、失业人员、退役军人、残疾人。“六大员”是指家政服务员、养老护理员、保安员、医疗护理员、保育员、快递员。
在后疫情时代,虽然目前全国劳动力岗位供给处于递增趋势,但是岗位供给能力不足,对重点群体的就业关注度不高,就业形势依然比较严峻。近年来,中央政府的各种政策明确要求,要加强对重点群体的就业帮扶目标、帮扶要求,落实新增岗位补贴、社保补贴等系列政策①潘卓超:《桥梁还是陷阱:非标准就业的转换结果研究》,《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21年第6期。。具体来看,必须做好两个群体的就业:一是高等院校毕业生群体。作为教育大国,我国每年都会为社会输送大量高等院校毕业生,然而对于如何更好地确保大学生稳定就业、安全就业,各城市在就业关注度方面相差较大。在宣传引导大学生就业,落实就业扶持政策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二是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含低收入农户)群体。各地方政府应该为这些群体提供一定的公益性岗位,以增加农户的收入。但由于公益性岗位开发较难及其开发数量有限,加上投资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限制,使得劳动者获得公益性岗位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为了做好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除了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持,还需要提高对重点群体的就业关注度。
3.多渠道灵活就业难以保障。就业保障是实现稳定就业之基石,也是高质量就业的坚实后盾。互联网行业、电商、新零售、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还衍生了新的就业形式——多渠道灵活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是相对于固定就业而言的,其是指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保险福利等方面不同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基础上的各种形式就业②刘洋,毛剑玮:《基于国际就业流量表的贸易拉动就业效应测评》,《统计与信息论坛》,2021年第11期。。为进一步扩大就业渠道,解决就业问题,缓解就业压力,稳定就业形势,我国许多城市早已鼓励和推行多渠道灵活就业。
近几年,随着多渠道灵活就业取得的成效愈加显著,选择灵活就业人数占从业人数的比重越来越大,同时,多渠道灵活就业存在的不足也愈加凸显。自推行多渠道灵活就业以来,全国很多地方城市都制订了一系列的保障政策以促进多渠道灵活就业,如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免除灵活就业人员自主创业的部分收费、积极拓宽灵活就业发展渠道等。政府鼓励引导个体经营、有效增加非全日制就业岗位、大力支持新就业形态发展等多项保障政策,这些保障政策调动了劳动者灵活就业的积极性,相应缓解了市场就业压力。发展这些新就业形式,激发了劳动者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增加了就业机会。但是这些保障政策都是倾向于以激励劳动者创业为主,而对于如何培训劳动者灵活就业,为灵活就业人员自主创业提供更好的营商环境,以最大程度地降低自主创业失败风险等实质性问题的保障政策较少③马国旺,王天娇:《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就业效应研究》,《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1期。。因此,为了更好地推行多渠道灵活就业,扩大多渠道灵活就业规模,需要从多方面提高对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
4.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信息化建设水平亟待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决定了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高度,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信息化建设是指借助互联网、现代先进技术,完善基础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就业公共服务系统,提升就业公共服务能力,增加人民的满意度与幸福感④曹守新,徐晓雯:《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及其应对》,《山东社会科学》,2020年第12期。。
当前,我国就业公共服务信息化平台在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与完善方面已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在2020年新冠疫情防治期间,为了避免人员大量聚集,减少感染风险,许多城市公共就业人才服务管理中心决定暂时关闭实体窗口服务,所有的业务均通过“网上办”“远程办”等便捷的方式办理,该方式不仅积极响应了疫情防控政策,还为办事公民节约了时间成本。
(二)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的纾解进路
做好公共就业服务工作是惠民生、促发展的重要任务,更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①陈哲等:《自然灾害冲击对农村家庭非农就业选择的影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2017年全国新增失业人数为1351万人,全年城镇失业率为3.9%,2019年全国新增失业人数为1352万人,全年城镇失业率为3.62%,2021年全国新增失业人数为1269万人,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5.1%②彭鹏,候佳萌:《乡村振兴背景下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创业的对策研究》,《经济纵横》,2021年第12期。。从整体可以看出近几年我国新增失业人数有所波动,城镇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但是距离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战略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就业机会,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更充分就业,亟须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
1.提升对不同行业的支持力度。公平性作为促进公共就业服务公平与效率的重要措施,发挥着公共就业服务全覆盖由局部走向整体的过渡作用③刘永魁:《我国公共就业服务研究综述》,《中国人事科学》,2021年第1期。。推进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对不同行业的支持力度是新发展阶段缓解就业形势的必由之路。实现不同行业支持力度的公平性是切实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不同行业的劳动者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提高不同行业劳动者的就业积极性,使不同行业劳动者享受平等的就业扶持政策,真正落实以人为本,以人民利益为最大利益的发展原则④郭道久,杨鹏飞:《国家与社会协同:“社会治理共同体”的一种理解》,《中国治理评论》,2020年第2期。。
