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集成激励机制
——基于湖北省多案例探索性研究

2022-02-15危怀安李旭彦

中国科技论坛 2022年1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激励机制编码

危怀安,文 圆,李旭彦

(1.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2.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4;3.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北京 100044)

0 引言

近年来,全国人大修订了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国务院颁布 《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形成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 “三部曲”。2018年,科技部成立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司,专门负责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工作。在中央政府政策设计与实践指导的双重推动下,我国研发投入不断增加、成果转化机构数量激增、技术合同交易额不断攀升,但仍存在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效益和质量不理想等问题[1-2],成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面临的一大挑战。为了应对当前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挑战,学界和政界展开了相应的探究,主要集中在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要素[3-4]、外部市场环境[5]、政策要素[6]、激励机制[7]等方面,其中科技成果转化激励的有效性被学者认为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影响因素[8-10]。科技成果转化是多主体参与、多环节衔接和多要素协同作用促进成果状态转化和价值过渡的复杂系统工程[11],需要高水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接续完成。因此,链接成果供给端与需求端的中间服务端尤显重要,围绕着如何激发、调动中间服务端复合型专业人才的潜能和动力成为当前亟需思考的问题,对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释放创新驱动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国外没有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但其 “技术转移”或 “技术商业化”等概念与科技成果转化有着相似的内容。技术转移主要是指技能、知识、思想、专门知识和技术在大学和研究机构、国际组织、政府间组织、非政府组织、私营部门实体和个人等不同利益攸关方之间流动和转让的过程[12]。技术商业化是指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投入市场,转变为面向市场实用性和商业化的商品[13-14]。这两个概念与科技成果转化在主体、客体及运动的过程上具有共同点[15]。对于科技成果转化激励的影响因素,Escobar、Feng等[16-17]认为外在激励和内在动力是研究人员参与技术转让活动潜在动机的关键因素;龚红等[18]认为收益分配是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郭英远等[19]强调科技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是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的关键;丁明磊等[20]认为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的划分由国家与科研单位向科研单位与科研人员之间划分的过渡是一种激励方式;马君等[21]遵循 “刺激—动机性信息加工—反应”范式,构建了一个多路径激励效应模型;钟卫等[22]研究发现高科技人员收益权比例的政策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具有时间滞后效应,即分别在政策发布后第二年、第三年开始明显促进技术转让合同数、技术转让合同收入持续增加。此外,学者还就股权激励[23]、产权激励[24]、奖励报酬[25]展开讨论。

纵观现有学者关于科技成果转化激励的研究,其大多侧重于成果供给方——高校、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忽视了链接供求并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复合型中间服务商的激励。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必须设计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以鼓励发展一种支持各组成部分内部和之间知识转移的组织文化,破解兼具技术能力和商业技能的人的可用性以及如何留住和吸引这种高层次人才的难题[26]。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集成激励机制研究据此显得尤为并要,对政府部门出台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和设计相关激励机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研究设计

1.1 理论框架

期望理论认为激励对象的努力程度取决于期望值和效价。期望值是个人实现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可能性,实现组织目标是实现个人目标的前提条件[27]。效价代表个人对奖酬价值的认识,即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和人才感知组织奖酬的概率。委托代理理论指出,委托人与代理人的目标效用函数不一致,存在潜在的道德风险。委托人可根据观测信息设计激励合同,促使代理人选择合适的行动以实现委托人效用最大化[28]。

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功能定位为实现成果商业化,提升产学研合作绩效[29]。作为技术供给方和技术需求方的中介桥梁,扮演着代理人角色,承揽技术供给方或技术需求方的任务。科技成果转化人才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能动主体。本文基于动机—行为—结果研究逻辑,以期望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为理论基础,生成科技成果转化人才的内在行为动机与外在行为策略机理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科技成果转化人才的内在行为动机与外在行为策略机理

1.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探索性多案例研究方法,主要是基于以下考量:①本文的研究问题是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集成激励机制,学界关于此领域的研究成果较少,理论体系有待构建完善,量化激励标准有待商榷,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能够解决为何要做、如何做的问题;②借助多案例分析方法的 “复刻逻辑”,在多家科技成果转化示范机构中进行反复理论推演,有助于论证所构建理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强化研究发现的精确度、真实性和稳定性[30],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普适性。因此,多案例探索性研究方法与本文研究有着很高的契合度,属于优先序选择。

