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引领学校内生优质均衡发展的探索
2022-02-15张艳丽
张艳丽
(沈阳市皇姑区童晖小学)
内生发展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路径。学校内生发展需要挖掘内部潜能,凝聚全校师生的智慧和力量,培育自我发展的潜力和竞争力,并不需要借助掠夺区域其他教育资源而壮大自己,因而它是生态的、可持续的发展。内生发展应该是学校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必将成为学校发展的最终追求。这种追求催生具有体制改革者和社会活动家特质的魄力型校长,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努力做知识上的传播者、教学上的领路人、管理上的专家。
校长领导力是引领学校发展的引擎,对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学习、学校效能等均会产生深刻影响。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愿景下,校长应发挥专业引领力,从而推进学校内生优质均衡发展。
一、校长构建良好教育生态
优质均衡愿景下学校内生发展的根基在于拥有良好的教育生态。教育生态理论源自生态系统理论,将教育系统视为一个充满生机、多方互动、助力成长的生态圈。在教育生态理论视角下,人们把事物看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看到系统内部各个因素、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联,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调一种动态平衡的观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支持学校内生发展的“绿水青山”包括构建成长型、开放型、安全型教育生态。
(一)构建成长型教育生态
成长型生态有利于推动教师队伍建设,进而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校长应从“人治”走向“文治”(文化治校),引导全校教师通过愿景确立、价值培育等形式,树立发展信念,激发内在潜力,凝聚向心力。校长应引导教师建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正能量的价值体系,在工作中释放每一位教师的潜能,打造能征善战的优良团队。
(二)构建开放型教育生态
学校的教育生态系统应是开放与兼容的。教育优质均衡与名校回归社区有一定关联,尽管各个社区的构成还存在客观差距,但是学校小生态沉浸于更加多元的社区大生态是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建立的教育共同体是实现教育公共治理的有效途径,能真正形成以生为本、适应力强的自主发展路径。建立学习共同体,打破校园的围墙,让学校成为社区文化中心,这是新时代赋予校长的大教育观。
(三)构建安全型教育生态
校长要保护学校的生态。毋庸讳言,学校生态常常面临被各种因素破坏的危险,尤以劣质化的公权力和短视化的社会习气破坏性最强。比如,在形式主义之下,教师要做很多无用功,在无限责任的重压下,想做的事情不敢做、该做的事情不能做。在这种情况下,校长应该全力织就让教师潜下心来教书育人的安全网,引领学校建立生态保护准则,构建安全型教育生态环境。
二、校长精准有效赋能
在内生优质均衡发展的情境下,校长的关键作用不是能人效应,而是赋能增值。在过去几十年内,很多学校凭借粗放的“准特色”发展,靠着“人无我有”,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在优质均衡时代,学校特色被重新定义,即内容的有无不再是特色的主要因素,而是以工作模式及其效能作为关键衡量因素。这时,校长的赋能增值就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
(一)构建无界化管理体系
在内生优质均衡发展的进程中,很多优质学校纷纷通过集团化等方式扩大规模,这大概是优质均衡的一个捷径。但是,捷径往往有基础不牢的危险,怎样压实这条路基呢?笔者所在的学校,建校20余年发展成一校五址的教育集团。历任校长始终把管理升级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要务,从最初的扶持弱校、引领新建校到挂牌成立独立法人校,复合样态的集团化办学模式不断促进学校管理文化的兼容并蓄和课程文化的革故鼎新。五个校区合纵连横,建立起七大业务中心,形成条块相辅、纵横交错的无界化管理体系,让集团下的每一所学校都能在清晰的管理构架中寻找到各自的定位和方向,打破“以块为营”的日常管理,建立“以条为阵”的业务统领,从而提高管理效能,实现集团的高位发展。
(二)灵活执行调控措施
校长之所以要赋能,就意味着不必事必躬亲,而应头脑清醒地有所为、有所不为。校长要在重点事务上体现亲力亲为,对集团进行整体的关注与调控。在实际工作中,为突出某一项工作的重要性,人们习惯用各种词汇定性工作,于是“为首、第一、中心、生命线、重于泰山”等词汇堆在一起,这就考验校长的智慧。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校长要有所取舍,抓重点、难点问题,灵活执行各项措施。