具体而言,首先要加大公共就业服务资金投入,提高就业扶持力度。地方政府要通过定期召开创业技术指导,提高各类劳动者自主创业能力,并提升创业补助标准,以鼓励高等院校毕业生及社会大众积极参与自主创业,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其次要根据行业特点,设置公平的就业扶持标准。在推进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我国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导致第一产业就业、第二产业就业人数逐渐减少,就业占比逐渐向第三产业就业倾斜,所以在制订就业扶持标准的时候不能一味倾向战略新兴产业、制造业企业等,而应该以劳动者的利益为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综合考量之后制订相应的补助标准。最后,有效整合就业公共服务资源。就业公共服务任务重,覆盖面广,必须以政府为主导,有效整合各区县服务资源,实现服务资源的合理配置。
2.关注重点群体的就业水平。就业公共服务的服务范围就是要惠及区域内的各个群体,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应在确保公平的前提下制订有差异化的帮扶标准,提高该部分群体的收入,为稳定和扩大就业提供强有力保障。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对重点群体就业的支持体系有待完善,开展对困难群体有针对性的服务,是公共就业服务最重要的职责⑤文军,刘雨婷:《新就业形态的不确定性:平台资本空间中的数字劳动及其反思》,《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21年第6期。。
在后疫情时代,完善对重点群体就业服务的支持体系,就要充分关注到帮助重点群体获取更多的就业信息,提升重点群体掌握更多的就业技能,为重点群体的就业提供更多的安全保障。针对高等院校毕业生而言,要定期召开就业指导。教育部数据显示,2011-2021年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按照2%~5%的同比增长率逐年增长,近10年间累计达到8512万人,2021年全国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达到909万人⑥泥川:《劳动教育视阈下就业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河南社会科学》,2022年第1期。。面对严峻的就业环境,为了提高就业率,应该尽可能为高等院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减少高等院校毕业生面对就业形势的恐惧感,并通过提高创业补助标准鼓励大学生自主创新。对于农民工群体来说,要持续开发公益性岗位,尽可能增加公益性岗位的数量,降低公益性岗位的要求。同时,加大对零就业家庭、残疾人等重点群体的帮扶力度。
3.完善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在后疫情时代,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有待建立健全。“稳就业”作为“六稳”工作之首,是新发展阶段经济和社会工作的重点。在严峻复杂的就业形势中,如何拓宽稳就业渠道、探索新就业形式、健全稳就业的保障制度是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实现稳就业的关键所在。多渠道灵活就业作为一种新就业形式,不但是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的重要渠道,还是满足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需要,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加以推进。
首先,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营商环境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也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①吴可人:《浙江省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地方立法建议》,《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21年第4期。。优化营商环境,不仅有利于营造公平性的竞争环境,还有助于提高市场主体自主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而提高各类劳动者对多渠道灵活就业的兴趣②王欣新:《营商环境破产评价指标的内容解读与立法完善》,《法治研究》,2021年第3期。。其次,以科技创新创造新就业岗位,推进多渠道灵活就业。科技创新是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稳就业的原动力,一些发达城市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策源地,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新兴产业的产生,从而提供更多的灵活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最后,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灵活就业,且能够认同灵活就业是实现稳就业的重要渠道。因此,要通过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等重要公共媒体出面宣传,打消劳动者的担心和顾虑。
4.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完备的服务信息,较高的信息化建设水平是有效开展就业公共服务的前提和基础。信息化建设作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重要手段,对于实现稳就业和扩大就业具有重要意义。提高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信息化建设水平是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的应有之义。具体来看,首先要优化城市各区县就业信息共享机制。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求职者提供准确的、最新的就业信息。线上可充分利用微博、抖音等热门平台为求职者推送城市各区县最新的就业信息,线下可通过公交站牌、广场大屏、地铁进出口等公共场所投放最新的就业信息,增加求职者的就业机会。其次要为特殊群体设立特殊的接待窗口。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更愿意在网上办理相关业务,不仅节约了时间,还为公共服务部门带来了方便,但是仍然还有不会使用智能设备的老人、行动不便的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在紧跟先进技术的同时还应该为这些特殊群体设立特殊的办事窗口,真正做到惠及所有群体。最后,要继续完善基础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就业公共服务系统③胡文静:《长三角旅游市场和服务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研究》,《江淮论坛》,2021年第5期。。
结语
就业是民生之本,随着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建议的提出,加上新冠肺炎对全国就业形势的冲击,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成为我国政府关注的重点领域。在后疫情时代,不断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对于适应国家和社会高质量发展,推进城乡就业规模扩大和就业结构合理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一个覆盖范围广、操作可持续的长效就业机制有待尽快形成。因此,在新形势下稳定就业形势,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必须在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国内双循环这一背景下,深入落实党和国家提出的就业战略,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目标,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