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视域下中高职衔接创新能力培养探索与研究*

2022-02-15朱志强黄亚萍

科技与创新 2022年3期
关键词:工科课程体系创新能力

朱志强,王 慧,黄亚萍

(1.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214400;2.江阴市华姿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无锡214400)

在国家复兴之路上,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近年来国家推行创新驱动发展,实施了“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基建大力推进,以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为特点的新经济蓬勃发展,要求高校培养大批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1]。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教育主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实用型、应用型的高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二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2]。中高职衔接是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中高职衔接生源中本地生源比例较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提升直接关乎其毕业后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水平。

近年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构成了新工科建设“三部曲”,标志着国内新工科教改实践的启动,为高校工程教育改革指明了道路和方向。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新工科建设的大方向注重学生的工程能力思维方式、工程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是培养工程应用技术人才的主战场,这就要求学校在传统教育理念上必须创新,由于受到理念、财力、人力多方面不均衡因素影响,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仍需要积极探索新工科背景下的创新能力驱动的培养新模式。

1 中高职衔接培养现状分析

1.1 课程目标定位不清晰

课程目标是指在课程设计和开发过程中,课程本身要达到的特定要求。它既有一般性的整体目标,也有具体化的学段目标[3]。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必须要有清晰的目标定位,尤其是中高职衔接培养,其相互关联的前段专业与衔接的后段专业虽相近,不同阶段的培养层次却是不同的,但在衔接过程中,对培养目标缺少直接沟通和统筹协作,很容易造成课程设置相互脱节、交叉混乱的问题[4]。由于衔接的前后段课程目标定位不清晰,导致了教学实施过程中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设置有盲目性,衔接流于形式。

1.2 前后段课程体系标准关联性不强

2020年教育部出台了《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该重量级职教改革举措释放出了强烈信号,在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课程教学质量要求上升到了新的高度。与普高录取不同,中高职衔接课程的教学质量要提升,必须要有衔接前后段统筹规划的课程设置标准,但由于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课程内容往往会重复设置,前后段的教学模块相互孤立,不能做到有机统一。

1.3 课程资源建设力度不够

课程资源是教学的载体,资源建设直接影响了职业教育的提质培优,特别是中高职衔接的教学资源建设包括了前段与后段学习阶段的教材建设、线上共享资源等,前后段的课程资源有延续性和系统性,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以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例,由于信息产业发展迅猛,学校专业建设投入的迭代更新速度往往跟不上行业发展,教材等相关资源多年一成不变,课程资源建设存在脱节。此外,目前中高职衔接中具有系统性的一体化的教材与线上资源较少,中职阶段与高职阶段的教材彼此孤立,模块内容衔接关联性不够。

提质培优行动中强调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重要性,而目前职业教育教学内容多以讲解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主,缺少了工程教育中必备的职业素养、责任意识、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的教学内容,这要求课程资源建设时还必须要加大对课程思政的资源建设力度。

1.4 衔接的前后段缺乏沟通协调

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师资队伍,中高职衔接的师资队伍统筹建设尤为重要。中高职衔接的先后段教学面对的是不同的教学对象,中职阶段注重学生的岗位能力培养,而高职阶段注重的是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教学实施时,教师大多停留在各自的培养领域内。因此师资队伍更应建立健全规范化、制度化的交流学习机制,把定期的交流合作、沟通协调落实到学期工作常规中,只有增进相互沟通,才能准确把握中高职衔接的内涵,真正提高前后段师资队伍的统筹建设水平。

中高职衔接的目的是服务区域产业发展,因此衔接过程中的一线教师要积极参与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去,这样才能进一步把握专业建设与产业要求、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真正抓住中高职衔接的内涵。

2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实践

江苏省江阴市及周边地区遍布实力雄厚的企业群,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根植无锡制造,主动服务先进制造业和未来产业集群。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技术是无锡市示范专业,该专业自2016年起与江阴市华姿中等专业学校开展了“3+3”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经过多年实践,两所本地职业教育学校联合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获得校内外高度认可,在课程体系上探索出了一套新工科背景下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驱动的体系架构,为中国制造业第一县江阴地方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现代班组长”水平以上潜质人才。

2.1 构建核心技术技能一体化的新工科课程体系框架

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旨在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一种管理思想。教学实施时把工程分解为项目,项目的具体化体现为流程,提高了教师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能力,教学活动围绕核心技术技能设置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的层次化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中职阶段注重面向电类专业的岗位技能培养,高职阶段注重面向岗位的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整个中高职衔接的前段与后段教学设计基于能力的螺旋式提升,也就是从基础和通用能力到新工科能力的培养。课程按底层基础、中层模块和高层方向设置,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术技能具有相对精准的逻辑关系,课程前后导向关系能良好地衔接。

