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人为训练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了
2022-02-15杨雄
教育孩子时,有的父母喜欢拔苗助长,有的父母热衷催熟,有的父母想要顺其自然又摇摆不定。怎么才能给予孩子最符合天性的教育?2022年,本刊邀请中国教育学會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杨雄老师,和您一起实践有机教育。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流水线。农民都知道一个常识:光照太强或缺乏、施肥过早或太晚、过猛或不足,都会影响种子的发育成长。同理,孩子成长更需要适宜的阳光与沃土。
当下,有许多父母着眼于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为了让孩子将来更优秀,总是在拖延和推迟对孩子的承诺,让他一次次满怀期望又失望。但是,任何人为拖延都可能会对孩子造成过多的压力,对其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说到“延迟满足”,就不得不提一下儿童心理学中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在20世纪60年代,斯坦福大学的Walter Mischel 博士把一群孩子关在一个小房间里,给每人发一个棉花糖。并且告诉他们:这个棉花糖可以马上吃,但如果坚持等到研究者回来(通常15分钟),就可以得到两个棉花糖。在随后十几年的跟踪研究中,他发现:那些能等待研究者回来的孩子,长大后的表现均优于马上吃掉棉花糖的孩子,包括人际关系、SAT成绩、同学评价,等等。据此,walter mischel博士认为,那些等待研究者回来的孩子拥有一种很强的能力,叫作“延迟满足”。这种能力使孩子能更好地校正自己的道路,抵制诱惑和歧途。
最早对“延迟满足”提出重大质疑的是 2012 年罗切斯特大学的一项实验。实验发现:如果孩子所处的环境更安稳、更熟悉,且他们能确信研究人员带给他们第二颗糖,那选择“延迟满足”的孩子人数会大大增加。这一实验动摇了棉花糖实验的根基。因为,我们一直所推崇的“延迟满足”,很可能只是孩子建立在对成人世界信任基础的某种结果而已。它很可能并不是原因,而是结果。
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和教育,可能未必是好的,甚至弄巧成拙。
父母必须明白,影响儿童大脑发育的正向因素是成长过程中所需的“营养”(阳光、沃土),负面因素则是“压力”(阴影、缺肥)。在压力中长大的孩子,前额叶和边缘系统会受到压抑,认知能力和执行能力可能会较差,同时更容易陷入焦虑、抑郁和负面情绪之中。这样长大的孩子,很可能会失去对世界的信任,从而更容易陷入过度怀疑、过度保守、难以行动的怪圈中。所以,很多在严苛教育里长大的孩子,成年后会有一些“报复性”和“代偿性”行为,也更容易生活在童年的恐惧、渴求和阴影之中。
建议父母区分“延迟满足”与“适时反馈”两种不同的“施肥”策略。“延迟满足”是把本应得到的回报往后延,告诉孩子:现在得不到这些回报,但将来总是能得到的。所以,你必须要控制、压抑自己,撑过这段时间。它本质上是一种对欲望和需求的抑制,用未来的回报来激励自己。
“适时反馈”则是把回报的时间拉长,把它分摊在达成目标的整个过程之中,并且让孩子学会从过程中获得乐趣,把精神上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也视为一种回报。它并不抑制孩子的欲望和需求。
举个例子:孩子想吃肯德基,父母说,如果你坚持做一周家务,周末就带你去吃肯德基,这种钓鱼的方法就是“延迟满足”;父母没提要求,看见孩子主动做家务,马上给予肯定和鼓励,这就是“适时反馈”。相比“延迟满足”,“适时反馈”更能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这和给庄稼施肥、灌溉的道理一样。农民要给庄稼适时、适度的追肥灌溉,既不能使用饥饿疗法,也不能过度灌溉。另外,父母尤其应注意训练孩子的心理弹性。通过创设更多真实生活情景,培养、提升孩子的抗逆力、填坑力。从长远看,这比简单地采用“延时满足”更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