(三)建立综合评价制度
赋能是否精准,需要靠效果来验证。这里的效果,既有过程的精彩,又有结果的扎实。评价是校长职能的重要内容,对学校发展有着指引和牵动作用。内生动力是学校办学质量提升的原动力,要培育、保护和增强这种动力,需要科学的评价来保驾护航。校长应准确地认识、理解师生的发展与需求,树立科学的评价观,建立综合评价制度,把评价嵌入日常教学,融入教师专业素养之中,使其成为教学闭环的重要环节。教师层面,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植入评价情境,实现学生评价的完整数据画像,让评价成为学生发展的应有之义,最终真正增强学校办学的内生动力。
三、校长压实常规工作
学校内生优质均衡发展的本质特征是坚守学生成长规律的“静待花开”与深植校本的“开拓创新”相结合。校长就如乐队指挥,要把握节奏和掌控力度,让内生有养分、有动能、有目标、有后劲。从当下的需求来看,压实常规工作的主要着力点在以下方向:课程建设,激活教师的课程意识;教学效能评价,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教研科研,实行有效的行动研究。校长可通过向实际要实效、向创新要实效、向过程要实效这三个策略来压实常规工作。
(一)向实干要实效
我校师生执行工作具有行动迅速、见效迅速的特点,但有些成效不显著。比如,多年来,我校“减负”措施层出不穷,但是学生负担却层层加码。这就需要校长沉下心来,透过“图谱”、细则等准确了解师生的实际需求。课程需要校本化,师生需求同样需要校本化。就如“双减”下的作业管理,不仅仅是一个时长就能一概而论的,不同学情必然会有不同需求。因此,校长从统一的标准中找到学校实际需求的那把尺子,实施符合学校师生需求的校本化路径。
(二)向创新要实效
压实的关键便是创新。当我们把教育教学的细节看清、优劣理清,就为创新做好了铺垫。学校创新应当是长久又富有成效的,能够源源不断地输出力量,切实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痛点、难点问题,为学校教育教学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转变。在学校内生优质均衡发展的背景下,校长通过创新教育管理,提高办学效益。
(三)向过程要实效
我校这些年来的科研课题,从申报、立项、开题、小结,到验收、结题,处处留痕,步步规范。但是,课题成果贡献率不足。校长首先得做到自检,明确工作开展过程中是否关注细节、落到实处。因为,唯有向过程要实效才能确保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四、校长实现专业成长
校长自身的专业成长既是学校内生优质均衡发展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有重要的带动、示范作用。俗话说,技不压身。校长多掌握一项本领就多一分管理学校的底气。校长应具有穿透微观、中观、宏观层面的学校文化理解能力,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发展规划能力,兼顾个体、群体、社会的需求整合能力。
(一)理念与实践的融会贯通
目前,多数校长会经历岗位交流或进入集团化办学序列,于是部分校长产生疑问:学校的发展路径和校长的职业生涯变动过于动荡,会不会最终伤及教育的整体发展?这事实上给校长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即在优质均衡的视野下,校长必须有能力在现有的学校文化、办学理念、实践模式基础上,融会贯通地理解教育本质内涵的能力。在一个成熟的职业校长看来,学校文化的文字表达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符号和管理工具,在办学实践中各项任务是殊途同归的,而透过“殊途”看“同归”是校长应有的职业眼光。
(二)现实与理想的双向锁定
心中没有未来的样子,行动就会迷失方向;脚步不踩实大地,中途就会摔倒。我们这一代职业校长的成长过程,大致都经历过体制机制改革和课程改革两个标志性的过程。笔者个人的职业反思是:理想化情绪高涨时就会回避现实问题,矛盾缠身时就会减退理想动力。幸运的是,每个人都会有多个重新开始的机会,成熟的职业校长应该把理想刻在脑子里、托在手心上。机制建设和课程建设是校长职业生涯永恒的主题,校长要做的不是从表面上装饰现实,而是从内涵上规划现实、改进现实。
(三)服务与需求的多元整合
教育需求的多元化是优质均衡发展的必然走向,敬畏需求、理解多元是职业校长有效开展工作的基础。在这个意义上,学校内生优质均衡发展就是服务多元化和服务优质化的过程。校长的一切工作都将表达在学校的服务能力上,以下是笔者的重点选项:开放的课程资源,对位学生的自主选择;广谱的课后服务,解决家长后顾之忧;友好的菜单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延伸的社会与家长服务,提高在社会化学习中的贡献率。
当然,内生优质均衡发展不是闭门造车。基于内生优质均衡对校长提出一系列挑战,强调校长在扎根校本、尊重师生、坚守规律、对位需求的基础上树立良好学风、建立文化自信,以应对未来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更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