图1 中高职衔接三层结构新工科课程体系

2.2 设计模块化教学内容

新工科建设旨在培养多样化、创新型的应用型人才。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学生的电子产品的安装与调试检测能力、PCB版图设计能力、嵌入式系统的应用能力,学院本专业“3+3”中高职衔接教学实施中,将专业基本技能融入到“3电”“3C”平台课程的各个模块中,并依托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共建的学生创新实验室、名师工作室、企业大学计划,以智能小家电的产品级设计与制作为主线,设计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创新能力培养若干教学模块,模块结构如图2所示。经过由基础到提高的模块化学习与实践,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开拓创能能力及管理协调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有匠心的创新性应用技术人才。

图2 基于工作过程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块案例

2.3 依托专业社团平台促进衔接提质培优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电类专业社团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途径。学院自2011年以来组建了院电子信息协会专业学生社团,经过多年实践,不断完善了协会的专业社团建设与管理,探索出了“3322”的电协会员培养方式,即3层知识与能力结构(基础与认识、实践与提高、综合与创新),3级会员制度(初级会员、中级会员、高级会员),2种角色(教学助手、竞赛选手),2类特长(技能与管理)。

近年来,学生在专业社团的培养下创新创业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综合能力大为提升。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省电子学会焊接技能大赛、地市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中都取得了不俗成绩,电协也成为了学院一道亮丽风景线。

中高职衔接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中职学生转段进入高职后,积极加入专业学生社团,经过针对性培养后能从常规课堂学习到能力提升的培训课堂再到辅助教师的助教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多角色作用,激发其学习主动性,不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全面推动和促进了“三教”改革。

2.4 实施“岗课赛证融通”协同育人

“岗”是以企业具体岗位需求为目标,即以“岗”(岗位需求)为课程大纲的标准;“课”是课程体系,以对接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的岗位核心职业能力培养,即以“课”(课程教学)为教学改革的核心;“赛”是各级各类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通过以赛促练、以赛促学提升课程教学水平,是以“赛”(技能竞赛)为课程教学的展示与促进;“证”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评价课程学习,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具备企业岗位需求的职业能力,是以“证”(鉴定证书)为学习成果的行业检验。

以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本专业依托市公共实训中心,长电科技、兴澄特钢等上市企业校外实习基地,西门子、德州仪器、新大陆等知名企业大学计划等平台,共同制定3+3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前后段课程标准,共同开发企业真实工作任务的载体,融合企业认证内容,以实际案例为对象的课程,建立“岗课赛证融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明确指出,要推动“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提高教育质量。面对新时期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新理念和新要求,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院电类专业准确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教学标准,创新探索“岗课赛证融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为学院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发挥重要作用。

2.5 推进校企双元协同育人

校企双元协同育人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学院一方面要提升内涵建设吸引力,在人才培养供给、技术创新服务、人力资源培训等方面,做好自身建设,提升办学业绩;另一方面主动对接地方产业发展,主动寻求与企业的互利合作,吸引企业更深入全面地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学生所在专业要深入行业和企业深度调研,依据岗位的专业需求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高职衔接生源来自本地的居多,他们对本地的产业结构相对比较了解,高职转段毕业后就业去向相对稳定,因此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根据这一实际进行调整,让更多的本地电类企业尽早参与到协同育人中,如校企之间可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共建实训基地,为本地生源实训提供良好的实习环境。

校企双方为了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专业支持,要建立一支由学校名师工作室、企业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教师团队,这也是校企双元育人的重点建设内容。通过共同打造师资队伍,可以在教学标准、课程内容、职业需求、技能竞赛等方面进一步深入合作,从而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推进校企双元协同育人。

中高职衔接要强化实践教学,专业要对接本地企业,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双方要强化育人“双重主体”、学生学徒“双重身份”,明晰学院、企业和学生三方权利义务,促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权责共担。在企业开辟专区设立实习生产线(实验室)等“企业校区”,或者在学院建设实训基地(实验室)等“校区企业”。实训基地具备企业真实生产环境,融入企业真实文化氛围,与行业企业同步更新设施设备,采购或开发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等数字化实训资源,面向学生和企业员工开展技能实训和知识更新。

3 结语

以工作能力为导向,以创新能力为驱动,优化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环境是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要解决的问题,中高职衔接教育不是简单地将中高职前后段教学活动进行合并,衔接需要根据两个培养阶段的特点有机融合,积极交流合作,探索实践新工科背景下中高职衔接的课程教学体系。教学实践结合中高职学生培养特点,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驱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猜你喜欢

工科课程体系创新能力
新工科背景下汽车构造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天津大学:成立全球首个新工科教育中心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