1.3 样本案例选择

本文基于以下原则选取湖北省10家科技成果转化示范机构作为样本案例:①样本案例均属于省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机构,且样本案例规模、性质、成立时间、发展程度各异,具有典型代表性;②样本案例均有相应的员工激励办法、约束与惩罚制度,符合研究内容需要;③遵循Eisenhardt最为理想案例个数为4~10个的考量以及样本案例资料可得性[31]。为了保护样本案例隐私,使用Ti代表样本科技成果转化示范机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样本案例基本信息

1.4 资料收集

通过系统检索并整理国家及省市关于科技成果转化激励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激励条款完成文献研究,在文献调研与专家咨询的基础上,围绕激励形式、激励标准、激励原则等问题设计 《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访谈提纲》。在确定好访谈对象后,以小型座谈会的形式与科技成果转化示范机构的相关主管部门领导、专职人员进行面对面的深度访谈,详细了解机构的基本情况、激励措施与惩罚政策,深度挖掘转化机构和转化人才激励政策、激励需求,确认转化机构和转化人才的利益需求,识别转化机构和人才在转化工作中面临的风险挑战,为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奠定理论基础。此外通过官网、宣传资料手册等方式获得二手资料,以此满足数据三角来源验证,达到案例研究的构念效度标准。

2 案例分析

2.1 编码过程

本文在搜集整理案例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扎根理论分析范式,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挖掘概念范畴之间的内在联系。开放式编码是编码过程的第一步,通过对原始资料逐字逐句编码、贴标签、概念化、建立范畴,深度挖掘原始资料,达到 “保真”、科学规范的效果。主轴编码是在开放式编码构建的范畴基础上进一步整合,明确范畴之间的联系,最终提炼利益共享激励机制与风险共担激励机制两个主范畴、非经济性激励等四个次范畴以及荣誉激励、职位晋升等十个初级范畴,如表2所示。选择性编码是在开放式编码和主轴编码的基础上对概念、范畴进行整合,提取核心范畴——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集成激励机制,完成理论构建,如图2所示。基于前文理论框架和扎根理论编码绘制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集成激励机制模型图,如图3所示。

图3 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集成激励机制概念模型

表2 开放式编码与主轴编码

图2 科技成果转化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激励机制

2.2 案例结果分析

(1)激励形式多样,集成多种激励手段。多案例研究发现,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对转化人才的激励形式多样,利益共享激励与风险共担激励并存,包含短期静态激励和长效动态激励。短期激励有一次性现金奖励、业务利润分成奖励形式。长效激励有浮动薪酬、股权激励、荣誉表彰、发展激励 (学习培训、职位晋升)形式。集成多种激励手段,最大程度调动转化人才的服务积极性。

(2)以科技成果转化绩效作为考核激励标准。科技成果转化机构以科技成果转化绩效作为激励标准,围绕业务能力、绩效水平、工作态度等展开考核,评定结果作为奖励、晋升或岗位轮换的重要参考依据。例如,T1对转化人才的激励遵循差异化梯度奖励原则,将考核结果A:B:C的比例控制在2:7:1范围内,旨在表扬先进、激励后进。又如,T6明确将个人考核成绩归入A、B、C、D 四个等级,并按照年终奖发放标准,对四个考核等级的员工依次发放总奖金额的20%、60%、24%、6%。再如,T3实施团队内部利益分配由项目负责人或市场负责人按实际贡献大小进行分配。T7晋升人员需满足:①具备相当职位技能和任职资历;②通过公司内部组织的专业考试,考试成绩两年有效;③年度绩效考核排名靠前,年度内无处罚、旷工、事假累计不超过 10天的员工。

(3)利益共享激励与风险共担激励发展步调不一。利益共享激励机制激励形式多样、手段丰富,激励内容得到有力诠释和落实。风险共担激励机制步伐相较缓慢,主要是绩效考核为基础的末位淘汰和末位处罚以及责任追究等激励手段,责任追究范围局限于日常工作规范、相关法律法规,风险共担激励机制效用有限。就激励形式使用频次而言, “现金奖励”频次最多,共8家转化机构采取此激励形式。 “末位淘汰”和 “末位惩罚”频次最少,仅在T1、T6科技成果转化示范机构中出现过1次 (见表3)。

表3 激励形式统计

3 激励机制的架构及运行

多案例研究发现,利益共享激励机制是主体之间通过规范、制度化的手段确定合作收益的具体分配方法,达到互利共赢、协调发展的理想局面[32]。基于个体对科技成果转化所做贡献建立的正向激励,利益共享激励机制是科技成果转化人才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强大内在动力。风险共担激励机制能准确识别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可能面临的风险,驱动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采取积极的行动策略。通过将职责失范纳入考核范畴建立负向激励,风险共担激励机制成为科技成果转化人才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保障措施。因此,要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必须培植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协同创新、共建共享的善治理念,架构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的集成激励机制。

3.1 利益共享激励机制的运行逻辑

(1)目标统一激励相容的公平合作机制。建立统一的激励相容合作机制,形成行动规范,以目标动机一致和利益共享带动转化人才的主动积极性,是利益共享激励机制的关键所在。利益共享是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和转化人才在目标动机达成一致的前提下确立的以相互信任、共同合作为基本行动准则的收益分配机制,不仅要实现利益分配,更应该凸显利益平衡、利益共享的理念,利益共享是前提,成果转化是目的。转化人才要利用自身的多学科知识及丰富的技术转移实践经验,充分发挥信息共享平台作用,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站与润滑剂,良好对接技术供给方和需求方,促成技术转移及科技成果转化。

(2)贡献-利益动态适配的分配机制。利益分配是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核心要义,是科技成果转化相关利益主体的动力源泉。贡献-利益动态适配是利益共享激励机制的关键准则,遵循贡献-利益适配和按劳所得原则实现创新利益分享实则贯彻公平原则[33]。利益分成是贯彻贡献-利益动态适配的一种动态收益模式,在这种动态收益模式下,转化人才可依照约定从参与并成功转化的项目中抽取比例分成,以此及时得到正向回馈。利益共享激励机制对转化人才的努力程度、综合能力水平以及业绩水平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贡献-利益动态适配的分配机制为科技成果转化人才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动机,建立利益共享激励机制之前,转化人才的奖酬与职能岗位挂钩,固定化、弹性小。建立利益共享激励机制之后,转化人才不仅可以得到原有的静态奖酬,还能收获动态奖酬。组织奖酬的提升直接提高了转化人才可感知的奖酬概率和对组织奖酬的满意程度,努力程度越高,转化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3.2 风险共担激励机制的运行逻辑

(1)风险防范机制。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存在潜在道德风险,需要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抵御风险。责任激励和监督激励是两种有效的道德风险防范方法,结合内化激励与外在监控,防范道德风险。对于因玩忽职守、失职失责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造成一定经济损失、荣誉损失的人员,要求其自行承担责任和弥补损失。同时,转化机构作为外部监控机制,可以对转化人才进行监督激励。

(2)风险-利益动态适配补偿机制。风险-利益动态适配补偿机制旨在降低转化人才的努力成本,解决转化人才的后顾之忧,增强转化人才的风险共担意愿。基于风险-利益动态适配补偿原则,谁承担风险大谁的收益就大,谁承担风险大可获得补偿就多。

风险共担激励机制对转化人才的道德风险具有正向抑制作用。在委托代理理论和博弈论认知范畴内,处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转化人才可以选择消极或积极作为策略。在风险防范机制缺失的情况下,转化人才选择消极作为策略的倾向性更高。借助风险防范机制和风险-利益动态适配的补偿机制,风险共担激励机制将科技成果转化绩效与具体贡献紧密联系起来,绩效导向下转化人才选择积极作为策略的几率变大,努力程度的提高可有效发挥对潜在道德风险的规避作用。

4 研究结论

本文结合期望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以动机—行为思路揭示科技成果转化人才行动逻辑,基于扎根理论进行编码,并运用多案例分析方法 “复刻逻辑”展开深度分析和理论推演,以湖北省科技成果转化示范机构为案例进行探索性研究,搭建利益共享激励+风险共担激励的集成机制。其运行逻辑在于:发挥利益共享激励机制的驱动力,最大程度地激发、调动科技成果转化人才的潜能和活力;集成风险共担激励机制的威慑力,避免工作懈怠,实施强有力的风险防范保障,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人才的后顾之忧,实现协同合作、共建共享,推进技术转移及成果转化。本研究拓展了期望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领域,可为政府部门出台激励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并为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建设激励机制提供行动指南。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激励机制编码
生活中的编码
激励机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激励机制在中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十五则
子带编码在图像压缩编码中的应用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Genome and healthcare
浅议中小企业激励机制
如构何建电力系统员工有效激励机制
新中国60年重要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